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制比固打制更适宜
2019/05/07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许鲁帆
近日大学预科班录取固打制课题闹得沸沸扬扬,内阁同意把现有的2万5000个大学预科班学额增至4万个,但维持90%土著及10%非土著的固打制。一如所料地引起涟漪,朝野政党领袖、学者和组织等的反弹。
大学预科班本来就是为土著而设的一项“扶弱政策”,协助成绩优秀的土著生进入大学。直至2002年,政府才开放10%学额给非土著生,每年有许多华裔优秀生因非土著的名额有限,而被拒于门外。当时,前朝政府没公平对待各族群学生,实施的大学预科班固打制只开放10%学额给非土著申请,而不是全面开放让各族优异生自由报读,这种狭隘的教育政策与强调落实“全民教育”,人人享有均等教育机会的理念是有矛盾的。
然而,新政府在处理大学预科班录取固打制课题上,也是“换汤不换药”。政策的偏差,以致我国人才外流现象越来越严重。优秀的人才是国家重要资产,新政府必须走出保守和狭隘的教育思维,全面检讨现有的教育制度,作出必要改革,包括开放国立大学预科班学额让各族群学生自由报读。
由于大学固打制实施已久,随着大学学额逐年增加,新政府是时候认真考虑根据学术成绩及需求的入学制度,废除入学固打制,以尊重受宪法保障的教育机会平等权。基于大学预科班和大马高级学校文凭的大学先修课程教学方式、学习范围不完全一样,理应统一课程内容和教材等方式,平衡两者的水平,才能在遴选申请者时达到绩效制的最佳效果。
绩效制之所以比固打制更适合实行在这多元种族的国家,最大原因是提倡使用公平竞争的录取制度,而非根据种族来分派学额。在绩效制度下,优秀生与其他申请者公平竞争,成绩好的自然可获得属意的科系,不受肤色和种族拘谨,不但提高大学生和大学的素质,更能避免人才流失,加快国家发展。
然而,政府也需注意确保课程与师资素质良好、设备完善,以避免产生相关师资、设备等问题发生。无法否认的是,为了让国家发展获得平衡,各个领域所需培育出的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以避免发生某领域毕业生出现饱和现象,或是缺乏相关领域的人才。
国人在509大选作出“改朝换代”的选择,其中一个原因无非就是希望各族学生都获得公平对待。希盟在提倡“新马来西亚”口号的同时实施固打制,无疑是自打嘴巴之举。固打制依然存在,这对很多优秀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甚至有违希盟自己的承诺。
独中教改须谨慎而行
2019/05/07 星洲日报/星观点
董总去年公布《2017至2028年华文独中教育大蓝图》后,独中教育改革委员会积极探讨具体的落实方案,包括研究落实每周上学五天,以及减少数学节数至5节。据悉,董总将在下周日(12日)举办课程改革交流会,而独中会否落实五天制,将是探讨课题之一。
独中五天制课题并非新鲜事,从2015年起,雪隆及霹雳州一带已有多所独中落实五天制;在柔佛方面,华仁中学继笨珍培群独中后,也从2018年开始落实五天制。由此可见,独中五天制虽非主流,不过已渐成趋势。
越来越多独中走向五天制,自有其理由。对教师而言,五天制有助于舒缓沉重的工作负担与压力,让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备课,以提升教学素质。与此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提升,推动个人发展。
就学生来说,五天制可放缓紧迫的学习节奏,让他们有更大的自主空间进行学习规划,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当然,前提是学生必须懂得自律,自动自发投入学习。
不过,另一方面,也有人反对独中落实五天制。他们认为,长期以来,独中都是每周上课6天,通过长时间的勤奋上课学习,独中生的教育水平获得一定保障;而这种上学模式,也能协助独中生培养勤奋刻苦精神。
在独中五天制课题上,正反双方皆有其理由,惟必须强调的是,落实五天制关乎独中生的学业,须谨慎行事,考虑万全。当中,最重要的是确保教学品质与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
另外,减少数学节数至5节的建议也引起反弹,毕竟数理科向来是独中的强项,亦是独中生的优势,一旦减少数学节数,恐会影响数理学习与成绩,继而削弱独中生的竞争力。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对独中与独中生前景的关爱,须受到正视。
无可否认,在这个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时代,独中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必须与时并进,以适应大环境的变迁,迎合新时代的需求;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当局必须从宏观格局着眼,用理性导航,踏实跨出每一步,以确保独中能在教育的土壤上深入扎根,结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成果。
