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0日星期五

创建泗水励志中学暨发展战前新中的功臣




──纪念战前新中校长俞民新先生诞辰118周年

2019/05/07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俞民新先生,祖籍浙江湖州,19017月生,19685月逝世,享年67岁。2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因泗水侨界请求,1930年受民国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委派,从中国下南洋支援泗水励志学社提升为励志中学,并受聘为励志中学第一任校长。1934年励志中学与华侨中学合并成立新华中学时任副校长,三月后华中撤离新中,原励志董师生以及家长一致赞同维持新中校名的决定,共同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因为华中的随即离去,新中随即成为换了校名的原励志中学,一切照旧,193484日实际上是励志中学换名起始日,新中完全是励中生命的延续,新中的起始年份理应是励志中学的前身励志学社的诞生年份1929年而不是1934年。不久原励志担任中学第一任校长的俞民新校长上任改了校名的新华中学校长,这在人事上也体现了新华中学是励志实体生命的延续。
日本占领期间俞校长为保护校舍,把新中改办为“新华小学”,直至1942年日寇南进华校停办,这为战后新中比其他学校更早复校创造了有利条件。他治学认真严谨、思维开阔,因地制宜,考虑侨界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设立各类专门课程班级,在三十年代末设立商科和师范科班,颇受侨界各阶层的赞誉。他领导新中从励志中学到战前新中,历经了十一个岁月,克服重重困难,为新中创办初期,从小到大,培养了一批侨界各方面优秀人才,为励志中学和战前新中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创建励志中学和发展战前新华中学的功臣。

学历传说各异 谜团终于揭开

关于他的学历传说各异,战前校友,战后任教新中的吴德疆老师在《一生尽瘁侨教的俞民新校长》(20025月天津校友会《新中校友信息》)一文中说:“俞民新先生系北京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毕业的,对教育学有专长”;战前新中校友郑于奇在《泗水新华中学战前简史》(20152月新中校友联谊会会刊《新中画报》)中的《新华中学1942教师一览》中列出“俞民新的学历是:中国上海大学文学系;最近有幸,通过《千岛日报》社郑磊先生的沟通,俞校长的后代(曾外孙女)礼珍女士与笔者取得联系,根据她提供的信息:“俞民新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俞校长於1930年奉北京大学校长与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之令,接受泗水侨界的邀请,从中国下南洋担任泗水励志中学校长”(经查实,1927年蔡元培先生已辞去北大校长)。综上所述,吴德疆老师和礼珍女士提供的信息最为接近,学习地点均在北京,学习专业是哲学;中国上海大学于1978年才成立文学,所以郑于奇提供的信息基本可以排除。经网上查询,北平中国大学是早年孙中山先生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设立文、理、法等系,没有设立哲学、教育系。所以礼珍女士提供的信息:“俞民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最符合历史事实。深为悲痛的是郑于奇学长和吴德疆老师已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离去,已无法将此事向他们禀告和交换看法,为此深感遗憾。
根据查询有关资料,发现俞民新的国文成绩曾刊登于1922年度的《全国学校国文成绩新文库》,此年刊是当年大学生优秀作文(新文库)选编,鉴定《新文库》的是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1922年,蔡先生还任北大校长)。俞先生的文章刊登在《新文库》的第一篇(见《新文库》的说明),足见俞先生的国文成绩是优秀成绩中的佼佼者,这必然引起蔡先生的注意。1930年泗水励志学社的规模扩大,计划将励志学社提升为励志中学,请求民国政府派遣能胜任校长的教师前来支援,受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派遣,俞民新下南洋于1931年任励志中学第一任校长,这也在情理之中。
俞校长在北大受到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以及当年北京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熏陶,这些对他后来在励志中学和战后新中的办学方针、办学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右图为民国十一年六月,由蔡元培先生鉴定的《全国学校国文成绩新文库》乙编二集卷。其中的十四至二十卷内收录的文章作者有:俞民新、张培纶、黄德興、黄春明、陈其祥、蔡震洋……等 。由上海中央编译局出版:出版时间:1922 6月;装帧:线装;开本:32开。

