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310 辑



华小危机不在明文


2013/09/17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罗汉洲
 

有关方面一再声明政府无意消灭华小,他们更挑战董总指出《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有哪一点说要消灭华文小学。

大蓝图里当然没有“消灭华文小学”这样的字眼,惟“强化国语”和“使国小成为各族首选学校”这两大目標,即使不会消灭华小,也足以把华小变成有名无实的华文小学。

多年来,许多华小的“次要科”如体育、音乐、绘画等是由不諳华文的教师教导,儘管华社不断对此现象抗议,要求调走这些教师,但手握行政大权的教育部却不断增派不諳华文的教师去华小教书。

如今教育发展大蓝图既列明强化国语,当局就可以“依照法令行事”,名正言顺派遣不諳华文的教师到华小任教,以便强化国语,由不諳华文教师教导的科目也必然逐渐增加,华小也不可避免地变得有名无实,最后只剩下一科华文科也大有可能,要消灭华小根本就不须用文字去写明白。

夸言是专业意见

事实上,教总和校长职工会也已为强化国语作开路先锋,它们把取消英语教数理后(第二阶段)“多”出来的120分钟全奉送给国英文,並扬言不会影响华文教学时间,还夸言这是专业意见。

但教总和校长职工会可知道这120分钟是怎样“多”出来的吗?那是削减华文媒介才“多”出来的,如今取消了英语教数理,理应把这120分钟还给华文媒介时间才对,退一步来说也须还60或至少30分钟,怎可全都转送给国英文,还说不影响华文教学?

此外,既然要把国小打造成全民首选学校,自然就不能平衡发展华小,甚至须刻意压製华小的发展,否则如何能够使到国小成为全民首选学校?

所以,强化国语和令国小成为全民首选学校这两个目標,就足以令华小成为有名无实的华文学校。

 

对母语永不言弃

——写于《在国家建设中的母语教育》论坛前

2013/09/17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陈锦松
 

一个民族的母语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该民族对其语文文化的执著。存在的外在因素,会通过各种政治因素、行政手段以左右一个民族的母语发展。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50年代走到今天,歷史说明了一切。

华文教育今后的处境会更好,还是会更坏?

有人认为华教经歷到今天,华小1200多间,独中60间,看来似乎「水过无痕」,但却「暗流汹涌」。

华文教育的发展,乐观者以为因为中国的崛起,使得华文的实用、適用的经济价值突然受落,学习华文成了未来进入中国经商、发展、学习的重要语文基础,政府不可能不正视。悲观者以为,在马来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下,政治人物的单元语言政策是不会轻易放下的。华社、华团对《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的意见,有多少因为贴近人民而得到贯彻的?

当然,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果只是因为其经济价值而获得重视是「危险」的,这是否意味著没有了「经济价值」就形同可以不在乎?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是目前全世界除了以华文为官方语文的中、港、台外发展最好的国家,不是因为政府的「恩赐」,而是华人社会的「前赴后继」以及不屈不挠的「顽强斗爭」有以致之。

採取「不接受主义」

董教总的「身先士卒」,带领华教与华团的努力有目共睹。已故的林连玉、林晃升、沈慕羽,以及至今仍对华教关心的前教总副主席陆庭諭,都为华文教育立下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成为一代的华教斗士。

当其他族群认识到林连玉一生为母语教育奋斗的斑斑事跡,其爭取语言权利平等无怨无悔的牺牲,无不认同林连玉为一代捍卫母语教育的伟人,应获得不分种族的全民敬仰,而其精神更应发扬光大。

2013-2025国家教育大蓝图》的公佈,政府並没有正视多元种族国家各族群对母语教育的期望,展现强势的一意孤行,华团的呼吁、沟通、会见等所展现的善意,为求国家的有利发展,看来最终还是落空。

无须置疑,母语教育的发展,必然要回到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法律、行政命令、手段来干预、阻挠各族母语的发展,但不能阻止一个民族学习的毅力、意志、动机与决心。

