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看待学校复课
2021/03/12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洪荣坚
随著3月8日全国小学(除了砂拉越)全面复课,小学生们迎来了阔别已久的校园日子,一年级新生更是第一次踏入新的校园展开小学生涯的学习之旅。
回到实体课教学,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声音,赞成复课与继续居家学习的民众各持己见,看待学校复课的立场有所不同。
有些家长认为返回校园上课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危险,担心校园感染群的发生。另一方面,支持学校复课的家长则认为居家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孩子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复课后,虽然有零星的校园确诊病例发生,不过感染冠状病毒的来源都不是来自校园内,各个校园的防疫工作确实至关重要。
从柔佛州各地华小的平均复课出席率都超过了90%看来,大部分的家长都接受让孩子回返校园上课的决定。
校园防疫是家长最关心的一环,在去年七月间第一次复课后,相信大多数的学校对于校园的防疫标准作业程序(SOP)也就驾轻就熟,我相信各校的教职员也会严格遵守最新的防疫指南,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返回校园后的学习情况是正面积极,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是网课所不能及的。面对镜头里的学生,始终缺少了那份亲切感,学生的学习进度也难以掌握。
疫情也让我们认识到学生的群体生活很重要,校园也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德智体群美的环境,我们应该肯定学校在防疫工作所作出的努力,校园内再次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和欢笑声,这不
就是我们期盼的吗?
教与育
2021-03-12 星洲日报/砂专栏
~作者:张猷杰
疫情当前,在生命的大前提下,除了极力让基本生活继续下去之外,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已停顿。
莘莘学子从3月份开学,即使还有一些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仍未允许学生返回学校上课,但随着接种疫苗工作已经开始,全面返校上课的日子相信也不远了。
在一切重返轨道后,除了重新追上失去的收入或生计,人生规划也是必须认真的探讨,尤其是关系到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教育,即教授知识与育人成才,在指引下一代时,有必要认真的思考现今的教育制度是否与真正的社会生存法则接轨,而不是仅仅给予幻想中美好的未来憧憬,导致学子在未来走入社会后,面对社会现实的冲击时,茫然而不知所措。
国外大学在招生时,非常强调学业以外的经验,也是招生的加分题,毕竟,单凭优秀的学术成绩,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会一帆风顺,人生的体验及经验才是决定未来人生的关键因素。
人际关系与理财之道,或许才是一个学生人生最重要的学业,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知识指引下,有着良好规划的未来。
而这必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只是在学校,真正引导及让学生思考的机会又有多少,光是应付学校作业及考试,就已经让学生筋疲力尽,可能连同伴玩乐的时间也没有了,更别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尤其是现今学生人手一机的情况下,无须思考观赏娱乐性影片或手游所带来的满足感,远比思考来的直接及快速,如何让年轻一代懂得自律及学习,教师与家长所扮演的引导角色就非常重要。
教育,并不是教授知识而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自己的未来人生,这决定一个人及家庭的未来,甚至若是个人成就非常大,也将会对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融合教育需要更多支持
2021/03/1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曾到特殊儿童武术治疗与跆拳道训练中心采访,当中有初学者,也有准备参加比赛的特殊儿童;有些是轻度的自闭儿、过动儿,也有的是稍微严重的唐氏儿等。
有些父母说,孩子原本肌肉乏力,无法握笔好好写字,走路时常跌倒或撞到东西,但是学习跆拳道后,身体肌肉力量有明显改善,在日常生活中更有信心,做事更有专注力,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也有所改善。
在这里,跆拳道是一种治疗,为孩子和父母带来希望。
向教育部登记入学的特殊学生人数,与全国特殊儿童人数有一定差距的原因,除了如教育部副部长日前所提及的“意识薄弱问题”,对一些家长来说,政府的特殊教育并非首选,因为那里所提供的资源与支持不甚理想。