因地制宜理念   桃李芬芳扬名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泗水仅有励志中学和华侨中学,华侨中学是按中国中学的中学课程进行办学,这满足毕业后回国深造的学生要求。俞民新主持将励志学社提升为励志中学,经了解侨界各阶层子弟的不同教育需求,坚持革新、多元的办学理念,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措施,于三十年代末,除办好普通中学班级之外,试办了商科和特科:商科除应用文采用华文教材之外,其余課程皆用英文教材,设有商业知识、会计等课程;特科课程设有教育概论、学校行政、心理学等课程。这种措施实际系师专与商专合璧,其办学目的为培养华校师资及华侨商业和金融管理人才。从励志中学到战前新中都是一所普通型和实用型相结合的混合型中等学府。
为了推动不同方言的华侨相互沟通,促进团结互助,新中因势利导设立新中成人夜校深受侨界的欢迎,此举也为读师范科的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一举两得。
当时侨社唐山阿姨的老式衣着已不受喜爱,为适应侨界妇女对新式服装的需求,特凭获得荷兰家政学校文凭的郑素日女士(励志中学校友)开办下午上课的“女生缝纫班”,颇受侨界妇女的欢迎。
为了提高新中的教学质量,俞校长极为重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聘请了许多从中国著名大学和高级师范学校毕业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当地资深的教师来任教。其中有:申炳韶(战后曾任新中校长)、倪咏西、王实铭、翁训导、卜侃吾、陈厥宝、胡孟晋、陈庸中、何希銮(战后曾任新中校长)、张实中(《大公商报》主编)、魏永昌、吴伯友、庄祖同、戴臣清、刘宏模、柯士添、温其尧(体育教练)、郑素日、晓夫(号)、翠玉(号)等;在新中任教的校友老师:颜淑慧、李启辉、薛雍源、林秉节、魏永昌、林文忠、谢友义(童子军教练)、吴拔友(童子军团长);还有波伦(荷语老师兼舞蹈教练)等。名师出高徒,在他们的教导下,学生的整体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俞校长因地制宜的办学理念,为要求继续深造和毕业后就地求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平台,满足了各类学生的学习要求,受到华侨各界的赞扬。战前新中已是遐迩闻名的名校,许多外地外岛的学生纷纷投奔新中求学。1937年新中校址迁至Ngaglik街,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南进,新中迁至Kediri19423月日寇占领印尼,新中被迫停办。
在俞校长领导下,至此战前新中共培养出三届高中和九届初中毕业生。培养出一批各界的优秀人才,简介如下:
吴德疆,擅长文学,他从四十年代就从事华侨教育事业,足迹遍及印尼东爪哇多隆亚公(Tulungagung)、绒网(Jombang)、拉旺(Lawang)、泗水(Surabaya)等地;战后任教新中,1954年,他参与创办泗水延陵公会的开明中小学并任校长。
黄浩明,文笔犀利,任泗水《大公商报》副刊编辑,新中战后复校发起人之一,历任新中、泗水侨南学校、外南梦(Banyuwangi)、徐图力佐(Sidoharjo)、井里汶(Cribon)及万隆(Bandong)华校教师,桃李遍布东西爪哇。
黄攸明,历任巴苏鲁安(Pasuruan)华校校长,泗水开明学校教师。
曾庆华,擅长绘画,历任峇厘(Bali)、泗水中华中学、新中教师。
黄良发、王笃恭、黄褒敏、林松茂、黄延庆、陈承宗等都是爪哇各地华校骨干教师,有的还兼任童子军教练。
邓应祥,通晓中、英、荷三国文字,泗水《大公商报》副编辑。
蔡炳灿,《生活月刊》主编。
徐添丁、方昆辉、郭发仁,皆为华侨金融行业、保险业高级职员。
魏希相和其妻歌星彭玉莺是当年泗水电台华语乐曲的主持人。
尤玉昆,多隆亚公新青会会歌,泗水中华中学校歌作词作曲者。
林国斌,泗水华社著名钢琴教师
还有:俞兆彬、郭友仁、王华通、魏希相、林周彬、黄良发、郑于奇......等,他们分别在商贸、金融、文教、音乐等各领域发挥所学,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繁荣和进步。
励志、新中桃李满天下,名扬印度尼西亚!
开展演讲辩论,活跃学生思维