华社、华团应该认清当前的「政治现实」,对不合理的政策、政令要有持续採取「不接受主义」,为抗爭「保温」以唤起社会的共鸣与共识。505的选举,反对势力的累计,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联合国194812月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就在其中阐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並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其中更指出:父母对其子女所应受的教育的种类,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2012年「国际母语日」致辞时就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產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

寻求突破「重围」

2008年的「国际语文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推动会员国加紧进行旨在鼓励尊重、促进和保护所有语文(尤其是濒危语文)、语文多样性和使用多种语文的活动。其在教育行动中列明:在各级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通过支持双语和多种语言教育,特別是支持使用母语,促进包容教育和获得有质量的学习机会,其中包括特別注意师资培训等。

一些政客为了个人的政治议程,提出多语文的教育有碍国民团结的理据是站不住脚的,当母语沦为政客「玩弄的政治工具」,教育的终极目的將会变得模糊。董总准备对我国母语教育诉求受阻时,在「无奈」的处境下,考虑选择向联合国申述,不是没有理据的。

在母语教育的发展歷程中,一向来董教总是「领头羊」,引领与结合华团的力量,向政府施压。过去「登高一呼,群山响应」,无疑为母语教育的谈判与爭取,增添巨大的「能量」。但今天的发展,令人遗憾的莫过于董总与教总的「渐行渐远」——是理念不同?是人事纠结?是战略迥异?今天存异求同在华教的发展道路上为何会成为「窒碍难行」的屏障?董总与教总是否应认真思考共同的战略与策略,彼此是否可以把双方的矛盾「最小化」,以谋求华文教育发展的「最大化」?

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母语教育发展委员会联合隆雪华堂、林连玉基金等非政府组织于921日主办的论坛:「在国家建设中的母语教育-《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之挑战》」,是教育大蓝图公佈后的一个重要论坛,期待更多关心母语发展的团体与个人在这里得到新的思维以应对母语未来艰辛发展之路。

更多的论述来强化社会的动员是当前急务,只有对母语永不言弃,这个民族才会看到自身文化的明天。

2013-2025教育大蓝图》对母语教育发展「不友善」,正如预料之中,如何在逆境中寻求转机以突破「重围」?需要华社、华团及教育工作者的深沉思考。

 

华教其实很脆弱


 2013-09-17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锺夏田 

有一个叫陈亚才的名嘴,在电台谈“教育蓝图”,质疑华教会因为240分钟而消灭的担忧,他问道:已存在了百多年的华教,会这样脆弱吗?这段广播,我听了约10分钟,陈的基本论调,对“教育大蓝图”是持正面看法的。

我对他在某些段落近乎献媚的陈述,并无好感。我也觉得他的“脆弱论”会麻痹某些有子女在华小求学,但对华教不是很了解的家长。这篇文章,可能是我对华教存亡的一声小叹息。

华教其实是很脆弱的,现阶段尤其如此。如果不脆弱,这几十年来,那些为华教奋战的斗士,就不会天天提心吊胆,生怕有一天会大祸临头。

您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存在了超过60年的大帝国,一夜之间就分崩离析吗?是的,这个大帝国就是苏联。在它消亡之前,谁会相信一个如此强大的政权,说倒就倒?

所以,不要以为华教在本国存在了百多年,就会稳如泰山,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它的命运,就会和苏联一样。

最终目标是绑颈索

在我看来,今天的华教,是外既不强中又干。自从1957年华文公立中学酝酿被改制以来,华教就一年比一年脆弱,脆弱到如果当年没有独中救亡运动,独中就可能就要走进历史。

大家都很清楚,单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条绑颈索,它可紧可松,“2013教育大蓝图”,只是拉紧一点吧了,但华教已很难顶。

此大蓝图与以前的报告书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最终目标没有规定实施的时间,这就提供了华教有限的喘息空间;而前者则有明确的时间表,没有缓冲地带。可以想像,当此蓝图满期之后,华小高年级大概已失守了,只剩下低年级。再想想看,几乎全国文的高年级,怎样和华文独中接轨?

