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307 辑



陈六使精神不死


2013/9/12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许万忠

 1963922日是黑色的日子。这一天,新加坡李光耀政权以莫须有的「大汉沙文主义」、「共產党帮手」罪名,蛮横褫夺了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先生的公民权。

纯受殖民地奴化教育的李光耀,对陈六使先生和南洋大学是深怀敌意的,他在《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第383页中透露:早在1950年代末当上总理的时候,就对南大理事会主席陈六使先生「尤其不满」,只是害怕「付出高昂的政治代价」,只好「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时机到来我会对付陈六使的。」褫夺陈六使公民权表示时机已经成熟,把华文教育连根拔起、关闭南大,就是李光耀精心策划下的「成就」。陈六使先生被李光耀褫夺新加坡公民权,无损于他创立南洋大学的丰功伟绩,陈六使永远是南大儿女的骄傲,永远是支持民族教育、热爱南洋大学群眾的偶像!

今年是陈六使先生公民权被无理褫夺50週年,也是陈六使先生逝世40週年,五湖四海的南大儿女在怡保举行盛大的追思会,怀念陈六使,感恩陈六使对民族教育的奉献。为什么选择在怡保?霹雳南洋大学校友会会长周增禧说:陈六使被李光耀迫害当年,就是到怡保避难,在怡保举行陈六使追思会,意义非凡。

近千名南洋大学校友和华教人士出席了庄严肃穆的追思会。两天的活动丰富多彩,有陈六使先生生平图片展,有陈六使先生生平事跡和南洋大学创办经过的投影片,有感人肺腑的追思文,有陈六使先生家属献花圈,有主办、协办单位以及友好团体献花圈,华研主席周素英女士和大会顾问李业霖学长的精闢讲演,有南大校友发表感言……琳琅满目。

很多人熟稔陈六使先生登高一呼万山响应,新马华人齐心合力,创建南洋大学的歷史,却不知道发起成立南洋大学之前,陈六使先生已经积极支持家乡和新马的文教事业,在賑灾、捐款抗日、领导华团抗议英殖民主义剥削、为华裔爭取永久公民权等等方面,都是身先士卒,走在最前头。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引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海外华人最壮丽的事业,是创建南洋大学;陈六使穷其一生,为了这项壮丽的事业。陈六使不枉此生,陈六使永远活在炎黄子孙心中,陈六使精神不死!

 

教育蓝图与华小国文教学


2013-09-1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穗昕

日前,教育部正式发布《20132025马来西亚教育发展蓝图(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以下简称“教育蓝图”)。

教育蓝图非常重视各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学习,“确保每个孩子掌握马来西亚语和英语,并鼓励多学一门语文”是贯穿于13年教改时期的11项核心革新计划之一。毕竟,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和文化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多民族国度,多语应用与教学,还附带跨文化理解的因素。近年,教育部相继推出的各项语文教学改革项目,如LINUS国文读写计划、附加语文选修课程、巩固国语强化英语(MBMMBI)政策等,都将借教育蓝图的实施而纵深发展。

教育蓝图发布之际,华社为华文小学高年级国文教学课时闹得沸沸扬扬。教育蓝图正式实施,华文小学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国文教学将何去何从?

教育蓝图表明,国民型小学的地位和基本特征将予以保持,华文和淡米尔文亦将永久作为国民型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所有科目的教学媒介语。

培训学生掌握国语

对于国民型小学的国文教学,教育蓝图有这样的规划:“为了克服国民型小学生掌握马来西亚语能力低的问题,2011年教育部已经在一年级实行‘小学标准课程’(KSSR)马来西亚语课程,并将于2016年完成所有年级的教学。

KSSR马来西亚语课程是特别为母语非马来西亚语、并且未能像国民学校一样广泛浸濡于马来西亚语的国民型学校学生而设计。

“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这项课程的教学要求不高,随后依据需求评估而在6年级之前趋向于国民小学同等教学标准。

“国民型小学的马来西亚语教师将接受培训以传授新课程和有效教导母语非马来西亚语的学生,例如整合‘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对外英语教学’的教学技巧。教育部也将采取步骤改善中学预备班的课程与教学,以便确保所有升读中学的学生掌握良好的马来西亚语应用基础。”

教育部办国语辅导班

教育部将为国民型小学46年级学生提供选择性的马来西亚语辅导班。家长受鼓励将难以掌握马来西亚语的孩子送读辅导班。学校在家长的配合下,可于课外时间灵活编制每周5小时辅导班教学。

联系上述教育蓝图对国民型小学地位、特征与教学媒介语的保持,结合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实际,可以为华文小学整体语文教学做这样的定位:“肯定母语教学功能,提升国语和英语教学水平。”

诚如教育蓝图引述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所言:“母语教学更为有效,它为接受双语或多语教育奠定基础。”

的确,学好母语,是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在华文小学,华语文不仅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更应突出其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功能,以及承传民族文化、开发族群智慧的角色。

华小变成语文学校

至于国语和英语,由于不属于华文小学的母语教学,实宜在第二语言教学范畴内提升其教学水平。

既然教育部已认识到国民型小学和国民小学的国文教学有本质上的不同,我们期待教育部尽早在华文小学落实“马来西亚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具体包括制订相应的教学标准,编纂适当教材,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在教学中融入跨文化理解因素,以达成多元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教育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既然为国民型小学制订了有别于国民小学的马来西亚语课程,却又要求逐年级递减彼此的差异,“而在六年级之前趋向于国民小学同等教学标准”。看来,这种“趋同论”还在于为国民型小学毕业生升读国民中学铺路。

另者,把握好华文小学整体语文教学的定位,依此设置课程,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分配课时,追求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凸显课程的价值功能。

当前华小高年级国文课时180210240270之争,显然失去焦点,没有实际意义!

