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8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214

98% 的代表性

2021/03/1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根据董总的调查,西马有98.29%的华小反对在2021年四年级的马来文课中进行介绍爪夷文字的3页内容,共有17所华小同意进行。由于教育部的调查结果还未出炉,因此无法确定实际意义上,有多少所华小反对,有多少所华小同意。

若与2020年的调查结果比较,董总的调查显示,在全国1298所华小中,有23所华小同意介绍爪夷文字,1275所反对(98.23%);教育部的调查则显示,在全国1297所华小中,共有35所华小同意,1262所华小反对(97.3%)。两者有些微差距,须以官方数据为准。

根据内阁当初在2019年的决定,从2020年起,每一批国民型学校(即华淡小)的四年级学生都必须进行这项调查,以便为该批学生在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马来文课中,是否要进行介绍爪夷文字的内容,做出集体决定。

这无疑需要人力与时间,但是似乎比较“民主”,因为一所学校是否要进行介绍爪夷文字的内容,必须获得过半家长以及家教协会双方的同意。这里的“民主”是家长有选择权,但是这个选择权并非绝对,还必须看整体结果,还有家教协会的决定。

在董总调查中表示反对进行介绍爪夷文字的98.29%所华小中,有些学校是“过半家长反对,家协也反对”,有的则是“过半家长赞同,但是家协反对”。尽管不清楚“过半家长赞同,但是家协反对”的学校数量,但是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因此,最终数据未必代表该批学生和家长对在马来文课中介绍爪夷文字的态度。

另一方面,在17所同意介绍爪夷文字的学校当中,虽然必定就是“过半家长同意,家协也同意”,但是根据全国校长职工会总会长的说法,教育局展开此问卷调查的条款之一,说明若家长未参与调查,就表示赞同。因此,在这17所学校当中的数据,或许也存在一些偏差,无论如何,影响有限。

在政府修改爪夷文政策之前,华淡小每一年都必须进行这项调查。鼓励来年四年级的家长在选择同意或反对之前,先看一看四五六年级马来文课本内的3页爪夷文字内容与教法,并了解正反双方的看法与顾虑,而非根据“赞同就代表开明”或“赞同就等于打开华小缺口”等社会情绪或既定印象做出决定。

同时,当社会探讨在国民型学校马来文课中介绍爪夷文字的必要性,以及预测华小接下来几年同意或反对的整体趋势时,也不可忽略华小华裔生逐年下降,有的学校非华裔生占多数,微型小学逐步增加,甚至占全国华小逾40%等等的现实情况。这是因为教育部表示将在此阶段的小学课程标准修订后,再探讨爪夷文字的政策。“此阶段”在几年后完成时,这些年学校同意或反对进行爪夷文字介绍的数据,必定是个重要参考。

 

共同责任的“战疫”

2021/03/16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陈云请

国内小学各年级学生方于31日及8日分阶段返校上实体课,教育总监哈比巴对于超过90%的学生出席率感到欣慰,显示家长有信心送孩子到校上课。

话才言犹在耳,这几天却陆续发生小学生家人或学生本身确诊的消息,令人不禁捏冷汗,也担心情况加剧。

回想当初,教育部公布学生可返校的日期后,师生与家长期待之余,其实内心还是有几许担忧的,毕竟,学校就犹如一个社区缩影,从三四十个人到数百人,甚至是逾千人身在校园内情况,即使是保持人身距离,也不容易管控。

早前的职场感染群已让人心焦,更何况是人数众多的学校,管控人流深具挑战;师生最频密接触的是家人,家人又另有本身的职场,可见学校是存在最多交叉点的地方。

为了履行防疫标准作业程序,学校行政人员与教师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一边要确保教学进度不受影响,一边又要不断提醒学生遵守防疫措施,甚至必须在上下课前后执勤,确保防疫工作不松懈之余,一天下来早已精疲力尽。

眼见学校出现疫情危机,家长也左右为难,让孩子去学校,必然会面对风险,不让孩子去学校,又担心学业跟不上。当然,孩子健康是无从妥协的,尤其感染冠病的后遗症,是一段漫长的复原期。

虽说国内疫苗接种计划已启动,期待群体免疫的那天到来,但我们不能听天由命,仍须坚守防疫责任,别让传授知识的学府失守,造成难以弥补的局面。

最基本的醒觉意识,是家长若因为冠病症状或其他因素而必须前往做冠病检测时,当下就自发地别让孩子到学校,直至完成所有的检测阶段及结果出炉,以保障大家的安全。

不要去责怪确诊者,确诊者或其家属的心情不会比任何人好过;也许痛骂一顿会让你情绪获得解放,但问题并不见得就可以解决。

校内的防疫工作,即使多么艰难,校方还是必须遵守并严格执行,因为任何的失守情况,校方所必须承受的责任追究,无从想象。

而正当大家往责任追究去谈论时,先问问自己,可如何协助减少学校可能面对的疫情危机?

超过一年了,该如何防疫,大家应该很清楚,清楚了却不遵守,那即使再苦口婆心,也是徒然;时时刻刻抱持危机醒觉来应对疫情,不必多说,对方也懂该如何紧守防疫。

孩子们是喜欢去学校的,功课压力自然难免,但对他们来说,学校始终是个能满足他们好奇心的有趣场所,而为他们营造安全的这座知识塔,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责任呐!

