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3 中国报/学习
~记者:蓝志东
上个星期的“学习现场”,我们从宏观角度探讨了中学生在校内学习时所面临和待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将尝试提出解决方法,从教师修养品质、教学技巧单调乏味沉闷、班级经营能力弱、不懂学生的学习差异、缺乏教学支援和资源、良好的教学技巧等难题,为教育者厘清方向,让老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也学会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力……
若问当今的教育发生了什么问题?不难发现,我们如今的教育方式都著重在知识灌输,而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激发学生去热爱知识,以及如何透过他人的激发与启发,让学生们在课堂以外,主动启动自学模式。
在现有的中学教育模式里,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学校和教师会注重课程是否教完,多于重视学生是否学会。教务评估的模式,也让教师更注重是否完成教务要求,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过往核心观点,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而教书的重点,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对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这个部分,关注的就比较少。
独中教师薪金不高,但仍然吸引很多热爱教育的人士投入其中,唯树大有枯枝,良莠不齐的情况还是存在。即使身分是教师也不一定等同于适合教育工作,为了一件小事而错误地羞辱学生或鞭打学生的消息,时有所闻。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与教师本身的情绪管理、核心价值观、不了解学生心理、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辅导等等原因,都有可能。教师的角色或功能,不单单只是教学,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教育影响更深远。若一个学生因教师的错误处理而无意造成心中的伤害,或许会变成一辈子都难以平息的怨恨。
老师学生共同成长
过去旧时代资讯不发达,要解决问题,很大程度依赖脑袋中知识的积累量。知识积累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如何提升知识的积累量,是教学的主要核心。许多非师范毕业的教师,在初入教学现场所展现的教学技巧与风格,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而来,并在职场中慢慢定型。他们通常在中学或大学时代就属于认真好学,能接受老师单纯讲述,课后自行复习的学生。
因为学习与成长所习得的经历,让这类老师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学习模式,因此在自己教学过程中,也就会偏向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述法,尽可能将课程讲得完整透彻。
这类教学法,也是目前教育界的主流。好处是在有限时间内,知识可以大量灌输给学生,会让好学的学生得到很大收获。然而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或性情比较躁动的学生,就比较难适应。不幸的事实是,这样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却是比优秀学生来得大。长期下来,这类学生慢慢就会脱离学习轨道。
在课堂之中,各种类型学生都有,性情差异及学习能力差异是最常见的类别。若遇到比较沉闷的章节,或教师无法呈现比较有趣的教学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偏离学习行为而睡觉或聊天。
忙碌的父母,加上少子化的社会趋势,学生回到家大多缺乏可以谈话的对象,所以学校对他们而言,最大价值之一就是可以有谈话的对象。满腔之言,遇到同龄人的理解时,知音之感涌现,滔滔不绝的话题,让学生把课堂的专注力偏向非学习行为。
若该教师的性格柔弱,或班级经营能力欠佳时,学生的谈话精力仿佛找到最佳的宣泄点,陷入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讲话、甚至走动的混乱局面,学习成效可想而知。
分数相同不代表能力相等
不论是能力分班,还是常态分班,基本上都是以学生总成绩来做分班依据。两个总平均都是80分的学生,是否学术能力相差无几呢?这不一定,因为可能其中一个数理科得分高,语言学科得分低,而另一个相反。不论怎么分班,是无法完全消除差距,只能做到降低差距而已。
不论以什么方式分班,在同一个班的许多科目,都会存在学习能力差异的学生。如果教师无法关注到这个差异,或无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通常只能被迫选择折中方案,关注中间的群体,而忽略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学生。
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他们还有自学能力,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然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更棘手的是,个别低弱的程度还不统一。比如有些高二学生的数学,可能只有初中程度(甚至还可以再细分为只有初一、初二和初三程度)。对于这类学生,在有限条件下,教师也是有心无力,无法在课堂上支援他们,通常都是抱持同情态度,鼓励他们以补习来解决问题。
宽容赞美提升学生学习力