试想,超过45%比例的语文总课时,不是把华文小学办成了“语文学校”?

 

尊重国语、巩固国语

2013/9/11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孙和声

在民主程度不够,基本人权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主流媒体又受到中央执政集团控制的威权体制国大马,华教运动的活跃分子,特別是董总,常被官媒標籤为华人沙文主义者、反国家团结分子,甚至是反国语或反国语做为国民团结工具的极端主义者。 这种扣帽子的手法,確也为华教人士施加了不少心理压力,使得华教人士,在爭取母语教育的运动中,得格外谨慎,以免落入莫须有的圈套。

尽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华教人士依然得在这个心理压力下,据理力爭其合情、合理、合法的基本人权。这种吃力不討好的坚持,是令人可感可佩的;若否,今天华教、华文报恐怕早就断了根,大马也变得更单调与一元化。

依笔者的理解,华教人士走的实为尊重国语巩固母语的路线。说起来,这也是很委曲求全的。华人是马来亚建国三大民族之一,人口也占了约25%,可华语华文就是得不到官方语文的地位,以至连华教人士,也不再突出这一点,而仅仅是退缩到保持华小现状的地位。说委曲,也確是够委屈,可连这一份努力,也被標籤为华人沙文主义者,真是天理何在。

在印度,不仅官方语文有近20种,正规的教学语文也有30多种;许多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南非等,也多实践多种官方语文。今年,被世界经济论坛(WEF)评定为世界最具竞爭力的前3名的瑞士、新加坡、芬兰等,也是实践多种官方语文的国家;显见,多元语文,不但无碍国民团结,若思路开放、格局够大,懂得善加利用,反而是可促进国家繁荣和谐的正道。

可在大马,华语与淡米尔语等,非官方语言也罢了,竟然还被定位为附加语文,地位比外来语英文还低;这未免太说不过去了。同理,政府政策也把国文学校定位为首选学校,这显然也与联邦宪法第8条的,公民人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的条款与精神相背。因为,开宗明义把国小、国中定位为首选,就难免会歧视其他政府资助学校。这事实上,也是常期存在的蓄意人为造成的歧视,如师资不足、校地不足、学生一班人数太多(甚至有50多人一班的)等等。最近,教育部还企图用经由量变导致华淡小变质的手法更是变本加厉,要加速国小化华淡小,这確是欺人太甚。

华人已足够委曲求全,独中学校也把国语列为必修必考科,显示对国语的充份尊重,且事实上,华小的水平在整体上,也高于国小(包括英文),即使国语稍为输给国小,也是预料中事;毕竟,华淡小得三语並重,不可能每个学童均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华校既然已尽力学好国语,中央政权依然处心积虑要使华文、淡米尔文「单一科目化」,也就是最终使其沦为地位次于外来语英语的附加语文与单一科目,而非教学媒介语,是华人无法接受的。这也是华教人士反大蓝图中不利华淡小部份之因,这绝非反国语,是力保华淡小现状,使其不会最终沦为单一科目化。若连这么委曲求全的诉求也被標籤为反国语,这个国家也太无法无天了。

 

回归教育原始貌


2013-09-1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周秀洋

2013-2025教育发展蓝图终于在上个星期出炉了,为期13年的教育发展路线图,即将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学子、未来的栋梁,教育界人士还有父母自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好好的关注一番。

毕竟对一般家庭而言,要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甚至是外国去求学,负担可不是一般的沉重,因此,国立学校才是首选,因此自然要关心体制内的教育系统,如果偶有反对或异见,还请高官们多多见谅,不要开口闭口的就要父母把孩子送到国外,难道父母提出意见也有错吗?大家都只是为了孩子好啊!

大马因为历史背景因素,教育系统和一般国家大不同,多源流学校这个名词相信也只存在于我国教育体系内。既然已存在了,而且多年来也有着不可抹杀的贡献,就不能一味的只想蒙着眼睛仿效其他国家的做法,否则,势必要引来反弹。

既然事实已是如此,政策制定者必然得摆脱既定思维,回归到教育层面,更全面的探讨国家教育发展的路线图,怎么做才是对下一代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从这个出发点去检视所有的政策制定,才不至于典当了成千上万孩子的前途。

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教育大蓝图中着重提升国语,强化英语,同时鼓励学生掌握第三种语文。而华社最关注的国语授课时间最终定在240分钟。其实,不论是210分钟、270分钟或是240分钟,都只不过是字面上的象征,要提升学生对某个科目或语文的兴趣和掌握能力,可不单单只是时间长就可以办到的。

如果是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学习的兴致自然提高,能吸收的自然也就更多,否则,哪怕时间再长,孩子的注意力不在这之上,多少分钟的授课时间又有什么作用呢?

有质量的时间(Quality time)绝对比只有数量的时间(Quantity time)来得更为重要,这是大家知道的,不是吗?或许当双方在纠结于授课时间长短的同时,也能慎重的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的有助提升学生掌握各语文的能力。

执行不当弄垮政策

此外,华社期盼已久的制度化拨款,这回也纳入在未来13年的教育发展大蓝图之中。能够把拨款制度化固然是好,只是当中的细节也还望当局仔细研究,举个例子,制度化拨款后,如果每所学校一律获得2000令吉电费拨款,但对于一所只有几百名学生的学校,和一所拥有上千名学生的学校而言,2000令吉的意义绝对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如何更有效的在拨款上协助学校,还有待当局仔细敲定。

大蓝图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一点相信大家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异议,只是大蓝图毕竟只是一份指南,更重要的是执行的部分。

许多原本好的政策,却可能因为执行者的一念之差而成了败笔,因此,如何有效监督一切的执行,更应该摆在第一位,让教育回到到最纯真的一面吧!让孩子真正的得到最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