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3日星期日

王鸿财:数据不能作准·“过剩7500人”或在教副科


2020/02/23 星洲日报/教育

练珊恩 报道

(吉隆坡22日讯)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说,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华小超出的7500名华文教师,很可能多年来都在教导其他科目,因此不能以此数据,就指称我国华文教师“过剩”。

仍需招生填补退休空缺

他说,与此同时,在每年退休的教师当中,肯定不乏华文教师,因此教育部每年还是需要招收师范学院华文科的学生,以填补退休华文教师的空缺。

他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说,由于教育部在2008年以前,是根据通才的模式培训教师,以华小来说,教育部只培训华文教师,而没有培训所谓的马来文、英文、数学、科学及其他副科的教师。

“所以在教育部师资统计的系统里,教师的专业专科资格(Kelayakan Ikhtisas)就是根据他们师范文凭的培训课程,即全部标签他们是华文教师。所以从这个数据来看,华小教师当然过剩。

标签方式无法反映师资实况

2008年起,时任副部长拿督斯里魏家祥通过圆桌会议掌握问题所在,提出了重新标签教师(Re-tagging)及师范学院专修专科的建议,教育部才开始培训华小组的专科教师。

“但这之后78年毕业的专科教师,无法解决所有华文科教师还被标签为华文教师的问题,因为2012年之前所有华文教师的数字是非常庞大的。”

他说,基于旧有通才的培训方式,现有的标签方式无法反映师资的确实情况。因此,教育部或学校只能根据教师总数来统计教师,而无法统计有几名华文教师、马来文教师、英文教师或数理教师等。

教局不根据教师专业调派

“这是教师专业身分的标签与实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的落差。校方在统计学校缺乏多少名教师时,只是根据班级的数量乘以1.51.7的比例,来计算所需的教师人数和欠缺的教师人数。他们告诉州教育局后,州教育局就根据手头上的师资调派,并非看教师的专业。

“例如一所学校缺2名英文教师,州教育局不会直接派2名英文专业的教师给你,而是根据总数,如缺乏4名教师,就派4名教师给你,不是根据教师所修的专业调派。”

华文教师可兼教其他科目

王鸿财说,华小原则上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华文教师,因为华文教师在华小可以兼教其他科目。华文教师的需要,在于他们能比较灵活地教导各项副科,如道德和音乐等。

他说,每名教师有必须教导的节数,例如一所小型学校,只有6个班级,全校的音乐课只有12节。如果这所学校有一名音乐教师,那她就必须教其他科目,才能填满一个星期的节数。

他说,也因如此,若教育部要全面落实“专修专教”,如何以正确的方程式来统计专科教师的需要,是一大挑战。

“这是因为主科的节数和副科的节数相差太远。一个专修副科的教师,不可能只教一个科目,他必须搭配兼教其他科目。因此,在师范培训时,学员若自由选择副修科目,可能到了学校所教的科目,就不是他选修的副修。”

他说,学校规模也是落实“专修专教”的挑战,因为教育部是根据班级对教师比例1.51.7的方程式来计算师资配给,因此小型学校不可能分配到所有的专科教师,而大型学校则有较大的空间落实专修专教的模式。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