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228

不教是为了教

2021/04/18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黄先炳博士

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叫“教是为了不教”,是提醒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直等着教师喂于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教是为了不教”,倘若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教师还可做什么?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重要的是做到“不教是为了教”。

所谓“不教”,就是教师跳出传统“教”的角色,乐于和学生共学,一起探讨某个话题。不教的教师,是导演,是编剧,他负责的是策划当天学习的重点,他的责任是带动学生扣紧重点思考、给予回应,在想和说的过程中学习。课堂中,你看不到教师“灌水”的过程,只看到教师在“点火”,不断激发学生起疑、思考和回应。

前些时候看一名实习生教学。她把阅读课设计得很满,通过问答法一步步带着学生理解课文,最终再概括课文的主题。课后,我却泼她冷水,我提醒她这是在挖好一个个坑让学生往下跳的教学,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设计完成任务。教师该反思的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正确吗?所设计的问题可具启发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多少成主动性?课后他们学到的是什么?

第二次再看她的阅读课。她引导学生阅读《英雄有泪》后,让学生自由说对主人公申包胥的印象。结果学生说了很多令人发笑的“答案”,申包胥仿佛草包一个,用哭来解决问题。过后她再给学生看《左传》的译文,又问学生同样的问题。学生在讨论后,竟然头头是道地说出申包胥为何大哭于秦廷,说破了一个历史典故。

更妙的是,她问学生为什么同一个人物在两篇文章中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一名小男孩说:“因为这是历史故事,完整地讲述了人物;课文却只是借这个故事来传达一个道理。”

这岂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后的效果?学生是在自己探索中建构意义。教师只是导,学生在演,主角是他们。


学生信任你 老师当自强

2021/04/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设想你向朋友推销产品,如果对方相信你,认为你不会欺骗、不会夸大、不会隐瞒重要讯息,那么你就可以省下不少工夫,成交机会大。如果朋友对你有疑心,则不管你怎么说,你的诚心就是可疑。

各位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信都有过这种体验,比如,如果你是父母,孩子信任你,不去怀疑你在这疫情期间不带他们去戏院看戏是为他们好,他们就不会闹情绪,不会用这证明你不疼爱他们。如果你在谈恋爱,情人信任你,你对爱的表达就会直接被感受到,而不是一次次地被推敲。其馀的朋友、同事、兄弟等等角色,类推。接下来我们仔细谈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小朋友对老师是很信任的。做父母的都多少有过这种体会,往往自己讲十句,还不如老师说一句。奉劝父母心里最好不要有和老师较劲的念头,如果要重温孩子对自己的信任,那么挑那些不碰及老师的事情试一试。比如,你如果认为饭后吃水果好,但却发现老师对孩子说过饭前吃水果才好,那么你就别和孩子拗了,孩子大概是相信老师的。如果老师没说这个,你说饭后吃水果好,孩子还是会相信你的。为什么如此?原因我们不在这谈。   

本文要谈的是在追求学问上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不是在饮食、行为、道德等方面的。如果学生信任老师,则老师在传授学问上,可以省下许多工夫。信任,并不表示就没了提问,只是那些提问是为了请教,不是出于疑心。   

在物理和数学的学习,我们经常鼓励一题多解,用不同的方法解相同的难题。好的老师会让学生看见一题多解的各种好处,并且鼓励学生要开放胸怀,要愿意去把握各种机会学习不同的方法。

面对这个劝告,学生基本上有两种反应:一、既然我之前已学懂了一种方法,为什么你还需要介绍我另一种方法?如果不巧老师正介绍的新方法步骤稍多,但在解决更复杂的难题时更有效,而老师却无法立马让学生看见这区别,这些学生便会有嗤之以鼻的表现。有的干脆会问:“如果考试时用我已懂的方法,不用你的,行吗?”

