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的中华文化教讲
2021/05/2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安焕然
5月3日,报到新纪元大学学院。避免群聚,取消餐厅饭局。莫校长自己掏腰包,送来了加影沙爹,更惊喜的是校长他那就读中文系的女儿亲手做的芝士蛋糕。
在文学院,我有一间办公室。文学院负责人用心也细心,桌上放了教学需要的文具,还送一盒口罩、一盒鱼肝油。更贴心的是放了一张小卡片,再加一颗金莎巧克力。墙上挂了两幅画,其中一幅题字:“清白传世”。
疫情严峻,只到校上班两天,政府就颁布MCO。居家网课,我会努力的。这学期我没开本地研究的课,将专注回自己的老本行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一直有一个理想,我想教讲一些属于大马年轻人能看得明白,适合于本地年轻学子,又不受限束缚于中国台海两岸各自的主流意识形态书写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普及教育。当然要做到这样,会有很多困扰。但明知道有阻碍,也要尝试看看。毕竟身为马来西亚人(即使是华人),对“中华”、对“中国”,总该有自己一套批判继承的包容,以及理应有更宽广的视角。
中文系所授科目,主要还在于有关于“中国”的文史哲。目前,应该还没有一部由本地人写的比较成熟的《中国文学史》,也没有一部大马人写的《中国通史》。但若论是中国学术的《古籍概论》(也就是“民国遗风”的《国学概论》),本地出版并由本地学者所书写的倒是有两本。一本是林水檺《国学概论》(拉曼大学,2003)、一本是郑良树《百年讲古籍》(马来西亚创价学会,2013)。这两本书都是两位老师在本地大学中文系授课讲义整理而写成出版的入门书,很适合本地学生阅读。都很薄(一百多页),易读。
这两本书各有特色。林水檺老师的书重在对中国古籍和所谓经史子集“(中国)国学”常识的介绍,而郑良树老师则重在议论。郑老师强论,既然是“概论”,就应该在提供古籍的一些常识之同时,还应该深入浅出地对古籍加以议论及评论一番,借以引发学生对古籍的种种问题作深入的发掘和思考。所以郑老师在这本小书偏重讲述中国古籍之流变,脉络清晰,理据精要。这是他那“立体式”汉学研究的特点。例如他指出中国经书为什么是这几部时,点出这是因为中国古书经过儒家化,经籍也经历过政治化的结果。
更精彩的是,郑良树讲课的概括能力很强,例如说到经史子集,他一开头就这样写着:“要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可以去读经书;要知道中国人的生活,可以去读史书;要寻找中国人的思想,可以去读子部的著作;要理解中国人的感情,可以去读集部的文学作品。经史子集四部古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大渊薮。”这几句看似简单,却是大师级才能概括说出来的话。
不过,你“入门”时如果缺乏对中国古籍常识的基本认识,建议把林水檺和郑良树的这两本书相互参照阅读,这样就更方便把握了。毕竟这两本书是两位老师在本地大专中文系上课所用的讲义之整理写成,所用的词汇很适合本地学生阅读,所讲之事也在本地学生水平之内可以明白和接收。很适合用来作为本地大专中文系或喜爱中国古籍的大马知音人对古籍导读“入门”课的教科书。
2021年3月14日本栏〈教学要了解“民间疾苦”〉一文,我曾指说“马来西亚的中文系近些年来的培养,就传统汉学方面,普及教育做得不错,但在深层的学术研究做得还不够,远远不如中港台。不论个人还是团队,少有独到的研究个性和学术建树。普及教育者,也大抵是拿中港台的学术成果来“当课本”教材,当然教出来的东西也就很‘中港台’了。”
因而,我有个建议,那些长期从事中文教学并给予中华文化导读的本地大专中文系老师,平时除了写自己专攻小课题的学术论文,不妨也跟林、郑两位老师看齐,把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笔记整理,写一部更适合于本地人阅读的《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化概论》(能力许可,甚至可考虑以多语出版)。当然,要敢书写与出版这些书,既要通博,亦不能拾人牙慧。看来,它比书写“马华”难得多了。
教师请以专业态度看待课堂评估
2021/05/22 光华日报/言论
~文:书灵
4月杪,我参加了由县教育局中学华文科课程协调小组主办的课堂评估(PENTAKSIRAN
BILIK DARJAH)管理整合讲习营。讲习营主讲人是县教育局改进专科培训员,他的开场白是请求教师秉持专业态度看待课堂评估,绝不能抱有任何主观态度。
他接着阐述,课堂评估的概念原意是好的,制度还涵盖其他评估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技能掌握,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空间。自2011年实施以来,负面声音不断,却迟迟未见改善。教师从未认真评估学生表现,有些让学生拿功课回家作答,有些甚至在班上让学生抄写评估答案。这些已经违背课堂评估的实施理念。
课堂评估虽在2011年已经推出,可是学校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在推行上,88%的教师对课堂评估有认识和接触,7%的教师只是认识但不曾接触,5%的教师则完全不认识课堂评估。许多家长觉得没有考试,学生不会去读书,也就是说,学生是为了考试才会去读书,这是失败的教育。用考试来评断学生的能力,造成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人格及道德价值建设。