 

作文,就是写故事

2021/03/16 中国报/学习

作者:郭史光宏

“当孩子敢于书写了,敢于在文字的领域中翱翔了,又有包含优美语言、奇幻想像、完整结构、思考启发的经典文学故事,在课堂提供给孩子们讨论与聆听,他们的作文怎么会写不好呢?”——台湾作家李崇建

作文教学有两难。教得太多,怕学生思维受限,作文千篇一律;放得太开,又怕学生无所适从,作文胎死腹中。作文究竟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才合适?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著我。最近,读到台湾李崇建老师的《作文,就是写故事》,彷佛一盏灯,点亮了种种疑惑,大有相逢恨晚之感。

书中,崇建老师分析了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自由地从故事出发,以讨论取代套装的架构,让孩子们以故事作为创意作文内涵”的教学方法。简单来说,教师先就一个主题,和学生讨论,再透过一个具有感染力的故事,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从听故事的人转变为说故事的人,再落实到文字,成为一个写故事的人。

为什么要从故事出发呢?崇建老师说,“因为孩子喜欢听故事,透过故事的书写,可以培养叙述能力,开发感官能力,建构逻辑能力,进而培养出写好作文的能力。”从听故事、说故事到写故事,不只能让学生乐在其中,还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听、说、读、写这四种主要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与提升。

读了书,我尝试在课堂上实践。一开始,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一小段带有海浪声的音乐,邀请大家谈谈各自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以及各自的大海回忆。接著,讲述美国作家大卫·威斯纳(David Wiesner)的绘本《海底的秘密》。由于这是一部无字书,可供诠释的空间极大,于是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尝试联系整合图与图之间的细节,用自己的话来说故事。

故事开头,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在海边捡到一台神秘的水下照相机。当故事说到男孩打印出水下照相机的照片,画面定格在他盯著照片,双目圆睁,一脸难以置信。男孩究竟看见了什么?翻页之前,我让学生一起来猜一猜。带著满满的好奇和期待,故事迎来了七张不可思议的照片。有装上发条和齿轮且双眼发光的机械鱼,有坐在沙发上捧著书本阅读的八爪鱼,有搭乘飞碟潜入海底游玩的外星人,有背著贝壳城堡的巨型海龟……

正儿八经的照片,上边尽是离奇古怪的画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久远的海底王国?神秘的外星人考察团?不为人知的智能存在?一个又一个大胆的猜测从学生口中涌出,版本各异而又异彩纷呈的故事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慢慢编织成型。读完故事,我让学生以“有一天,我在海边捡到了……”为开头,写下各自的魔幻故事。大家都奋笔疾书,最后也都交上了让自己兴奋的作品。当然,每篇故事都不一样。

故事文本的引入,活跃了学生思维,提供了叙述范本,打开了延展空间。而教师的话题设计和穿针引线,则让学生从听故事的人悄悄变成说故事的人,过程中自然而然发展了叙述策略,丰富了语言积累。当心有所感、脑有所思,下笔成文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不局限学生的创意思维,还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支架。

目前为止,这套方法大概是最接近我理想中作文教学的样子了。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

2021/03/17 光华日报/评论

~文:吴荣顺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是大将出版社的一册好书。关心大马教育者都不容错过。在这册《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书系,主旨是探讨和分析导致教育体制走向崩坏的各种背后根源。

面对体制百病丛生的局面,该书系希望能够从制度面向、问题根源、体制背景,探问各个教育阶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期望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共同了解、关注,进而协力扶正。主旨鲜明。对于反思是具有高度意义的。当然最值得反思的本身就是从探讨和分析,导致教育体制走向崩坏的各种背后根源作为出发点。

为何是体系崩坏呢?为何不是体系建设呢?难道教育体制只有走向崩坏的可能吗?而没有走向建设与壮大的可能性吗?这只有读者从书中自己找答案了。

第一册谈的是浮躁、族群、市场化;困局中的大学。书中谈到两个问题重要的困扰,一是大学种族化,二是大学市场化,所导致的学术生态和教育质量的面容模糊。要如何走出新路,需要破除这两大障碍,方有机会从继续在中低水平之间徘徊浮沉中脱离,找到卓越成就的可能未来。然而议论是容易的,实际是超级困难的。

第二册点名迟缓、停滞、低素质;迷路的中学教育。用的词汇相当尖锐。特别是低素质一词。看到政治改革的无力与高度缓慢,甚至仿佛停滞不前。探讨的范围相当完整,包括国中,独中和国际学校。大家各有各难题。绝对不能够说谁比谁强。只能够说各有所吸引的对象。

第三册则为臃肿、功利、集权化;压力下的小学教育。探讨的议题非常深刻和具有反思性,比如华小校長的舞弊滥权乱象,小六检定考试的存废,都是值得深思,深议,深论的。

当然最不能够错过的是第四册,即为能力、素养、创造力:教育改革如何可能。比如以单源流学校实现国民团结来回应小学教育等等。当然如果能够纳入回应中学与大学改革实际与可能的回应势必更佳,更能够增进该书的可阅性。

潘永强所编的这册好书确实值得推荐,让我们在关心关爱中,也同时积极参与反思,谈论与回馈。毕竟教育属于每一个国民的,需要我们共同关注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