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204

 线上线下利与弊

2021/02/2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疫情居高不下(好像也很难下了),有专家说它不只影响国家经济,也极可能拖垮教育。

许多孩子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在线上课,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就已经在无形中被剥削了。被牺牲的这一群孩子,以后会如何,实未可知。

回头看看另一群可以上网课的孩子,他们的学习状况又如何呢?

在一般的国中,学生依规定一天只上3个科目的网课,每一个科目2小时,老师可以选择上课一个小时,另一个小时辅导学生写作业。这样可以保持学生的专注力。毕竟太长时间的网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

然而,在独中,他们是完全依据平日的实体上课时间表上课,从早上7时半到下午320分,长达8小时!

无荒废时间的本钱

试问,谁有办法这样对着电脑上课而不分心?别说学生,就算让已是成人的老师家长这样在线上课,恐怕也会双目干涩,心不在焉的,何况这些孩子只是十多岁的少年?

上网课的弊端,实多不可数。中小学生怎么说都是比较难自律的。

也许是察觉一年下来落下功课的学生日益增加,教育部在日前就宣布,让学生逐步回校上实体课。

在中小学这段应该学习的年纪,不上网课,只玩游戏的学生是越来越多了。然而,这样的宣布,又立马被网民抨击得一无是处,很多家长说孩子上网课挺好的,没必要回校上课云云。

对我而言,也许小学生可以这样继续“荒废”时间,但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实在没有荒废时间的本钱了。

疫下返校当磨炼

让他们回校上课,学会面对疫情的挑战,才是上策。毕竟他们之中有许多学生将在完成高中后踏入社会。

让学生这时候返校,反而可视作是一种磨炼,民众实在没必要做到“不管教育部作出任何宣布,都要讨伐一番”的地步。

疫情之下,本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应对生活,轻松看待变化的最佳时机。

希望大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多方面思考事情的利与弊。若拿网课和实体课相比,我认为还是后者比较实际的。因为让学生长时间上网课,以宏观的角度来看,日后落下功课或患上焦虑症的孩子,肯定会越来越多!

 

新年春读想华教

2021/02/2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黄智鸿

人不能只抱希望去闯荡未来,还需怀记忆来玩味过去。没有记忆的希望是可怕的,从记忆中寻得的希望才是有眼光的理想。

若仅从外面去接过他人抛给的所谓希望,恐怕随着未来一步步的到来,却反而一层层撕碎了包裹着权谋狡诈的希望礼纸。

华社又添一岁,华教界什么时候会养成一股学风?一股以记忆为底气的学风,一股以记忆为导航的学风,一股以记忆为前进养分的学风。经史子集,历史文化的记忆,终是华社这数十年枝叶的根脉,想必接轨一部部人物记忆,才是我们后生未来一步步的实力。

实力的培养,必需要能回避两种极端,既不被单纯的情绪所扰乱,也不为复杂的盘算所束缚。是时候夯实学风,若都不愿耐心治学明道,缺失学业的着急行道,恐怕这不在道上的行,建立不了事业之真基础。《论语》曰“本立而道生”,华教生机自可在记忆中觅得。

细想来,自可感知,原来数十年华教的未来在“绵延”二字。所谓绵延者,正是在有根有源的广大精微中,好安身立命继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若真有心来养气培才,进而培德养士,那么当下这一份可宝贵的学业心,便是最远大的希望。相较之下,事业心有时确实可以不用过重过急。其实,真学业已然是真事业的强大靠山。

惟开卷有益,有益有悟,悟在哪里?悟在不误,不误人误己,虽无补于眼前,亦至少无悔于来年。

若问牛年何所悟,只见在野田牛人插秧,“退后原来是向前”。看似退后的记忆,最是向前的恒心毅力。忆昔东坡上奏有一言,曰:“慎重者,始若怯,终必勇;轻发者,始若勇,终必怯”。

若作风总停留在口号复口号,不讲学文史精义,精气神散漫,无步骤无学力,都热闹于阳善的争功,却少了阴德的默化,关键时刻便也只见逃兵,无可担当的樑柱,终不济事。其实,华教不缺财,只缺养才之财,或说太少了有财有识的“富而好礼”者。

想来华社若记忆增长了丰富了,这就是有品质的进步。华教新年进步!盼华社进步新年!

 

真要回校上课了?

