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5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065


教育政策谁说了算


2020/02/04 南洋商报/南洋社论


20185·09全国大选创造了马来西亚有史以来的首次政权替换,如果说当时支持希盟的逾九成华裔选民居功至伟,绝不为过。

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丑闻频传,以及巫统在国阵内一党独大且专横跋扈的不良观感,是华裔选民寻求政治改变的最主要因素。

不过,5·09大选不到两年后,华社开始对希盟政府心生不满,去年1116日举行的丹绒比艾国席补选成绩,就是再明显不过的痕迹。

希盟政府的大选承诺一再跳票,加上华淡小爪夷文介绍单元课题发大酵,是许多华裔选民在该场补选选择“教训”希盟的主因;尽管民主行动党试图将华小出现爪夷文之“罪”推卸给前朝政府,但丹绒比艾华裔选民甚至整个华社,皆不愿对此买单。

执政伊始,不少希盟领袖动辄将国家的弊端和政府的乱象归咎于前朝政府,起初人民还可接受这种解释,可久而久之,大家都听腻了,也心烦了,他们更要新政府致力于拨乱反正,而不是只懂得将冷饭炒到变焦。

说白了,华裔选民在5·09大选的情绪,痛恨国阵远多于喜爱一个不曾执政的希盟,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期望希盟能够为国家及社稷带来新气息,最重要是能够将以前他们对国阵种种的施政不满,全部扫除。

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爪夷文介绍也好,近日又再盛传的数理英化教学也罢,一旦这些存有国阵影子的政策一一搬到施政台面上,现有的政府会不会因此被当作是国阵2.0,希盟衮衮诸公应该好自为之。

国阵时代的施政,或许存在弊端,却不可能一无是处,如今的希盟政府当然可以扬其长而补其短,但要如何定夺及拿捏方寸,则还得仰赖希盟领袖,尤其是内阁成员的睿智。

爪夷文介绍和数理英化政策都归教育部管辖,教育部前部长马智礼博士辞职前,该部的新政还有内阁可以制衡,现在掌管教育部的是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国家的教育政策会不会由老人家一人说了算,确实引人关注。



英语教数理政策的阻力


2020/02/0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华国


希盟执政后不久,我曾断言敦马很有可能再落实英语教数理,现在看起来应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他落实这个政策。

华社坚持反对英语教数理?我看未必,因为目前的大环境其实和17年前有很大不一样,相信,华裔家长未必全然反对,搞不好大力支持的大有人在。例如,董总虽然依然维持反对立场,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家长总会(家总)却有不同立场和意见。家总顾问梁全达说,身边许多例子让他发现,如果小学没有掌握好英语,升上中学后会因一时不适应而选择辍学。

我甚至大胆预测,如果给华校所有家长投票,通过的可能性会很高。其实,当初在2009年废除的时候,不少华裔家长其实是觉得可惜的。

马来团体强烈反对

这个政策在2003年推行,当时候很多华团群起反对,可谓群情汹涌,但在2009年废除,不过,不要以为是因为华团反对而废除,事实是因为马来团体的强烈反对所以当年的阿都拉政府宣布废除,原因是很多乡区的马来学生跟不上。

其实,马来社会的反对声浪一点都不输给华社,而英语教数理政策引发的风波并不曾落幕。2016年时任首相纳吉宣布双语教学计划(DLP),作为先行阶段,该计划从2016年开始在300所国小与国中开跑,但华校却没有推行,只要一部分国小率先开跑。显示,纳吉的想法其实在这方面和敦马一致。

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渐渐走向伊斯兰化和马来文至上,而很多所谓的英校已经彻底变质,马哈迪已察觉许多弊端和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非常严重,严重到会让马来西亚无法进步,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国人的英语水准江河日下。所以,他在2003年退休前不顾民间反对,强行落实英语教数理。但阿都拉上台后,不堪民间压力而宣布取消。

不太可能“复办英校”

很多人说,数理科最好用母语来教,等到中学才改用英语,其实,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多数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文献都以英语为媒介语。

敦马似乎看到了我国问题症结,他也体会到自己在上一任22年任相期间,落实的错误教育政策带来的苦果,老人家似乎很想大刀阔斧,但问题是他知道已经不太可能“复办英校”,所以,折衷方法是恢复英语教数理。

君不见砂州政府很骄傲的说,他们是目前全国唯一有推行英语教数理的州属。砂州去年就宣布,今年将全州落实英语教数理,砂州就要举行州大选,这证明土保党明显的掌握民意,知道该州大多数人民都支持英语教数理,如果砂州人民都不能接受,土保党断不敢在这敏感时刻推行。



