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星期日

檳城‧教育大蓝图迴响‧“半津学校转型计划”‧不实际



2013-09-08 星洲日报/大北马

(檳城)2013-2025国家教育蓝图,是昨日(7日)北马社区最热课题,各个角落议论不休,基本上“半津学校转型计划”和“反对180分钟增至240分钟”(华小国文)成为焦点,都视为隱忧!

北马华教圈子,昨日开始对教育蓝图发表看法,普遍上都有所担忧,《大北马》社区报第一时间走访檳岛华小董事部代表,受访者都抱持质疑態度。

《大北马》是针对教育蓝图其中一项“半津学校转型”计划电访檳州5所华校的董事部代表;多数发言人认为此计划不切实际,或不適合日前推行,也不持乐观態度。

其中最让华教人士担忧的是华社的利益问题,同时也纠结在“权限”分配上,一般认为这关乎华教“主权”,恐会牵涉到许多恼人的繁杂手续。

受访者选择静观其变,也有受访者持乐观態度,认为教育改革乃是华社之福,並相信政府介入管理后,华校常年面对的財经问题將得以解决。

温子开:政府“进三退一”

温子开说,这只是政府进三退一的方法,不值得华社为此高兴。

他说,教育大蓝图犹如一个政府送给华社的“便宜的”小安慰,虽然大蓝图里针对母语教育的政策表面看来有进步,但实则是倒退。

他认为许多对华教不利的条文,如课外活动不可使用华文等,在大蓝图里並没提及和获得修改,因此,即使政府有意转换半津学校成全津学校,他也对此次的教育大蓝图持不乐观態度。

他忧虑马来西亚终有一天会变成如邻国泰国与新加坡般,母语最终遭政府消灭,落得名存实亡的下场,未来只剩下会说国文和英文的子民。

黄嘉禾:最好维持现状

黄嘉禾认为,半津转全津学校措施仍需慎重考虑,因这关乎学校“主权”问题,就他个人立场而言,该项计划仍有很多的未知数,维持现状则是最好。

“关键也在於,政府要以甚么样的条件才能让学校自动交出主权?”他认为,半津贴或全津贴只是文字上的不同,若政府有心要改革或关心华教,应在制度方面加强,包括制度化拨款给学校。

他说,教育体系必须渐步推行,才能健全的发展,现时推行有关措施难免让人觉得多此一举。

王钦福:无需“刻意”转型

王钦福认为,学校从半津转全津措施稍“敏感”或偏向“刻意”,日前不太適合运用在我国的教育体繫上。

“我相信这涉及许多繁杂的手续,再来我们也尚未瞭解当中的细则,何不维持现状呢?”他说,政府本意是要制定或执行透明化和公平原则,及在財务上支援半津学校,无需刻意的让学校从半津转为全津。

谢诗坚:力保学校“主权”

谢诗坚认为,政府跨步开放政策是华校巩音,往后学校扩建,重建或装修等费用的重担也会落在拥有“经营权”的政府,相信华校能接纳这项建议。

“全国有1294所华小,其中超过800间属於半津贴学校,而大部份皆面对財经问题,相信政府介入能减轻华校的负担。”

他说,政府有强调该项措施是在校方不需要转换拥有权的情况下,拥有或使用校地,这也意味主权还在华社身上,华社应该不会拒绝政府的好意。

余添山:勿看短期利益

余添山认为全津是好事,但全津学校原本就是一个国家和政府需做的。他说,我国的半津学校是因为歷年来没有办法之下所產生,並非一个完善的做法,但半津的学校在表现方面不会输给全津学校。

他担忧学校在转为全津后,其董事部和校友会等机构將失去原有的权限,眼看一些教会学校在成为全津学校后表现一落千丈,因此他更认为学校需有董事部等机构和热爱华教的人士协助学校的发展。

针对教育部不须业主转换拥有权的情况下,拥有使用校地的信託权一事,他认为土地事宜不应成为爭论性课题,他认为不应该只看短期的利益。

(星洲日报/大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