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8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249

青年与教师是国家栋樑

2021/05/17 星洲日报/社论

在疫情的重重乌云下,我国相继迎来了国家青年日与教师节。虽然在严峻疫情之下,只能低调庆祝,但却无损这两个节日的意义与重要性。

首相慕尤丁在这两天通过电视直播针对这两项深具意义的节日发表献词,表达政府对青年与教师的重视。

先谈青年的部分。今年国家青年日的主题和去年一样,即“这个时代,你的时代”(DekadIni, Dekad Anda),突显青年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

青年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重要资产,主宰国家的未来。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受到各方认同,尤其是在青年日,各方领袖更是不吝于赞扬青年,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青年的声音与权益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国家的未来栋梁如今正面临困境,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国内1524岁青年的失业率,从2019年的10.5%增至2020年的12%。除了就业问题,青年也面对低收入的窘境。高教部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7万余名学士毕业生中,高达22.3%者月薪只有1001令吉至1500令吉。在这个物价高企的社会,千多元的月薪只会让青年捉襟见肘,难以过上体面的生活。

尤其是在疫情的浪潮下,缺乏工作经验的青年更容易受到负面冲击,前路茫茫。政府须设法解决青年的就业困境,聆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在社会各层面有更大的话语权。从政治到经济,青年都应该被赋权,扮演更重要角色,以便新颖及年轻的思维,能为逐渐僵化的体制,注入活水。由此视之,18岁投票的措施须尽快落实,好让政治场域响起更宏亮的年轻声音。

首相慕尤丁披露,政府将设立为首相提供建议的青年咨询小组,以确保基层青年的声音被听见。这是值得赞许的一步,希望青年的声音日益受重视,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除了为青年提供就业机会与发挥的平台之外,政府也要关注培育青年的人格、思维与知识。而这就关乎教师的重任。

教师的工作很重要,职务很繁重,但却常常得不到谅解。许多人要求教师默默无悔地付出与贡献,却无视教师的困境。要马儿好就得让马儿吃足够的草,教育部须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资源与协助,以便他们能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为国家培养人才。尤其在疫情之下,传统上课改为线上教学,教师须面对新常态,压力更大。教育部须协助教师适应新模式,提升教学素质。诚如首相所言,线上教学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希望教育部继续聆听教师、家长及学生的意见及建议,与时俱进地改善教学方法。

青年与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帮助他们成长、发挥所长,国家才能拥有璀璨的未来。


老师,谢谢您,我爱您

2021/05/17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杨慈

516日是全国教师节。

教师节当天,本来是师生共欢共庆的日子,可是由于全国实施行管令,所以去年及今年的教师节庆典,只能在线上举行。

可是,线上举行的庆典,怎样热闹起来呢?当天,究竟会有多少老师会腾出时间上网去参与或观看这场庆典,又会有多少学生会放弃电子游戏上网去观看这场庆典呢?

这一年多以来,因为疫情的缘故,学校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教师不是被指示上网教学,就是被令回校执教,一些老师被搞得晕头转向,不是怨声载道,就是经不起折腾而提早退休了。

很多家长认为老师不必回校执教,只上网课而薪水却一分不少,实在是一份优差,殊不知许多老师视网课为畏途,宁愿回校去上实体课。

无论实体课或网课,老师都必须花很多时间备课,也必须花很多时间批改作业,家长不了解就别置喙,更不可置疑老师什么都不必做,或者做的比以前更少了!

有责任感的老师不会因为上网课而松懈,反而会花费更多时间和心思去教导他们的学生。我们必须相信他们的奉献,也必须感恩他们的贡献。

际此516教师节,让我们给老师们献上祝福。

 

重新思考学习与考试

2021/05/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维浤

最近小六评估考试(UPSR)全面废除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这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当今马来西亚教育的困局。

我们大可以承认:没错!考试制度不适合我,我不喜欢考试制度,甚至可以说我就不想也没能力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所说的,我所学的,是没建设性的。知识不是数字!不应该只用数字评估所有我们学习到的东西。

想一下,在考试制度下,真正理解之后再以自己的方式写出答案的人有多少?考完还记得所学知识的人又有多少?为什么需要进考场?最初为了测试个人是否充分掌握学习内容。但如今本末倒置的考试制度,沦为了数字游戏。讽刺的是,人们讨厌作弊的行为,却追求教科书式的答案。背下来,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作弊。

从时代背景来看,我们现在获取知识的管道已经不止学校一个了,也就是说传统教育和考试制度,是受到挑战甚至需要改变的。更讽刺的是,学校老师究竟是传授知识,还是指导语法?对于文学类,或许应该如此。但对于其他,我们并不应该那么教学。语言应该只是知识的载体,不应该在概念上大玩语法游戏。很遗憾,的确有学校是如此的。

