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252

走在班台育青的办学路上

2021/05/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郭花妹

育青中学地处霹雳州曼绒县班台市镇,一个偏僻的小渔村,人口不少。这一方土地滋养了一所华文独中,至今已有60年历史,它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多元人才的使命。

育青是一所小型独中,没有宿舍,学生来自班台周边地区,今年全校学生人数仅338名。就因为人数少,师生凝聚力强,彼此之间互动也强。

育青是一所社区独中,日间学校没有聘用守卫,上课期间即便是门户大开,学生也不会逃课,因为若有学生于上课期间出现在街头,就会被民众举报;放学后,校园就是社区民众的公园,附近居民会在这段时间进入校园进行各类运动活动。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有教无类”,以培育渔村小孩为办学宗旨。至于我,告诉自己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家长的需求为上,踏踏实实地办学。

在培育学生成人成才的大方向下,我且从5个方面切入,即:

1. 提升教学设备,加强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自信心。

·依据学校的财务状况派教师到海外接受培训,同时也参与董总的师资培训课程,旨在提升教师的素质,让学生从中受惠。

建立学生的自信力,把学生推出去,让他们面对挑战,参与各种各类的比赛,鼓励学生即使能力比不上,也要给自己成长的机会。

2. 重视品德培养

加强纪律以整顿校风,要求学生奉公守法;保持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状况。

严守奖惩分明的原则,让学生清楚明白“功有赏,过有罚”的法则。

3. 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体育运动。

每周有两个早上的20分钟让学生进行校园清洁美化之劳动工作,除了培养他们爱劳动外,也借以制造机会让他们活动筋骨,并从活动中学会爱学校。

·增加体育运动项目,譬如球类比赛、运动会等,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比赛。

4. 发展课外活动

为各联课项目征聘教练,给予学生锻炼,并通过筹办活动让学生找回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办事能力及领导能力。

通过联课活动加强学生凝聚力,譬如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即班级创意歌曲比赛、班级运动会、新春班级设计比赛等。

·筹办多类型活动,让全校学生不论是学术型或运动型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5. 调整升留级标准

不强制留级,但需符合校方的基本要求,不缺课、专心上课、准时交作业,不犯严重校规,则予以升级。

·现在的学生升学管道多,与其让他们因留级而辍学,倒不如教会他们奉公守法,塑造他们的良好品德,陪伴他们长大,我想后段班学生依然可以拥有自己的春天——可以往技职教育方面发展。

育青中学的最终办学目标,在于平衡“德智体群美劳”六育,以达至全人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群合作、学会生存。

作者 郭花妹(班台育青中学校长)


从“华中”朝向国中之路

2021/05/25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陈驹腾

整理书桌下的旧报刊,掉下了一本旧刊物。那是孙儿三年前在芙蓉振中的高中毕业刊。我翻开一看,便将它掩上,内心难免唏嘘一叹!

振中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已超过一甲子,我还记得当年改制之初,我高中毕业离开该校时,手上还拿着一本以华文编写的毕业刊,如今拿起孙儿的毕业刊时,由封面到封底,内容图文并茂,但印刷不算精美。

振中校方与董事部应感兴奋,他们已成功的将80%的图文印在特刊上,教育当局更感满意,由华文独中改制成国民型,已取得成果。

一本毕业特刊,仅有数页华文内容。我们不能怪振中校方与董事部,像一所每周仅5节共200分钟华文课的振中,有这样的成绩已算不错了。只不过我内心一直在嘀咕,振中也像其他全国改制国民型中学一般,被列为“华文中学”(简称华中),这个名堂就已值得我们商榷,它是否适宜称作“华中”?

我在振中经历过由华文独中改制为所谓“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历程。1957年,“振中李鸿章”、已故董事长叶茂达与教育部签约改制时,后者同意让改制的独中拥有更多的华文地位(并非似今日的仅剩每周5节共200分钟的华文课),这个承诺去了哪里?

201275日,由森华堂办的“森董联会与行动党交流会”,森州行动党主席陆兆福国会议员在谈到芙蓉振华中学与教育部所签署的那份“改制契约”时表示,此份契约在国会获得承认。

原来他的所谓国会承认契约的存在,只是“将给予国内国民型中学”拨款而已。陆氏对当年契约内给国民型中学更多时间授华文课的问题却未有提到,但这才是华教的切身问题。

无论如何,我倒很赞赏森董联会署理主席张志开在当时的讲话。自1957年叶茂达率全国之先,将芙蓉振中宣布为国民型中学,同时接受政府全津后,短短的十几年间,全国便有70余间华文独中尾随振中之后,宣布接受政府全津而将学校改制。

张志开指当时的马华曾声称,改制学校的费用由政府承担,而且三分之一的课程需要以华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可是,如今很多改制中学已经变质。

所谓改制中学已经变质,莫非是将国民型中学变为原型,返回独中时代?非也,而是进一步将国民型改为国民中学!

