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白领薪水吗?
2021/02/26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杨诤
冠状病毒自去年2月进军我国,政府就在3月18日实施行动管制令,所有的活动都按下了暂停键,包括学校上课。
上网课对学生有效果与否我们姑且不去争论,但是为了上网课,老师首先必须具备各种科技器材,当然,他们必须承担这些器材的费用。
他们甚至必须掏腰包购买网络数据,以使到教学可以顺利进行。
然后,他们必须准备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充实、生动且吸引学生。实际上,备课的时间比上网课的时间更长,还要绞尽脑汁花心思。
接着,他们必须在校方指定的时间内坐在电脑前,为学生上课,不能擅自离开。
其实,上网课比面对面上实体课更加伤脑筋更具挑战,这也许是许多人所不了解的。
结束网课之后,老师得为学生布置练习与作业,然后又得将这一堂网课写出报告,呈到校方和教育部。
不要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因为他们还得接收学生的功课,给予批改与纠正,然后才算是告一段落。
行管令期间,老师虽然不必到学校去,但是他们却必须居家上班,并不是放长假白领薪水!
科学讨论停课停学
2021/02/2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张恒学
记得小时候,每年1月是我又爱又恨的时候。一方面,年底长假刚结束,无法再放纵玩耍让我心有不甘;另一方面,学校开学,我们既有升班的喜悦,可以见到新同学又可见到老同学,课内课外的种种活动,都让人倍感清新和无比响往。
踏入2021年,冠病挥之不去。学校没有在新年开始就开学,而是选在了1月20日。而由于我国重新实行行管令(MCO),除了应届考试生,其他年级的学生要继续上网课,不可回校,即所谓“停课不停学”。
所谓“停课不停学”,多少有点骗人的意味——一方面,我们既然要求学生“上网课”,转过来又说这是“停课”,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另一方面,学校暂停面授课程,以网课代之,两者产生的学习效益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学生虽然“不停学”,但是学到的东西不一样,说“不停学”又有什么实际意义?
庆幸的是,虽然“停课不停学”这口号逻辑不通,家长和老师们都清楚知道无法面授孩童带来的教育挑战。从报章报道可见,这些担忧包括坐在荧幕前的学子专注力是否足够、功课是否做足甚或是否抄袭(copy
and paste朋友的作业在电脑上变得一指之遥),有些担忧是更基本的电子设备问题,拥有几个孩子的家庭未必拥有足够的电脑让孩子上课。
不幸的是,关心我们下一代教育的人,在疫情下还要担心下一代人的健康。学校该不该停课于是成了一个争议性话题:一边厢,有家长老师担心孩子的学习质量。另一边厢,又有家长老师担心学校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
要科学地讨论学校应否停课,就要理性地探讨两个问题:一、学校传播病毒的风险;二、停课对学生教育质量的影响。
政府神通广大,在颁布停课令的时候,是否已经确认学校是高风险传染群?非也。从去年的MCO到今年的MCO
2.0,政府(主要是教育部和卫生部)在宣布停课决定的时候,从来没有交代“学校”以内的传染情况。
2020年6月23日,卫生总监诺希山曾经发文告交代,截至当日,全国确诊总数中,有近20%是18岁或以下的青少年,但当中没有死亡病例,这些青少年病患者也没有任何一人去到急诊室,显示这个群组感染后的复原能力很强。
是的,20%虽然为数不低,但除了看病例也要看病情。数据显示,年少者纵使患病,病情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有限。截至2020年2月21日,在全国1056宗死亡病例中,只有9宗案例是18岁或以下,且当中部分和病患者其他疾病有关。
另外,上述卫生总监交代的是青少年的感染情况,校内的传染情况却是另一回事。根据卫生部公布的资料,在所有感染簇群中,除了5所宗教学校,没有一个中小学属于感染簇群。
我们见到的是,只要一个地区的感染率上升,或发现学校里有一个确诊患者,教育部就会下达该区学校的停课指令。实事求是,这些数据没有告诉我们校内的传染情况;而不论是确诊的学生还是教职员,基本上都是在校外而非校内感染。
按照现有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我们看不到学校停课对减低病毒传染有什么帮助。要让人民信服停课指令,政府需要公布学校传染病毒的风险。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最近就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简单扼要地阐述校内病毒传播的情况。该报告综合了61份医学研究,指出只要做足防疫措施(主要是5项——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洗手和保持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感染追踪及隔离),校内传播的风险要比社区传染的风险来得低。
再说一次,理性讨论学校应否停课,我们就要知道学校传播病毒的风险。反对学校复课的人士,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出于对病毒的恐惧,还是对染疫风险的规避。而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被政府牵着鼻子走——政府说停就停,说开就开,大概也只会让人们诉诸恐惧,而不是去正面面对教育和染疫风险。
让我们来承认这一点吧——上网课与到学校上课的质量相差很远!就算不承认也好,当我们看到应届考试生被优先安排回校上课,就知道政府和社会大众是默认了两者教学质量的差距。
说到关心下一代人,首要关心的就是他们现时接受的教育。当面授教育变成网课,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对下一代人的影响是未来收入的减少。这个观点是有经济理论和实证支持的。
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是说,教育和在职培训都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其回报会反映在未来生产力和收入的提升。当教育受到压抑,等于学子累积人力资本受阻,其结果是未来生产力和收入的降低。
或许经济学家和凡人一样,都关心下一代和下一代人的教育。由人力资本理论出发到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经济学家问:每接受多一年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对未来的收入影响是多少?