当每个人都能在考场中写下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那么该标准答案就不再可贵。反而如果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理解,新创意或者新角度而写出的答案会更珍贵。这样才足够激发学生平时愿意自主学习,聆听和阅读,以方便考试时活用思维,并不是死记硬背课文。

现在的制度就是强调追求教科书式答案,进了考场,谁写的更似课本,谁的分数高。永远都是那几个人名列前矛,永远都是那些所谓的“标准”。为什么?因为某些人掌握了教科书式的答案以及考试窍门,这样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吗?开书考,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及格。但是那些答案的价值和意义呢?因为当大家都可以及格,及格就不会是有价值的目标了,人们会逐渐追求更高的成就。

大学如同一个社会,学生在这里要学习的,不应该是那些定义(definition)和导论(introduction),而是学习培养“关系”。只有当每个人竞争的条件是一样的(及格),你才会思考要怎样脱颖而出。把人际关系弄好,培养师生关系,参与课外活动,培育领导、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而书上能够找到的定义,在职场里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获得知识的方式和便利性在提升,以前网络平台不普及,上网不便利,网络中不具备浩瀚知识,很显然现在这些条件都不同了。现在,要回答一个问题,可以透过各种方法找到答案。标准答案就不再是有价值的了。今天的我们,可以透过各种自己想要的方式获得知识,那么知识的价值如何表现?

所以大学应该培训的是各种经验能力。如:动手术的经验和能力;建房子的经验和能力;判断市场经济的经验和能力;鉴赏艺术文学的经验和能力。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思考、变通的经验和能力,尽管那些并不一定成熟。经验与能力,就是对知识最好的诠释。


未来的教育要培育怎样的孩子?

2021/05/1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胜强.

想象一下。今天你请了个新人。你问他什么,他就照本宣科的回答你;在工作上,也是唯唯诺诺地照着前辈教的方式做;谈话虽然有内容,但也只是引述读过的某报道。你纠正他,他反而还生气,说这是课本写的,老师教的,前辈讲的。对于他的所知所为,没有半点自疑,更容不得别人质疑。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新人自然也有关注时事议题。社交软件不停地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再推送相关内容。新人在不了解大数据科技的前提下,不停地接触到类似的内容,反倒限制了他的涉猎。持续关注一件事物,造成了新人愈加相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因为只是单纯的吸收见闻,新人的看法往往就是媒体牵引的风向。

这就是填鸭式教学所教出来的孩子。在漫长的小中大学里,质疑被当作是一种罪,因为那会拖慢教学进度。在道德价值观里,质疑也要不得,因为那不符合君子的义礼孙信。久而久之,内化了资讯吸收的方式,也就是设限性的认知。对自己所信任的人,无条件的接受被灌输的内容。接着,教育的成果,就以记忆的储存量与提取效率来评估。

这低阶思维,当事人很难自我察觉。若没人指点,更别想要跳出框框。原因很简单,就是社会也在重复着这模式。所谓的好员工,就是他记得多少所学过的知识与经验,他理解多少被提问的议题,还有他能多大程度的学以致用。

停留在低阶思维的人不代表他们笨,只是习惯了不去质疑他们相信的资讯来源。在特定题目下,他们在知道的广度、理解的深度,及应用的熟练上,更有造诣。停留在低阶思维的人也不是代表他们不会思考,而是他们不习惯以客观角度去分析人事物的动机或原因,不习惯以标准、理论或过程来评价人事物的各种价值,不习惯重新组合或结构事物以突破现状。

高阶思维,就如创意一样,不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那需要以训练来提升个人的思维层度。

在企业里,不是每个工作都需要创意。一些工作,需要喜欢墨守成规的员工,去进行重复性质的工作。一些团队,需要喜欢站在后台默默支援的团员。当所有员工都有创意,都喜欢站到最前排时,对企业来说,那是个灾难。

孩子可以没有创意。在企业里,也有他们能发挥的角色。但孩子不能没有高阶思维,因为每个发生在社会里的故事都需要人的高阶思维去分辨是非。所以,高阶思维跟创意不同的地方,是其必要性。

考不考试,在教育宏观下,其实不那么值得争论。在这个知识可以免费获取的年代,学校的优势也只在于把知识进阶化。考试,也只是给予教育体系一个交代。质疑作为科学的动力来源,却无比重要。一旦人们停止质疑知识,科学就此停顿。而未来的教育,必须教导孩子们质疑被灌输的一切,并学习以客观角度来看待人事物,以各种标准、理论或过程来评价人事物的各种价值,还有懂得重新组合或结构事物以突破现状。

我们不需要一群对现有知识唯唯诺诺,讲话文绉绉,逢人就行周礼的孩子。未来的教育该培育的,是一群保留着独有个性、习惯质疑所见所闻,并懂得以正确的方式来收集资讯去判断人事物的真伪的孩子。

这么一来,我们就不会担心那些奇怪的网红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