2021/02/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詹雪

虽然教育部高级部长已宣布全国中小学校将于31日开始分阶段返校开课,但砂拉越灾难管理委员会迄今还未宣布,在砂疫情不见改善之际是否将跟从指示,还是另有计划。按教育部目前的安排看来,考试、上学应当是不能中断的国家大事,虽然有风险还是得放手一搏,让学生们回到原本的学习环境和轨道上,否则未来的国家栋樑全都要废了。

自从去年杪教育部突然宣布全国学生不得返校后,学习这码事似乎和疫情一样,都失控、失序了。去年结束行管令后重尝校园生活乐趣的孩子们,对手机或电脑里的网课世界是有排斥感的。可是在家里逍遥自在三个月后,惰性大起,多少又对返校意兴阑珊。真的要回学校?孩子们担心受感染的恐惧固然有,不愿意回到学校受拘束的情绪肯定也有,然而相比之下,家长的焦虑和不安更多。

如果疫情仍高居不下,一再冒出新的感染群,再接连出现校内感染(砂拉越民都鲁和民丹莪两地近来都先后出现校内感染),家长该怎么说服自己,压抑忐忑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有些家长已为孩子开学做准备,有些还满腹困惑地观望,无论送或不送孩子返校,似乎都对不起自己和孩子。

冠病已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模式、习惯,甚至思维。简单而言,经历了将近一年的磨练,不少人的生活本质改变了,趋向简单、放缓、只求生活基本需要,对健康和人生也有了不一样的体悟。开始回归家庭,更重视个人责任(比如做好防护、提个自我免疫力,都是自己应尽的,避免祸害他人的个人责任)。多数人也集体被迫放慢脚步,有些行业停工,有些开始让员工居家工作,有些安排员工轮班限制职场人员,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慢了下来,唯独学校的学习节奏不被允许放缓。即使受到种种限制,不能返校,线上学习设备不足,学校还是必须在指定时间完成指定课程进度。课还是要上、考试还是要进行。

不妨想想,疫情笼罩迄今,当大家都在面对生活形态和本质改变之际,学生和老师是不是必须面对形态改变(学习模式),却不被允许改变本质(学习内容)的尴尬群体?如果世界将不可避免的被冠病所改变,我们原有的学习模式和内容是否还能应对接下来被冠病所改变的世界?如果冠病还将继续耗着,在还没能出台新教育方针之前,大家能不能缓一缓,能不能有个共识,让孩子们,慢慢来;让老师们,稳稳来。

学习是怎么一回事?孩子们需要怎样的学习和老师?在冠病冲击下,一起再想想。


成为最好的自己

2021/02/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练珊恩

2020年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的考生终于在本周应考,他们是经历最长学年的学生,也是面对最多不确定因素的考生。当上学上课的传统系统被打破,学生被迫建立起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系统。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尤其在分配时间与规划活动上。因此,我们看到一些学生在充分备考之余,还参加了网上举办的一些活动与比赛,如人工智能或机器人等,有的加入线上销售行列,在中学毕业之前尝到自己赚钱自己花的滋味,有的专注备考和家庭生活,当然也有的在少了学校的制度和教师的指导后,在学业上落后,迷失方向。

我必须说,除了荒废时间,以上所列出的种种例子,无论是当下看起来前途无量,积极向上,各种贴近未来趋势的学习,还是看起来前途暗淡无光的迷失方向,没有一个是不好的。

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段被疫情和行管令限制活动和无需到校上课的时间内,所展开的探索,或所经历迷失,都让这群即将迈入人生下个重要阶段的学生,更了解与认识自己。真正的成长,都是由内而外的,只有自己拿起主导权,而不是被学校安排,或被长辈要求地去尝试或感受迷失,再找到心之所向,并采取行动,才能在下个阶段中,往“最好的自己”迈进。

“最好的自己”好像是近年才热起来的词,从书籍到歌曲、广告词和电影语录。“最好的自己”同样需要由内至外,自己寻找与定义,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你。然而,在社交媒体已经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这个时代,许多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都会不小心把别人在社交媒体上所分享的理想生活与成就,定义成“最好的自己”的标准。这当中最大的陷阱,是让人误以为所有的美丽、美好与成就,都无需付上长时间努力就可获得的,也因此使人浮躁、缺乏耐心,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别人一样,达到最理想的成功状态。而这,也是许多成为甜心宝贝年轻男女的心理弱点。

什么才是“最好的自己”,这是每个面对升学分岔路的学生,都不能逃避的功课。若我能为这些即将升学的学生提供一点见解,我会说“最好的自己”是“最能发挥自我特长的自己”,而不是拥有优渥收入和高品质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特长或天赋,有的人擅于销售,所以你能看到他们透过销售技能换取好的生活,也有的成功人士,是你我在社交媒体上看不到的,例如有人擅长烹饪,所以在厨房里工作;有人擅长研究,所以在研究室里工作;有人擅长教书,所以在学校里工作等。他们不一定拥有人人称羡的光鲜亮丽,但是这却是成功的面貌。至于能否达到理想的生活水平,就看如何透过自我特长的发挥来达到与实现了。

甜心宝贝的课题引发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担忧,而价值观也正是确保人们在追求生活目标这一辈子那么长的时间与过程中,不偏离各自心中道德轨道最重要的元素。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们选择用什么方法来满足生活的需求与目的,便是价值观的体现。协助学生在思想相对清澈和简单的年纪打下道德基础,将有助他们建立起往后进入复杂的社会,或面对精彩无限的社交媒体内容时,比较不容易受人影响的价值观,也作为他们在快速致富、快速成名和快速成功的诱惑面前,选择自己达到这些财富、名利和成功的途径时,所能依赖的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