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0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225

解除族群鸿沟的妙方

2021/04/08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天堂鸟

教总新任主席谢立意向媒体表示要推动跨族交流,洗脱教总捍卫及发展华教的努力遭误解,被有心者标签为种族主义的印象,建议走进非华裔社群交流互访加强联系,让友族尤其马来组织亲眼见证华校办学的决心。

马来俗语言:tak kenal maka tak cinta。教总主席建议打造跨族互访交流的机会,可让大家见面认识沟通互动,培植友爱的幼苗和谅解的联谊,确是人与人之间最佳的互惠善举。

其实,霹雳州王城百年学堂崇华小学最近就接待了马来族群的名校高层稀客,走访视察学校设备和教与学的进展,以了解华社办学的精神和愿景。

来访者是王城这所极富盛名的江沙马来学院(MCKKMalay College Kuala Kangsar)的现任校长和数名行政高层,据说正在收集埠内华校的现况,深入了解华社如何关心教育和捍卫华校的努力。

如所周知,MCKK曾是国内各州王子就读的贵族中学,国内名人包括各州苏丹及政治领袖如安华等人,都在此受过中学教育,这次MCKK行政高层主动走进华小校园亲自了解办校的热诚,以tak kenal tak sayang来形容他们的出发点,应该和教总主席所言的走进族群互动交流的创意,非常贴切和吻合。

四目交投宾主相惜共欢,扫除了几许因不曾相见的猜疑,更让友族教育学者惊叹华社出钱出力的办学精神,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美德,简直是令他们吃惊又佩服的毅力。

当校长向来宾简述学校现况和硬体设备时,MCKK校长等人惊讶学校所有课堂已经采用先进教学的精明设备,且全都是董事部或热心者献捐而得,反而对获得政府全面资助的马来名校目前只有区区两间课室装设精明设备,相形见绌深感惭愧!

据该校脸书专页对这次视察华小的报告,倒令人好奇原来这所马来族群名校所展开的跨族交流活动获得校友群热烈关注,甚至有人向校方建议学习华社办校的热诚,不必等待政府的资助而号召事业有成的校友仿效崇华增设软硬体设备的努力,来增强该校的竞争能力呢。

不见面不相识,不相识不相爱,正是消除族群鸿沟的妙方咧!


家长老师学生辛苦了

2021/04/06  星洲日报/砂专栏

~作者:詹予君

学生们回校咯。为了控制同一时间在校的师生人数,落实轮流回校上课制度,让学生们分批轮流重返课室的政策,你怎么看?

居家上网课真的不易,仍有许多学生因各种技术和资源问题无法上网课。住在郊区的师生,面对没有无线网络链接、网络线路不稳定等重重难题。就算有手机移动数据,但上网课的流量大、耗费高,手机移动数据的流量根本不敷使用。

多子家庭,甚至无法应付每个孩子上网课所需要的设备,除了桌面型电脑、笔电、平板电脑,还得出动智能手机。然而,我们身边仍有许多家境清寒者,无法负担这些网上学习的设备与费用。

着实,回到校园能解决上网课所面对的问题。回到课室,面对面的教学,能让无法参与网课的学生好好学习,让弱势的学生赶上学习进度。

然而,问题接踵而来。家长担心孩子在校无法做好防疫,忧心孩子会被感染,到头来还是决定向校方请假,暂时不让孩子回校。既来之,则安之。乐观派的家长认为再怎么样都得适应新常态,不能让孩子一直躲在家里上网课,就放宽心的让孩子回到学校。

接下来还得烦恼家中每个孩子的回校日。就读小学四年级的三儿子,每个星期一、星期三和星期五回校;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儿,则星期二和星期四回校。

还有,中三班的大儿子,第1个星期和第3个星期回校,第2个星期和第4个星期居家上网课。

而今年升中一的二女儿回校时间,则与大儿子相反,即第二个星期和第四个星期。

这轮流回校上课的制度,非常考记性,家长得做足功课,一一把每个孩子的上课时间列下,贴在显眼处来自我提醒。否则,就会出现叫错孩子起床,或到了学校才惊觉非孩子回校上课日的笑话。

又或者,出现忘了回校教书,或忘了送孩子去学校的情况。为人父母者的教师,除了要记住自己回校教学的日期,还要牢记孩子返校的日期。别闹了,一定要认真记清楚啊!

家长、老师和学生们,辛苦了。暂时在慌乱中手忙脚乱,过完这短暂的4个星期吧!

