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213

因材施教,读什么班不重要

2021/03/15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胜强

开学了,你家孩子读什么班?“前面”班,还是“后面”班?你家孩子的亲戚朋友呢?比你家的孩子读的班,“前面”点,还是“后面”些?

一些学校实行分班制。这制度主要是以年纪为单位,再以孩子的成绩来决定他或她将加入的班级。一些学校没有分班制,学校以其他方式,例如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或是报名时的次序,或是抽签,来决定班级。

孩子跟大人一样,有不同的个性、兴趣,以及能力。分班制度,目的是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开来,再个别制订较适当的教育计划。有的孩子一点即通,有的孩子则需要多加解释才能领悟。有的孩子过目不忘,有的孩子需要死背硬记。有的孩子出自书香世家,有的孩子来自一般家庭。因孩子在知识吸收的量及速度各有不同,班与班之间的功课量与学习进度也得跟着调整。

学习进度快的班级,上课时间充足,那么老师就可以多塞一点功课,或多教一点内容。学习进度慢的班级,讲解必须更仔细一点,花费的时间也更长,孩子在学习时所消耗的精力也更多。对于这类班级,教学的进度必须放缓,功课也得减少。一旦学习的精力消耗得太快,学习的乐趣也会等速减少。

若你以社会地位论来看,分班制确实是把孩子们阶层化。这制度与乌托邦思想,或社会平等主义,有着相冲的理念。以成绩来分班的学校,班级间的平均成绩表现肯定不同,所给予的资源与关注也会不同。接着,人们会给予班级间,高低强弱好坏优差的次序排列。这么一比,就会让父母或孩子本身,感受到班级地位上的优越感或是自卑感。

若你以因材施教的考量来看这分班制,那这是最有利于团队学习的方式。你想想,有人通水性,有人不通水性。你是教练,你会用同一个方式教?通水性的,你把他从跳水台踢下去,他喝几口水就自己游到池边了。不通水性的也被你一脚踹进泳池,他很快就会看到临死前的人生走马灯。军队也一样,新人来了,队长们必须依个别新人的条件来编队。耐操劳就去爬山嗮太阳,不禁风就去通讯看雷达。队长把壮汉安排到后勤部,那是让小小的军营更拥挤;把娇滴滴的调去跑前线,那是折磨。

教育本身,不过是教导孩子知识,以及培育孩子品德。考试只是个测试,测试学生会了什么。成绩只是个测量,测量学生会了多少。学不会,学不多,老师知道了,就换个方式教。分班制度,就此而已。学校要的,是孩子们学会知识,塑造品德。“好”班还是“坏”班,另外在学生头上贴个标签,再归纳优差的,不是学校的本意。

所以,父母应该注重的,不是班级间所获得的资源有多少,而是孩子能够消化的资源是多少。给予孩子过度的学习量,只会让孩子更讨厌学习。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却别强迫孩子一定要进“前面”班。一切交由孩子的学习力来决定,让孩子在最适合他们学习速度的班级,以他们的步伐,踏实地前进。

不是每棵幼苗都经得起曝晒,不是每个人生都能拍成励志电影。孩子也是一样,不是每个被塞到精英班的都能逆袭成学霸。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喜欢学习。别老想着“我的孩子读什么班”,而是要关注“我的孩子有没有排入最适合他的班”。

教育,是因材施教。分班制的失败,是人爱比较的心态。那孩子还没到入学年龄或已经毕业的你,应该关注什么?不是该不该有成绩分班制,而是学校有没有放弃“后面”班。


办学

2021/03/15 中国报/评论

~作者:何书卫

办学是筹资兴办学校的意思。马来西亚华裔先贤办学不遗余力,就算不列入文化遗产,也应该是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古色古香的校舍因为挡不住发展的洪流而被推倒扩建,动土仪式上大人物们一张张笑脸背后,隐藏不住华社的悲哀。

先贤南来谋生为什么集中做锡矿和橡胶生意?因为市场对这些资源有大需求。当时如果来种经营榴莲生意,也许很快就要回海南岛捕鱼去了。教育二字是刻在华人心底的名字,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办学的市场。但在那个旧时代,先贤办学不是为了赚钱,而纯粹是想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手握一把打开华夏古老智慧的钥匙。

今天这个富足的年代,办学可以是一门生意,生意的主要宗旨是为了赚钱。我也凭着多年在配音界的经验开办了一个口才学堂,教中小学生演讲也教播音界成人正音。我的主业是配音,25年来躲在配音间给数千支广告配音,口才学堂是我的副业。

