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保留学校完整
2013/9/25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拆除吉隆坡精武华小部分设施的大限,在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一声令下暂缓执行。这让保校者看见一丝曙光,但没有白纸黑字,董事部不免还是心有芥蒂。
董事部与校方于週二举行精武华小静坐保校和平请愿,会上一致通过,保留校方原有的土地完整性、撤销徵地措施及拥有土地拥有权3项议案,坚持保留学校的完整,寸土不让。
没功劳也有苦劳
没有让步的余地,肯定会让精武华小与旅游部之间的土地风波陷入僵局,要达致双贏就必须先寻找共识,包括在捍卫彼地的土地权益时,按照法律行事。
但教育乃是百年树人的千秋大业,政府在处理此课题时,也应考虑法律不外乎人情的道理,吉隆坡精武华小佇立在这块土地上多年,为国家培育人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旅游部在处理此事的態度上,也不应该过于强硬,尤其在非学校假期期间拆除学校部分设施,必定对学习环境造成影响。在必要的情况下,旅游部或可以考虑在更適合的学校假期,进行任何拆除学校设施的工作。
触及华小必反弹
精武华小校方及董事部、马华和在向旅游及文化部在针对此事谈判时,也面对第三方传话而引起误会的问题,包括早前同意以“物物交换”方式同意拆除学校部分设施的董事部,內部意见分歧应先厘清。
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旅游部长拿督斯里纳兹里尽快与董事部亲自会谈,而教育部也应介入,为学校爭取应有的权益,凡事都好谈。
华小课题,一直是华社最敏感的神经线,一旦触及必有反弹。但是,面对问题时不一定要是悲情者的姿態,相反的,让纠纷回到谈判桌上,只要双方肯让一步,一定没有打破不了的僵局。
精武华小被征地的警钟
2013/9/24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雪白
此时此刻,吉隆坡精武华小校地正面临被旅游文化部强制征收。吉隆坡精武华小位于半山芭,占地仅2英亩,然而旅游文化部堂而皇之要征用该校1万5000方尺的土地,充作为兴建马来餐厅和文化遗产城办公楼的用途。这种漠视莘莘学子的教育,重视推广旅游的谬论,可真贻笑国际。
教育岂不是文化的一部分吗?缘何只重视饮食的文化而刻意摧毁学校所蕴藏的精神粮食?兴建一所文化遗产办公室要紧,还是保留启动文化堡垒的学校重要?政府在吉隆坡拥用那么多的地段和大建筑物,为什么非得强权霸占百年树人的华教校地?
话说旅游文化部长纳兹里宣称有关土地属旅游部所拥有,该部门仅索回自己的土地进行发展用途。然而,精武华小董事长胡敬宽确认该校篮球场旁的大树,可证明校方自84年前已使用该地段。同时,校方也从土地局找到一份英政府殖民时期的宪报,于1938年批准该校使用现有的校地。
即使精武华小在6月14日已出示证据该校的拥有权,旅游部却肆意妄为将入禀法庭,旨要华小校地让步。如今,精武华小董事部已节节退让,希望旅游部先替学校重建被征用的学校设施,恳求学生放假才采取拆除行动等合情合理的要求。然而,8月28日精武华小接获土地及矿物局的通知书,限定9月23日之前清空要被征收的地段,否则隔日采取拆除行动的最后通牒。
该地的使用和拥有权是精武华小,不幸被旅游部看中就可随心所欲强权夺取。犹如古代没法制社会的乡绅土匪看上哪家姑娘,就欺凌侵霸一样下三滥的手段。不以法律角度,以人道精神,即使校方要求学生放假再拆除也合情合理。
不过,纳兹里改调不知土地和矿物局指示9月24日将拆除精武学校的部分设施。他坚称:“他们必须离开,这只是时间问题。我要他们知道,他们必须离开,因为这是属于政府的土地,是供我部门之用的土地。”同时重申,如果精武华小仍要争论土地的拥有权,那大可将此事带上法庭解决。
这番说法完全藐视精武华小历年来在土地局档案里的拥有权,也推翻旅游部在7月23日要求精武华小董事部让步,以补偿方法和平解决征地问题的商讨局面。由此可见,纳兹里强权夺地,是势在必行,也无惧我国官方法制的存在。
强权夺地
再说,教育部2013年9月6日公布《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三个阶段,每项条文皆在逐步蚕食华小和淡小的长期办学和生存。如今董教总在国内各地如火如荼展开支持反对这项教育蓝图的签名活动;精武华小处在他方薪火已燃,如待宰割的羔羊在求救的困境。由于没引起广大的回响和支持,显得在孤军作战。前有白小,现有精武华小,华校若一再退让妥协,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华校校址面临被当局以各种变相的理由征地、迁校、关闭。
如今,华教处在四面楚歌,大官嚣张地呛声,不满意可以把子女送国外就读。这些不知民间疾苦的官员,以为没粥吃还有饭,有多少老百姓可以像他们一样都花纳税人的钱把子女送往国外读书。所有马来西亚国民必须不分种族肤色,谴责此款胡作非为可耻的人民代议士,来届大选用选票来唾弃两张大口的大官们?身为马来西亚华人,我们该时时心存感恩当年先贤的坚持,为我们在这国土留下硕实的文化堡垒。因此,为了子子孙孙,我们有义务捍卫血脉里传承的语文价值和文化特征,一起坚持,绝不妥协。
蔡细历、廖中莱,如果哪位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章所召示:“马华党章随着时代进步发展,曾经多次进行修改以便符合组织需要,体现民主精神、确定代表本国华人,为华人社群争取权益的原则、立场。”而能够在教育大蓝图和精武华小征地为华社力争抗权,那我将号召亲朋好友加入马华公会,并不落人后地致力推崇他成为总会长。倘若在国阵老大门下,连华人的权益都不敢哼声争取,那马华岂能代表华人,谁争做老大对华社还不是一样?