教师应该专注于教育工作,以及灌输价值观予学生,而不是一味给予考试。为了达到教育宗旨,教师应采用课堂评估方式,通过各种有趣的学习及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所教,而这些教学模式是必须持续性地进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甚至作为学生的部分教育与学习评估。
课堂评估概念的实施基本上是顺应全球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课堂评估制度基本符合我国教育哲理,即教育旨在塑造一个在智力、情感、心理与生理方面都能平衡发展与和谐的人。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时,更注重于灌输关爱,快乐和相互尊重的道德价值观。
真正的课堂评估可以塑造课堂的潮起潮落,它促使日常教学不仅成为引导教学的引擎,而且引导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评估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课堂评估为多元评估方式,有观察评估、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或学生从教材获取知识方面来进行口试评估。书面评估则可通过小考或测验来进行。课堂评估鼓励教师让教学及学习过程的活动更加多元化,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因材施教,如讨论、观察、作品展览、小测验等来进行。
这也符合21世纪教学的元素,即涵盖合作、创意、沟通、批评性思维及道德价值观。一些家长担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估缺乏客观性,其实课堂评估已设定学习表现和表现标准,教师只须根据科目,填写学生在科目细分上,从1至6的等级来客观评估学生。教师确定了学生在各学科的等级后,评分结果能协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便可着手学生跟不上的部分,进行加强及改进。
课堂评估基本上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评价,每教完一课都要为学生进行评估,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各个阶段教学结果,学习进展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教师的评估应以鼓励为主,即使学生的回答有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其再次尝试的勇气和继续努力的信心。
教师的课堂评估是为了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已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分注重活动效果的统计,而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
课堂评估将使教师更专注在学生人格和个性塑造与教导,让学生免于考试的压力,进而建立更快乐及更有意义的学习文化。学生在此阶段快速成长,此阶段的学习将是学生往后成长的重要基础。
能够享受快乐学习的幸福
2021/05/2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随著官方宣布取消小学检定考试,考试与学习的关系成为关心教育的朋友重要的课题,一种讲法是随著考试的取消,意味著学生接下来能够毫无压力的快乐学习,而这种缺乏考试的快乐学习不会对孩子带来任何好处,只会让我们的教育水准下降,走向倒退的方向。
会有这样想法的朋友,可能是自己的求学经验得到的结论,长久来考试是每个人念书的主要动力,家长和老师根本就不在意你喜欢或是不喜欢,而是关注你在考试可以得到多少分。在那种考试主导教与学的情况下,师长们安排数量庞大且乏味的练习和塞满所有时间的补习、才艺课程,其实根本就不会询问孩子的意愿,反正就只是大人(老师与家长)会不断地告诉孩子考试考得好,你的辛苦就值得了(另一面的讲法是考不好你试试看),从这种模式长大,自然而然也会觉得这是成长必经的痛苦,别无他路可走。
这种我(大人)为你好,我(大人)设定的标准是你唯一该追求的目标就是好使吗?从国际知名的小提琴家陈美的例子或许可以得到启发,她从小到大就与琴相伴,11岁就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录取,13岁那年成为全球最年轻的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协奏曲演奏家,15岁的首张个人专辑狂销超过800万张,这种成就的背后是她完全没有任何童年,因为母亲担心她那演奏小提琴的手会受伤,连最喜欢的滑雪都从小被禁,3岁开始每天练琴至少四小时,从小的交友、玩乐都被母亲严格管控。一直到她21岁那年,毅然与身兼经纪人的母亲决裂,走向自己想要的滑雪人生。
作为小提琴家的陈美,心中有的是一个奥运滑雪梦,冒著演奏生涯结束的风险,她经历了多次的受伤,包括手指的骨折,以年纪最大,身材最娇小的形象成功在2014年登上冬季奥运的滑雪项目赛道,并获得当年高山滑雪项目的倒数第一名,但她在比赛结束后的发自内心的自信、满足和快乐的样子,最后一名又如何?