学堂主要业务是华小课后口才班,培养学生说话的自信和勇气。同时,不少学生来报名学习演讲、讲故事和新诗朗诵课程。为什么不是学相声、文章朗读和古诗朗诵等等?因为前者有比赛,后者没有。说白了就是市场需要,有需求就有供应,毕竟我办的也是生意,跟先贤无私办学的初衷有别,我只能自己去平衡得失心,不让比赛的节奏带走我办学的方向。

灌溉小花小树

疫情让2020年的很多大型比赛停摆,2021年很多人都在观望,等待上头决定办还是不办比赛。过去指导的个人和单位对我说,看看比赛有没有进行才决定要不要继续上课。因为比赛不办了,所以大家不学了,那我的学堂还办不办下去?

如果比赛要等到2022年才续办,静养两年重作冯妇,届时面对这些为了比赛而学习的学生,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一颗打虎的心了。就算有,我的肌肉也可能松垮,最后成全了老虎。

买下角头间不要急着打理小花园,等它自然生长一段时间,这样你才会知道哪一些是杂草哪一株是花卉,也许当中有意想不到的小果树在奋力成长。我有的不算本事,只是一些经验和心得,份量不多,恰好足够灌溉那几株小花和小树。

 

毕业后才是真正的学习

2021/03/1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李慧珊

经历了多灾多难后,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总算快要落下帷幕。孩子们算是完成了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向往后更大的目标迈进。

在外国,学生们考完试后都是丢帽子,但大马的情况比较特殊,这里的文化是丢书本和考卷。

最近网上也在疯传一名学生在考完SPM后,站在桥上把教科书丢进河里的视频。

比起丢书本本身,其背后的含义,更值得我们和每一位毕业生去关注和反思。

当我们踏出校园那一刻起,我们的学习生涯是否就戛然而止了呢?

走出校园,就等于走出了学校的圈子,走出了学校的规则和方法论。进入社会后,那将是全新的开始,全新的阶段,需要重新适应和学习。但现实相反。

很多毕业生经常会有所误解,他们认为在他们毕业之后,他们的学习之路就到此为止了。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正规教育或许能让你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它绝对不足以促使你的成功。

成功者都有着很大的学习如何拓展社交圈子以及重塑自己的渴望,他们正视自己的思想并将其付诸行动。

不学习的人是可悲的,不仅他们的自满和无知能够成为他们路上的绊脚石,或许他们穷尽一生也未能找到问题的根本,因为他们不曾认识自己的渺小。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他所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也是学习的初心。

不曾认识自己渺小

我们第一次读书的时候,就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真的太多太丰富了,而自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保持对于学习的渴望,就不难发现其实生活处处皆知识。所以说,踏出校园的那一刻,才是一个人学习的开始。

学习固然重要,但世界上那么多人,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呢?

其他人不说,但至少有两个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一是我们敬仰和尊敬的英雄(偶像),第二是我们自己。

在你从事的领域中选一个人,并持续地向他学习。在这段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细心分辨那些使得他们伟大的原因,并把所学积极应用在生活当中。

如果你有足够的专注和留心,这段时间的学习将会为你多年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成功秘诀就是,他每晚入睡以前都会自我反省。他发现了自己13项严重的错误,其中3项是:浪费时间、关心琐事和与人争论。

睿智的富兰克林知道,如果他不改正这些缺点的话,是不可能成就大业的。所以,他每一个星期订下一个要改进的缺点作为目标,并每天记录是哪边获胜。下一个星期,他继续努力改变另一个坏习惯,他一直与自己的缺点作战,整整持续了两年。最终,他成为后人爱戴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虚心学习前途无量

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坦承自己99%的时候都是错误的。

连比我们成功无数倍的人都有那么多的缺点,我们的缺点会少吗?我们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因此,认清自己的缺点,并努力避免重蹈覆辙。

记住,学校学到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它不过是汪洋里的一滴水。所以,保持虚心学习,你的前途将会无可限量。

 

反思多元 探索出路

2021/-3/1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丘伟荣

多元是很多党团和人士经常高喊的口号,然而究竟何为多元,追求的又是怎样的多元,我们在这方面的讨论有时不够深化,结果可能就会沦为口号形式,缺乏实质内容。

让我先对比最近举办的两场活动来点出一些人对跨族群活动的迷思。第一场是由伊斯兰宣教基金、穆斯林联合会主导的一个伊斯兰公民组织联盟和行动方略底下的一个单位联办的活动,表面看起来很多元,论坛主讲人有不同族群和宗教人士的代表,但主题却是以捍卫家庭价值之名来反性少数群体权益。

另一场则是一家网络电视台主办的时事讨论,邀请的主讲人都是马来人,其中包括一位代表穆斯林联合会的女性和自由派的西蒂卡欣,她们在很多课题上的立场相左。哪一项活动比较多元呢?

