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3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226

教育部应搁置爪夷文单元

2021/04/12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郑经

根据董总的调查,大马半岛有多达98.29%所华小反对在2021年四年级的马来文课中介绍爪夷文字,只有区区17所华小同意推行。

那些同意推行的华小都属于微型华小,其学生以非华裔占多数,甚至全是非华裔生,因此,学生家长接受这项政策,确实也“理所当然”。

以整体的反对声势看这件事,华裔根本就是100%不同意在华小推行这项“不得人心”的政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马来文,以此证明他们是爱国的大马公民,华小的学生必须学习三种语文,教育部何必要再加重他们的负担呢?

我们既然有了马来文这种官方语言,只要在华小加强马来文的教学,提升学生对马来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马来文的掌握能力,才是实际和关键的要务,何必一定要学生认识爪夷文呢?

我们希望教育部听取民意,永远搁置这项政策吧!

 

独中精神需新时代论述

2021/04/0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志伟

大家都知道愚人节刚过,却忘了41日也是独中复兴日!算算独中复兴运动也已48年,当年就是一班愚人聚集开了个会,为奄奄一息的独中进行筹款,以能继续生存!

历经数十年的斗争,今天的独中不止是继续生存,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此不知累积了多少先贤的心血和牺牲,而正当我们这辈人在享有这样的成果时,是否知道是怎样的精神力量,让那时候的那些愚人前辈去作出那些行动?去顶著冒犯政权,牺牲自身利益,在压力氛围下把华文独中救回来?

独中复兴运动让独中有了统一的办学路线,统一的课程和统一考试;复兴后的独中也因董教的携手奋斗,整顿校风,认真教学,开拓独中升学管道,因此得到了家长的信任。一路走来,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众多和卓越的独中生毕业后的表现,更是社会和国家的栋梁,而近年连当年想消灭独中的政权,都不得不承认独中为国家培育人才,也在世界舞台发光发热。

斗争环境不一样了

多年的奋斗和努力,华社创造了这样的独中价值。但随著时代的变迁,我们的斗争环境已不一样了,今时今日,国内国外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已大大改变,独中不再面对当年那种政治高压,也在经济上比当年轻松了许多。然而却也呈现了某程度的精神涣散。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新进董事和教师们,对华教历史和独中运动的缺乏认知,对宏观的国际和国内政治格局的错误评估,对未来教育趋势的掌握不足。这将会对独中的发展带来不利。

随著时代的进步和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教育改革不停的在世界各地进行著,各种研究和尝试,颠覆了过去的许多教学观念。新型的教育产业不断的在开创中。

就在我们的周围,国际学校一间一间设立,直接的成为了独中的收生竞争对手。而独中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复兴运动后,面对这样新局面,要作出如何的调整?我们的斗争方向又是何去何从?

董总属下的小型独中专案组,于近年巡访了各地的大小独中,希望能整合资源,协助小型独中的运作和发展。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不同区域的不同董教团队,对其本身经营独中的不同观念和做法,也甚至对过去独中运动的母语教育斗争原则,有不同的看法。而最近也更有过去坚持母语教育路线的独中,为生源竞争,认为走向“国际学校”那样的路线改革,是独中未来的出路!

这是非常争议的,有者认为独中不应再保守,局限于母语教育的框框,应该效仿国际学校,提供国际公认的教育文凭考试课程;但也有人觉得独中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坚持了对的母语教育路线,得到广泛的华社支持;也有的认为迎合时代,中文价值的提高,独中要进行具有特色,不离本质的独中教育教改,以面向新时代的挑战。这里边没有对错,只是其独中精神似乎变调了。

什么是独中精神?我们要怎样的新时代独中原则?再过两年(2023年)就是独中复兴运动的50周年纪念,我们的独中董教团队,有没有为下一个50年去作准备?华社要赋予独中怎样的新使命?我们如何为之提出时代论述?

 

爱的教育也要有界限

2021/04/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艾萱

现代父母育儿重质不重量,身边的朋友都是两个孩子刚刚好,因为生得少,教育上即可给予孩子更饱和的照顾与爱,而随著父母的教养醒觉提高,更注重于亲子教育与沟通,社会所提倡的爱的教育,就是希望以爱的管教来替代传统鞭打模式,让孩子在爱的环境里正常长大。

现代父母总是在体罚与爱的教育这两个不同教育方式挣扎拉扯著,过度爱的教育担心孩子变得不可理喻,当体罚政策是无法带来素质教育,打骂教养代代相传,只能带来低素质的教养环境。

父母不易为,能当天使谁想当魔鬼呢,因此当父母对亲子教养的醒觉,打骂体罚越来越少,父母的爱心及耐心提高,绝对是一个好现象,但我们必须理解的是,爱的教育也要有一定的“界限”,而所谓的这条界限就是“尊重”与“原则”。

台湾教养孩子专家王宏哲在日前在面书帖文指出,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则,孩子该做的事,就不该事事咨询他们的意见,这个不是强调民主的做法,比如说,询问孩子要不要坐汽车座椅,孩子不愿,父母依了他们反而是害了他们。

很多大人总是习惯说,“我回去问我孩子要不要”,凡事都一直在问孩子意见“这个好不好?”,如果是日常小事生活选择,那无可厚非,如果是牵涉到安全、健康、教育、未来发展,大人比小孩更懂得分寸分析好坏,就该好好替孩子把关,而不是因为“爱的教育”而什么都要遵循孩子的意见。

