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4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207

别把历史写成小说

2021/03/0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罗汉洲

巫青团长阿斯拉夫声称,中四历史课本有美化共产党之嫌,所以他促请教育部“修正”——原来阿斯拉夫的所谓“美化”是指马共抵抗日本侵略马来半岛的这段历史章节。

不管喜欢与否,马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抵抗日本侵略马来半岛是不容否认的史实,当时英国政府还供应武器给马共,相信英国的二战历史也有相关纪录。既是历史事实就须加以尊重,不要冀图运用政治力量去歪曲历史。

说到尊重历史事实,中国人是世界之表率,且让我权作抄书郎,讲些历史故事给阿斯拉夫听听,希望他能幡然醒悟。

古代中国即已设立史官,史官可据实直书,不受权贵左右。春秋时代,晋灵公给赵盾堂弟杀了,史官董狐写作“赵盾弑其君”。

赵盾急忙辩说,我当时逃亡在外,君主不是我杀的,你怎好记我的账;董狐道,你当时仍在国境内,仍是国家之执政,却没能保护君主,回来后又没惩处凶手,所以事件应该归类为执政弑君。赵盾不敢逼董狐更改。

另一个故事是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齐国史官记入档案曰“崔杼弑其君”,崔杼杀了史官,那时史官是世袭的,史官的二弟三弟都因不肯改写相继被杀,轮到四弟做太史,依然坚持“崔杼弑其君”的事实,崔杼不敢再杀了,是为“在齐太史简”典故。

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在后花园打鸟,正在打得兴起时,有大臣要禀报急事,赵匡胤只好让大臣进来禀报,听完禀报后,赵匡胤说,这不算紧急事,待明天上朝时才谈也不迟嘛;大臣回嘴说,但总比打鸟要紧吧,老赵恼羞成怒,拿起石桌上茶杯就往大臣脸上摔,那大臣不敢躲闪,两颗门牙应声掉落,大臣拾起门牙用手帕包好,老赵嘲讽道:不甘愿吗?要报官是吗?大臣说:臣不敢报陛下,但史官会记入史书中。老赵一听就慌了,马上用好言好语安慰那名大臣(皇帝当然不能向臣子道歉、说Sorry),又送他大批礼物,再叫人送他回家。

中国皇帝尊重史官

明朝神宗皇帝“偷吃”了慈圣太后身边的一名宫女,那宫女过后肚子逐渐隆起,太后问明原委后,叫神宗把宫女带回去,并册封她为妃子待产,神宗矢口不认账,太后叫人拿出《内起居注》给他看,内中把皇帝“偷吃”宫女的时间和地点写得明明白白,神宗无可抵赖,只好遵遵照太后吩咐办事,这也算作是中国皇帝尊重史官的例子。

换言之,中国古时已懂得尊重历史事实,皇帝大臣都不敢利用权势来歪曲历史。

我们要懂得接受历史事实,何况马共有一支由党主席阿都拉西迪率领的分队,一起抗日,所以马共抗日无关有损颜面的事,且马共抵抗日本侵略又是英国承认的史实,所以别把马共抗日课题种族化、政治化。

另一方面,如今已没有逼死史官的事,所以负责编纂历史教科书的专家们请拿出齐国太史维护历史真相的勇气,绝不把历史事实写成历史小说。

 

混合学习的概念

2021/03/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练珊恩

教育部去年10月发出的《新常态下学校管理和运作指南》,以及今年2月发出的《新常态下学校管理和运作指南2.0》,都提到了“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

《指南2.0》写道:“教师在新常态下展开在校教学时,需策划各类适合的教学方式,如混合学习,即结合面对面教学与在线科技的使用。”

尽管“混合学习”是大部分人在冠病疫情下才接触到的“新名词”,但是这个概念已存在多年,也有许多学者对此展开研究与讨论。

在政府学校,线上教学或透过线上科技进行教学的模式,是在冠病疫情迫使学校关闭,无法进行面对面授课后,才加速发生的事。在此背景下,部分学生因网络和设备问题,而无法接触线上资源。

然而,根据较早前到私立小学采访的了解,一些私立小学在疫情之前的日常课堂上,会为每名学生提供平板电脑,并且规定每个科目的部分上课时段,必须透过线上科技来进行。

这是在校“混合学习”的例子之一。即便所有师生都在课堂内,但是教学模式不止局限于面对面的解说或做练习,教师可透过线上工具设计游戏,学生则透过各自手上的设备参与。同时,教师也可提供线上资源与布置线上功课,让学生熟悉线上学习的模式,也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这也是为什么私立小学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学校关闭与居家教学时,能更从容地应对和顺利地展开,并且在政府允许各校开放后,也让家长选择要给学生回校上课或留在家里,透过课室直播和线上工具进行“居家学习”。