是不是一项活动有不同族群和宗教代表,那就是多元?支持希盟的党团人士就是多元的,不支持希盟的就是单元的?国盟一份子的伊党是保守派,而跟行动党同一阵线的诚信党就是开明派?以表面形式和政党立场来审视谁是多元和何谓多元,恐怕会有局限和盲点。

在现实生活上,单元和多元,世俗与宗教,开明与保守,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有一个广阔的社会光谱,而马来西亚政治和社会是在两端之间游走,有时走向更为多元的一边,有时则走向比较单元的一方。

我们经常高喊争取民主、自由、多元和平等,但是这些价值其实有些时候未必是可以共存;民主化不一定会促成更自由的社会、过于推崇自由也许就无法达到平等、多元未必能化解社会不平等现象。

关于多元,我们需要更深化的讨论。多元作为手段,还是目的?多元是政治策略、社会价值、还是既定现况?一场活动如果有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参与,但内容却是保守的,那是多元吗?从社会现象来看,马来政治更加分化和多元,但这不代表笃信多元是马来政治的主要理念。

更重要的是我们追求的是哪方面的多元呢?毕竟,多元可以是multiculturalism(文化多元),religious pluralism(宗教多元)或是gender diversity(性别多元)等。换言之,多元可指族群多元、语言多元、宗教多元、性别多元或是生态多元等。再来,多元不只是指族群或宗教群体之间的多元,也包括族群和宗教群体内部的差异。

马来社会价值光谱复杂

我国马来社会的价值光谱就很广阔和复杂。比如在语言课题上,有人主张关闭多源流小学、有人认为应该恢复英文学校、有人觉得可以支持华小但反对承认统考、有人支持全面的多语化。在性别议题上,有人认为应该严惩性少数群体,有人主张通过教育让性少数群体回归正途,有人认为在私领域可接受性少数群体但在公共领域就不能,有人则主张同志平权。

在宗教议题上,有人主张我国应该成为伊斯兰国,有人认为伊斯兰刑法不是必要但却主张清真化政策,有人尝试在世俗和宗教之间取得平衡,有人则觉得政教应该完全分离。一般马来人是在中间徘徊的;比如说很多马来人认同各个宗教并存,但也认为伊斯兰与政治不能完全分离;他们也认同各族分享政权,但马来人必须主导。

一些马来人,他们相对世俗,倾向于支持单一源流学校但也同时鼓励学习各种语文,主张以相对单语和相对世俗为基础来促进国民团结和达致族群平等,对性少数群体态度相对包容。他们的想法接近以前的左派马来民族主义者;他们不像极右马来民族主义那样排他。

也有一些马来人,他们有伊斯兰运动背景,倾向于支持多源流学校,认为政教不可完全分离和对清真也有一定的要求,他们认为伊斯兰化、民主化和多元社会可以共存。他们的想法接近温和伊斯兰主义者;他们不像极右伊斯兰主义者那样排他,不过都认为有义务向非穆斯林宣教,也反对性少数群体。

马来社会的价值光谱那么广阔复杂,世俗的不一定支持多语平等,支持多元多语的可能在宗教上比较保守。有些人期望这个国家既多语又世俗也平等,那恐怕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然而,我们可以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推广更为多元的价值。但问题是我们要的是怎样的多元和哪一方面的多元。当必须作出选择时,我们要做怎样的取舍?当需要妥协时,我们的底线又是什么?

或许我们面对的选择不是在单元和多元之间,而是怎样的多元?比如说是国阵模式,马来人主导但各族仍可分享权力的多元治理;还是希盟模式,各族相对平等但却似乎经不起考验的多元治理;现在的国盟模式未定型也不稳定;未来又否出现另一种的模式?我们希望的多元环境是相对世俗的,还是清真化或符合伊斯兰教义的?而多元是指文化上的、宗教上的、还是性别上的多元?

反思这些问题,或许有助于我们厘清对多元的理解和要求,之后方能探索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