每周轮流举办演讲比赛和辩论会,以活跃学生思想,开阔思维。演讲比赛由学生自己出题,题目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学习方法、人生哲理到社会现象、国家大事,内容包罗万象,促进同学们的思想交流,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辩论会由学校出题,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白马和黑马是否同类等。辩论时由双方准备好资料,交锋时各持己见,针锋相对,台上辩论激烈,台下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能言善辩,引经据典者为胜利一方。上述两种论坛,特别是后者,培养了学生具有敏锐的思维反应、逻辑分析和流利口才。目前国内大学以及国际大学间,也常有举办此类活动,这确是一种极有效的教育手段,战前励志中学和新中早已经采用了。
目前泗水新中三语学校在校际和汉语桥演讲比赛中频频夺魁,形势喜人,值得庆幸!据新中三语学校彭则翔老师告知,将演讲作为兴趣培养,是学校课程的延伸部分,会根据情况组织辩论比赛等内容。战前的演讲比赛和辩论会的教学环节在新形势下,能得到新中三语学校继承和发扬光大,可喜可贺!
弘扬爱国精神   支持抗日战争
弘扬爱国精神,在制定新中校徽、校旗的方案中,将当年的国花梅花置于其中,体现出新中师生热爱祖国的精神,这也是当年铸造的新中精神之魂──爱国主义精神。战后1951年,申炳韶校长委托笔者设计新校徽,笔者将战前校徽的梅花改为五角星,改了形式,但仍保留其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激起全体海外华侨强烈的愤怒,新中同学发起支援祖国抗战的行动。新中同学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又在周末轮流手持钱桶走街串巷向同胞募捐。遇侨界举办筹款球赛,新中就派童子军前往维持秩序。
1939年,新中举办筹款支持抗日的文艺晚会,有关抗日的节目获得泗水及外埠同胞的热烈反响,纷纷捐款支持。新中将演出筹得款项购置一辆救护车,送到中国以作救护伤兵难民之用。1940年前后,许铭鼎、陈顺能、张植林等新中校友,离开泗水亲人,途经滇缅公路,回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壮烈牺牲。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这就是新中精神!
日寇南侵东南亚,战前校友战后任教新中的吴德疆老师参加抗日组织,他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各地建立宣传联络网。2005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由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与70周年纪念章。2015年,他应邀为泗水《千岛日报》社撰写了《回忆印尼爪哇华侨抗日救国支援印尼民族独立斗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是战前新中校友中参加抗日活动的代表之一。  
缅怀先驱恩情深   饮水不忘掘井人
俞校长创建励志中学;发展新华中学;顺应形势改建新华小学,保住新中校舍,使战后新中顺利复校;在曾任战前和战后新中董事会主席丁承登先生和原励志中学校友陈友义等支持下,战后他与夫人杨秀鸾共同创办了南洋公学。他把毕生心血奉献给华侨教育,死而后已。  
北大才子下南洋,
学识渊博献侨教;
创建名校历艰难,
桃李芬芳名校扬。
借此谨表对俞校长的深切的缅怀。
参考资料:
▲《我记忆中的新中》(19648月广州校友会《新中纪念特刊》)/ 吴德疆
▲《一生尽瘁侨教的俞民新校长》(20025月天津校友会《新中校友信息》)/ 吴德疆
▲《战前阶段的新华中学》(20048月泗水新中校友基金《新中70年》)/ 黄攸明
▲《泗水新华中学校史》(20148月新中特刊编委会《三庆纪念特刊》)/ 陈尔励
▲《新华中学战前简史》(20152月新中校友联谊会《新中画报》/郑于奇
▲《有关俞民新的资料》(20191月)/ 礼珍
  20195

(千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