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9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221

华小教无类 政客斗分类

2021/03/26南洋商报/社论

根据教总日前引述一项取自教育部的数据,2020年华小非华裔生的百分比是19.75%,比之2010年的11.84%几乎翻了一倍。

教总指出,非华裔家长愿意送孩子到华小就读,证明华小是多元族群的学校,各族群孩子都可愉快地在一起学习。

事实的确如此。个中原因,跟中国大陆的强势崛起或许不无关系,可华小的教学模式和老师们的教学态度,一直让华社引以为傲,却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对于深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亲来说,只要符合需要兼且具有实用价值,多学一种或多种语言,对孩子肯定有利无弊;间中,并不存在任何利益或利害冲突,更不是一项敏感的种族课题。

华小是个快乐的求学天堂。对于毕业于华小,长大后投身社会的非华裔子弟而言,懂得华语是一种骄傲,也是求职和谋生的一种优势;而这也显示,愿意将他们送进华小念书的父母亲,非但拥有长远眼光,心胸更是豁达的。

不过,政客的心胸,一些时候未必比平民百姓来得豁达,伊党中委/种植及原产业部长拿督莫哈末凯鲁丁博士,就是一例。

凯鲁丁日前建议,一旦其所依附的政治联盟在来届大选夺下三分二国席,国会就该推动重划选区,从而保障巫裔回教徒的权益。

部长的言论,究竟是发自内心或纯粹顾及大选的利益和利害关系,只有他自己才晓得;但任何光从种族和宗教角度出发的主张和言论,都是狭隘及不可取的。

民主普选的最终胜利,在于“一人一票”制的深入落实;当大马的选举制度还大有改善和改革空间之际,任何欲将选举制妄自添加种族和宗教色彩的企图,只会在这个多元国度制造不必要的社会撕裂。

 

如何看待华小变质隐忧?

2021/03/2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利亮时教授

1955年,英殖民地政府在马来亚举行立法议会选举,逐步将政权移交给当地的政党——联盟(Alliance)。该阵线在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同年的9月,由当时的教育部长阿都拉萨为首组成一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了1956年教育委员会报告书(Report of the Education Committee),并在195657日正式公布。 

报告书主张废除1952年教育法令,第13章第132条阐明:“本委员会认为,1952年教育法令应予废除。本报告书之各项建议,应制定一项全新的立法,尽早提呈联合邦立法议会。”

对于小学教育,第554条将当时全马小学分为二种:“标准小学,应以本邦国家语文为教学媒介;标准型小学,乃用中国语文、英国语文及淡米尔语文为教学媒介。”

由此可见,该报告书在一定程度上,仍兼顾其他种族所办的学校。

华文小学(简称华小)成功纳入政府的体制内,主要在于独立前各族群间的相互协商和退让,才有如此成果。我国小学教育的特色,应该是发展的一大利基。

但是,某些种族主义者,一直希望教育能够由马来文来统一,从多元走向一元。因此从独立至今,已经逾一甲子的时间,华小永远都在面对师资不足、经费有限、学校搬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比“登天”还难,因此我们的政府历经数十寒暑皆无法妥善处理。

走入21世纪,华小出现一些变化,学生总人数逐步下滑,从2007年的643679名学生至2016年的542406名学生,十年间就锐减101273人。

非华裔生占20%

非华裔学生却是日益增多,2014年共有87463名非华裔生,占总数的15.4%;到了2020年,非华裔学生的百分比提高到19.75%

这种变化对华小而言是好还是坏呢?保守者会认为,就读华小的友族呈增加趋势,这可能带来变质危机,包括校园文化、行政语言、三大机构成员结构产生改变,可能导致校园越来越伊斯兰化。上述忧虑不是杞人忧天,确实有发生的可能。

坚持素质教育

但从大趋势来看,华人社会不必担心。首先,我们的人口比率会逐步下降,试问我们有能力阻止这股趋势吗?其次是华小变质,华小不再是华小,这样对友族还有吸引力吗?如今,我们必须用更宽广的心胸,看待非华裔学生日渐增加的问题。只要华文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华小办学的绩效远在国小之上,再加上华小师资的尽责和积极,这必然会让友族父母对华小更有信心。

我们必须信心满满地接待友族到华小就读,有他们才能让华小更稳固,也可以让族群间相互了解对方,而更希望多年的问题可以获得政府的重视。

友族是希望把孩子送到华小就读,而非欲将之变质;华小若成为国小,其吸引力也随着消散,所以不必过虑。我们期盼华小一直存在的问题,能够在友族协助下得到圆满处理,而华小未来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这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网课何去何从

2021/03/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一年前这个时候,全国中小学都因为突如其来的行管令,准备网络教学而搞得人仰马翻。因为在这之前,不少老师根本没有听过ZoomGoogle meet等平台,各中小学也没有处理过网络教学的分班、上课规范等事宜,学校、老师们只能摸石过河,终于稳了下来,除了无法解决的网络基本建设问题,几乎是所有难题都有一套解决方案,师生都能够自在的进行网络课程。

随著国内各领域的开放,中小学也在三四月陆续复课,而教育部长更表明未来不再会有全国性的停课,而会根据国家安全理事会的建议处理疫情严重区域的学校教学,如此一来也意味著经历一年的线上教学,接下来也将全盘回归实体课,如此一来,网课将何去何从?

