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师资荒?
2018/01/0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利亮时
2015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表示,有信心处理华文小学(简称华小)师资不足的问题,并明确对外宣誓2016年开学时华小可全面摆脱师资短缺的问题。2018年刚过几天,张盛闻对外表示,今年起国内微型华小的辅助教师将改为普通教师,并调派至缺乏教师的学校。
我们对于张盛闻积极作为应该给予鼓鼓掌,然而这个长达逾三分之一个世纪的老问题,并非如他在2015年所言这么容易解决的,他在2015年发下的豪言基本上仍待时间的考验。
按照张盛闻所言,目前国内华小仍面对师资短缺的问题,其中柔佛州就高达159人,雪兰莪州是156人,吉隆坡108人和森美兰67人。上述数据显示,2016年与2017年应该都仍存在华小师资不足的问题,不然不会到2018年仍有师资不足的问题。张盛闻需加把劲来处理这个华文教育的老旧议题,尤其是未来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要面对全国大选的到来,如果当初信誓旦旦,但仍无法解决此议题,势必冲击马华公会原本就不被看好的选情。
非单纯教育问题
华小是华文教育的基础,设备不足、经费有限、师资缺乏一直困扰着华小,使华小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马华公会从建国至今,一直都有党领袖受委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一职,但是历经多任副部长依然无法根治此问题,这是相当值得深思的。华小议题基本上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其存在族群与政治的因素,这使得问题无法有效的处理。
笔者长期研究国内的华人社会与教育议题,很清楚要处理华小的问题,其实并不难,这个议题的症结点在于执政党本身对此的态度。张盛闻虽积极去处理此事,但是若没有上级单位的积极配合,只能达到头痛医头的治标效果。执政党执政了一甲子,在教育问题一直希望朝单一化方向前进,问题在于独立前的妥协政治,让教育出现了多元的路向,由于执政者一直无法转念,使得问题依然是处于无解的状态。马华公会作为执政团队的一员,势必承担这个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
华小的定位
2018/01/04 光明日报/评论
~文:陈建业
2018年开学日,吉打州多所微型华小出现友族新生多过华裔生的情况;有些华小完全没有华裔新生,新生清一色是非华裔。
这不是吉州独有的现象,全国不少微型华小每年也面对相同困境,令很多华教人士担忧,担心华小继续没有华裔生的话,恐有变质的一天。
很多微型华小多年来面对新生来源严缺的情况,引发可能关闭的危机。非华裔新生的出现使得华小免于被关闭的命运,但华教人士对于这些非华裔新生可说是又爱又恨。
华小迎来更多友族学生到底好不好?有人觉得华小本是开办给华人子女就读,让他们以最熟悉的母语来接受小学教育。如果友族学生人数还多过华裔学生,华小就失去其意义,有人因此提出要政府批准这些华小迁校到更多华人居住的地区,以避开这些非华裔学生。
一些人很矛盾,每当看到一些友族能够说得一口流利华语时都感到无比骄傲,但当看到非华裔学生涌进华小,以致人数还多过华裔学生时却担心华小会变质。到底我们是欢迎还是不欢迎友族学习中文呢?
那些能够说得一口流利中文的非华裔学生,多数是从小接受华小教育,如果没有从小在华小就读,他们长大后能够自学中文的机率非常低。我们要看到更多友族学习中文,那就应该欢迎更多友族学生进入华小。
对促进团结能起正面作用
我们对于华小非华裔学生的看法,取决于我们怎样定位华小。如果我们把华小视为母语教学的场所,那对非华裔学生来说,华文并非他们的母语,华小如果没有华裔学生,也就失去其存在价值。
但如果我们把华小定位为以中文为第一教学媒介语的学校,好像以前英校以英文教学般,那只要家长认同这个教学媒介语,不论他们是否华裔,他们都能把子女送进华小接受教育。虽说小学生以母语接受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如果有家长选择让子女以其他语言接受小学教育,那又有何不可呢?
非华裔学生在小学接受中文教育后,中学时也会继续学习中文,即使没能进入华文中学,也可以在国民中学继续学习中文。当越来越多友族学生学习中文,也更了解华人和华人文化,这对促进国民团结能起着正面的作用。以后若再有人提出关闭华小言论时,挺身捍卫华小的可能不再只是华人。
只要华小能够坚持以中文作为教学媒介语,华小不应该抗拒非华裔学生,反而应该採取措施招收更多非华裔学生就读,让那些面对关闭危机的微型华小能够成为一所非常独特的华文小学。这种华小可能没有华裔学生,但却在教育友族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这是多麽有意义的学校。
华小或许因此变质,但可以变成一所能对国家和社会带来正面意义的独特学校,这又有什麽不好?