统考自主权更重要
2019/06/0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简瑞平
除了大学预科班的争论,3位家长与董总就关丹中华中学学生参加统考的法律诉讼更闹得沸沸扬扬,各有智囊团,纠缠不清,华社普遍认为这是一场内耗,潜伏着风险,把独中的未来放在刀口上。
关中是私立学校,是背负政治因素的特产,所以不能以独中的身分正名,不过,华教界已鉴定所有课程是如假包换的独中课程,法庭去年4月下判准许关中生参加统考,法庭的判决是“统考开放给关中生报考,无需根据《1996年教育法》第69(1)条文要取得考试局总监的书面同意”,没有影响统考的合法地位,是标杆性的宣判。
可是,另一方却要当局发批文,指没有教育局的批文,质疑开放给关中生参加统考的合法性,深怕会影响全国60所独中生的权益。
鉴于此,3名家长入禀高庭,要求司法解读“董总开放统考给关中,将不影响统考的合法性”,并认为未获考试局批准前就开放给关中学生参加统考,是自投罗网触犯教育法令,60所独中的命运及华教将陷于灾难中。所以,要上诉庭根据法律确定关中生参加统考的合法性。
他们表示,法庭的庭令不被考试局总监和教育总监接受,没有发出“关中生可以考统考”的批文, 以致家长要上诉庭依据法律审断。
马来社会对关中无异议
关中在2012年获批准办校,2014年开课至今,并没有面对友族社会的任何异议,马来社会只是反对承认统考文凭,完全没有警告或提及关中生不准参加统考这个课题,却在华社里掀起千层浪,始料不及!更有一些言论说既然准许关中生考统考,也应开放给其他私立学校参加,这似乎出现另一个枝节。如果还有一所办学如独中的私立学校,其学生要报考统考,一心推动华文教育发展的董总及华社当然乐见其成,抛出这个问题,使争论脱序。
某方说 ,学生是无辜的,董总不让涉案的3位家长的孩子参加统考在于挟持孩子/恐吓孩子以遂撤销官司,是不可饶恕的恶行;董总辩护事件由3位学生委托家长进行诉讼而起,董总是辩方,不存在挟持和恐吓,一旦撤销诉讼,孩子依旧可以参加统考,关中学生参加统考的障碍得以扫除,这是最好的结局。
有团体要介入化解危机,调解失败是华教的不幸,若董总败诉,或危及董总丧失对统考的自主权,未来每年有300名要考统考的关中生恐怕要安排到其他独中里报考。客观的说,关中是独中发展要突破瓶颈的产物,它不是真身,无法正名,受尽各种波折,只有成绩会说话,眼前种种阻力,当作是成长的考验。
学额双嬴政治策略
2019/05/06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张发虎
教育部最近宣布,大学预科班学额分配维持在90对10的固打制比例,同时,也宣布大学预科班学额从现有的2万5000个,增加至4万个。
我们该如何解读这项政策呢?从比率来看,非土著认为是不公平的,比方说,非土著原本有2000个学额固打,现在变成4000个学额固打,这无形中提高了2000个学额固打,不过,这边厢增加了,另一边厢也增加了90%,所以我们才会感觉不公平。
但从政治策略角度来看,这是双嬴政策,怎么说呢?
首先,从人数来看,非土著学额提高了一倍,这已达到非土著的目标,接下再来看,土著到底可以填满90%学额吗?
不说不知,其实一直以来,土著的90%学额固打制,很多都填不满,最后都是由非土著来填满,导致非土著学生人数是超越10%。非土著进入大学,往往都能够顺利毕业,退学的比例非常少,反观土著,很多因跟不上学业而退学。
辅助土著,牵涉到塑造一个民族的族魂,但学术并不能单以政策就能容易达标,其中牵涉到该民族的生活习性、宗教、信仰及文化,土著经过多年的拐杖文化潜移默化,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并不容易。
希盟刚执政一年,想大刀阔斧改革,可是如果采取太过激烈的做法,可能连仅剩的30%土著支持率,也会减少,最后落得“只做一届政府”的后果。
所以,增加学额固打制,不失为一项折衷方案。
长远来说,国家必须设立一个纯粹以实力与能力为准的平台,而固打政策与绩标政策必须分开。只有两个不同的平台,才能栽培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新生代,否则来到世界平台,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大环境,我国还有多少生存机会?
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以成绩来作为筛选标准,如此才能对成绩标青的学生公平交代,也提高竞争和素质。
我个人建议教育部,把50%保留给土著,20%保留给B40低收入群体、30%公开给各族,以成绩表现为准,而此建议可不可行,那就见仁见智了。
如果看政策,90对10的分配法,很难令人信服及接受的,不过,如果看到最终的结果,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从最终结果来看,此分配法,其实已达到双方所要的目标,那就是非土著与土著的“毕业人数”能够达到满意的指标。这还没包括在非土著占优势的私立大学毕业人数。
所以说,这是一个政治策略,也是一个双嬴政策,只不过在政治角度做得不够漂亮,但在策略方面,倒是相当能令人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