虽然网络资讯科技在这20年来发展蓬勃,但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带来行管令,其实网络教学仍会只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可能性,因为没人觉得在这个时间点,网络教学能够取代实体学校教学。各校虽然都有多媒体、数码教学等设备和规划,但也只是从辅助教学的角度切入,从来不是站在取代实体教学的方向思考和规划。

网络教学非毫无意义

所以在网课取代实体课时,老师们用的是实体课的课程规划安排课程,以学校实体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材料教学,并且根据长久以来的考试评量模式给学生评量测试,最后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各种网课负面成效的讨论和批判。

这当中也有不少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安排,如在家里穿制服上网课、透过视讯镜头立正唱国歌校歌、网课上体育课,甚至是课外活动等让人难以理解的安排。网络教学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平台,其师生互动与实体课有根本的不同,有实体课难以做到的录影、重听等好处,也有无法像实体课般的互动等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如果过于执著实体课的那种好,而试图将习以为常的模式直接复制到网课,将只会造成学生无感,老师疲于奔命的结果。

其实过去一年的网络教学并不意味著完全失败或是毫无意义,相反的如果要让这一年的网络教学能够留下什么,以及为未来的网络教学提供经验,就需要教育学者收集各种资料并进行探讨和研究。

只是嘛,马来西亚过去数十年来的传统,在此可以预测,在实体教学回归正常后,线上教学将成为历史,也不会有人去怀念、期待这一年的教育模式,就像是一场全国性的线上教学实验,回归实体课后将水过无痕,不会在教育史上留下什么,更不会有人想要改进,一切打回原形,只有经历过的学生刻苦铭心,如此而已。

 

人权教育可消除种族主义

2021/03/2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邱颖慧

近期我有机会在一项由民主及经济事务研究中心(IDEAS)主办的讲座上,分享个人对种族关系和人权教育的看法,今日借此专栏,向大家阐述一些演讲中提及的观点。

像大马这样多元种族及文化的社会中,我们经常谈及种族与教育之间的链接;例如我们的教育课程纲要,如何涵盖种族团结元素,或我们要如何提出更多可促进多元种族之间团结的计划。

如果您尚且记得,在2017年首相署曾以书面方式回答一名国会议员提问,即我国是否需要反种族主义或反歧视法令时,相关回答是政府有数种措施,促进国民团结和灌输大马人身分认同感。政府鼓励国民维护联邦宪法和遵守五大国家原则,即国家意识形态宣言。

我们也受促在职场、住家、学校和其他场所上,学习更多和其他种族有关的事务。上述提及的措施,2021年至2030年的国家团结行动蓝图内皆有阐明,并非什么新鲜事。

但所欠缺或被忽视之处,是我们很少将种族关系和人权教育连接起来。

在大马,任何与种族有关的课题,一直争论不休,举例说,有人认为多源流学校的存在违反宪法,但我们集中精力寻找替代方案,解决种族歧视问题,会更有效果。有关多源流学校的争论,不时沦为政治武器以谋求政治利益,而学校不幸被政治人物利用作为传达其宗教和种族议程的平台。

在大马,数个重要文件如联邦宪法、国家原则和国家教育理念(NEP),为以信仰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提供了基本原则。举例说,国家原则第一条即是信奉上苍,强调上苍创造了不同种族、价值观和制度的人类,但重点是他们了解彼此并和谐地生活。

这原则也强调人类须尊重彼此不同的习俗、价值观和信仰。基于有不同种族、宗教、价值观和制度的背景,政府采取一些步骤,在各阶段教育中,教导信仰为基础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如果您尚记得在希盟政府执政时,他们重新推介公民教育,并在学校以综合性的方式如涵盖学科素养和实践的做法进行。有关计划推行时,因出现数个弱点,如教学法和老师对公民教育知识不足而遭批评。

在大马教育体系中,人权术语并不普遍。这字眼没出现在伊斯兰宗教知识或道德教育课上,因为这些科目的课程纲要,更倾向突出价值观。再说,公民教育并没有系统地教导人权概念,如人的尊严、生命权、公民和政治权利,也没直接提及世界人权宣言。

相反,它强调国家团结、志愿服务和政府结构,虽然这些和人权概念有些许关联,但并不完全相同。

当我们提及人权,这概念本身不仅是个人基本权利,还包括发展由个人所组成的群体所需的权利;它被称为社区权利。从更广泛的意义而言,学习人权的重要性,着重于打造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大家有尊严地生活在一起。

因此,在各阶段学校体系中,推介人权教育和列为必修至关重要,它可增加我们的宪法知识,和更认识这个多元的社会。

教育体系和教育学府,在解决种族主义课题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和职责。举例说,在招募和培训教师时,可反映学生们的多元背景,或更频密地检查课程内容,以消除种族主义的失实陈述和历史排外现象。

展望未来,人权教育不应仅被视为一门科目,而应融入学校生活中,不歧视他人和鼓吹公平正义。种族冲突其中一个关键,是缺乏对其他的种族的了解。话虽如此,接受彼此差异,至关重要。

像大马这样多元社会的国家,且宪法和国家原则课题辩论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人权概念,就如大马所认可及接纳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条所阐明般,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