强化多语优势齐来抢饭碗


2020/02/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杨微屏


大马国营电视台第2频道华语新闻组首位马来女主播拉丝达,在大年初二以标准华语播报新闻,跨种族打破语言隔阂,原本是值得鼓舞的美事,却有人反应激烈的认为马来人跨界来华文台“抢饭碗”而感到不安。

这种心态背后,其实源于最近政治极端,造成种族之间的信任危机。

大马各族人民60多年来共同生活在多语言的社会里,在政治氛围“比较正常”时,即使如拉丝达般由马来人播报华语新闻,或是如90年代华裔主播方若琪跨三界播报华语、马来文和英文新闻,都是反映大马人民处在多元种族社会,掌握多语言功能的长处,一般会赢得的是赞赏和共享跨语言的认同感。然而最近半年大马的种族关系在有心人煽动下,处在敏感脆弱的紧张氛围中,因此拉丝达播报华语新闻就在种族之间存有猜疑的信心危机中,让一些人如惊弓之鸟联想到马来人抢华人饭碗。

根据统计,就读华小的巫裔占约15%即约10万人,一些对华文有兴趣的巫裔,就如拉丝达般甚至在中学时期选择到华文独中求学,因此在大马会说得一口流利华语的巫裔不乏其人,其中一些毕业后投入社会,懂得说华语自然也成为谋生的强项技能。

惯常出入警察局或法庭采访新闻的记者都会发现,其实不少巫裔或印裔警察,其实也懂得说华语,甚至华裔各籍贯方言如广东话、福建话等。各族警察或法庭翻译员掌握多一种语言能力,就会有多一份语言津贴,鼓励强化语言能力以应用在职责需求上,懂得的语言越多,比别人有更多优势抢饭碗。

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的社会,三语教学的教育课纲,造就大马各族有机会学习自己母语之外的其他语文和语言。很多大马华裔到外国升学、工作或旅游时,就会发现海外华人对大马华人的“语言切换能力”惊叹不已,能够同时掌握华文、马来文和英文,形成大马华人“多功能语言”的特色。

大马独立以来多源流教育,长期具备潜能引领大马各族学习多语言功能,强化本身竞争能力的优势,更是大马多元种族的珍贵特色。

当华裔和印裔社会致力捍卫母语教育的发展,不被政治化动机侵犯时,马来西亚的执政者若能以正面积极的角度,引领各自族群消弭对不同族群掌握母语教育的猜疑,从宏观角度看待大马的多源流教育拓展的多语言功能,加以强化各族掌握多语言能力,那么大马人在国内及海外都能更有信心更有优势,在世界的竞争中寻求立足之地。

拉丝达播报华语新闻的例子以外,其实在大马社会中,也有很多华人在马来学校教英文或马来文、华人在马来报或英文报当新闻从业员、跨种族的文创者一起参与开拍本土马来电影,只是这些到处都存在的跨种族就业领域,没有特地被放大提起,但一直以来就那么自然的存在。

因此,除去种族信任危机,各族强化本身的能力包括多语言优势,就是大家齐来抢饭碗的条件。谁怕谁呢?



政教分离,宗教亦是


2020/02/04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吴嘉豪


教育部准许伊斯兰宣教基金会进入学校和大专宣教,虽然该部否认此举带有伊斯兰化议程,但选民仍记得,新邦令金区国会议员曾在国会发表的宣教论引起争议。

爪夷文与准许该基金会进入学府宣教这两个议题,足以令非穆斯林选民异常后悔把票投给希盟。

华团会坚决制止伤害宗教感情、损害宗教权益的事件发生。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华团会尽可能帮助各宗教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对话,最大限度地捍卫各宗教在大马落地生根的权利。

可是,希望联盟执政后并没带来希望,只是太多失望,伊斯兰化议程日趋严重,华社忧心忡忡,实不为过。

原本对选民宣称会比国阵更加捍卫多源流教育的希盟,选民如今却看到比国阵更加想实现国家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多加爪夷文与宣教项目,以便能更全面地实施单一源流教育政策。

教育部已经将宗教学校纳入政府的教育体系,其他源流的学校就没必要进行伊斯兰化的活动,否则只会让非穆斯林社会越来越排斥政府学府。同化政策理应不是希盟的议程,因为当初竞选时,口口声声说胜选后将会是开明的政府,现在希盟胜选后,改革方向反而乱七八糟。

行动党不该只敢将政教分离的理念实施在拉曼大学学院。宗教与教育也应该分离,不能混为一谈。

假设希盟与原本的执政理念渐行渐远,希盟只当一届政府的日子恐怕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