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各源流母语教育
2013/9/9
光华日报/社论
《2013至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修订版,在万众瞩目下终于揭开。这份决定国家教育未来方向的蓝图,拟定11项改革计划,以提升各类型学校的教育素质和学术水平。
虽然政府一再阐明,在推行大蓝图时,各源流学校特质不变,但最叫华社不满的国文授课时间,依然没作多大修改。
整个教育大蓝图,最令各方引起争议的,相信莫过于是以下三项:一、华小和淡小的国文授课时间设定在每周240分钟;二、从2016年开始,英文被列SPM考试必须及格科;三、半日制学校逐步改为全日制。
华小的国文授课时间是大蓝图公布前引发的最大争议,我们晓得,华文是华小教学媒介语,在不影响华文课节数下,国文节数可以增加,但最重要的是教育部官员必须有效执行大蓝图所制定的各项措施与标准,以避免日后落得草草了事。
至于英文从2016年起列为必须及格科,虽然说明政府对英文的重视,可是仓促执行这项条件,可考虑到在缺乏英文老师情况下,会引发什么状况和效应?
此外,把所有学校改为全日制,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但师资来源是否足以应付这个大改变,也是不得不从长计议。
此外,教育部也宣布将落实制度化拨款给各学校的机制,然而政府在2015年才公布详情,因此华小还须引颈长盼。
一言以蔽之,大马华文教育面对诸多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获得解决,尤其华社的诉求,如华小师资严重短缺问题、不具华文资格教师仍派到华小、华小董事注册申请遭刁难、关丹中华中学批文等问题都悬而未决。
教育部必须看重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教育源流国家的事实,认同多元文化教育是大马的优势和资产,并以开明的态度对待各源流的母语教育,依照各类型学校的不同情况,来提升教师素质与学术水平。
明智认清教育现况
2013/9/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理性表达对2013年至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的不满,理智爭取华教权益;动輒说罢课,以学生前途当赌注,未免太儿戏,更是成年人对小孩作出的不良示范。
董总展开反对教育大蓝图签名运动及匯报会后,计划爭取全国华小的认同,以展开罢课行动,显得过于激进,不明智与没有认清楚教育现实状况。
勿为反对而反对
华教在数十年前受到政府不公平对待,是捍卫华教权益人士难以放下的歷史包袱,但是,华教人士与华教组织不能固步自封,一味对政府提出的教育政策说“不”,为了反对而反对。
董总可以通过正確管道反映不满或抗议,同时,抗议行动应以大局为重,以团体意愿为出发点,更何况罢课將殃及无辜的学生,除了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为家长添麻烦。
教育部在《教育大蓝图》下,增加国语授课时间、英文列为必须及格的科目,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掌握能力,特別是在全球化世纪,掌握多语者比较佔优势,是现实与事实。
董总担心大蓝图的落实,会导致华小变质及华教被消灭,可以被理解,但董总应该再寻求其他诉求管道向政府爭取,最重要不影响学生。
漠视毕业生前途
一部分华小生升上国中时,因语文能力问题而成了后进生,最后被迫輟学,是不爭的事实;华教人士眼里只有“华教权益”,只看华小与华教前途,漠视华小毕业生在未来数十年的前途,对华小生而言,是不公平的。
罢课,非同小可,董总与其花时间说服华小校长与董事部加入罢课行列,倒不如多花时间令政府与教育部关注董总提出的要求,让华教有更好的发展,才是上上之策。
谁是华教的敌人?
