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5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224

龙中与我

2021/04/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郑振华

1950年,新加兰、文律及龙引三地区的华教热心人士,基于学生因经济关系,不能到外地升学而放弃求学,深感可惜和遗憾,因此倡议创办中学,取新加兰(新)、文律(文)、龙引(龙)三区的名称“新文龙”为校名,称为新文龙中华中学。

1951年正式召收初中一学生就读,学生人数69名,董事长郑振中和校长黄润岳则是知名的华教先躯。而我于1985年被邀进入母校担任物理和数学科导师,迄今也服务了36载。

我校创校时原以招收新文龙地区学生为主,惟随着时移势迁,人口外移日益严重,加上北有华仁中学,南有培群独中,东有居銮中学,西靠马六甲海峡,以致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境。此外,学校经济来源有限,师资流动率大,也是办校的最大挑战。学校在不得不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下,惟有办出不同的学校特色来与其他独中竞争生源。

为了开扩生源,加强宿舍管理,培养学生注重卫生、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习惯,确保宿舍及校园安全,让家长放心将子女送来学校。

教育科技日新月异,老师不进则退;学生思想层面扩大,老师不进修就无法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教与学不能顺畅。学校惟有加强师资培训,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爱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位老师一台手提电脑在手,教学将事半功倍,感谢董事会及热心人士捐助,完成初期目标。

开发校本课程─丝印制作、香皂制造、餐饮烘焙、香纯蚊膏、草药功能和鱼菜共生等,培养学生发挥其主导性的环境和学习,强化学生技能,凸显本校特色。

2018年,本校派出多位老师到台湾参观中学和大学的鱼菜共生系统,发现技术门槛不高,不受天气、地形限制、不需使用化肥及农药,是有机、对环境友善的永续种植方法。2019年本校正式将鱼菜共生课程列入高中校本课程之一,这也是本校的特色之一。

掌握英语的会话能力,对学生的升学或就业是有一定的帮助;掌握马来语的会话能力,可让学生在本国通行无阻。2020年开始,全校每班设有英语会话和国语会话课,加强学生说英语、讲国语的会话能力。

2020年乃本校多事之秋,又逢冠病疫情来袭,尢其在政府防止疫情扩散下,于318日被令关闭学校长达三个月。但危机就是转机,被迫在短短的十多天内,完成全校所有老师和学生资料搬上网,包括班级设定、老师培训等,于331日迈入网络及多媒体教学,开创教育新篇章的里程碑。

本校要求完美的个人,更要有完美的团队,将个人精神,凝聚成一股团队精神,共同迈向学校的愿景--发展成为一流华文独立中学。

 

爱去学校上学

2021/04/03  光华日报/言论

~文:吴荣顺

11岁的女儿学校的学前班有一宗确诊病例。爸爸知道了,特别着急。打电话问校长:可以接孩子回家吗? 校长很冷静地解释:学校已经关闭了学前班楼1个星期。不会有感染问题。可否感染是没有人可以保障的。于是校长说: 家长有权力接回孩子。

可是孩子爱去学校上课,所有的惧怕不是问题。非常奇怪女儿为何那么钟情于去学校上课,不要趁机在家偷懒。当然孩子给的原因是有趣的。首先她喜欢她的国语老师喜欢她,偏爱她。老师的喜爱是孩子爱上学校的主因。老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只是冷酷的建筑物。是学校的老师让学校充满魅力。这是线上教学难以取代的。

孩子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是蜜糖,是连新冠肺炎病毒也阻吓不了的。新冠肺炎再可怕,教师的爱的魅力胜过它。然而女儿告诉我她爱上学的第二个秘密。居然是为了教室里面书橱中满满的故事书。书中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学校能够在课堂里面布置这么一个多彩的阅读角落,让新冠肺炎病毒在书海中失去恐吓力。

再有就是食堂的食物。女儿超爱,感恩食堂叔叔的用心,让孩子为了能够继续享用食堂美食,不把新冠肺炎病毒视为可惧的威胁。当然女儿给的第四个原因是每个孩子的噩梦。担心没有上学数天堆积如山的功课。堆积如山的功课比新冠肺炎病毒更加可怖。没有给病毒毒死,都会给功课压死。如山的功课是孩子童年的梦魇。

当然女儿给的最后一个原因是欺骗我们,讨父母欢心而已的标准上学答案。那就是爱学习。无论原因如何,为大马华小能够继续保留这种吸引孩子上学的喜爱为骄傲。当我们的莘莘学子爱上学多过怕病毒,对于大马教育我们还可以悲观吗?