很多教师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也知道要集体备课或自己把课备好,对于做不好的部分也有心想寻求解决方案。然而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师,或薪金不高的情况下,有时一人身兼多职,不仅教学节数多,校内活动琐碎而繁多,老师甚至忙碌到只能将工作及时完工,谈不上力求精进。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与支援,是小型学校最常遇到的困境。
以上种种导致学习动力低落的原因,有些是大环境因素,短期难以改变。受篇幅所限,本文尝试从教师视角探讨,可能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教学、教育、管理之建议,期望起抛砖引玉之用。
教学环境上,要创造和谐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要能发挥成效,前提条件之一是课堂秩序要井然有序。具体而明确的班规,是实现课堂井然有序的方法之一。
通常课堂上会表露出学习行为偏差的学生,很多时候不是故意对抗老师,而是不成熟,无法自制身不由己。他们的内心有很多想表达却被压抑的言语,可能有很多愤怒与困惑、先入为主的错误观点以及未被满足的关怀渴望等等。换句话说,他们问题更多源自心理因素,而不是外在的行为问题。学生的问题有很多源自大人身上。若教师先整理自己的内在,让自己内在平和,外在平易,学生的问题通常就能解决一大半!
具体来说,身为教师,要对学生表现多一点出正向接纳,以移情理解来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独特性。例如以肯定来赞美学生行为中的正向部分,并尝试从中发掘其潜能;以维护尊严方式来宽容和提醒其学习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的任何一次进步,给予学生积极性期待。当学生得到适当的关怀,师生关系得到正面发展,学生会更愿意投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动力自然会提升。
考试主导教学师生两难
教学方法上,寓教于乐教师在备课时,多一点从学生视角出发,尝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思考,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新的一篇课文开始时,可以从教师手册整理出课文的核心关键词汇,再上网寻找与核心关键词汇有关的图片,投影于课堂中,不仅可作为课程导读,还将知识结合生活,让学生觉得知识生活化。好比当老师在介绍“毛细作用”时,可选用农夫耕种的图片,提出为何“锄禾”须在“日当午”,而不选择在阴凉时间进行。将关键词配合图片引导学生,除了激发学生的好奇,也促进学生对生活化知识的深度思考。
上网寻找与课文知识相关的有趣视频,利用动态视觉化加强学生印象与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介绍“月亮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时,用电影《变形金刚3》的预告片,解释为何影片中会描述外星人要攻击地球时,选择月球背后作为基地的原因,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更感性的触碰。
或者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示范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活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官体验。尤其是让学习动力比较弱的学生出来示范,并借此赞赏他,不仅提高他的学习投入度,也让该生在教师设计的平台上得到自我价值感的肯定。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学生作为“教具”进行示范活动,此举通过趣味活动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在地球上只能永远看到月球的一面。此外,教师设计的提问中,可尝试将学生的名字设计成生活化情境的题目,进行角色设计,同时借此鼓励学生建立个人的人生目标。
教师肯教让学生学有所得
教学过程中,若学生觉得能掌握、能学到课堂知识,就会投入更多精力学习,进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那如何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呢?从学习理论之一的建构主义视角来看,如果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提问等方法,自己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建构,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会觉得学有所得及有学习的成就感。
然而,不论是演示或讲解,还是属于被动学习,因此通过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提问,并作为形成性评量。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非被动单纯接收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警觉性和投入度;可以作为教学的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等等。这些提问成效,可以通过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单来实现。
诚然,外部大环境有很多对学习动力不利的因素,也是我们无法对抗的,中学教育确实会是扼杀学生学习动力的场所。如果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技巧,还是有办法可以让中学教育变成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地方。
碍于能力有限,短短数千文字数,无法让笔者完整表达提升学习动力的关键。然而,只要你不放弃寻找方法,坚持你找到的方法,总会有受你影响的学生。即使影响小如种子,终有一天会有机会千树成林。
(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