2013/9/9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郑庭河
本国的华文教育,诚如部分学者所形容的,乃华社自独立后参与国家属性之釐清及建构的政治磨合中,于政经文教各方面「节节败退」后仅存的其中一座「堡垒」,而且是「要塞」,因其存废足以影响其他华社建制的维持,如华团、华文媒体、马华文学、华语流行文化、汉系宗教,乃至民间习俗等。
当然,亦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就算没有了华教,华人还是会借其他语文来发展华人性,甚至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华系混血文化,如峇峇娘惹文化。不过这观点未免太乐观,毕竟混血文化的形成,还有赖于相对开放、自由、世俗,乃至放任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氛围,而于相对专制的语境下,文化创造或交融的空间,都是相当有限的。独立后的峇峇娘惹文化及身份之难以为继,其实正反映了政治气压的残酷。
事实上,不仅峇峇娘惹,华社中的各方言群文化,多少亦是在新政治语境下逐渐被模糊、淡化,甚至牺牲掉。这于一定程度上,实乃华社为保存及合理化文化认同之「大体」而不得已的选择,结果造成今天「华语人」或「英语人」渐成主流的现象。虽不能否认其中自然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不过我觉得华语人的趋势,更多是基于政治,而非经济考量,如说「华人应当学华文」的文化民族主义,其实早在「中文崛起」之前就形成了。
也许对于某些自认开通或超然的人士来说,华教堡垒的概念太「悲情」或「煽情」,似乎摆明正面对「敌人」的层层逼近,和那些渲染「我教正遭敌人侵犯」而高举护教旗帜的宗教主义者不相上下。然平心而论,本国华教一路来確实走得相当坎坷,仅比周边国家的情况稍好而已,华社的「防卫心態」,其实不难理解,诚非杯弓蛇影。
然而,和一些政客及论者蓄意把华教「抗爭」硬扯到族群利害矛盾不符的是:华教的敌人根本不是其他族群,而是头脑闭塞、僵化,兼加办事不顾民生、民情、民意的教育和文化领域之决策者及施政者。华社要求一些中小学能够好好扮演承续、发扬中华文化的角色,包括在各科教学上能酌情设计,不是要与哪个族群为敌,或保持距离,而是要兼顾文化大业。
今天的华校,尤其是华小,早就不是华人的「专校」了,如能保障,甚至提升其作为中华文化「孵育器」的功能,它就不必是任何群体的认同堡垒。一个开明的国家,没理由看不到这一点!
遮羞布式的华教论
2013/9/9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许万忠
马六甲亚罗牙也新科国会议员古乃光律师是资深政治人物,早在1980年代就担任甲州马华法律局主任,2004年大选代表马华出征葛西浪州选区,旗开得胜;上任不久,取代去世的傅润添成为行政议员。 2008年大选,古乃光在原选区寻求蝉联却败在行动党强人吴良山手下。这一败使他失去唾手可得的行政议员高位,也失去极有可能被委为州联委会主席的机会。
以古乃光的从政经验、资歷和专业地位,而且又是自詡代表华人的马华职要,古乃光对华社的困境该有深入体会和认识,特別是对华社最重视的华教问题,理应能够向华社灌输正確的理念和解决之道,不应为了討好国阵当权派,发表误导性言论。古乃光日前在牙力平民华小教师节庆典上的讲话,就充分暴露他要华社认命的颓废思想和顺民心態。
他说:「南来的先辈深知要等待政府拨款创立华校,將使华教发展停滯不前,所以义不容辞出钱出力,落实华教的发展事业,时间证明他们的看法是正確的。」他因此呼吁华社「不应视出钱出力资助华小的发展为缴付双重所得税,因为要確保华教得以更快的步伐发展与前进,单单依赖政府的有限拨款,是无法达致的。」
古乃光错矣!殖民地政府是剥削者,只会搜刮民膏民脂和殖民地的天然资源,怎会出钱办华校给华人子弟就读?殖民地时期的华裔先贤为了传承文化薪火,不得不出钱出力兴建华校,让子弟有机会接受母语教育的熏陶,保住民族的根。
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政府的责任。联合国宪章和人权宣言明確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有学习母语母文的基本人权,我国宪法也允许各民族享有自由学习和使用母语母文的权利。华裔先辈飘洋过海南来,披荆斩棘参与垦荒,卫国、立国、建国有功,是国家的一份子。政府虽然把华小列入国家教育体系,可是无论在教育经费的分配、拨款、师资、软硬体设备等方面,华小都得不到应有的平等待遇。华社为了华教的永续经营,不得不出钱出力资助华小独中,华社是被迫这么做的的。古乃光要华社不把资助华小视为缴付第二所得税,是不敢正视问题的鸵鸟心態,纯是为了掩饰马华的失职。
马华是国阵第二大党,有权参与政策的釐定,理应在內部爭取华教的平等地位,谋求全面解决华教困境。马华惯於吹嘘政府对华小独中的小恩小惠,实质上是头痛医头,自说自爽,华教困境依然如故!
古乃光不敢面对马华失职的遮羞布式华教论,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