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6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219

华文教育新的挑战

2021/03/24星洲日报 /东海岸观点

~作者:杨飏

华文教育在本土基础相当稳固,是不争的事实。不过面对21世纪的新时代,华教必须与时并进,才不至于被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抛在后头,甚至被唾弃。

如果华校教师依然故我,不肯变通,那么就会与时代脱节,无法教育出能够面对新挑战的下一代了。以往,他们只要教导出能够掌握3R(读、写、算)的学生就算大功告成。

可是现在,基础教育已经转移至4C,也就是沟通(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合作(collaboration)及创意(creativity),不再是只注重3R而已! 试想象,如果一个人只会读、写和算,他们能否与他人沟通及合作,构思出有创意的计划呢?

如果不能够拥有批判性思维,一个人只会人云亦云,落入前人的窠臼,就难以闯出一片新天地了!

当然,要通过教学指导学生掌握4C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老师先改变自己长久以来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态度,才有望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再调整以往那些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学生投入新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更有效的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华教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关口,任何有关人士,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加不可置身事外!

 

校园不应成为家长的无妄之灾

2021/03/24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杨敦祥

开学至今,全国各地不断爆发校园出现冠病案例,让家长无一不提心吊胆。在全国各地依然频密出现社区感染病例之际,教育部一意孤行的决定,无疑提高学生、家长感染冠病的风险。

尽管学校未必是感染冠病的源头,但病毒仍然潜藏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试想像,学生们日复一日,在相同的封闭课堂内共处数小时。只要任何一名学生因家长外出工作或通过社区感染冠病,班上和校内学生同样可能受池鱼之殃。

目前,政府相信校方采取各种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及严格遵守行为指南后,学生重返校园仍然是安全的。不可否认,严格遵守防疫指南能减低感染病毒的风险。但是,人难免会犯错,也时时会犯错。政府如何能担保教职员和学生,不会因在家中或社区感染病毒后,通过课堂传播给其他人后,引起另一轮危机。

处理疫情,其实就是危机管理。政府在疫情前不应该盲目乐观,反而必须以谨慎小心的态度,时时设想最严重的局面,步步为营以预防疫情失控。

在墨菲定律中,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机率,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只要不断重复,事故总会发生。这也说明为什么全国各地会不断爆发校园感染案例。

疫苗已经面市,政府只要加快施打疫苗,就能达致全民免疫。只要缓一缓,学生重返学校的风险将大幅度减低。政府何必急于一时,非要在疫情依旧失控之际,强迫学生回校上课?

学习是长远的。政府大可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延长课堂时间、补课或缩短假期,让学生追回课堂里的知识。政府也能设定一系列教育计划,对学业落后的学生,进行专门课业辅导。

因此,我不赞成政府让学生重返校园的决定,因为政府其实能做出更好,以及更无风险的政策,来解决学生课业上的需求。

《自然医学杂志》刊登一份研究冠病病毒长期研究报告指出,每3名因冠病而住院的患者中,至少1人面对长期健康问题,包括多重器官疾病和心理疾病,冠病对健康带来的隐忧不容忽视。

政府必须理解,家长们是在别无选择下须为生计外出工作,若不幸感染冠病,而传染给子女,实属毫无选择下的无可奈何。但是,若子女因政府的决策,将病毒由校园带回家中,导致家长受到牵连,政府却要如何为家长的无妄之灾负上责任?

当教育部长宣布学校将不再停课,家长只好另寻对策。若校园持续爆发冠病案例,未来的出席率是将会是家长的答复。


教育的退场机制

2021/03/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郑咏介

教育部长莫哈末拉兹表示,教育部不会再实施全面性的停课措施,并表示若冠病疫情再次失控,教育部将遵照卫生部和国家安全理事会的指示,做出最妥善的安排。

如今小学已全面复课,中学也即将在两周后复课。尽管复课后病例并没有大幅增加的迹象,但好几所学校传出的确诊案例还是让家长、学生和校方都心惊胆战。许多学校甚至敦促教师必须同时准备两套方案,万一校园内传出确诊案例则必须回到之前的居家网课,加上教育部长已表明停课与否的最终决定权依旧在国安会手中,可见尽管学生已回到学校,但这一年来教育现场的风风雨雨还远未结束,老师们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但笔者仍然对于教育部表态不会再贸然宣布停课的态度表示欢迎,因为就如早已千疮百孔的经济一样,我国的教育也出现了很大的缺口,如今停班停课带来的稳定作用已经不及疫情爆发初期那么有效和必要,而长时间的停班停课带来的损害如贫富差距、教育差距等都已经到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地步。可以说若此刻不赶快采取逐步恢复社会运作的措施,社会差距将来到带来社会分裂的地步。