很多孩子吃苦少,生活起居被呵护至宝,一切都以自己的性格随性拒绝不要不要,“不要吃蔬菜不要做功课不要上才艺班”,这时如果大人还过度尊重他的意见,就可能造成孩子反过头用情绪制约大人,耍赖就变成习惯。

坚守原则保持弹性

笔者非常认同教养中的一句话,父母始终是父母,父母该尊重孩子应有权限,但我们也要在合理的范围给他选择,坚守原则并保持弹性,孩子必须完成他们该做的事,我们无需事事都来征求他们的意见,偶尔孩子挑战父母极限,跨过应有的界限,适当的体罚是不可少的。

教养最忌就是容忍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包容下去,很多时候孩子不会因此自动导正,但反而会因你的不理会而变本加厉,在孩子小的时候正是品德建立的关键时期,给予过度自由的宠溺,可能会让他们更无法无天。

爱的教育是很美好的事,然而父母需要把握原则,坚持界限,对的事情必须用道理让孩子明白。在教养及教育这块,只有自己的父母是最能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个性来变通处罚的方式与时机,找到孩子需要的方式,切勿让“爱的教育”绑架自己。

要记住,“爱”不是意味著你需要事事顺著孩子,更不能事事包容助长壮大他的错误,孩子与父母相处必须互相尊重的,然而父母在教养上,赏罚分明的惩戒赞扬要有,原则更一定要有。 

 

大马人的华小

2021/04/11 光华日报/言论

~文:杨式丰

教总发布的2010-2021华小生人数演变情况,华小生从2010年的603192人下降至目前的507177人,降幅为15.92%。当中友族生占19.7%10167人,这数据提醒大家如何维护华小的意识问题。

现今家长有质高量少观念,一些地区更出现人口老化问题。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什么,但还是有其它方法来处理华小去留的问题。当然,第一选择是迁校,把华小从人口老化的地区迁至另一个发展中的地区,这是项好选择。只是,即使迁校对长期发展华小的基础,只能说治标不治本,因大马华人目前只占全国总人口22.4%

过去,我国在独立后,华人占大马人口39.6%。如以此数据推算,人口少又面对少生育,10年后很多华小肯定面对新生问题。我国现有1301所华小,600多所华小学生人数不到150人,占华小总数约一半。当中有96所华小是30名学生以下,可以确定,未来10年会有一半华小必遇学生来源危机。

华教人士目前更应积极的认真看待华小未来面对的问题。几十年来,华教人士对独中发展付出很大努力和精神,如果我们现在不把华小存在问题设为根本,未来独中的学生人数同样受到大影响。我们应有个良好决策,把华小危机降至最低。

我们可考虑进行几项防备,第一是整合各区学生人数,以学校,学生的住家距离及每间学校的学生人数,平均分配,这需要华教代表和教育局商量才能达至双赢。这问题需先从各校协调,如今最大挑战是争学生,有些教育领导还是以学生人数来评论学校的名誉,这是家长对“名校”的定义,所以他们也没不对。当你看到一所学校已经拥挤到很糟时,还是有家长拚命想办法把孩子往里面送。

孩子们教育好不好,不能再以学生人数来平衡,需重新评估学习环境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局是以35人为标准,但老师的标准是30人左右。有些班级学生人数是一班40人,吸收能力快的学生,在拥挤的课室里不会面对问题,如果只是一般吸收能力或吸收能力较弱的学生,如何对课业有良好理解?

这不再是学校大小、学生多寡或环境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数据上,我们没有看到人数多的学校必是成绩最好的学校,有小部分是,事实是,太拥挤的环境对小学生教育发展是不健康的。如果我们华教人士能达致共识,平衡各校学生人数来一起发展华小,一来能提高华小生的学习素质,二来暂缓和学生来源问题。

取决学生人数最大的来源,还是要回归父母,其次是交通。郊外华小面对的挑战最为吃力,即使只是相差那半公里,还是会影响家长的选择。要是郊区学校能处理好这项问题,或许能增加一些学生。其中一个方法是通过找人或当地社团来领养这些学生的交通费,前提是必须平衡校内学生人数。我相信,地方上的华团组织对当地华小有一定的情怀,他们会乐意和校方寻求学生来源的好方案。

第三项是最实际、最理想是保留华小生来源,保住华小存在方式。华族对生育观念不容易改变,10年后,全国1301间华小还能剩下几间?

庆幸的是,我们看到还有一线曙光;友族华小生。要保住华小,我们不可抗拒友族生到来就读,该欢迎他们到来华小。要是有人反对友族生到华小就读,你要试问自己,有能力影响华族父母多生育吗?或是自己生多几个。如果不能,应抛开旧观念,共同打造一个大马人的华教。

当然这项改变必须抛开宗教和种族思维,校方应和董家协配合,把儒家思想、华小的办学与教育方针、华教的奋斗精神,华教的品质及热爱和谐等讯息,带给友族家长,让他们了解送孩子到华小,不只是单纯学习华文,还有华文教育的价值观。通过友族参与,我们的孩子有机会跟其他大马人一起成长。

这样的一个校园环境,可间接提高国文和华文水平,鼓励孩子多和友族孩子用国文和华文交流,我们的孩子都能受益。如果我们把这些正面思维处理好,再发出给友族家长,那是一个对华小发展非常完善的方案,让三大民族和谐在一起成长,才能把政客制造出来的种族不和谐课题推翻,还原三大民族本来的一个马来西亚。

独中重要,华小更重要,我们需接受数据的提示,寻求一个更完美的推广华小美德学习和热爱和谐信息,打开各族互相猜疑枷锁,这应才是华社乐见其成的最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