如果这是日后发展的事实,那么,华文独中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死亡(因为没有学生来源);二.转型。如何转型?就是向国文教学靠拢。如此一来,华文独中便非变质不可。

因而,对有关方面来说,关丹独中是重要的一步。

莫忘指鹿为马故事

上文都用“华文独中”来表述我们一般所理解的“独中”,是有原因的。自从关丹所谓的独中出现后,“独中”

这个名词便被颠覆了,它不一定就是我们一向认知的华文独中。所以,当有人为大蓝图里出现“独中”的字眼而欢呼时,我只审慎看待。大蓝图提到的独中,不知是用哪个字眼?不能排除,所指的独中,就是关丹模式的可能性。不要去争论“独中”指“华文独中”

是华社几十年来的约定俗成,因为“真理”通常是在手握“解释权”的那一方。“指鹿为马”

的故事,相信大家还没有忘掉。

华教60多年来的惨痛发展过程,难道还不足以让人惊醒吗?而华教的脆弱,目前已是神仙绉眉,提高危机感和万众一心地说“不”,也只是尽尽人事而已。可叹华社的高档领袖,在此重大关头,不是各有所图,便是同床异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唉!

 

狗吠火车


2013-09-15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罗舜坚
 

董总和马青这一次的抗议,是那么的苍白而且无力。

2013-2025教育大蓝图》最终报告一发佈,很多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事实,大家已看得更清楚。能够转圜、可以折衷的,早已让我们知道;没得商量、不能妥协的,教育部睬你都傻。

所以,第二教育部长依德里斯祖索不费吹灰之力,就打出了一记“送孩子出国读书论”。

董总和马青使尽吃奶之力,却只能各自“回敬”一篇文告。

一个怒呛第二教长是“食人民之禄,却不分人民之忧”,漠视民意和民权,剥夺各源流学校生存与发展权益,破坏国民团结。

一个抨击依德里斯无视人民希望参与国家政策的意愿,这种言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人们对政府感到排斥和不服。

两篇文告都像小石子投进大海,连泛起涟漪都难;想激起大浪,是痴人说梦。

坦白说,依德里斯只是讲出了一个事实。站在教育部的立场,这份大蓝图既然出炉了,政府铁定尽全力实行。

马华还在內斗难助华教

作为一个民主政府,当然不会而且也没有权力,去阻止不满意国家教育制度的国人把孩子送出国受教育。更何况从过去到现在,真的有国人花大钱、捨亲情,让孩子从小到国外唸书。

远的不说,我有朋友就因为眼见国家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华小却又內忧外患百病丛生,连有教师请了產假,想填补一个空缺都碍於合约制度而不能申请新教师,只能任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习,她已打算明年为女儿转校,改唸自主性强的私立小学。

一来没钱放洋,二来孩子太小,这才是老百姓真正的折衷方案。

面对华社几十年来从未解除的“民族单元同化政策”忧虑,董教总而今无法同舟共济,是一大悲哀;马华这艘破船自身难保,更是另一悲哀。

最可悲的是,这个自詡代表大马华人的政党死到临头,“阿头”们还在互撬墙脚,只恨对手不快点完蛋,根本已自顾不暇,再也没有一丁点本钱让华社指望,更遑论去帮华教爭取一个受到尊重的地位。

第二教长看准这一点,不是他聪明,董总也无须再有甚么不满。要怪,就只能怪华人自己不爭气,散得任谁都只当我们是狗吠火车,他不踩上一脚,不落井下石,已算仁慈。

真的別再误会了,我们的教育政策从来没要消灭华教,它只不过让你长期吃不饱穿不暖,却又饿不死冻不毙,这才可怕。

(光明日报/好评文:罗舜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