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总是唯一代表
2013-09-19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在加影举行的交流会中,出席的77个华团主动要求董总成为华教课题的“领头羊”,商界巨子古润金直截了当吁请华社支持董总作为华教唯一代表。
诚然,华教的“代表”过多了,几乎人人都可自我委任为“华教代表”,带领一些华团就去与当局谈论华教课题,其实是“识少少,扮代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各自据山立寨,谁也不服谁,都自认可代替董总,单单在《2013年至2025年教育发展蓝图》课题上,除了董总有意见外,还有隆雪华堂为首的16个华团,以及华总、教总和校长职工会率领的21个华团在发表伟论,都自以为是华教权威,其实是自乱阵脚。
隆雪华团那16个华团会见教育部总监阿都嘉化,后者告诉他们,大蓝图不准建新华小、独中和国民型中学。不知道那16个华团代表听了有什么反应,是面面相觑,哑口无言,还是质问总监,蓝图哪一点、哪一条说不准建新华小等?
各退一步先露败象
至于华总、教总和校长职工会率领的21个华团一开始就下错棋,人家开价270,他们还价210,人家顺理成章以240“成交”。可不是吗?
240正是各退一步,我退了一步,难道你就不可让一步?这是折衷方案,是国阵的传统协商方式,教育部已立于不败之地,且看华总等3个团体如何收科。
教总和校长职工会是书生,书生论政除了会夸言“专业意见”,却不懂政治乃讨价还价的手段,也不懂预留转圜余地,但华总的人可是商场老手,惯于讨价还价,竟也大方同意还价210,有意授人以柄?若它们一早遵照董总见解,坚决维持180分钟国语课就绝不会给人“将死”,弄得满盘落索,这是自认是代表的贻害。
说回谁有资格代表华教,教总和校长职工会会员是公务员,伙计不敢和老板对立乃理所当然,也是人之常情,要他们冒着砸饭碗之险去维护母语教育未免不近人情,好像林连玉、沈慕羽、陆庭谕这等风骨峭峻的人似已成绝响,所以争取华教权益不可对它们寄予厚望,唯望它们有自知之明。
董总是华教领头羊
说到华总,每当大选或补选都受召谈华人还要些什么,事后证明成了人家的拉票机器。何况如叶新田所言他们是做大生意的人,做大生意就须与政府搞好关系,不能奢望他们为了华教得罪当权者。
当局可召这个来谈华教,也接见哪个谈华教,就是不肯与董总谈,因为它也知道董总才是能代表华教的组织,但当局又无意公平发展华教,所以不愿与“正主儿”谈,尽与些无关要紧的人谈,无非在做“秀”吧了,却因此引起开山立寨之歪风。
所以古润金说得对,在民族权益前提下,请各山寨自动归入董总旗下,全力支持董总的唯一领导权,如果受召去谈华人还要些什么,当然不能不“接旨”赴约,但当局者问到华教课题时,请它们别强出头,应请当局找董总谈,并且告诉当局:董总才是华教的“领头羊”,也是唯一受华社接受的华教代表,我们不便越俎代庖。
多元教育乃团结基石
2013/09/19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吴嘉豪
副首相公布教育大蓝图后,华社忧虑华教的前景岌岌可危。尤其是政府要塑造国小成为全民首选学校的目标,这明显揭示了政府仅会把大部分资源用在身为主流学校的国小。
在国庆日和大马日期间公布的教育大蓝图,依然以只有国语才能团结各族为主轴。虽然华社不断地要求政府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但基于选票的考量和政治现实,华教之路越来越难走。
我国独立了56年,近年来国庆日的气氛愈来愈淡,除了经济因素,更离不开政治。人才外流,让我国发展没重大突破;马币不停地贬值,更让国民起了欲离乡背井到国外淘金之心。就算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呼吁专才回国发展,但由于国内匮乏让他们大展鸿图的平台,他们仍选择在海外发展。
政府不能片面地以“我爱我的国家”的爱国观念吸引专业人士回国就业。许多我国人才不愿回国工作其中之一的原因,不是他们不爱国,而是我国的教育体制过于强调单元主义,无法让他们觉得孩子们能接受多元思维的教育。
升斗小民仅冀望各位高官显要们谨记,当年争取独立及成立马来西亚的精神,皆以多元族群团结一致为立国精神。教育大蓝图的目标是要让我国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教育大国。教育部要达致这个伟大的目标,只有多元教育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纸上谈蓝图
