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星期四

推美学课塑造学生素养 槟华独中提升软技能

 2021/05/19 星洲日报/大北马

美学课堂上的意见分享环节,老师不会强制学生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毕竟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一样,这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看法被听到、受肯定。

廖静仪(右)与刘慧敏希望学生透过美学教育及蕙质兰心课程,发现及欣赏周遭事物的美,激发学生对世界万物的反思与认知。

身为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在学校接受知识之余,也能得到品格素养上的熏陶;奈何,当孩子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繁重课业,加上校方也没有多余节数来开拓非课程纲要内的教学时,家长心愿往往事与愿违。

如果一所学校,能随时代的推进和需求来增设课程,尤其是有助于孩子健全成长的品格素养学科,即使没得记录在学术证书内,也没有实际分数可累积,相信大部分家长仍乐见其成。

毕竟,在廿一世纪以及工业改革4.0的竞争年代,学生仅是掌握满载的知识已不足够,素养是重要的一环。

当一些学校面对种种限制时,反观华文独中在办学过程是较具伸缩性的,能为学生的成长需求,拓展多元化的教学传授。

槟华独中是其中一所,落实全人教育课程,并且通过增设新课程来实践这套办学理念,今年更推出“美学课”,初一至高三学生都会上这门课,每个星期会有一至两节的课堂。

美学教育是什么?对于塑造学生的素养,又起着如何的正面效应?

积极打造更具特质毕业生

作为纯女校,槟华独中这些年来不断推出一些课程,塑造品牌口碑之余,也借此打造更具特质的毕业生,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蕙质兰心”。

槟华独中是在2012年推出“蕙质兰心”课程,一年共有5堂课,邀请校外的讲师为学生作专题主讲。

虽然一年只有5堂课,不过,根据毕业生们的反馈,纷表示“蕙质兰心”所传授过的知识,让她们在社会生活上有所挥洒,这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软实力。

这为槟华独中注入了强心针,也决定推出美学课,作为“蕙质兰心2.0”,只要稍微调整,就能补足及丰富化课程内容,让学生更获益良多。

该校的愿景是学生到校上课,不只是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而是生活。

廖静仪:美学课激发软实力添信心

槟华独中校长廖静仪接受《大北马》社区报记者访问时说,7080年代的课堂学习侧重于供给知识、背记知识,90年代则注重技能与能力培养,而来到廿一世纪,学生的素养栽培成了学习关键,因为学生的素养高低将决定其能力的大小。

她说,董总的教育改革,也是从知识到能力,以及目前的素养,而美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层次。

“美学课将能引导学生关注及体会身边的事物,链接生活中的美好,以及观察本身的成长过程。”

“更重要的是,长远下来,孩子们可以通过这堂课,内心的软性被激发,将更具备自信心。”

她说,槟华独中的办学原则是培养独立能干、关爱及优雅的现代女性。

“学术确实很重要,而学生可透过自学能力掌握,但软实力,则需要被引导以及环境熏陶下启发。”

“我们希望孩子在槟华的6年岁月里,透过美学教育及蕙质兰心课程,学习感受美、发现美,加强孩子的可塑性,以应对未来的世界。”

偶尔邀专家主讲更具说服力

槟华独中的美学课由两名教师授课,即高中美学课科任老师陈恺汶及初中美学课科任老师吴希婷。

初中的美学课,以四大主轴的“衣、食、住、行”为课程大方向,属于比较认知型的学习;高中的美学课,则有更深层的学习范畴,涵盖了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以及综合艺术,通过一场场接触风格多元的作品,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授课内容及进行方式,属于校本课程的模式,由科任老师去研究及规划,而该校资深的音乐科主任刘慧敏则在两名老师备课过程中,参与讨论及提供意见。

刘慧敏说,当老师设定相关主题时,也会邀请校外的一些专家或讲师前来课堂主讲,毕竟有些主题并非是老师们的专长,例如营养学、服装设计等,由这方面的专才主讲,会更具说服力及让学生获益良多。

盼学生发现生命美好

聆听廖静仪对于美学课的初步讲解,了解该校的美学课是很生活化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及身边的人事物中,看到以及发现“美”。

