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919


请问可以换教长吗?


2019/05/1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郭碧融


自我懂事以来,就知道父亲的职业是罗里司机。每天凌晨约4时,父亲就得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来,梳洗过后就摸黑出门工作;直到傍晚7时许,父亲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我的家境并不富裕,母亲在忙碌做家务之余,也在家里替人裁制枕头套来帮补家用;日子尽管过得拮据,但母亲却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特地聘请一名补习老师前来家里教导我和妹妹。

母亲时常告诉我们4个兄弟姐妹,她从小没有机会上学,年纪轻轻即嫁为人妇,从此只能与柴米油盐作伴;她相信教育能提升生活的素质,所以非常注重我们的教育,希望我们的课业表现优异,将来顺利毕业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直至今日,父母当年省吃俭用、努力打拼供我们升学的身影,依旧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其实,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拥有相同的经历。这算“打脸”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吗?

毋庸置疑,政治人物在他们所制定的政策引起争议后须提出辩白,其中在大学预科班招生固打制的议题上,在此起彼落的批评声浪中,马智礼当然有责任厘清人民的疑惑,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捍卫该政策的正当性。

遗憾的是,马智礼的应对却凸显其狭隘视角。他日前在理科大学的一场交流会上说,非土著学生来自富裕家庭,所以有能力补习,考到好成绩;反观土著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也没有补习。于是,政府开设大学预科班,让贫困的土著也能上大学。

这样的说词不禁让人怀疑教长是否曾进行数据搜集的工作?如果没有的话,他是如何做出这个结论?如果有的话,那如何搜集样本?倘若只是单凭印象,那就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存有误导人的成分。其实,只要举出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华裔大学生,就足以推翻马智礼的言论。

此外,多数华人都抱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观念,即使家境多么困难,也会咬紧牙根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所以,有补习的孩子未必全是来自富裕家庭。

以种族角度看问题

马智礼是一名拥有博士资格的学者,肯定理解研究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所有的分析必须要有依据。但为何在大学预科班的议题上,却没有发挥学者应有的科学精神?

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为马智礼的言论在在反映,他不仅是以种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也不了解其他种族的境况,那如何期待他成为全民的教长?

马智礼也在相同的场合上表示,除非土著在申请工作时,不因不会讲华语而被拒绝,才能谈论废除大学预科班固打制。

其实,多数的企业都会在聘请员工时设下条件,而语言纯粹是其中一个条件,以符合公司的发展方向;任何人只要具备相关的实力和条件,都能提出申请。这既非走后门,也非固打制,怎么能与大学预科班的固打制混为一谈呢?

如果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要进行内阁重组,那么请第一个换掉马智礼吧!素质低落的教长怎么可能制定完善的教育政策,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生代?



谈大学预科班固打制度


2019/05/17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曾意文


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固打制度课题自上月26日,大马印裔行动组织(MIA Force)提呈备忘录给教育部长马智礼,传达印裔社会对政府维持91土著对非土著预科班录取率的不满后,如今依然持续发酵。

这也已经不是教育课题第一次被朝野政党政治化甚至种族化,若情况再恶化下去,恐将对大马整个教育体系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影响。

我是刚刚从政府公立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当年是通过大学先修班考取大马高等教育文凭(STPM)申请就读本地大学。因此,非常熟悉大马的整个教育制度。

当初冲著对理科的热忱,毅然决然地决定在中四那年选修理科班,并在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中,考获9A1B的好成绩,原以为能就此顺利申请进入预科班,岂料结果竟令人大失所望,就连身边全科A的朋友也被逼花个一年半的时间修读中六。

反之,那些平日成绩较差的友族同学,却成功申请到预科班就读。当时的我并没有对此大感意外,因大家都是抱著侥幸的心理申请,毕竟此前优秀生落马的例子大有人在。

反倒是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渐渐联系回以前的友族同学,才发现他们早已毕业,且多数都是修读理科相关科系,这才让我大感冲击。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很讶异,他们教导过的非土著优秀生在中六明明修读理科,却在大学时期转换跑道,选修商科甚至是文科,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众所周知,STPM堪称世界级最难的考试之一,等级相当于A水准。还记得数学老师在甫开学时,就“告诫”全班同学务必做好不及格的准备,因中六的数学比起高级数学更要难上数倍,突如其来的压力让不少同学相继转换科系,而改革后的考试制度,更迫使中六生须在半年内,掌握好一个学期的知识,日子苦不堪言。

教育部日前发文告指出,预科班增额学位录取结果于510日在该部官网公布,申请者可在当天中午开始上网查询结果,想必许多莘莘学子依然会对申请结果大感失望。

政府当初决定把预科班学额从25000个增至4万个的做法显然治标不治本,只旨在最快的时间内平息非土著的怒气。预科班从成立的一开始就存在著不公,只希望执政满一周年的希盟政府能在下届大选前,探讨最佳的解决方案,才不愧对当初为它投下神圣一票的广大子民。



马来教师教华语


2019/05/17 光华日报/评论

~文:叶行


日前,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教总等8个华教组织,联合召开一项记者会披露,教育部师范司正计划,安排一批约40名,之前在教育局和人民信托局(MARA),与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北京语言大学联办的华文师资培训课程里毕业归来的马来师范生,前往华小实习。