如今的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特权,而不再是一种普遍权利,家庭的崩解也会加剧孩子们的后天差距。网课不仅对孩子们的专注力带来极大的考验,也直接考验家长在疫情期间能不能好好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无奈的是在疫情之下,许多家庭受到经济上的冲击,本来就处于危险家庭的边缘,而经济来源不虞匮乏的家庭又多为双薪的中产阶级家庭,平日必须在外工作而无法在家监督孩子的学习。疫情带来的失业潮让家长们不得不努力保住饭碗,在家工作者也要面对更多的工作,根本无暇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更别提离乡背井在外打拼的家长们。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源自于与他人的互动,他们必须要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感知自己的存在,而青少年要过渡到成年人,就必须要学会区分自我和他人,从而发展自我认同。如今的封城措施不仅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剥夺了他们的成长机会,让他们成为没有足够社交经验的一代。长时间足不出户的结果,是导致亟需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当中学习社交能力和自我肯定的孩子们,不仅缺乏大人陪伴,也缺乏足够的社交训练,长此以往将导致整整一代的人在待人处世上更容易缺乏同理心和社交技巧,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更加自私和悲观,不懂得拿捏人与人之间的界线和分寸。

封城措施带来的影响与现今孩子成长的环境交叠,会产生非常令人担忧的后果。孩子的生活原本就被大人安排好的种种学习活动所占据,导致他们缺乏安排时间的能力,而课余时间又被社群媒体和手游占据,让他们完全依赖社群媒体和手游提供生活中的娱乐和奖励。笔者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便发现,许多孩子在一年的社交缺失之后变得对人和社会更加消极悲观,更容易排挤别人和被排挤,而世界各地也都不约而同出现了越来越多未成年犯罪甚至是致死的案例,可见恢复和重视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对于挽救我们的下一代有多么重要。

如今教育部不应只是让学生可以顺利回到学校然后就结束工作,而是要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善教育差距,协助学习上落后或教育资源不足的孩子。

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教育部要投入更多资源去追踪和协助因为封城措施而在身心发展上出现问题的孩子,而不是任由这群孩子就这样回到学校中,以为有了社交和学校教育就能解决问题。比起回到学校不停赶课和复习过去一年的内容,学生的身心素质更值得我们好好关注。

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永远都是社会的重中之重,而疫情应当是让我们更明白这一点,而不是更忽略这一点。校园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即将重现,但我们必须明白,孩子的教育从来就不只是关乎成绩和升学,而是学习让个人持续成长和与环境良好互动的动态过程。这一代孩子和我们当年一样有着无限的可能,但他们也和当年的我们一样需要长辈的帮助,才能长大和成熟。

 

老师不是家长的员工

2021/03/23 中国报/评论

~作者:林明志

亲师之间如何定位彼此的关系,对于彼此之间的配合,有著重大影响。随著教育商业化,老师的角色有了质的变化。在以前,老师地位很高,甚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现在的老师,被划分为服务业已经算是客气,至少有些时候,我们对服务生还是心存善意;最难堪的是被视为教育苦工还要承担业绩责任。

老师这种工作几乎已经成为厌恶性行业的榜首了,原因是人微言轻责任重。吃力不讨好,再怎么有热忱有使命,终会让人心灰意懒。各种打击,除了来自教育部门或学校的官僚主义,最沉重的就是来自家长的否定。

要妥善经营亲师关系的首要关键就在于:不要急著否定老师的付出。要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问题,老师一直都是被动的一方。被动的老师秉持著爱心和使命,尽其可能地关爱协助孩子,改善孩子的问题,这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这种付出得不到相应的肯定,只会打击老师的士气,使其消沉。

老师可以只负责上课传授知识,孩子的行为,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孩子懒惰不负责、无礼粗暴、孤僻被排挤、自闭自卑、喜怒哀乐等等,其实不关老师的事情,孩子种种坏习惯,首先一定是在家里养成。老师愿意帮忙处理,绝对是因为不忘初心,绝没有任何利益的可能,也绝对不会跟家长额外收费。

孩子的问题,老师处理不来,责任不完全在老师。甚至孩子成长过程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完全归咎老师,这应该是基本常识。

可是教育商业化之后,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家长会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质问应该是许多老师最常遇到的。

说实话,刚开始遇到这些质问,我著实吓了一跳。我的回答是我不清楚。接下来更严厉的质问是:你是老师,怎么可能(可以)不知道?那阵势是把我当员工看待了。

后来这种质问多了,我就毫不客气的反问回去了。“你觉得呢?你的孩子会这样,到底是为什么呢?”稍有理智的家长会住口,然后领悟到责任不在老师。稍微冲动的家长直接一句:“我们付了学费就是希望老师帮忙处理啊。”年级稍长之后我才刚直接顶回去说:“服了学费我还是老师,不是你的员工,你不尊重老师,孩子更加不会尊重我,我怎么做都不会有效果。”

孩子出问题,老师也很难过,家长如果能摆正姿态,寻求帮助,不是咄咄逼人,大部分老师都会在日后更加注意孩子情况。孩子出现问题,首先问责老师,最后结果只能是不断为孩子换老师,问题不会解决,只会拖延。

老师不是家长的员工,觉得无效就可以撤换。孩子不是机器,哪里出问题就处理哪里,如果事情真的那么简单,教育界就天下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