私立小学能做到如此,当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不外乎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然而,“混合学习”不止局限于上述例子。

在不是每名学生都具备电子设备的情况下,若学校条件允许,教师也可在课堂上使用线上科技进行演示和教学。虽然这是混合教学的“入门”,学生无法直接参与,但是仍有助学生接触线上资源与工具。

若要参考邻国新加坡落实“混合学习”的做法,该国则是从中学开始逐步落实,而所谓的“混合”,不止是线上与实体的混合,还包括在校上课和居家学习的混合。

该国政府建议每两周进行一天居家学习,但是也让学校自行决定居家学习的频率、居家学习的科目与主题等。配合混合学习的推进,该国教育部也将加速落实每名中学生都有个人学习电子设备的计划。

若说混合学习是现在的需求或未来的趋势,那么政府学校能做到多大程度的混合学习呢?政府除了在公共设施上付出努力,也需赋权各州或各地教育局和学校,以便能根据各地情况采取弹性措施。同时,社会的帮助,学校各相关机构和家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首相慕尤丁在国盟政府执政一周年的活动上说,政府将会重视数字教育(DigitalEducation)。或许我国无法在短期内做到每名学生都拥有电子设备,也无法确保全国各州都拥有稳定的网络覆盖,但是仍必须让人民看到政府对此所拟定的计划和努力,而不止是放手让各校师生根据合适性去进行教学。

 

酌情处理教育政策

2021/03/01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廖德来

31日开学,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欢喜的家长终于减轻了将近一年在家担任厨师、保姆、教师等工作,解决了父母在孩子面前为了生活课题而大吵一架的难堪场面,孩子也不用争夺电脑或手机来上网课等问题;把孩子送往学校,父母不仅能专注工作,孩子也能和久违的“网友”认识和叙旧,不用担心网络不佳造成上课困难,更可把教育重任交还给老师,让学生在面对面教学下有效学习,何乐而不为?

忧愁的家长可不那么看待,他们对冠病每日确诊病例两三千,还未达到80%人民接种冠病疫苗,以及18岁以下孩子没法接种疫苗的情况倍感担忧,害怕孩子感染冠病,为此有家长在联署网站change.org发起了名为“在每日确诊病例居高情况下关闭学校,尤其是红区直到病例降至双位数”的签署运动,希望教育部聆听民意,避免这个不合逻辑的错误决定造成孩子面对高危感染风险,而截至周日下午3时,已获得超过8500人响应。

对校方而言,他们唯有依据教育部朝令夕改的指示尽力给予配合,如教育部长在219日宣布开学日期,只有9天的时间让家长和孩子快速准备开学物资,而校方才刚重新依据居家学习和教学课程2.0PdPR 2.0)编排课程和休息时间表,却又得筹备开学,使教职员疲于奔命。

老师更有做不完的工作和说不完的苦水,不仅要为小学12年级的实体教学备课,还需负责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工作,兼顾还有一星期返校的36年级学生的网课,跟进居家学习和教学课程的出席率和进度,解决学生课业和网络技术问题等工作,而这已造成老师们工作与生活的失衡,加上PdPR 2.0规定45小时的网课教学,更是最后一根稻草,使多数老师宁愿回校执教。

教育部在疫情不乐观的情况下做出开学的举动,使许多人摸不着头脑。在教育部还未明示下,根据之前发生的种种事件,暂时推论出这是政府为了解决城乡网络和电子设备的差距,以及学生学习效果不一而采取的政策,但这一政策似乎没有得到所有相关单位的共识。

为了确保小学生的出席率能达到关键指标,教育部还祭出了两项政策,其一是允许学生穿便服上课,其二是家长需附上支持文件来证明孩子无法到校上课的理由。

第一项建议是有鉴于家长来不及购置校服而推出的仁慈之举,但这也许衍生家长以此为由让孩子穿便服上课,造成学校纪律和形象问题;第二项是早有家长声明等到6月才送孩子回校上课,那学校又该如何处置?同样也是依据个案酌情处理。

此外,尚有两个政策也反映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和教育团体之间没有良好沟通。其一,政府一时叫家长购买电子器材上网课(有些家长还借大耳窿买器材),不一会又公布9天后实体上课;其次是政府先公布开学日期,后再设法让55539名老师在第一阶段接种计划中接种疫苗,但这个临时方案仍有不足之处,即学校的保安、清洁员工、书记也是学校的一分子,但却不在疫苗接种的范围,因此学校仍有冠病感染的风险。

以上问题足可反映政府的沟通出状况,不晓得彼此是否有沟通,还是沟而不通,还是通了没有一致行动?

