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309 辑



半津改全津之评议


2013/09/16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谢诗坚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中有提及一个令人关注的重点,那就是教育部将研究如何鼓励拥有政府半津贴学校土地的业主,让教育部长期租借或与教育部直接签订合约,使教育部在不须要业主转换拥有权的情况下,拥有使用校地信托权。

不过,这种将半津贴学校自愿转成全津学校将会分阶段进行,以便教育部得以和个别的学校商讨制定更合适的转换方式,同时也让教育部不须面对一次性的沉重财政负担。

在这方面,教育部意识到国民型小学及国民型中学等学校是组成国家文化特征和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鼓励转成全津学校之际,将会特别关注以维持该校现有的管理结构、特征和传承。

以上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也第一次显示政府准备以“不痛苦”的方式来更换学校的结构。但由于此乃第一次提出也是重要的课题,值得研究和探讨其可行性。

首先在1961年的教育法令下,所有的小学都必须在1962年之前转换成国民型小学。就这样,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便得接受政府的津贴而转成国民型小学,总数在1200余间。在当时政府规定所有的小学必须有独立的校舍,不能附属在会馆或教会内,因为政府没有变质华小,也就在华社不反对下转成被政府资助的学校。

同样的情形也适用在中学。当年政府规定中学可以选择成为国民型中学(但钟灵中学已在1957年成为津贴学校,是全马第一间国民型中学。它是在1957年教育法令下转型的学校),或可以不接受津贴而成为独立中学。

虽然在教总主席林连玉抗争下,力促华社不接受改制,结果还是有55间接受改制,只有16间不接受改制成为独立中学。即使林连玉未能劝服大多数华文中学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他还是在1961年被褫夺公民权。

自此而后,华文教育就有了分类和分裂,一边是国民型(或小学或中学),另一边是独立中学。其分别是国民型学校已归政府掌管,教师及学生和课本全归教育部的权力。

未把校产权交政府

尽管在那个时候,已改制为国民型华文小学及国民型中学的学校,并未移交校产给教育部,但在改制下,教育部已接管了这些学校,董事会也因为学校改制而有了很大的改变。最大的改变是政府根据1957年的教育法令改组董事会或称为学监会。在这个组织之外,又设家教协会,这两个组织是在教育法令下存在的,不需自行注册(至于它是否拥有法人地位则由律师诠释)。在法令下,董事会/学监会由下列15人组成(即官方代表、赞助人、土地信托人、校友及家长各3人,一共15人)。

1959年时,雪隆董联合会与教育部争议后取得较优势的地位,即赞助人与校产信托人选出董事后,仍然可以推荐另3人出任官委董事。这样一来,在掌控9人下,董事会算是有些作为(后来演变成丧失官委董事的推荐,以致出钱出力的一方失掉控制权)。如果校友、家长及官委代表在合作下形成9人就可以更换董事长(请注意在官方承认的董事会或学监会的结构只有三个职位,即主席(董事长)、秘书(校长是当然人选)及财政,并不存在副董事长或其他职位。这些其他职位或只在赞助人大会上自行选出,不在教育条例之内)。

由于在改制后,国民型中学发现许多超龄生不能继续升学(已开始限制年龄),只好向教育局申办“下午班”,以收容这些学生。后来人数多了,就申请转成私立中学。在后来成为独立中学。

正因为有所需求,改制的中学又衍生出独立中学来。因此西马原有16间独中也就增加了21所独立中学,合共37间;再加上沙巴9间及砂拉越的14间,全马在今天共有60间独中。而国民型中学原有55间,后来又再增加至78间。

78间国民型中学近年来也组织起来争取应得的权利,但它们与国民型华文小学一样,并未把校产权交给政府,只是同意政府拥有使用权(没有期限,也没有签约)。

曾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如果没记错的话),担任数间改制中小学董事长的庄汉良,在70年代因不同意教育局委派不是他们属意的校长,曾恫言收回校产,如果不更换校长的话。后来教育局为息事宁人收回成命,让庄汉良“打了一场胜仗”。不过自此之后,教育局已更加控制人事的变动,不让其他人指手划脚了。最明显的例子槟城已停止官委董事的委任,也不知何故。