二、既然是老师教我,就由老师带我走,老师既然决定花时间、心思教新方法,也提出了理由,我就学吧。根据这前后两种反应,各位想必能捉摸得到本文所谓信任是怎么一回事。   

再拿一个例子,有关如何呈现题解。学生写出题解,是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别人阅读题解,是了解解题者的思路。因此,学习写出题解是学习沟通。写出题解的学生有自己的责任,就是确保自己写下的东西别人看得懂。许多学生在意的是我要如何写才有分、不被扣分,而不是我要怎样写才能一、详细说出自己的思路,二、别人看得懂我的思路。

结果在物理上,常见会解题但不懂得说出解题思路的学生,更一般的表现就是精于做计算题,但解答概念题时“不知从何说起”。好的物理老师不会只著重你会不会解题,还会著重你如何与别人沟通你的解题思路。但疑问来了,这真的很重要吗?我一向都不像你那么做也没出状况,有差别吗?拜托,为何老是问这些而不是马上学习并问一问有关如何表达解题思路的方法?   

到学校学习,就要愿意让老师带著你走,你不停地问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不肯跟随,那么你就不会看见老师要你看见的风景。而信任老师的学生,已在路上和老师一起饱览景色了。  

据我所知,佛教有个皈依仪式。我本身不曾参与这类仪式,但在推广思维教育的过程中,我体会的是,这类仪式是要你把自己的成见掏空,彻底虚心地向你的导师学习。如果老师说一句,你质疑、不服、挑战十句,你要么心里不打算学,要么一心在挑老师的不是,就很难听懂老师真正的意思,那应该是入错门了(如果“质疑、不服、挑战”等词又让你以为我不鼓励学生提问,请重读上文例子)。可惜,学校入学只有报读、缴学费和迎新周,没有“拜师”仪式。

行文至此,却是要说明,本文所说是学生在追求学问时对老师的信任,但做老师的更要能看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因为本文要传达的重点,会因有烂老师的存在而让人混淆。难道不管什么老师都值得信任吗?可不可能有的老师说这样的话:“你别管,总之这样写就对了!”、“别自作聪明,跟著评分标准作答!? 当然不排除有这样的老师。

最美丽的教学发生在信任老师的学生和值得被信任的老师之间。学生要是去信任一个不值得信任的老师,那真是糟透了。老师执意当一个让学生错误信任的老师,那也是悲哀极了。学生不懂得信任老师的话,老师可以教;那些不值得被信任的老师,谁教?谁能点醒?

我相信不管是哪个阶段的老师,都会有信任他们的学生,我们做老师的当自强,认真学习、修好自己,莫让学生在追求学问的路上因我们而多走无谓的冤枉路。

 

高等教育学以致用

2021/04/1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郭碧融

上课时询问学生前往报馆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她说除了采访、拍照、写新闻,也须拍摄和剪接影片。

学生跟新闻主任报道时,就被问及会否剪接,幸好学生平日学习运用网络应用程序剪片,否则就难以应付那些需要影像的新闻了。

我并不感到特别惊讶,因为跨媒体已是既定的趋势,许多纸媒纷纷设立网媒,有者更完全转向网媒,这导致纸媒对记者的要求相应提高,就是必须能写、能拍、能录、能剪,甚至一些记者同时担任新闻主播,否则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资讯发展?

我早在56年前不断地跟学生说,你们一定要学会录影和剪片。这并不是刻意为难学生,因为网络科技的发达促使许多应用程序垂手可得且容易使用,只要学生肯花时间摸索就能掌握基本技能,让他们更容易在媒体领域谋职。

倾向聘具技能员工

其实,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里,不只是新闻系学生须掌握多项技能,其他科系的学生也无可幸免,否则就无法符合业界的需求,毕业后等于失业的现象已非新鲜事。

根据Linkedlh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国内的公司如今更倾向于聘请具有技能的员工,甚至已经胜过聘请只具有学术资格及经验资格的员工。