例如初中美学课,在衣食住行四大范畴中,有谈到衣饰布料、饮食计划、居家卫生、交谈礼仪,也有让学生了解刺绣剪裁、各国餐食文化差异、断舍离、餐桌礼仪、妆容等,开拓学生的各方面视野。

廖静仪说,美的定义相当广,不只是肉眼上看到的美,还包括内心的美,甚至是学生过去忽略的美,都能透过美学课的熏陶及师长的引导而有所启发。

“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发现世界及生命的美好,而不是计较或怨恨。”

她说,美学课是提升学生软技能的其中一个方法,真正从内心的升华,而不是表面上的转变。

跨领域学习实践日常

槟华独中的廿一世纪课程主要有三大类,即正课(统考、大马教育文凭)、技能课(家政、工艺、创客工艺)、女学(辅导、美学、蕙质兰心)。

为了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更灵活地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该校也推动跨领域学习,通过户外学习以及研究型学习案例(PBL),练就学生主动搜寻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在今年推出的美学课,也会通过研究型学习案例,让学生把所学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也更为关注身边的事物。

廖静仪说,其中初中美学课,学生们将有机会学习到颜色搭配、布料、版型、裁剪等,因此他们将被赋予为学校设计新运动服的任务。

“在设计运动服的研究过程,学生们就必须留意颜料、布料、价格等,从中就会特别关注身边事物,以及学习解决问题。”

刘慧敏:不强制标准答案

槟华独中今年增设了美学课后,发现学生们都很喜爱这堂课,因为老师的授课内容及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看到世界的另一面。

刘慧敏说,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一样,而老师也不会强制学生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这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看法被听到、受肯定及提高了自信心。

她举例,高中生在网课期间上语言艺术课,学生可任选文学作品来表达他们的看法,例如为何喜欢有关的文学作品、对于作者的观点是否认同等,学生们都可以很自由地去讨论。

“这种形式,在一般传统的课堂是较难有机会表达的。”

至于初中生,她说,学生在上语言课时,可以分享本身所熟悉的方言,学生们因此可互相了解不同语言的特别之处,而老师也不会加以判定对或错,这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到尊重。

引导感受周遭的美

刘慧敏说,孩子需要被引导如何去欣赏及感受周遭的美,有时候学生为了课堂需要而准备作业时,因为多了观察,而觉察自己过去所没发现到的美及有趣点。

她说,有些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透过教育引导,方能带来成效。

美学课其实就是很生活化的一堂课,信手拈来都可以是教学题材,例如网络上所出现的一些“潮语”,与其完全否定,美学课老师会和学生一起互动讨论,哪些适合用、哪些不适合,从中发现语言的美。

这堂美学课没有考试,但会有评鉴环节,让学生进行研究及发表他们的成品,可通过书写(文字)、陈述(语言)或是绘图的方式表达。

接触多元世界 积极面对不顺遂

虽然没有考试、没有分数,但美学课为学生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分数所无从计算的。

刘慧敏在学校文稿介绍美学课时曾指出,现代的城市孩子,每天忙完上课,就忙作业、补习,上网,跟朋友以及环境的互动很少,以致他们无从感受到周遭环境的好与坏。

“而且,现在的小孩,从小就是一人一台手机,只看自己喜爱的节目,无法与人共享,封闭在自己那年龄层的视野里。”

“这导致他们看待很多事情,全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与人相处时总是争锋相对,办起事来也处处碰壁,甚至发现,怎么他们很多东西都不懂。”

她说,有鉴于此,该校冀盼藉美学课让学生更早接触多元世界,也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与感受周遭环境与人性的美,而不是动辄就向周遭的人释放负面情绪,觉得全世界都对他们不好。

槟华独中相信,培养孩子懂得欣赏别人、抱持感恩之心、掌握鉴赏能力,开阔胸怀与视野,人生路上一旦受挫不顺遂,也能很快的重新振作,积极面对。

这些就是美学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为人父母所期盼与展望的。

【槟华独中美学课的特质】

·由浅到深,由近至远引导学生学习欣赏美;

·注重培养良好表达能力;

·注重培育关爱优雅的现代女性;

·注重培养多方位的思考能力(Dynamic Thinking);

·注重感恩。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