 

悼念黄绳坤老师

2021/04/04 星洲日报/花城观点

~作者:黄家贤

323日上午接到黄绳坤老师往生的不幸消息,心里非常难过。

85岁高龄的黄老师曾在华小执教30多年,当过教师、副校长、校长和县级华校督学,一生奉献教育,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

黄老师动过心脏绕道手术,喜欢乒乓运动的他,退休后还经常和球友挥拍切磋,晚年生活过得十分写意。

黄老师在晏斗中华小学服务最久,是学校的英语老师,他身材高大,不苟言笑,上课时,手上总是握着一条藤条,准备鞭打不专心听课的学生,晏小不少老校友对老师的严格教学,至今还历历在目。

黄绳坤老师是我小学的英语老师。在教育界,黄老师曾经和我在两所华小共事过,那就是双溪立白新村小学和船头育华小学,他是校长,我是老师。

黄老师的三语都掌握得很好,他毕业高师,华文造诣好,课余在晏斗综合中学当母语班老师,任职期间,考获剑桥文凭,当上英语老师;黄校长的家乡来自巫裔占多的林茂,国语也说得十分流利。

两年前,约百名已步入耳顺之年的晏小校友,相约昔日老师聚餐,出席的老校友见到黄老师那一刻,总是一句话:“老师,以前您那么凶,现在我们才明白您是为了学生好!”。

一名执业律师吴九校友,在台上代表学生致词时特别提到黄绳坤老师,说老师非常重视英语语法,同学上了中学很快就能够适应英语教学环境。吴九坦言,是Mr. Wong打好他的语文基础,让他能够在英国顺利考获法律学位。

黄老师当上校长,我是他的下属,有一件事让我感受到他温馨的一面,他即说理也讲情。

1978年,全国华校临教公会为了争取更多临教进入假期师训班,议决在学校上课期间发动千人和平请愿,地点是在吉隆坡农业大厦的教育部,请愿运动要持续到教育部长接见临总代表才罢休。

两天后,在警方的施压下,请愿行动移师到教总大厦,五天后,时任教育部长慕沙希旦在国会大厦接见临总代表,请愿行动才正式宣告结束。

当年,我是临总的署理主席,我和理事会成员必须全程领导会员请愿。若按照公务员服务条例,旷职的教师将面对纪律行动,扣薪惩罚。

最终我并没有面对纪律行动,教育局也没有扣我的薪金,原来是黄校长以我出席临总理事会会议为由,替我向教育局申请了五天假期,教育局也网开一面,没有对我采取后续行动。

这虽是陈年旧事,但我记忆犹新。仅以这篇短文,悼念黄绳坤老师。


当今师生关系

2021/04/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雪琳.

不知不觉毕业几年,和旧友的聚餐上少不了提起当年曾把老师逼哭、离开教室的“丰功伟绩”,虽然当时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终于“战胜”了老师,但如今回想起,心中难免为自己的过分行为感到愧疚,老师红了的双眼和气急败坏的神情,依旧历历在目。

近年来,学生对老师无礼,出口成脏,甚至大打出手的新闻层出不穷,渐渐出现了教师一职“跌落神坛”的现象,上个月末左右甚至出现了老师不堪压力,离职前将遭到无礼对待的经历发布到网络上的事件,引起网民讨论,后续亦有老师表示自己也有过类似遭遇。过去所谓尊师敬长、谆谆善诱的师生关系,似乎已经荡然无存,这种现象也令有意投身教育界的未来教师们感到忧虑:“未来,我应该以什么态度和学生相处?”

当传授知识的对象——学生本身已发生变化,作为教师,是否应当做出相对的改变,调整师生之间的相处方式呢?21世纪学生与过去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高速且跳脱的想象力与思考能力。

资讯的爆炸使得当代学生们从小便能够轻而易举地接触各种各样课堂上教师所没有涉及的知识面,可说是将启蒙年龄大幅度地提前,这也导致了他们那令人惊讶的早熟程度以及心理敏感程度。当代的学生比过去任何时代的学生更渴望长大,他们更加敢于提出否定与质疑,心智上的早熟以及敏锐的思考能力使得他们经常能够跳脱出各种框架,迸发出各种创意,但同时也导致他们对于自身与未来更加地多愁善感、敏感焦虑,强烈希望外界能够不因他们的年龄尚小而忽略他们的声音,“迫切的认同感”和“青春的躁动不羁”的组合导致他们在争取认同感的道路上显得不成熟与急躁,而直面这份急躁的除了家长,便是教师。

面对已经出现变化的学生,教师其实难以坚持过去那套严格高压的教育手法,如今师生之间“身份高低”的感觉已不再那么强烈,过于强硬、不通人情的斥责,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采取更加不理智的方式去对抗教师,这不仅破坏了师生关系,亦会对双方在心理上造成一定伤害,这是所有人都不乐意见到的情况。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当今许多教师也愿意做出改变,抛弃过去须对教师“绝对顺从”的心理,转而朝向“亦师亦友”的方向发展。世上并没有完美无缺、毫无摩擦的关系,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亦是如此。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则需要建立在强而有力的聆听、尊重、以及师生双方明确的底线概念上。作为“友”的时候,教师希望学生能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师”的时候,教师亦希望学生能够虚心接受自己出于爱护与关心而给出的教诲与经验之谈。

面对今时不同往日、渴望发声且获得尊重的学生,教师经常需要放低姿态,多些聆听、谅解与认同;至于学生,则必须谨记自己作为后辈,须遵守师生关系中的底线,不可妄自尊大,对于用心良苦、认真工作的教师,亦必须给予同等的尊重与感恩。

最后,笔者须强调师生关系并非单纯的给予与获得,而是相互馈赠。求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老师的指导与悉心栽培,而老师也能够从学生身上看到不同的思考角度与目光,既感动了对方,也感动了自己。教师一职其实从未跌落神坛,它依旧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与身份,其中不只是包含着为师者对于这一身份的投入与热诚,也有师生之间的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