此外,在进行内部招聘时,公司会注重解决问题、沟通技巧及战略思维的技能。

巫统署理主席拿督斯里莫哈末哈山发表一则题为《是评估教育体系的时候》的文章中指出,“技能大于学位”不仅是指技术或职业技能,它更具整体性、全面性和均衡性,目前的就业市场急需更完整的多维型人才,他们须具有批判、创造、自信、善于表达、注重结果、有创造力等。

由此可见,企业并不需要只懂得“背多分”的毕业生,而是那些能够在变化多端的时代里,与公司一起前进的员工。Linkedlh的调查也显示,大马的公司都愿意使用各自现有的人才来填补空缺,甚至为了帮助员工学习新技能而提供培训计划。

在上网搜索就能获得海量知识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课程应摒弃分数至上的模式,反之着重学生的软技能。遗憾的是,当局的课程鉴定小组缺乏业界专才,无法针对高等学府的课程摄者给予精辟的见解,而许多大学为了符合课程鉴定组的要求,生产一批无法与业界需求匹配的毕业生。

日前高教部的调查显示,去年月入10011500令吉的毕业生高达22.3%,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一半。

企业转型制造新职位

冠病确实导致经济受创及就业机会减少,但企业转型也促使许多新职位应运而生,问题是毕业生的素质是否能迎合网络市场的需求?高教部并未公布详细的情况,比如领底薪的毕业生修读什么科系、投入哪些行业等,以致我们无法清楚掌握确切的情况。

无论如何,高教部必须严正看待毕业生领底薪或失业的现象,搜集完整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检讨高等教育的课程鉴定标准,以便所培育的毕业生确实能够贡献社会,推动国家前进和发展。

 

独中精神需重新反思

2021/04/1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东方日报四月六日的一篇由黄志伟先生所写的《独中精神需新时代论述》一文探讨了在全球大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国内人文社会局势的改变,华文独中目前正面对多种选择的一个重要时刻,急需新时代的华教论述。

独中办学路线并非五十年不变,今天华教的主流论述是自四十八年前的独中复兴运动后,母语教育传承成为独中教育发展的基本论述,董总所主导的独中统一课程与独中统考也以此为基础,成功让独中在那个充满友善的大环境中找到一条路线,并且茁壮的成长。

事实上在过去近半个世纪来,独中所面对的挑战会因为各州、各城乡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独中的发展并非单一路线,独中复兴运动后的母语教育论述也没有想像的顺遂,统考与官方公共考试并存双轨制独中就是在面对学生来源和出路的困境中形成的一条新路线,成为古今中外难得一见的中学系统,但却是今天最有活力的一类独中。

此外,主流社会重“英”轻“华”的情况也是华文教育近百年来的巨大的挑战,独中办学也无法回避这个部分,尤其是东马沙巴州与中马雪隆区更为严重。前者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后者则是社会与市场压力,加上官方的英化数理政策的影响,董总也开放让学生在某些科目选择英文试卷,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熟悉(或是学校教授的语言)进行选择。

以上都是过去数十年来的华教的传统挑战,而教育部在2012年起不再限制国际学校本地学生的人数比例后,国际学校顿时成为独中教育的最大竞争者,在这个脉络下也开始了独中设立IGCSE(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课程的讨论,希望透过新课程来抗衡国际学校,这也引发了最新一波独中发展的论战。

其实回顾过去这近半世纪的华文独中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并不是只有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政策而已,独中的办学也一直都跟著大环境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今天的独中教育是涵盖了母语教育传承、双轨制和IGCSE课程,可说是多元的存在。

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独中在面对各种不同挑战的同时,各自发展出了多元的办学特色,也是独中办学的活力,而这是既定存在的事实,在这个事实上可以确定的说传承母语教育定位早已不能说明独中的办学基础,所以今天的问题不该是去讨论独中开办ICGSE课程而已,而是如何给现在多元精彩的独中办学重新定位,找到一个独中继续存在的意义与目的,独中才能够继续往前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