2013-09-19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陈绍谦
教育蓝图纷纷扰扰一阵后,如果留给一些华教团体的只是,罢不罢课或马来文上课时间长短的争议,这着实可惜。
若是强制华淡小学生每周必须上270分钟的国文正课,部分学生正课外每周还必须强制上300分钟的国文辅导课,这相比起其它语言的上课时间,尤其是英文,是有欠妥当的。
修订后的《国家教育蓝图》,在这方面有调整,即华小四至六年级马来文课每周240分钟,从“强制”改成“鼓励”
未达国文能力水平的学生参与每周300分钟的国文辅导课。这算是在强化国家语言与三语资源分配之间,有所拿捏。
师资问题获得重视
作为马来西亚子民,了解及掌握马来文,无可厚非,但在现实考量下,强化英文及母语也不应该被忽视。国语、英语及母语,这三语资源的分配,需要从教育角度协调及拿捏。如果从政治角度出发,只是一轮无谓的拉扯。
罢课的建议显得过度反应,240分钟的国文课不至于是非常糟糕的决定。
9月6日定稿的《国家教育蓝图》其实还有一些纯粹从纸上谈兵来说,值得关注及探讨的“亮点”。
其中师资问题受到当局重视。蓝图提到,教师从业的门槛将提高,政府将从成绩排名前30%的毕业生中挑选教师,并将重整师训学校。蓝图也承诺,学校最优秀的教师将负责教导预备班及辅导班,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但是教师的福利也必须相应提高,才能让优秀及付出的教师得到相等回报,也能让教师这职业更加符合现实需要。
计划美执行一团乱
此外,针对英文日趋重要的课题,蓝图指出,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将把大马教育文凭的英文科列为中学必考及必修科。英文的教学课程也获得加强。蓝图指出,四至六年级英文掌握能力较低的学生,需参与课外辅导班。从这些政策看来,至少政府已看到问题核心及英文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性。
对于政府有意打击华淡小各源流教育的担忧,我们的确必须保持危机意识,毕竟多元源流教育一路走来,不容易。
况且政府往往推出的蓝图都写得很美,计划得很远,但执行起来就是一团乱。
《国家教育蓝图》纸上谈兵还能过关,但这份蓝图从2013至2025年,需经历至少两届大选,在我国惯性政治先行及执行力的问题下,根本没人说得准这份蓝图到底最后会怎样。
拒绝单元主义
2013-09-19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薛振荣
上週末隨父母到新加坡探望弟弟一家人。新加坡对我而言,是个清廉与安全的国家,但在言论等自由方面,却是个处处受到管制的国度。新加坡平面媒体的新闻报导,是娱乐、生活琐事胜於思考国家政策。
在搭德士前往弟弟家的路上,我都注意到,好一些路牌,尤其是通往一些特別的地点,如旅游胜地,都是多语的指示。在地铁站,不少的告示牌,都包含英文、中文、马来文,以及淡米尔文。我甚至听到在播报“提防扒手”的提醒时,也是採用多语。行走在社区的路旁,有不少当地政府提醒民眾如何照顾社区环境等横幅,都是同时出现不同的语言文字。
在新加坡这几天,內心深处油然生起一种生活在多元国度里,久违的丝丝温馨。
在马来西亚,我们只能看到目前唯有檳城州政府,也同样实施路牌多语的政策。但,在我国的国际机场,我们是听不到以淡米尔语播报特別通告,甚至在指示牌方面,也儼然忽略印裔同胞的存在。
马来语是国家语言,但在宪法的保障下,政府也需確保各民族能同样享有使用母语的权益。可惜的是,以“人民为先”的一个大马理念,如今充其量只沦为口號。我们看不到《教育发展大蓝图》如何確保各族的学生,能在学习国语的当儿,继续强化使用母语、照顾非国民学校的政策。
第13届大选刚过4个月,当权者就急於推行利惠单一种族的土著经济强化政策,把4年前推动利惠全民的“新经济模式”拋诸脑后。我们只看到当权者可以在大选前作出种种美好的承诺,大选后却只推行利惠其支持者的政策。
贫穷,还得看肤色与信仰吗?国家领导人要管理与带领的,是单一的族群?
我一直深信,单元主义的政策与施政者,是永远得不到全民的眷顾。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薛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