就如把孩子送到这所特殊儿童武术治疗与跆拳道训练中心,不是因为家里有闲钱,也不是因为靠近家里很方便,而是父母只想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若这是国家特殊教育系统的缺点,便是当官者要尽力改善的部分。
当时在采访的当儿,已经下课的小朋友正在等待父母接送,有的在室内奔跑起来,有的敲打桌椅发出声响,有的则静静地坐着等待。他们其实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但是我想尝试和他们建立连接时,却不懂得该如何互动。
“我们不懂他们,他们不懂我们”,这是我国特殊教育系统的问题,也是我们社会必须透过教育来解决的问题,以便特殊人士,这个原本就与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的群体,能够融入社会,并且被接纳。
“我们不懂他们,他们不懂我们”之所以是我国特殊教育系统的问题,是因为上至教育部,下至学校,再到教师培训,都没有专注地发展与支持“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即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在主流课室里一起上课。
我国目前除了有完全与普通学校分开运作的特殊教育学校,更常见的是特殊教育班,即PPKI。虽然特殊教育班设在普通学校内,但是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无论是上课还是活动都鲜少接触,因此很多时候,仍是被区隔开来的两个群体。
全国早期儿童疗育执委会(NECIC)上周发出长篇文告,除了点出副部长日前说:“我国的特殊教育系统相当完善,包括设有社区康复中心(PDK)”的一些误区,也促请教育部专注发展“融合教育”,而不是“特殊教育”。
该会认为融合教育是前进的方向,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均可在此包容的环境中受惠,也拉近主流社会和特殊人士之间的距离,认识彼此,寻找彼此沟通与协作的方式,而不是害怕和抗拒彼此。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共有1万5865名中小学生参与全融合计划(所有科目都在主流课室上课),2万4998名学生则是以半融合的形式,即只有在特定科目才与其他普通学生一起上课。
无论是参与融合教育计划的学生人数,还是所执行的效果与素质,我国的融合教育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在师资培训方面,因为融合教育需要普通教师也具备特殊教育的知识,才能照顾到特殊学生在班上的需求。
政府在2021年财政预算案中拨款4500万令吉,作为加强特殊教育的用途。尽管教育部至今未说明这笔拨款的用途与发放情况,但是根据往年的情况,教育部在这方面侧重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师资培训则少为大众所知。
除了教育部从政策上所做的努力,我们也需更主动地了解特殊人士的世界,以便更多学校领导人、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也自然地拥有能在日常生活中包容和接纳特殊人士的心态。
开学是一面验收镜
2021/03/09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茜虹市
期盼中学开学的到来,期望给学生上有温度的实体课,最要紧的是,想验收班上学生的网课绩效。
我是科学教师,去年执教中四班级,今年顺理成章地教导会考班。
行管令之故,师生去年4月初首次线上上课,教师逼自己在短时间内掌握网课的各种技巧,学生则对网课好奇,准时上课。开始阶段难免出现状况,学生出席率尚算理想,一段时日后,我仍旧有课必教,惟学生对网课的热情逐渐退烧。
去年7月间复课,学生返校上课的出席率每况愈下。当中,不少学生对网课学到的东西显得不清不楚”,仿佛老师未曾教过似的。
10月时又再上网课,到了今年新学年还是线上上课,学生听老师教课的声音多过看见老师的样子。
坦言,校方制定的网课时间表频频更换,老师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好些学生常犯“后知后觉”上网课的毛病。网课总是落得老师苦等学生、老师“唤醒”学生上课的窘境。
我认真对待网课,认为它不是“口才秀”,光说而已。一堂网课,我备课之余,还得准备和制作“幻灯片课件”,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也可把该课件放在“谷歌课室”以便缺席的学生日后自行“补课”。
职责所在,我纵使对网课心生倦态,仍敬业乐业地教课,但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冷场反应”,免不了让我萌生窦疑,他们是否同步上课,还是“开机”后做其他的事。
与同事谈及此事,才知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所谓的“冷场反应”已是学生的新常态,偶尔有学生回答提问,老师得感天谢地了。一般上,老师只好“自问自答”地把网课教完,并寄望学生会做布置的课业。
开学是一面验收镜,老师会在班上推敲和试探,学生长久以来上网课的态度和表现则显露无疑。上网课时所种下的因,学生开学后得承受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