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2 南洋商报/亚洲周刊专区
报道:林友顺
马来西亚乡村人口凋零,影响部分华小缺乏生源而面临被关闭的危机。
霹雳金宝区石山脚新民华小建于1913年,至今拥有107年历史,该校曾有辉煌的时期,但是敌不过时间的巨轮而老去,目前因全校只有31名学生,被教育部划定为微型华小。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所学校三分之二的学生为非华裔,也所幸非华裔学生的支持,该校得以继续维持至今。然而,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可以说明。
为了保校,该校董事会、家长及教师将招生范围从人口逐渐减少的华裔扩大到原住民,除了向原住民讲解华语教育的好处,还资助学生校服及课外书的费用。为吸引学生报读,董家教也努力提升学校的软硬体,改善硬体设备和提高教学水准。在当地华社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除了有图书馆、音乐室、科学室,较大的课室里都有电视,教师们放学后还会留下给学生一对一补课。
像新民华小那样的例子为数不少,对不少微型华小来说,非华裔学生是学校能继续生存下去的救命草。
微型华小没华裔生
根据教总在2018年发布的报告,有些微型华小非华裔学生多过华裔学生,有些华小甚至没有华裔生,校内学生都是非华裔。为了保住学校,有关地区的华社、董事会及家长可说是八仙过海,各尽所能,除了尽力吸引周边地区的家长把孩子送来,也努力向非华裔家长鼓吹华小的优点。一些微型华小董事会自费补贴司机,协助载送家住较远的学生来上学;一些微型华小则投入资金,修缮学校环境及美化课室,提升电子教学设备配。华社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学校环境,更希望能保住学校,把华教、华文文化的根留住。
马来西亚华裔人口约700万,不过却有约1300所华小,这些都是先贤及华社前仆后继的支持与爱护下保持下来。然而,华社对于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热忱除了面对政府政策的限制,更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城乡人口分布不均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学生人数少过150人,将被划定为微型学校。在2020年,大马有1299所华小,其中约600所或47%为微型华小,而其中88所微型华小学生人数少过30人。
根据教总微型华小课题报告,微型学校基本上分布于偏远地区、乡区及园丘一带。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人口大量往城市地区迁移,造成城乡人口分布不均。因为缺乏学生来源,这些地方上的学校也就逐步萎缩而成为微型学校,一些情况严重的,甚至面临随时被关闭的危机。这种情况不仅是华小所面对,2060所国小及360所淡小也在社会变迁下变成微型小学。
增设华小困难重重
人口移动也导致华小面对70%的学生挤爆30%的华小,30%的学生则留在70%、已被划定为小型或微型的华小,学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虽然合并是解决微型小学的最佳途径,与国小处境有别的是,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华社要建设华小异常困难,为免华小关闭或合并后华小的间数逐渐减少,华社对华小是抱持“一间都不能少”的态度。
华文理事会副主席彭德生表示,对华社来说,每一所学校都是先贤辛苦努力建设的成果,当地人都抱有一定情意结,只要还有一位学生,没有学校董事会愿意看见学校被关闭。
他表示能理解华社和董事会担心现在关闭学校后,未来难以申请重建的顾虑,毕竟一直来华社要新建学校或增设华小准证都困难重重。
基于华社或董事会是以华小数量及学校准证为主要考量,他认为,要解决微型华小问题,必须与增减华小及搬迁华小挂勾。
然而,政府政策没有松绑,华小搬迁或增建,谈何容易?微型华小将永远是华社心中的痛。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