教育大蓝图事不关己?
2013/9/25 光华日报/评论版
~文:明月刀
日前两场关乎反对《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内不利于母语生存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交流会及汇报会相继在槟城举办,但一座可容纳约700名观众的偌大爱心大厦讲堂,冷眼旁观,席位坐不到半数,仅有约200名人士出席聆听。
而之前假中华中学召开的华团扩大交流会的单位,据采访记者记录也只不超过30个,华社的冷漠以对,可见一斑!
并非槟威华校董联会和槟州校友联这两个组织宣传不够,除了新闻发布会,据悉在这之前总共发出约7百封邀请函予槟州各社团与华校3机构,呼吁全国人民、各民族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给予积极响应与支持。
可是,就以槟州中小学、独中3机构共105所学校的董事部而言,如果每个单位各派两名代表到场,就至少有210人打底,再加上槟威两地的逾500个华团组织,场面就相当壮观矣!
需知,主办这项汇报会的用意,乃基于《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目标的落实,华小和淡小将式微,华文独中被排除,国民型中学、人民宗教学校和教会学校将无法维继。我国具有200年历史的华文教育将毁于一旦,而其他各民族母语教育也难幸免。
董总展开百万名签名运动反对之,据悉在汇报会邀请函中也附上其宣言与决议案,庄严宣告除了尊重国语的地位,也重视国语的学习,但同时促请政府当局,公平的维护及扶持我国各民族教育、语文和文化的发展。
这是一项不可等闲视之的“反对教育大蓝图汇报会”,我们应当给予主办单位在精神上和人力方面予以全力支持,据笔者现场观察,到会的大部份都是年长者,他们也很有耐心的从8时起分别聆听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和新纪元学院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罗荣强博士剖析不利条文之讲题,直至将近11时的散会时间。
值得一提的,有位需依靠拐杖不良于行的老妇,也艰辛的移动脚步来到现场。有者则购买相关T恤,或是乐捐款项给予财力上的资助。
而现场所见,民联的四位州议员除了到场打气,也将其服务中心收集的签名表格呈交给董总代表,并自动领取董总的资料汇编刊物带回分发,反观华基政党的领袖却踪影全无!
笔者曾在某区宴会场所听到民联的州议员在致词时呼吁座众支持这项签名运动,但有关神坛主席却要求该州议员不要谈政治,他连教育重要课题和政治也傻傻分不清楚,真不知如何当起社会领袖,还接受服务社会有功的勋衔?
总之,在大前提之下,我们必须呼吁政府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全球多元化的格局以及我国多元化社会的国情,重新修订大蓝图内不利于母语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建立一个为全国人民所接受的国家教育体系,满足各族人民的需求,并协助促进其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
微型华小合并方案得从长计议
2013-09-25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郭联福
1996年,教育部为了改善乡村地区的学校教育素质以及降低辍学率,计划将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华小合并成新的学校。当时,华社基于教育的平等与权益方面的考量而坚决反对将乡区和内陆的华小与淡小在“综合学校计划”中合并起来。
事隔17年,老调重弹,于今年7月至9月间,有数个县内的华小董、教协成员及校长被传召到该地区的县教育局,与该部门的官员接洽与商讨相关的合并计划。
此事件经过报刊的报道之后,从各界人士对此事的回应得以看出,大家一致反对微型华小的合并计划,并认为若将几所微型华小合并起来,这不但会使到华小的数量逐渐下降,更会导致乡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的生活不便情况出现,如:交通问题。
乡区华小面临考验
随着时代变迁,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导致许多乡村地区人士往城市迁居发展,乡区地区的华小生源问题也因此而衍生了。根据教育的经济管理理论来看,若5公里范围内出现两所或以上学生人数少于150名学生的学校,确实是一项不符合经济效益的教育投资。
教育部若有意计划将国内数个县内的微型华小合并起来,新学校与学生居家的距离必须是他们能够应付的能力范围,特别是交通方面的问题,要是这一方面的考量因素得不到教育规划者的重视,那么辍学问题将会一度加剧,我国要实现教育普及化的目标就会变得遥不可及了。
跨州迁校是上上策
教育部的建校规则与指南清楚列明了,在一个人口介于3千至7千500人,或者拥有420至1250名生源的社区,就必须兴建一所拥有5至10英亩大的小学。可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规划就很难体现在巴生谷一带的华人社区的教育发展情况———许多居住在那里的莘莘学子由于附近的华小名额有限而报读无门,必须舟车劳顿到别区的华小上学。
上述社区的华小匮乏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与其让华社一直苦等一个必须经过复杂且缓慢的程序而得到兴建新校舍的批准证,倒不如将乡区的华小的办学准证迁移到华人人口密集的地区,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有效地整合乡区与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问题,二来还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课堂的拥挤情况、师资分配等问题。综上所述,民族教育的权益得到了保障之余,又能够提高国家教育素质与经济效益,这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各源流的学校就好比人类的不同器官,倘若只专注对其中一个器官进行过量的进补,而忽略其他器官的保养,到最后这具人体能活得健康和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