以现况来看,最符合逻辑和安稳人心的做法是绿区学校开学,红区学校持续网课的方式,待疫情受控,再逐步让全国学校开学,否则发生了学校感染群,政府能否妥善应对是一大疑虑,但肯定加深了人民对政府往后政策的不信任。

然而,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陆续在3月和4月返校上课,那222名国会议员的国会殿堂何时会?这也是人民所期盼的。

 

不谙中文的马来西亚华人

2021/03/0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戴子豪

前几天,有个报道提及了一位来自马来西亚东马,参演电影《Paskal》的华裔艺人许亮宇,因为看不懂中文字而被马来西亚华裔网民嘲笑和讥讽。有些说他是“香蕉人”,还有网民直骂“回家种香蕉,华语字都不会”。不知何时开始,很多马来西亚华人对中文的执着已经到了霸道的地步。

我们学习中文,除了作为沟通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很多文字,不是其他语言一言两语就能解释或翻译清楚。举个例子,当代“君子”,英语的“Gentlemen”可能只是包含了其中“君子”80%的含义。或者“任性”,英语“Capricious”也是只能翻译其70%含义。

了解了中文这个语言后,就要传承其美之文化与哲学。中华文化是几个大思想的集合体,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有些学者也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探出墨家、法家等精髓。这些哲学思想都是引导人们迈向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忠君尽孝、礼义廉耻的品德。可惜的是,很多马来西亚华人注重的是传承管道,而不是应该传承的精髓。

许亮宇被嘲讽后,他的助理用中文回复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不是拿来攻击人的理由。”他还说,“身在多元种族文化的马来西亚,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全部语言”“爱不会因为语言的不同而不存在”。

在这里,许氏的助理,和谩骂许氏的网民相比,何者更能显示出中华文化要求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礼尚往来、翩翩君子的风范?相信不需要我更详细解释。

母语,是一个人出生后,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语言。也有人说,母语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语言。马来西亚华裔,多数源自华南闽、粤和琼区。如果用“老祖宗传下来的语言”为母语,那么,闽南语、粤语和琼州话(海南),才是我们的母语。

如果用第一个解释方式,那么许氏的母语是英语或者马来西亚国语。据了解,许氏的祖籍是客家,而他的客家话说得挺流利。所以从这两个“母语”的诠释方式看,许亮宇都把母语说得不错。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话”当成母语的大多数马来西亚华人,绝对不应嘲笑不把普通话当成母语的华人。

我们祖宗打从夏朝开始,甚至到了盛唐时期,都不会当今的“普通话/汉语”。是到了明朝时期,当今普通话才被朝廷定为“官话”,也俗称为“北方话”。唐朝定都长安,也是当今西安。当时的国语被称为“雅言”,而比较接近“雅言”的现代方言为闽南,甚至日语。所以,很多文字,如“世界”,闽南语称“sekai, 在日语也念“sekai”。

唐朝玄庄(唐三藏)法师翻译的经典,如果用闽南语来念,反而更接近古印度的巴利文或梵文。如“佛陀”,在闽南念“Butto, 比起“foto”更加接近梵文的“Buddha”。

长话短说,很多马来西亚的华人一概而论地把“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话”定为大中华区以外的华人的“母语”,在语言学上,未必是最正确的做法。中国香港地区,学校、官方机构,甚至是立法会的官方语言是粤语。因此,粤语是香港普罗大众的母语。如果香港人可以以粤语为母语,为何许氏不能以客家或马来语为母语?

同样的,新加坡、澳洲、英国和美国华人的第一语言是英语,泰国华人第一语言是泰语,印尼华人的第一语言是印尼语,何错之有?为何有马来西亚华人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话为母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体字为准?华夏文化在汉朝开始都是繁体字,当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还是沿用繁体字,我很后悔没学好繁体字,毕竟在我接受教育的学校,都已经不再教导繁体字了。

很多人都仗着自己会说中文而歧视不会中文的华人,以带有贬义的“香蕉人”(外黄内白)来取笑。这些做法,一点都不能显示以中文来传承的文化、精神和品德。很多不会中文的西方学者,通过研究和翻译,所了解的巍巍大中华历史和精髓,甚至比我们华人还精深。

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我们要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继承崇高品德的孔孟思想、孝道、爱国忠君的岳飞屈原精神,还是只是形式上的会看、会读、会说,会听汉语写中文,但是品德却让他人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