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临教问题何时了?
2021/03/22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 : 杨问
华文小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拥有临时教师,简称临教。临教是华小老掉牙的问题,经过了半个世纪还无法解决。 这么久以来,任凭华裔副教育部长换了多少位,任凭他们如何天纵英明,这个问题依然故我,年年存在,永远似梦魇一般缠着华小。
希盟政府执政后,情况也一样没有改变,因为副教育部长日前表示,2019年11月间调派了410名新教师,2020年2月将调派645名符合资格的临教。
而今年2021年,华小肯定需要更多临教!既然华小仍然需要这么多的临教,说明教育部没有严正看待华小师资的问题,使到缺乏教师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善!
我们相信教育部对教师每年需求的人数一定有清楚的记录,只要遵循这个需求录取学员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成为正式教师,取代退休的教师,临教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所以,华小长久以来需要临教,原因就是受训的新教师不足够,无法填补因退休或离职教师留下的空缺。 而没有训练足够的师资如果不是因为华裔不愿意当教师,就是由于当局没有招收足够师训学员的缘故。
如果教育部有诚意解决华小师资的问题,那么就可以由今年开始,依照需要训练华小老师,几年后,临教即使无法在华小完全绝迹,也可以大大减少!
疫情袭击学校
2021/03/21 光华日报/社论
全国小学3月1日开始分阶段开学,至今已是第3个星期,已传来至少24所学校的教师或学生证实新冠确诊病例。
一间间学校传讯学生或教师确诊,有接触的学生、教师及家长得进行检测,学校消毒等,消毒后教学工作依旧持续,却听到更多确诊的消息。
这一些事情在新常态下不过尔尔,不再让民众感到新鲜,也可以说是不再获得重视及关注。
民众的反应,从过往的万分关心及留意,沉寂到基本上听过、看过就算数,甚至有些民众把“疫情严重性”挪放待置的位置,待有空再来关心。
面对学校出现新冠病例确诊消息的学生家长,唯一纠结及困扰的,或许就是该不该让孩子继续上学。
家长们要送孩子上学又担心不小心感染,不送孩子上学的话,孩子的起居生活成了家长的困扰,毕竟许多孩子的家长,都是双薪支撑家庭,带上孩子上班工作恐怕不那么方便。
学校教师或学生确诊,教师或与患者有接触的都得隔离,这直接或间接的,都会对学校行政调配、日常的教学工作产生影响。一旦教育局指示关闭学校,学校师生再回到居家教学,影响的层面更为广大。
条管令一周年纪念的现时段,全国的新冠确诊病例,时上时下但却也还是介4个位数起跳,面对4位数字跳动的确诊数目,民众似乎是以平静平谈心情对待,掀不起心中的涟漪与浪花。
偶尔,只有部长宣布的数万令吉罚款、能不能扫墓、清明封不封山,凯里秀华语打疫苗的动态,才会引热烈的讨论。
融入新常态,习惯新常态,将3W带入生活起居,这是律己同时再照顾他人。
病毒的存在人类无法拒绝,只能保有警惕之心,保护自己及与自己有所接触的亲友民众,一起向病毒说,这里不欢迎你,我们不喜欢你,请你速速离开吧。
当祈愿这个世间祥和平安,疫苗能够发挥真正的成效抵制及消灭病毒,恢复民众、社会及国家的健康,让脱轨的事与物,回到正轨发展,经济振兴之后,民众生活才有保障。
以学生健康为重
2021/03/22 星洲日报/社论
全国小学从3月1日开始分阶段开课至今,已有20多所学校传出教师或学生确诊冠病,不少家长深感忧虑。
学校一再传出确诊消息,是否会再度关闭,让学生如之前般居家上网课?这个问题备受关注。
对此,教育部高级部长莫哈末拉兹的回应是,教育部不会再实施全面停课措施;万一冠病确诊病例再次激增,教育部将会遵照卫生部及国安会的意见和指示,做出最妥善的安排。
然而,这番回应并无法消除家长的焦虑。
3月初,教育部在冠病疫情仍未受控、每日新增病例尚高居4位数之际,开放校门,让学生重返课室,已引起一些质疑声音。当时,甚至有网民在网上发动联署请愿运动,促请教育部长下令停课或关闭学校,直到每日确诊病例下降至双位数。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学校传出确诊病例,显示家长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家长们并非不关孩子的学业,而是担心孩子在校的安全,毕竟在学校,师生众多,不易保持身距,存在感染风险。为人父母者关心孩子健康安全,无可厚非。
当然,教育部也有他们的道理,不能随便宣布停课,然而该部应该从理解家长焦虑、关注学生健康的角度出发,针对具体情况,弹性且透明地处理学校是否停课事宜。
当学校一再爆发确诊病例,引起恐慌,即使当局不宣布关闭学校,家长也会因为担心孩子健康,而不让孩子返校。举例而言,武吉淡汶敬群小学日前出现10多宗病例,虽然教育局没有下达指令停课,但却没有学生去上课。这说明,家长们把孩子的健康与安全摆在第一位,他们不想孩子承担染疫的高风险。
教育部与卫生部需更紧密合作,制定更有弹性兼有效的措施,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要有一套透明的规则,让家长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学校会暂时停课,以免家长胡乱猜测。
之前,每日确诊病例不高,全国学校已经停课,换到线上教学,如今学校陆续出现病例,当局却斩钉截铁地表明不会全面停课,这当中的逻辑,让家长大感不解。当局有必要作出解释,以消除疑惑。