有关培训计划是在2008年,开放给所有零中文基础的马来师范生申请,并于2009年开始,分批前往中国进行了5年深造,回国后,再接受我国教育局1年半师范培训,然后按照计划,被分配到国小或华小,担任最少8年的华文教师。

记者会上,发言人也引用接获的消息指出,这些前往中国深造海归的马来师范生,修读的课程属“第二语文汉语学习”,只是具备基本中文口语沟通能力,怀疑书写能力可能只在小学低年级程度。

发言人担心,如果这批海归马来师范生,都被教育部师范司派往华小执教华文,给华小带来的冲击与灾难,是无法预计和想像,事实上,过去教育局内部,就曾多次被人提起,要将这些海归马来师范生派往华小。

2017420日,华教团体联合向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盛闻反映过,并成功通过内阁协调来阻止,孰不料,改朝换代之后,教育部师范局竟然还要旧曲重弹,因此,希望现任教育部部长,能够洞悉民情,不要强人所难!

有人不理解这些华教团体的忧虑,也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并以英文教学为例,认为如果这批海归马来师范生不能够到华小任职教华文,那么,华小的英文是不是也得聘请洋人来教学?

提出这问题的人,其实忽略了事件的重点,只侧重以个人狭窄的种族角度去评议,华团反对海归马来师范生去华小教华文,不是因为对方是马来人,而是因为这些海归马来师范生的华文水平程度受到质疑。

换句话说,如果这些海归马来师范生可以证明,他们的华文水平,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首要条件和宗旨,就是在华文科考获最少A等资格,则亳无争议,然而,问题是,这些海归的马来师范生,有没有具备以上资格。

抛开种族角度不谈,现在的华小课程,并不是会听会说中文就可胜任,有些时候,甚至是连华裔教师也捉襟见肘,看图作文、思维图、描写文、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外加成语谚语名句精华等,零零种种洋洋洒洒,让人头晕目眩。

遇到好问的学生,老师还要应付一些课外话题,例如中国历史及古典文学,这是必然的,刁钻一点的,历代中国皇帝称呼,名将伟记,诗人轶事,四大美人传说等,甚至是天文地理,也得涉猎一些,而这些问题,又岂是能听能说中文就能答复?难不成这批海归马来师范生要这样回答学生:“你的问题,老师还没学到?”

其实,中文教学有着自己一套的方式与规则,毕竟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百科全书!

说起来也是悲哀,华小众科目里,最是难啃的要数华文教学,说是鸡肋也不为过,只是不知从何开始,鸡肋竟然也会令人虎视眈眈,或许事件源起,是因为华小常年师质不足,前朝教育部为了解决难题,迫不得己下才兵走险着吧?

然而,不懂希盟上台后,教育部会不会网开一面放宽条件,让熟悉中华文化的华裔SPM生,到华小教华文,其实,每年都有不少有意献身教育的华裔SPM生,因为不能通过教育局苛刻条件,而无缘为国家教育出一分力。

假设希盟可以做到这点,足可证明,希盟教育改革的决心!



爱心教育 不变的定律


2019/05/1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张瑞强


教育缺乏爱的元素,会使极端主义思想逐渐泛滥和抬头,这是非常危险的讯号!

因而教育部长马智礼直言,要战胜极端思维,必须通过教育人性、爱心、幸福及互相尊重来对抗偏激及极端主义。当一个人心中没有爱,就很容易受到极端思维影响,产生憎恨心,更大的悲剧是走向不归路。

这并非危言耸听,如果国家领袖不正视问题,没有制订政策去应对这个趋势,那后果是很严重的。教育部长适时在教师节这个重大义意的日子表达了忧虑,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建设国家并不容易,但要毁掉一个国家是轻而易举的,只需要有更多极端思维的人存在各角落,到处散播憎恨思想,灌输不良意识,不用太长的时间,这个国家就会走向衰败,甚至堕落。

周四有一则骇人听闻的新闻,我国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16岁少女在面子书留言厌世,竟有69%的网民支持她寻死的念头。在这起事件,我们竟然没看到大部分网民劝少女打消死亡念头,这是否说明教育的失败,网民的爱心去了哪里?

这个事件也发人省思,带来启发及思考,这个社会是否真的严重缺乏爱,竟让人有轻生的念头,完全无视生命价值?

社会太暴力,急需爱的教育来平衡,不过,随著时代改变,尤其是国家迈向工业4.0,爱的教育也应该适度调整,以更符合当下的需求。

如果是一味宠爱,就失去其意义。说到底,教育下一代需要施予温情和关怀,不能采取体罚的管教方式,太过严厉,可能会弄巧反拙,把孩子推进极端角落,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教育模式。

今天的社会充斥太多的垃圾资讯,所以父母师长应有一套正面的教育模式,以爱为出发点,以最适合孩子的方式来教育之,或可收最大的教育效果。如果教育过程充满爱的能量,相信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可获得最好的成长。

所以爱的教育是一种基本精神,适合应用在孩子身上,而适当的教育方法则可以因孩子的个别差异而设法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现代的孩子都不容易教导,教育能力不佳的家长更面对问题,以致孩子脱离范围,除衍生社会家庭问题,更可能走向罪恶深渊。

年轻人是国家未来栋梁,是建设国家的人才,如果教育无法教导他们成人成才,是社会的损失,是国家的不幸。

今天,不管社会如何演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爱心教育也须回到其核心价值,回到原点,用爱的教育装备自己,体现爱的价值,孩子对未来才有防御及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