 

专案式学习:改革起点

2021/04/0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上一期文章谈到“专案/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有助跨越旧有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促进21世纪所需的各项技能发展。本文将围绕专案式学习的两个主要特点,即“以学生为中心”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每一次变化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同的启示。建构主义的出现,让人们开始认识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无法脱离真实情境,由他者来灌输,而是需要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自行建构,才能产生意义。在这样的认知下,课堂的教学中心,也开始由“教师”转向“学生”,从“教”(teaching)转向“学”(learning),从“教授范式”转向“求知范式”。

要从行之已久的“教师中心”切换成“学生中心”并不容易,很难靠在原有基础简单相加或微调的方式来实现,需要大刀阔斧,由其它范式介入,协助完成转移。

围绕特定项目(project)而展开的“专案式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能明确、有效地实现课堂学习中心的转移,把学习的自主权与责任感交还到学生手上,让他们透过拟定目标、制定方案、搜集信息、整合知识等探索活动,建构知识、锻炼能力,发展高阶思维与时代所需的综合素质,因而备受青睐,成为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起点。

教育脱离生活,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只在特定的课堂有用,或只为应付考试,除此之外,再也感觉到学习的意义,是我们目前教育所面对的其中一个大问题,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低落的原因。强调从做中学,注重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结,主张教师围绕实际的问题或挑战,为学生设计探究活动的“专案式学习”有助突破这样的困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欢愉,在实践中发展真实有用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真实,并不一定要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为目标,而是要求根据学生的需要出发,与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所联系。

马来西亚教育部早在2006年就已经注意到了专案式学习,并在准备把它纳入KSSR课程之前,就先进行有关的师资培训,不能说没有先见之明,只可惜就像许多教育改革方案一样,雷声大,雨点小,来势汹汹,却无疾而终。至今十余年过去了,“专案式学习”终究只是陈列在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项目”。

 

我们还有能力保护和教导青少年?

2021/04/0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詹雪梅

在这资讯工艺腾飞时代成长的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本领远胜于我们这些大人。当我们还自以为是,当祖辈还在倚老卖老时,我们眼中的“小孩”早已不知被手机带到什么世界,身旁的“小孩”早已相去甚远。他们三两天就能上手的“新技能”,我们可能两、三个月还学不会。

许多家庭因为网课“解禁”手机,孩子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大增。当家长趋前查看,孩子可淡定地展示正在上网课,做线上习题或考试。一旦家长离开,他们即瞬间遨游到手机里的另一个空间。

孩童和青少年的手机世界已广阔到我们无法想像,迅猛到我们无法跟上。你会封锁,他能解锁;你会断网,他能连网。他们能透过手游,从各种社交平台结识天下“群英”,和这些无地界、无国界、无真实身分的朋友的朋友,还有混入其中老千,“成群结队”投入手游“战伇”以及便捷地进行线上交易。

人小鬼大,十来岁的孩子易不自觉地在虚拟世界里“玩真格”,被哄一哄,吓一吓,就上当。在青少年圈里混的老千,比其他老千安全。因为青少年被骗后,担心被责罚,往往不会对父母说,除非被骗数额巨大。况且朋友圈里的甲、乙、丙、丁也都曾被骗,被骗在所难免,反正报警了没用,捉不了老千,拿不回钱。傻乎乎地被老千利用成了诈骗帮手的“小孩”,大可和老千一样从此消失。轻松地滑、点、按,弹指之间即可关掉帐号,易名开新号,15分钟内,就能重生、“回归”,没什么大不了的。浸淫在这样的习性和价值观里,他们焉知,人生宝贵,生命不能重来。

家长们不妨突击检查孩子的手机和社交平台内容,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惊人收获。而家长面对的最可怕问题是,当我们不熟悉,也不曾面对过问题接踵而来,且一个比一个严重,一个比一个难处理时,本应保护孩童、青少年,却不知所措的家长反而无处可获得实际的援助,无助地和孩子一同溺水。

报警能解决问题吗?警方效率不必多言。到警局报案,要耗掉大半天;接着到商业罪案调查组再录口供重述,得再耗掉大半天;查案官接手后, 或许还得第三度重述同样的内容,再耗掉大半天。三天过去了,老千继续在“小朋友”圈里逍遥、欺诈、恐吓。老千使用的银行户头,继续收取骗款。警方致函银行,要求调查银行户头,最快也要一周。十来天过去了,可能才有些“小进展”,然而这期间老千不知又已利用“小朋友”进了多少个群组,接洽及欺诈了多少“小朋友”。

当所谓的大人,包括家长、师长、警方、所有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引领、教导孩童和青少年的人,无法保护孩子免受网络世界的诱惑、侵扰、欺骗,甚至恐吓和勒索时,能怎么教导他们?青少年诈骗需要特别处理和关注,等闲看待儿童、青少年网络“受害”,是在亲手毁掉我们的未来。再持续等闲视之,我们离被扭曲的下一代捆绑的灾难近了。这绝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