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302 辑


教育部应诚意解决华小师资荒

2013-09-07 南洋商报/社论

 


华文小学师资短缺课题由来已久,认真计较,自从我国独立56年至今,华小师资短缺课题从未获得彻底解决。当然,师资短缺的原因确实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华青对担任教师的主观意愿不强,薪资与升迁制度是主要考量。客观因素相信是我国整个教育大环境与教育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以致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全面解决师资短缺的课题。

我们认为教育部长久以来在对待华小师资短缺课题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导致这项课题至今无法彻底解决。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上升以及华小师资福利的改善,申请当教师的大学毕业生有所增加。许多大学毕业生都是先申请当临教,然后再进入假期师训班或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DPLI-SR),毕业后再分派到各小执教,填补教师的空缺。

按理说,这是其中一个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妥善机制。之前大部分拥有大学学位资格的临教都是通过这个管道受训成为正式教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既然教育部安排这批大学毕业生修读师范课程,毕业后理所当然应该被安排到有空缺的华小执教,以填补不足的教师空缺。否则,教育部何必大费周章安排这批学员修读师范课程。据了解,修读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的学员还领取教师半薪的津贴。

教总日前的文告揭发,目前国内有460名华小“准教师”在修读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后,没有被教育部安排到各华小执教。这批准教师是于201112月被录取修读有关课程,并于今年523日完成课程。教总指出,教育部没有第一时间安排这批准教师执教,填补华小的空缺,反而让他们赋闲在家,此举等同浪费国家公帑和人力资源。

副教育部长拿督叶娟呈劝请毕业生勿等候教育部分配教职,而应该积极申请其它工作。她也表示教育部没有保证临教完成课程后即可获得工作。教总对副教长上述言论深表遗憾,并指教育部此举十分不负责任。我们认为,副教长的言论有欠考虑。如果说,华小师资短缺课题已经圆满解决,全国华小没有任何空缺,副教长的这番言论也无可厚非。问题是,目前华小还有数百个空缺有待填补,师资短缺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今空“放着”一批已经受训的准教师不用,我们倒真的想质问副教育部长“意欲何为”?教育部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诚意何在?

我们呼吁教育部即刻安排这批已受训的准教师到师资短缺的华小执教,填补教师的空缺,以免浪费国家的人力资源及公帑。我们也希望教育部在未来的教育大蓝图内,应该设定一个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机制,制度化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教育大蓝图的观望

2013/9/6 光华日报/社论

 


教育是国家成功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此人民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关注不亚于民生问题或政治动向。日前,教育部正式发布了《2013年至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的最终报告。特别是在母语教育这点上,由于马华民政、华团代表与教育部在此前的会议上并无法达到共识,因此各界都非常关注对这份大蓝图的最终拍案。

而教育大蓝图最终报告的出炉,也预示了我国教育在未来的一个路线。多元教育的保留,推翻了单元化教育的疑虑,的确让国人松了一口气。教育部长慕尤丁也表示教育部无意边缘化国内任何源流的学校,而且会帮助这些学校获得资助和提升。这一点除了让华裔民众觉得安心,而最终的大蓝图中首次出现华文独中也是一个令华社鼓舞的因素。

之前在教育大蓝图初步报告中,华小每周须上270分钟的国文课成了最大的争议。从董总坚持的180分钟,到华团和马华的210分钟,甚至是淡米尔小学校长理事会及教专建议的240分钟,各造都无法达到协议。如今,240分钟成了教长所说的折衷方案,可是对华社来说,这会是个满意的结果吗?

没有人会否认国文的在国家的地位,可是在非国文教学媒介的国民型学校来说,国文课的增加,非但会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更会打乱其他课业的流程,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在我国并无像日本或德国等国家拥有强大的科技工业的基础下,过度强调国语学习除了能团结国人和加强国民身份的辨识度之外,在各领域上并无实际上的用途。而我国人民在国际上受落,主要是因为能够掌握多语能力,这或许也是政府否定单元化教育的原因。所以过度地强调国语教学,将会导致不平衡的现象。

不过,教育部在这项课题上有归纳各造的意见并作出妥协,的确是个聆听民声的好现象。因此,马华署理总会长廖中莱在推介礼后就向教长表明反映马华坚持210分钟的意愿,而董总更决定召开交流会集思广益,看来华小国文课这个争议将会继续延伸下去。当然,除了母语教育,大蓝图内提出5大绩效制所带来的影响,和更正视各种加强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步骤,确给人民对未来的教育蓝图带来了正面的观望。

 

贯彻「有教无类」

2013/9/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教育部週五推出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並擬定11项改革计划,全面提升我国各类型学校的教育素质和学术水平。

华社最关注的是,华小特徵是否受到影响?

