2020年2月3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063


汲取教训勿重蹈覆辙


2020/01/31 中国报/中言


首相兼代教长马哈迪周五与教育部官员举行特别会议后,提出在国家教育体系中,重启英语教数理政策的重要性。

马哈迪在首次任相时也曾推动与落实英语教数理政策,教育部曾于2003年推行英语教数理政策,不过,在6年后取消该政策,恢复小学以母语教数理,以及中学以国语教数理。

马哈迪重启英语教数理的用意是好的,当今许多科学文献,都是以英语撰写,包括天文和物理理论和知识,普遍使用英文。

冀政府认真探讨

英语教数理是最直接吸收科学、物理和天文知识的方式,但首要条件是学生须对英语和英文有一定的掌握能力,才能理解科学和数理知识。

这也是华教团体,尤其是董教总所忧心的问题,担心源流小学用英语教数理后,学生理解数理的能力不比采用母语强。

我们希望政府认真探讨当年英语教数理政策,没达到预期效果的经验, 再改善重新推动的措施,以让这项教育政策真的可以为国家培训出可以和科技时代接轨的未来主人翁。

虽说日本、中国和芬兰这些科技发达国家,都是使用母语教数理,然而,他们都是单语国家,科技领域统一使用母语。

可采用折衷方案

但我国情况不同,商业、金融、科学和工艺领域多使用英语和英文。如何让学生毕业后,投入这些领域服务时能够接轨,非常重要。无疑使用英语教数理是最有效方法。

之前推行的英语教数理,是中小学数理课本完全以英语取代;因此,若政府要重启英语教数理政策,可采用折衷方案,让小学同时采用母语和英语双语教数理,中学才全面以英语教数理,让小学生有足够时间适应。

教育部应吸取之前推行英语教数理出现各种不足的教训,包括师资、课本纲要和教学器材的弱点,以免重蹈覆辙。



让教育回到正轨


2020/02/01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木川


在马来西亚很少看到部长级人物,会因为犯错或政策失误就在任期内引咎辞职,从过去的例子中去看,这些失职的部长级人物通常犯了错都是赖着不走,不然就是死不认错。

无论教育部长马智礼是在首相的劝告下辞职?还是自觉在处理教育课题政策上的失误而辞职也罢,能够请辞,堪称勇气可嘉。

马智礼自上任以来,在实行的某些政策都让人诟病,例如:白鞋换黑鞋、游泳课、大学预备科班课题、大学校园内设立油站、免费早餐、精明网络计划、让宗教师在校园宣教到爪夷文教学等等,都引发了诸多争议。

正当一衣带水的邻国新加坡要在2020年开始让所有小4至小6的学生,学习编码课程掌握数码技能的当儿,我们的教育部长却颁布了爪夷文教学的政策,人民对这种与教育无关痛痒的课程肯定是火冒三丈,而教育部却还是坚持立场一意孤行。

他在当官时,往往在新闻发布会上随意说的一句话,都会成为一项政策或课题,这是他在言语上有所不足之处,也使得人们对他的印象是缺乏敏感度和后知后觉,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引甚至起反弹。

常言道,理想可以很丰富,但是现实却更加残酷。马智礼是一名宗教学者,也是一位政治素人,他有自己的理念,他有自己的改革理想,他也说要落实教育改革,他修改了大专法令,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有目共睹,可是在很多课题上往往就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要强行实施而无法自拔,最终引发民间的怨气和不满。

担任教育部长这个职位,可说是一个烫手山芋的工作,马智礼是被辞职而成了壮志断臂,来保全大局的牺牲者?还是背后隐藏着某些政治因素?只有当权者心知肚白。

其实只要是好政策是可以发挥很大效应。而不好的政策就会撕裂族群之间的团结和凝聚,也会让国人相互产生猜疑和排斥。

下一任的教育部长会是谁?他对接下来的教育政策会更加强势,还是会符顺民意,引人关注。无论如何,我们希望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能够当机立断,与民间组织多一些对话少一些摩擦,聆听各方的意见,集思广益,让教育领域更加多元性,彻彻底底的去专注解决教育上的一些课题,希望能够让教育回归教育,别让马来西亚陷入万劫不复的泥沼中。



如何走出多元单一文化主义的困境


2020/01/3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温思拯


多元是我们的力量,多元也很可能成为我们的绊脚石。在后现代的影响下,我们认为多元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往往我们只专注于多源流的美好和各种族与宗教的利益,但没有深入的去了解何为多元共识和如何在多元的框架下找到共同点。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报章上看到有关因种族或宗教差异多带来的不安与纠纷。很自然的,各种族会打着多元的旗子推广自我中心的相对主义。因为各家从自我的视野看多元,所以各家自有其说,以至于更难的找到一个相互理解的平台。久而久之,因缺乏沟通和谅解就导致猜疑和不信任,所以任何涉及自我利益的课题都可以被政治化。