毕生都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G.
Psacharopoulos于2018年就发表过一篇论文,回顾了过去60年来各国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研究个案,得到的结果是,接受多一年教育的全球平均投资对终生收入的回报率是9%。如果我们继续停课,这一代人终生收入的降低,是由谁来埋单?
关心孩子的健康,说到底就是关心下一代人的福利(wellbeing)。如果过分关心健康导致累积人力资本的渠道受阻,最终也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福利。关心健康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根据科学证据来判断,而不是任由恐惧来支配我们关怀下一代人的决定。
接受多元的胸襟
2021/02/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日前巫统青年团团长拿督阿斯拉夫指出,国内的中四历史课本的课文内容表扬共产党员为独立斗争,如此会对学生产生洗脑的效果,进而影响国家的民族论述,而要求教育部立即撤回及针对相关内容。
此番引来前正副教育部长马智礼和张念群的回应,而教育部更对此发文告说明课本内容是经由专家小组审定,并且依照教科书出版程序出版。这起风波是否会就此落幕仍有待观察,只是这风波背后也掀起了历史、公民和社会科该怎么进行的问题。
这件事也在网路上引起一波的挞伐,但我觉得大家先不要急于谴责调侃巫青团言论的极端与对历史认识的狭隘,因为从巫青团等人角度来说,这类是属于爱国的言论,且支持这类言论的人认为这个社会不能容许多元声音,因为多元会改变现状,打破长期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这种改变是危险的,因此必须要捍卫。
无法接受多元论述
其实这种不愿改变的形态不是只有巫青团而已,我们身边不少所谓的母语教育、华人社会支持者也有一样的行为,只要触碰到与其相左的意见,或是相右看法,就会贴上叛徒、汉奸走狗等标签,跟巫青团比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就只是没有巫青团那种能够引起社会舆论的影响力而已。
我们的社会要进步,接受多元论述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无奈这个社会上大家对不同的想法仍然抱持一种敌对的心态,从国家历史论述、族群关系到美国课题、中国崛起等议题都可以看到其中的暴力攻击痕迹,打破彼此舒适区的对话仍然不可能。
纵使今天的网路发展已经打破空间和时间障碍,却没有打破不同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边界,同温层反而在社交媒体的运算法则下更为坚固,讯息的扭曲比起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对这个社会的发展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冀教部捍卫历史专业
最后还是希望教育部能够捍卫历史专业,推动有别于过去单一意识形态的历史论述,让孩子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国家的历史,从多元的角度去认识这个国家的发展,我们才能够谈彼此对话,否则特定意识形态仍然主导一切,不同论述之前也只是互相叫嚣、谩骂和污蔑而已。
学生当自强
2021/02/26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温财达
我一直觉得,学生一定要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态度,那么才会使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毕竟,新课程的程度很深,而学生的态度和程度却很弱,教学时间又少,加上冠病疫情造成无法实体教学,许多学生逃课,以致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差距与张力更遥远,教学变得更为艰难,雪上加霜。
如果学生再没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态度,根本就是事倍功半、拉牛上树。
我期待开学,开学是好事,起码可以面对面教导学生,谁偷懒谁不专注,都可以立刻把他们带回课堂里,立刻纠正。而且,实体的教学和功课,可以具体地看见学生的进度和程度,并立刻给他们需要的巩固与补足。
虽然开学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与其一直上网课,虚拟教学,不如实体教学,更为有效。起码,学生的出席率会比上网课的高,这就是进步了。
总言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自觉和成熟度,才能好好学习。
莘莘学子们,你们当自强,才跟得上学习的脚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