虽然冠病疫苗已面市,我国亦如火如荼展开疫苗接种计划,但这不是松懈下来的理由。各部门与单位,依然需保持警惕,严防冠病,尤其是在学校,更需加倍小心提防,毕竟要小学生遵守SOP,并非易事。
安焕然北漂了
2021/03/21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 : 舒庆祥
安焕然博士即将离开南院,他与院方的关系在本月底结束,休假一个月后,于5月北漂新纪元大学学院,开始另一阶段教学生涯。
他是近1年内,第三位与南院结束关系或离开的资深与知名学者。第一位是前校长祝家华博士,另一位是来自中国的前中文系主任詹杭伦教授,非常不幸,他已于去年10月24日与世长辞。
学校与任何机构及企业一样,人事变动如辞职或有人另谋高就平来习以为常,江山代代新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旧人走了,新人取而代之,这是不可扭转的规律。
南院自成立以来,人事变动年年有之,单是院长与校长,迄今就有张瑞发、祝家华及现今的郑玉美,其他高层诸如副校长及主任者更动的频繁,有如走马灯般,数也数不清。
当下南院正处在新转型的变局中,最迫切的工作是为学校的陞格做好凖备。据悉已在加紧处理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期望南院会有一个光明的发展远景。
可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南院却在此时发生安焕然离职事件,新山华社许多人都认为,这本不应该在这时候发生。
那为什么又会在此时发生呢?这或许在认知上有差异及欠缺沟通所致。
南院是新山华社合力创办的一间大专院校,是宽柔学村的一部份,华教及中华文化特质与背景是其灵魂,离开这特质,南院将与一般追求盈利的高等学府没有太大的差别。
新山华社辨南院这初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牢记在心头,这是南院特殊性,也是与其他教育机构不相同之处。
安焕然是南院少数不可多得的人才资产之一,多年来在南院一向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
南院创校迄今己有46年,这是把宽柔专科班创办年份包括在内,若以1988年获颁创校准证之时算起,现今的校史实为33年。
在1995年即投入南院服务的安焕然,一生中的26年就在南院度过,他是迄今仍在校服务最久的教学人员之一。他的离开,肯定会在不明真相者中留下疑问,到底南院发生了什么事?这对正在进行转型与提升工作的南院并不是有利。
安焕然给人的印象是并非一位固守学院殿堂的学者,一向与新山华社有非常广泛与紧密的关系,是南院在新山华社最好的宣传名片,这成就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而是凭他多年的自我付出才能取得。
安焕然如今也担任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管委会委员、新山海南会馆文化组主任,新山任何华团有求以他,只要能抽得出时间,他都愿从旁协助,愿意作出如此牺牲的现今学者为数并不多。
多年前,在他的领导下,结合南院提供的人力资源与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及新山客家公会合作开展田野调查研究,硕果累累,不但让在校的学生有一个下乡研究与体验的机会,也给各相关乡团带来期盼多时的乡土研究成果。
他在南院校内主持的“南方人文沙龙”讲座会延续多年,广邀各界学者及学有专长者前来主讲,并开放给校外各界人士参加,对提高与推广本地学术研究风气有很大的作用,也因此成为该校一大文化品牌。
数十年来,他也是星洲日报多个专栏的专题作者,所著评论深受读者欢迎,这对间接提高南院的知名度有莫大的帮助。
这些年来,他笔耕不辍 ,独自出版或与人合力出版多部具有高水凖的作品著作,非常受欢迎,同时常受邀在国内外参与各项学术活动,不但给新山也给南院形象的提高带来诸多正面的效应。
当然,对于一位独立学术人士而言,他也对许多涉及国家政治、华教、华团,甚至海峡两岸的问题,常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有时或会令一些人看了不太舒服,基于学术自由,应予尊重。
在安焕然老本行的中文系,数十年培育的学生不计其数,并能在各岗位发挥所长,而最重要的是多年来在他及其他知名学者的悉心照顾下,促使该系一直保持固有的水凖,而成为全校最具品牌的学科之一。
该院的中文系,当年是在政商知名人士庄智雅声称如能获得开辨,他愿损献500万令吉的带动下得偿所愿,终获开课,一时传为佳话。
像安焕然这样资深,知名度高,又有经验,与新山华社有广泛联系的学者,如能继续留在南院,对当下该校开展的转型及提升工作,加强其外在的形象,保持原有中文系的水凖,加强与华社的紧密关系,保持固有的中华文化特质与色彩,绝对只有利,而没有弊,只有加分,而没有减分。
其实该校现今在进行的改革,如加强英语教学,引人具多元化的教学人材,以提高学术水凖,吸收来自各源流的学生,这与维持及保留该校自创校以来的传统、校园文化,并非对抗性、不能共存的,更不是熊与鱼掌不能兼得,非除一不可。
无论如何,南院凭其44多年的办校丰富经验,完善的基建,广泛的人脉,在新山华社的所获支持,有条件发展成为一间具多语化、多元文化并重的新型大专院校,为国内三间仅由华社主持的民办最高学府树立一个新的发展样板。
可惜,安焕然.即将北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