从华小生减少看问题
2018/01/03 光华日报/社论
期盼华裔提高生育并不实际,要如何整合资源确保华裔学生受到最好的华文小学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华文教育是我国华社最不能割舍的重要资产之一,也因为先贤捍卫华文教育的努力,我国的华文教育成为除了大中华区之外保留得最完整的国家,这是值得我国华裔感到光荣的成就。我国华裔从华文小学开始就接受华文教育,而坚持母语教学而拒绝改制的华文中学成了如今仅存的60所独中,则让华裔学生在中学教育中面对是否要选择独中、改制中学或国中的烦恼。于是,华小成了华裔接受华文教育最完整的阶段,所以华社对于华小非常注重。
如今,华小却面对欠缺学生来源的重大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日前指出,虽然各源流学生都有减少的趋势,但今年华小生估计比去年减少2000人。而对于华小生连续5年减少,华裔生育率偏低当然是主因,一些华裔父母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或国小念书或多或少也影响到华小学生人数。加上许多父母离乡背井到城市工作,还有华社对华小“一间都不能少”的坚持,导致我国出现了许多的微型小学这种不健康现象。
华裔生育率低并不单纯是华裔本身的问题,追根究底,生活压力才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因。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却追不上这个水平,而在面对生活压力以及对孩子生活品质有要求的情况下,华裔自然不愿增加生育,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因此,如果政府无法帮助人民的收入追得上生活水平,华裔或许连成家也有所顾虑,更不用说增加生育,所以华小生继续减少的问题或许会加剧。
其实,微型华小的确是个不健康的现象,华社的苦苦支撑除了让微型华小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复级班的施行更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况且不管在师资还是学校资源方面,微型华小的存在都可以说是种浪费。“一个人的华小”、“没有华裔新生的华小”、“没有华裔学生的华小”等等现象,造成华小教育在推广华文方面已达到效果,但在培育华裔子弟方面却是原地踏步。因此,期盼华裔提高生育并不实际,要如何整合资源确保华裔学生受到最好的华文小学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制度化改善华教
2018/01/04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颜健品
我国教育部为超级微型小学实行的复级班计划,虽然面对华社的反对意见,但这无疑是可暂时整合微小师资,以让学生能顺利上课的短暂方案。
教育部是于去年提出复级班计划,让学生不超过30人的微小,将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合班制下上课,以达到整合全国师资及节省资源的目的。在复级班计划下,学校将二、三年级合为一班,四、五年级合为一班,至于一年级及六年级的学生则没编排入内。
这制度有如小型补习班,而复级班的老师则针对两个年级的科目备课,挑出两个班级课程的共同纲要,来为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不过,去年这个建议提出时,教总有展开调查,并指这项计划弊多于利,认为会影响学校运作,导致教师在教学上面对诸多限制和困难,预料会形成负面影响。
尽管教育部实施这个计划,看似挽救一些微小,特别是坐落在乡区的微型华小,然而实际上要救微小的最终方案还是迁校及增建学校。只不过,在谈及迁校时,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其涉及庞大的财力,当然还有校方董事部的意愿。
微型华小的危机形成,不外是学生人数来源减少,而微小不只是出现在华小,根据教育部数据指,马来学校的微小数量比华文微小多三倍。一些较“幸运”的华文微小,还有友族学生入读下“救”校,不过一些学校则没有这么“幸运”了,学生人数在每年逐步减少下,以致学校每个新学年都面对可能因学生人数少而关闭的风险。
虽然如此,一般华小董事部都不会轻易发动迁校计划,因为迁校是一项“大工程”,这包括需筹建校资金、申请批文耗时等。当然,最大考量是教育部的政策问题,以致董事部因对政策缺乏信心下,而不愿冒然迁校。然而,微型小学的学习环境缺乏群体生活及竞争力是个事实,这对学生的成长并不健全。
迁校最终还需靠教育部及学校董事部,在双方合作下才能成事。从近年微小学生人数逐减趋势,已让华社看到,一些学校在未来会面对自动关闭的危机。
事实上,除了迁校方案,若中央政府能在制度化政策下,采取制度化据需求增建华小,华社根本不需苦苦支撑微小,捍卫华教的团体相信也可接受关闭一些学生来源低的微小;要认清的事实是,华教因缺乏公平的发展政策,是华社坚持把守每一所华小的原因。
虽然去年教育部宣布允许增建10所新华小和搬迁6所华小,但这被反对党诠释为“大选糖果”,视为消费华小的政治动作。此外,在去年宣布的2018年财政预算案,也没列出建新华小的项目,因此更被视为是可能无法兑现的大选糖果。
其实,以首相纳吉为首的中央政府,宣布增建多所华小可被视为是国阵“勇敢”的政治动作,因为这已突破以往马哈迪拜相时霸权打压华教的刻板印象,更与种族主义强烈的巫统鹰派路线逆行相对。
不过,宣布归宣布,纳吉也要让华社看到这不是空头支票,而华社更希望看到的是,除了能兑现承诺外,国阵中央政府拿出诚意,在政策上做出改变,以确保华教能在公平及没有政治因素影响下健全发展。
我国华教需要的是制度化政策,而不是应节性质的利好消息,这才能挽回华社对于国阵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