许多人在两极化(多元文化主义与单一种族思维)的困境下寻找平衡点,在一个极度缺乏信任的社会关系体系下谈共赢是天方夜谭。然而,笔者不认为多元价值观是导致社会与文化分裂的原因,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不可能编码“程序化”每个人来排除不一致性。正是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又是可以互相尊重,那才显得多元和谐的可贵与得到多元的优势如新的创造力。笔者在课堂上常说,如果三个学生合作做一份作业,但三个学生从来都没有意见不合,那我认为其中的两个学生是没有贡献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思考如何走出多元主义的困境。何为多元主义?多元主义指的是有多种理想观点和主张,同时也有多种分歧意见的总称。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指社会用以管理多元文化性的公共政策,它采取官方手段,在一个国家内部推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

笔者认为若只是推广多元和谐,那只是表面功夫。当我们强调不同的文化各有其独特性时,我们应该尊重彼此时,我们也绝对有必要回到我们多元文化的基础,那就是大同合一的理念。不然多元的社会必定是个吵吵嚷嚷,不安的战场。简单的说,多元没有共识就是自我主义的表态。那只是个没有设下时间的炸弹,一旦信任和利益耗尽时就会随时引爆,撕裂社会。在社会学里,超过一种文化并存但不融合交流,应被视为“多元单一文化主义”(Plural Monoculturalism)。近来,我们常听见捍卫多元文化主义的人士大声的呼吁,但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在要求多元单一文化主义。他们常常从自我狹隘的眼光看事件,然后从巩固单一文化来找到身分认同。

多元文化主义应该是在没有违背国家和谐宪章的精神下,无条件的接纳一切外在有形或个人内在无形的差异。那就包括了背景,学历,收入,社会地位,肤色,种族及宗教等,一切的差异。在真正包容平等的社会体系下,不应该存有任何优先的待遇。如在西方国家,很多的国家领导就像普通人,与人民一起搭公车和吃快餐。笔者认为,国家领导必须谦卑在先,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人民效法,毕竟行动胜于雄辩。

若要走出多元文化的困境,我们就必须放下唯我独尊的心态。因为多元是自由的,所以相对的价值观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可以认清底线,自由且不脫轨道的原则是人人平等。只有我们意识到分歧可以是建设性的,而且大马是属于每个人的,那么我们才可能敞开心怀走出多元单一文化主义。



建国63年,教育国民的挑战


2020/01/30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许光政


我国是在1957年独立,当年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在马六甲对全国人民高喊默迪卡时,举国欢腾,因为三大民族终于摆脱英国的殖民主义统治,从此当家做主了。

1957年是个什么年代?那时的我刚进小学一年级,每天的零用钱只有一角钱,那时候的钱大得很,一角钱可以买一碗面条,一团冰棍是5分钱,也许母亲也知道一角钱买了面条就买不到水,后来加到一角五分,这样的零用钱一直到我读完小学,都没改变过。

国家刚独立,我们和亚洲许多落后国家一样都是一穷二白,不过有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英殖民地政府管理的马来亚,货币很坚挺,马币一令吉很好用。在小学买面条是一角钱,能吃到饱。

后来念中学时,波德申的巴士站一带有一小贩中心,其中一家海南人经营的大炒饭店叫怡园,粿条炒一大盘,又有猪肝猪肚、虾仁等,才卖五毛钱。五毛钱是小事,那时的粿条味道,如今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回那个味道。

时代进步了,很多东西不能跟过去相比。

1957年,中国刚建国,他们经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接下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后来又搞什么大跃进,整个神州大地都快变穷了。我们虽然也穷,但是南北韩战争时,我们的树胶价格飙高,随便拉一桶胶,都可以赚到吃。

国家刚独立,时任首相和盟党们还算客气,马华也分到重要部长要职。

我读小学的时候,虽然对社会认识不深,不过可以感受到我国从建国以来,就没有好好教育国民要友爱和谐,这可能与建国契约有关,因为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特权和非特权地位。

我读小学六年级时,每年看神戏,还和镇上的华人同学及其他读英校的同学一起和马来孩子打架,我们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因为若论人口比例,我们简直是以卵击石。 

不过当时的社会,种族之间还是比现在和谐,只是社会贫富差距太大,联盟政府也面对反对党的挑战,五一三事件过后,国民的种族歧视就越来越厉害了,国阵政府推行的许多政策令国民难以适从。

509希盟政府执政后,大家都期望能引领国民走向更光明灿烂的日子,也期盼教育部长马智礼能有所作为,可是此君却庸碌,在面对土权党副主席挑战要关闭华印小学时却不能及时阻止嚣张的极端言论,土权党副主席凯鲁最近还动员警方拆除蒲种国中因为庆祝华人新年挂灯笼的事件,闹到国民都非常反感。马智礼最终也被上司“炒”了。

建国63年了,我们还是停留在友族之间互防,而一些政客不但从教育上煽动人民,还在宗教课题玩个没完没了。

首相兼任教育部长也许是权宜之计,但是国家的政策必须好好反省,中国从大跃进至文化革命,把不适的政策给予纠正,从80年代到今天,国家取得惊人的进步,今天他们全民进入小康,社会治安良好,他们的航空事业超越许多先进国家。

我们在学校推行国民教育是没错,今后教育部长要做的事应该是不重蹈覆辙,步国阵的种族歧视政策,学校应该注重世俗化多过宗教信仰,以身作则,施行透明公平的教育,教育应该超越种族和政治以及宗教信仰的框架,最后我们期待的是,在国民学校就读的学生应得到公平的对待,无论是在升学和获取奖学金方面,这样国家才有救,希盟政府也能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