对陈美而言,小提琴演奏是她最擅长的专业,但她其实心中有的是另一个可能不是最好,但渴望的目标,到头来即使可能赔上她演奏生涯,且与母亲决裂长达20年,她也想要走一条她心中渴望已久的路,为了这条滑雪路,她经历的痛苦和压力不会少,且比赛成绩也是垫底的存在,但她的内心还是感受到别人无法理解的愉快。
从陈美的例子,可以看到当孩子无法从当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时,反而是折煞了年轻人最宝贵的那段人生,因为很多师长们那种认为孩子的想法不重要,跟著大家一起追分数(或是我帮你设定的目标)就对了的态度,最终就是造就了孩子在求学过程无穷的痛苦,却没有任何内心满足的愉悦,对孩子而言能够把考试考好,但却不知道所求为何物,而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想法,成年后还需要再花时间去认识自己,发觉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这不是饶了一个大圈吗?
没有了考试,如果孩子告诉你他此后可以摆脱分数的束缚,探索他心中想要的知识,追寻心中的目标,那你是幸运的,因为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去找寻心中的梦想,懂得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快乐。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没有考试后,他失去了念书的目的,不知道日后怎么办,你应该好好跟他谈谈,协助他去理解他的内心,帮他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然后享受追寻带来的成就,快乐的学习。
切记勿以家长之势,将自己的标准和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以各种否定和批判的言语回应孩子的想法,推翻他那未成形的渴望,或许他仍会跟著你所计划的那条路前进,在外人眼中或许是成功的,只是他内心有著某个遗憾和抱怨的过一辈子,这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我会选择做个乖学生!
2021/05/20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陈嘉盈
5月16日是教师节。虽然离开校园多年,但每年的这一天仍会想起许多学生时代的青葱岁月,以及某些教过自己的老师。
小六的某一天,我们几个学生忘了带作业到学校,其中一人是老师非常喜欢的学生,当时,除了这名“被偏爱”的学生,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都被老师的藤鞭伺候。
被鞭打的部位留下一条条刺眼的红色鞭痕。我当时心里特别难受,十分不理解老师的做法,恨老师偏心不公平。
从那时候开始,便开始产生厌学心理、叛逆,爱指出老师的错误和顶撞老师。除了数学之外,其他科目都是“吊车尾”。
我中学时也不是个乖学生,特别爱作弄那些乖巧听话的学生。
有次把同学的精灵宝可梦玩偶藏起来,同学向老师告状,老师知道后,非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我。
她把我藏他人玩偶的行为诠释为“认真学习”,还和蔼亲切的跟我说,只要我认为什么时候合适了,就把宝可梦还给它原来的主人。
她还继续夸我有潜力,只要稍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且成绩会比班上的任何同学还要好。尽管我当时的成绩只是压线过关。
这位老师是其中一名改变我命运的人,我十分感激她,要不是当年她的几句鼓励和期望的话,我也找不到努力学习的动力。
冲着她的那些话,她所教的马来文科,我学得特别认真,成绩在短短时间内,从压线到取得A特优。最后还真的考了全班第一,升上优等班。
两位女老师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她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影响着我。
我理解老师也非圣人,其态度情感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自然流露出来,只是“老师”这个职业有着极大的魔力,她/他门的一句话,能伤人、也能救人。
学生对好坏老师的评价主要还是以老师的态度为参照。老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将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大大减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希望借此文,也能让一些老师们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直接指责或偏袒行为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最后,我想说:如果重来一次,我会选择做个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