不容许校产被变质

除了国民型中学的校产绝大多数不交政府外,国民型华小也绝大多数不“上交”政府。根据统计,在全马的1294间华小,只有408所的华小校产归政府,另886所华小的校产仍归董事/华社。他们不上交校产是想保住一些的权力,比如争取食堂主权等。

当然自从改制以来,也没有一间华小或华中的董事会/学监会收回校产而迫政府搬迁。换句话说,当华社先贤用血汗建立起华校后,就不容许校产被变质,只能永远做教育用途。只要政府继续办教育也就没人有权收回校产。这只是在形式上承认董事会的“主权”,实际上董事会已没有干预的权力。

在这种情形下,不知道为什么政府会在70年代将这类学校分类为半津和全津?所谓的半津即指校产不交政府,其中的差别是半津学校政府不负责修建、扩建或重建或迁校,一切费用由董事会承担,也就交回华社负责(据知是因为当局未能取得权力改建或扩建,也就当成半津学校)。长久以来,华社得为华校出钱出力,即使出到手软也还要出,因为不论是独中或国民型学校都是华社的包袱。

为此,华社一直抗争的就是认为华校受不公平的对待,也在一个长时期面对自行筹募建校舍的苦恼。如今既然政府有新的想法,或可从长计议和探讨,即直接与教育部达成协议,只要保证永远不变质华校,则校产可让教育部拥有使用权(不是拥有权)。这种使用权在有条件下可以是永久的,反正60年代以来,华社就未曾收回校产,也无从收回,干脆顺水人情要求政府善待华校,一视同仁发展华校,则使用权的付出也与过去的情况大同小异。

当然在让出使用权后也不能借故再变质董事会,恰恰相反,相关教育团体或可顺此时机提出以签署使用权协议换回董事会的一定的主权也许是值得的,不然改制的学校董事会又有多少权力呢?这包括选用校长的权力。因为已有20%的国民型中学的校长不谙华语华文,实在值得焦虑。

就此来看,华团可以针对这个课题与教育部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对话,为华校取得应有的地位,不必再为钱而烦恼了。

 

学生不是考试机器


2013/09/1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吴文宝透露,2013年至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明年起废除初中评估考试(PMR),由校內考试取代。

虽然取消初中评估考试,但学生仍需面对中央的评估,换句话说,教育部仍会规定初中三学生,进行类似PMR的评估考试。

作简单评估

教育部並没详细公佈中央评估考试的详情,令人担心,取消初中评估考试只是换汤不换药,初中三学生仍需面对校內和全国统一考试的双重压力。

初中评估考试的升学制或淘汰制在多年前被取消后,此全国统一考试已失去它本来扮演的角色。

废除PMR考试也无妨,初中三学生就不必同时应付校內与全国考试,可减轻考试压力,而且能避免学生在压力与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死背书或读死书,而不是良好吸收。否则,一旦考完试,学生对所背的书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最终导致学生沦为考试机器。

当局废除PMR考试后,必须以校內考试为主,若教育部要对初中三学生进行学习进度评估,也应作简单评估,不宜加重学生的考试压力。

克服輟学率

此外,政府每年財政预算案,最大笔拨款流向教育部,佔总拨款的21%。这意味著纳税人的金钱,有五分之一被投入教育领域,因此,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应该是本区域的佼佼者。

目前我国国民的识字率仍未达到100%目標,只有93%以上;而中学輟学率更为严重,尤其华裔学生,輟学率达26%

教育部应致力克服輟学率严重的问题,提升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能力,才能培养高学识的人力资源。

 

让教育回归教育?


2013/0913 (砂拉越)联合日报/自由言论

~作者:李政贤

教育部最近公布了《2013-2025教育大蓝图》的最终版,对华社来说或是非政府组织来说,授课的时间是整份大蓝图的重点。而教育部在大蓝图中说明,华小的国文课增加到240分钟一个星期。而董总坚持180分钟,教总则希望教育部可以调低至210分钟。就这样,整个大蓝图的重点就放在到底国文课应该上课几分钟的问题上了。

其实,教育对一个国家可以说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国家未来的方向都是要靠这些年轻人或是小朋友来决定,而他们就是透过学校的教育来培养的他的思想及技术,因此为什么人民都非常重视教育。非政府组织在整份教育大蓝图公布后,只是将其重点放在国文课的授课时间上,眼光实在不够长远。