张志开的谈话并非无的放矢,20031228日,振中家教主席兼分校筹建会副主席邱亚来率团拜访吉打吉华二校进行交流,他向报界发表他此行是在振中获得分校准证后,想像吉华二校般,申请将振中分校改为振中二校。

邱亚来的解释,改为二校后“可以拥有独立行政管理层”,换言之,一旦成为二校,可以拥有本身的董事部,可以处理二校的政府拨款及民间捐款,让两校各自为政。

但是,振中二校由分校转为二校,本身也诚如张志超所形容“变型了”。根据副教长马汉顺解释,政府所发出的准证,振中二校是“政府资助国中(SMK)”,换言之,国内又增多了一所国民中学。

不过,振中二校可聊堪自慰的是,该校被允许以国民型学校模式操作,可以享有国民型中学的特征,但政府还是将它视为“SMK”。


废除UPSR,谈理论与实践

2021/05/24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叶知秋

教育部宣布从今年开始永久废除小六评估考试(UPSR),消息传开,坊间一片哗然,赞成附和者有之,愤愤不平挞伐者有之。持正面态度的赞成人士正气凛然,直言“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考试令孩童失去童真“云云,言下之意,大有要还孩童(小学生)一片蓝天,非废除UPSR考试不可。

笔者认为,凡事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尤其进行教育改革,有其利必有其弊。教育部一边厢要减少学校教师的文书工作,让老师能够全神投入教学事宜;另一边厢却要教师负起教育孩子与评审的全责,记录个别孩童每一项学习技能的进度,如此循环反复,教师文书负荷量岂能不增加?

关心教育的人士都知道,教师是申请者经过严格审核才能进入师训或大学教育系,经过多年培训后成为合格教师;以专业知识而言,他们都是优秀的,这是毋庸置疑。

令人担心的是,废除UPSR考试后,教育部是否具备了万全之策,确保“全体“教师都有能力“全面性”及 “精准地“进行课堂评估(PBD)?

以大型学校为例,一班学生40名,一堂课若教3个技能来计算,教师就必须根据学习技能评估120次。随堂评估学生学习进展的方式包罗万象,包括:观察、测试(口头问答、书写)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阅读、表演、实验、作业等都可以是评估的项目。

笔者任职教育部期间,曾到过多所学校进行突击视学,发现竟然有教师长达一个星期未进行课堂评估,记录栏目一片空白。这位教师受询时尚多方推搪,更加令人惊讶的是,他却“有办法”在短短半个小时左右把一个星期所教的技能分数(TP1-TP6)打好,当场呈交给我们过目,如此草率敷衍的工作态度,令人深感遗憾,其评估分数的可靠性令人质疑,对莘莘学子而言,是极度不公平。

课堂评估的“可信度”与教师的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工作效率亦然,有责任感的老师甚至可以随时出示佐证,提供完整的评估资料,尽量做到准确无误。

当然,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勤勤恳恳、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根据个别学生进展实况打分。一般上,课堂评估必须在教学当天完成,除非是耗时的课业,如书写(作文)项目,必须花时间批阅,稍后三几天才填写情有可原。

有人认为,UPSR 是一次性的考试,“一考定生死”,对学生不公平;课堂评估(PBD)则更为针对性,评估学习技能,能更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

若教育部没有拟定更妥善的全盘替代UPSR方案,可以预见课堂评估(PBD)将扮演“主要”的元素,占据校本评估(PBS)的首要部分,是学生“成绩”的关键所在。

职是之故,要确保PBS能够成功取代UPSR,最迫切的就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教育部、州教育局,县教育局,包括校方行政人员都要加倍努力,确保各项评估是可靠、真实;更重要的是,端正教师的评估心态,大伙儿齐心合力,全力以赴,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学习是可致不可求

2021/05/23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黄先炳博士

“可致不可求”出自苏东坡。他在“日喻”一文中谈到“道”是可致不可求的,意思是说道这个最高的境界是自然达到的,不是强求得来的。

苏子说了两个寓言来阐述这个道理。第一是“扣盘扪烛”,第二是“北人学没”。前者说天生瞎眼的人不知太阳长个什么样子,便向人请教。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他敲了敲铜盘,记住了声音。他日听到钟声,便以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照明就如烛光,他摸了摸蜡烛,日后摸到笛子就以为是太阳。后者说南方人善于潜水(没),北方人到来请教,问明方法后自以为懂了,结果潜水却遭没顶。孰不知南方人自小和水在一起,熟知水性,潜水是自然学成的。

我们的学习不正也是如此?如果一直往外求,他人再高明,告诉你的恐怕也是铜盘蜡烛之类的譬喻;如果死记硬背,以为这些话语就是真理,那恐怕和瞎子扣盘扪烛没有差别。又或者请教于人,却没有认清楚人家背后的功力,而只看他眼前的成就,这就要像“北人学没”那样,迟早要溺毙。

正确的学习方式是耐住性子,刻苦学习。在实践之中不断追求能力的提升;不止不好高骛远,就连目标也要忘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果是水到渠成,自然可以驾驭的。

我学习华文的经验就是如此。小时候便立志当老师,但从没想过要当华文老师。我没有条件,资质更不如人,是后来扎扎实实地勤读常写,华文才日渐驾驭好的。学习古文更是如此。以前一直纠结在古汉语虚词和翻译之中,没有看过多少古文。去南京留学时,古文连本科生都不如。惭愧之余,就认真去读诗经、论语、史记等书。看多了,日常与古文为伍,终于也跟上去了。

如今看人家学习华文,多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岂不知这正是扣盘扪烛之举。

我还是推荐“可致不可求”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