在教育大蓝图下,政府阐明,各源流学校特质不变,不会否决各源流学校,包括华小和华文独立中学地位,但也没有直接承认它们的地位。

政府也宣佈將落实制度化拨款给各学校的机制,然而政府在2015年才公佈详情,因此华社仍然引颈长盼。

採伸缩性措施

整个教育大蓝图,最明显转型,就是採用伸缩性的措施,依照各类型学校的不同情况及不同需求,“对症下药”的提升教师素质与学术水平。

教育部採用实践性方案,总比死板的指南、条规等有效,相信实践性方案能够带来更大成效,使计划能按部就班的落实。

备受爭议的华小国文上课时间,从每週180分钟增至240分钟,而华文课时间保持每週300分钟。

华文是华小教学媒介语,在不影响华文课节数下,增加国文节数是无可厚非,这將有助于提升华小学生的国语国文掌握与理解能力。

开放教育政策

最重要的是,教育部官员、校长及教育行政人员,必须有效落实大蓝图所制定的各项措施与標准,避免教育大蓝图最后只沦为一本建议书。

国內各类型学校,无论是採用各母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各源流学校,亦或各不同体系的学校,都不会害学生,都是为了培育学生成为人才。

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开放教育政策,让各类型学校拥有更大自主权与发挥空间,自由发展教学与提升学生学术水平,贯彻“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

 

国文程度和竞爭力关係密切

2013-09-06 星洲日报/观点


2013-2025年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即將正式推介,大蓝图內一些影响华教发展的条文,尤其是华小国文课上课时间,小四至小六使用国小课本以及预备班存废等问题,经过华团各机构鍥而不捨地请愿后,最终能否获得政府认可和修订,今日即將分晓。

政府为达致“加强英文、巩固国文”的教育政策,建议从2014年开始將华、淡小国文课上课时间从180分钟增至270分钟,英文上课时间则只从120分钟增加到150分钟,与华社要求的国、英文各210分钟反建议,有显著落差。

政府的出发点,是为了拉近华、淡小与国小国文程度的差距,希望提昇华小生的国文掌握能力,让他们更能適应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阶段。华社则担忧华小过度加强国文课会產生捨本逐末后果,影响华小特徵和本质。双方在国文课的爭议上虽各有立场和理由,但也各有盲点。

教育部要提昇华小国文程度,却没有考虑华小在设施、国文教材、教学法和师资方面所面对的问题。国文在华小既属於第二语文,其国文课本就应根据第二语文教学纲要编写,目前国小的国文程度极其深奥,连一些国小生也无法应付,若坚持让华小採用其课本,非但不能提昇他们的水平,恐怕还会產生反效果。换言之,要提昇华小的国文水平,关键並不在於增加国文上课时间,而应有多方面考量。

另一方面,华社固然要捍卫母语教育,但反对增加国文课时间之余,也须有现实面的考量,切勿一叶障目,影响族群下一代人的竞爭能力。

华裔要立足马来西亚,要和其他族群竞爭,无论是上大学、申请公职或进入商场就职,最基本的条件便是掌握国文书写和国语表达能力。

然而,华小生近年来的国文水平不进反退,这些成绩可从小六检定考试的国文平均及格率普遍下降反映出来。

华小生国文程度低落,上了中学容易出现適应不良问题,这也是造成华裔中学生輟学率偏高的原因。根据教育部调查,每100名升上国民中学的华小生,就有26名没有完成中五学业。中学没毕业的华裔子弟,若连申请政府技职学院都不具备资格,他们还能有怎样的出路和前途?这是华社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星洲日报/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