当然,这些非政府组织顾虑华小将被教育大蓝图的落实而逐步的吞噬,而达到最终目标,这是华社所无法承担的结果。但是,这只是整份教育大蓝图的一环,而不该因此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志业,因此应该更有远见的看整个教育大蓝图的内容。其中,全津半津的问题、独中教育的问题、特殊教育的问题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其中,国阵政府很自豪的告诉华社,指这次是教育部首次将独中列入教育大蓝图内,因此华社应该感到高兴。但是,列入教育大蓝图内又怎样?问题解决了吗?独中统考什么时候获得承认?政府是否允许继续增建独中?这些都是华社关心的问题,但是教育大蓝图似乎没有回答到这些问题。

另外,很多人说,让教育回归教育,当然这是最理想的,但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或是教育制度上,根本无法达到这个目标。因为这些制定教育政策的政客在制定教育政策或是任何方案上,只是为了讨好部分的选民,而非以教育的成效作为最重要的考量,这就是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最近,教育部第二副部长依德利斯祖索更口出狂言的指出如果有人说教育大蓝图偏颇,那他大可以把孩子送到外国接受教育。一位掌管教育的阁员发表这样的论述,如果民主的国家,早就被要求辞职下台了,而我国的情况不但不需要下台,还可以升官发财。所以,你知道我国的教育政策是什么问题了吗?

 

落实教育蓝图,不是教育「烂」图


2013/09/15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赖美建

2013-2025年大马教育发展大蓝图》经过了长达15个月的筹备,终于在96日由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向全国正式推介。整份蓝图收集了各方的意见,包括国际组织的教育专家、大学、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及公眾。 在未来的13年,国家的学前至中学教育措施將依照这份蓝图来逐步落实。蓝图出炉前,早已经浮现了不少华社教育团体及朝野政党领袖的爭议。当中,最引人瞩目的课题便是华小的国语上课时间。当蓝图被推介后,爭议的声音继续延伸,没有中断。虽然如此,也有一些卖花赞花香的在朝领袖,此时此刻挺身而出力捧蓝图里的计划及措施。这样看来,在多方持歧见的情况下,蓝图的落实工作接下来將会面对坎坷的道路,13年的时间简直是夜长梦多。

无可否认,教育是国家的大支柱,也是国家达致成长的必然措施。据大马教育发展大蓝图里的报告,我国虽然在过去成功提升了整体的就学率,但是相对之下在科学、数学及阅读能力方面却落后,而未达国际水平。换句话说,2020年先进国的目標似乎遥不可及,因为我们国家现有的未来主人翁表现得不太具有竞爭力。一旦这些孩子毕业以后,他们的教育水平是否能迎合职场的需求,当中切实存在了很大的疑问。况且,在离宏愿目標仅剩余少过8年时间的情况下,刚出炉的蓝图却又需要13年的时间去落实,试问教育部会不会是写错了剧本?

除此以外,国阵政府在过去推行数理英化教学政策的失败,难免也让人民对刚推介的大马教育发展大蓝图心有余悸。数理英化教学政策在2003年推行,结果却在多方面的爭议下于2012年被终结。如此的局面,导致我们不但浪费了所投入的资源,而且可怜的孩子们还得蒙受教育政策开倒车的后果。因此,教育部要如何去挽回人民对其执行政策的信心,確实將会面对非常严峻的挑战。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有远见的领袖来擬定国家的教育发展大蓝图,而並非把视野局限于13年的框架里。我们更需要那些能聆听不同声音的全民领袖,去策划一个有利于多元种族文化的教育发展大蓝图。唯有一份能迎合国际竞爭水平的教育发展大蓝图,才能成功地打造国家的未来精英。唯有一个能体会各族需求的全民政府,才能有效地去执行与落实任何已敲定的教育政策。

说实在,笔者並非不满刚推介的大马教育发展大蓝图,而是质疑国家领袖们对于落实一个全民教育的能力及意愿。国家的教育犹如一幅画,有赖于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绘出美丽的將来。这个国家的教育再也没有多少个13年可以让我们去荒废,领袖们绝对不能把画乱涂一番,要不然教育发展大蓝图最终可能变成一幅「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