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复课莫让学生成为感染群
2021/03/22 光华日报/社论
自国内小学于3月1日开始陆续复课以来,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20所学校传出确诊病例,在这个情况下,已引起家长担心子女在校的学习安全。
巴生共和华小在复课第一周,即传来一名一年级学生确诊新冠肺炎,成为第一所出现确诊病例的华小后,之后在其他州属也传来师生确诊的消息。
当局目前对于有学生确诊的学校,一般都会采取让受影响的班级暂时停课,受影响的师生也必须接受隔离,甚至接受检测。
事实上,一旦有学校有人确诊,就会导致人心惶惶,以振林山明德华小传出有2名教师确诊后为例,已经有21名教师受令隔离,只剩30名教师授课,并有90%的学生缺席。
在小学低年级重新开放一周后,即传出有多间学校学生确诊,也可以看到马上引起家长的反弹,梳邦再也国小在学生返校上课一周后,即传出4名学生确诊新冠肺炎,该校家长随即发起线上请愿活动,以要求八打灵柏兰岭县教育局指示关闭该校所有下午班,即一至三年级的班级。
在防疫至上的大前提下,教育部事实上必须对今年的复学所可能面对的这样的“状况”设有标准的应对方案,包括是否应该允许立即关闭学校,让校方安排更妥善的措施,包括居家学习网课,保障师生的安全。
毕竟学校传出确诊,小孩也会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被逼无辜接受检测,一些年幼的孩童难免表现抗拒及恐慌。
如果学校病例濒传,当局也应该探讨继续网课是否是一项选择,总而言之,教育部必须负起责任采取有效策略,令防疫与学子的教育进度达致平衡。
由于教务人员也属前线工作者,因此也必须尽快和优先让教师接受疫苗接种。
教育部高级部长拿督莫哈末拉兹在周日则指出,教育部不会再实施全面停课措施,因为全国有超过1万所学校逾500万名学生,涉及层面很广,该部将会遵照卫生部及国安会的意见和指示做出最妥善的安排。
在中学也将于4月初复课下,中学生的社交活动范围远比小学生更大,教育部更应确保防疫与应对措施的周全,不让学生成为感染群。
你敢复课,我就要敢敢上学?
2021/03/2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 詹雪梅
除了位于冠病确诊病例较多及较频发地区的8所小学,诗巫其他小学都依据砂教育局的指示,于3月15日恢复实体课。然而,仍有不少家长依旧不放心让子女返校,复课首日诗巫小学的出席率约62%。但还没来得及用行动向缺席的38%学生证明返校安全,大可安心归队,在未及一周里,便有2所华小各别因为1位老师和3名学生确诊而关闭,另有两所国小因所在甘榜爆发新感染群,也一并被关闭到学校假期后,4月再复课。
经过这连续惊吓后,更多家长坚信,暂不把孩子送回学校是正确的决定。教育确实很重要,但眼下病毒似乎无处不在,能上能上课,已不是家长的首要担忧。确诊,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患者一人躺在床上休养护理就算了,而是1个孩子被感染,全家遭殃;1个学生确诊,全校遭殃。
所谓遭殃是:第一,一整家人或曾与某位确诊师生接触者,得花长时间或花好几百令吉(去私人医疗单位)加入长长队伍做检验。未得知报告前,受检者与家人都得自我隔离。第二,若报告呈阴,渡过劫难。若检测呈阳,必须收拾行囊到隔离中心小住,与其他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确诊者共渡时艰。若不幸,开始出现严重症状,得移步到医院接受未知的护理和观察。
这么一折腾,日常生活起码要被搅乱十天半个月。若时运不济,被感染后状态每况愈下,接下来的苦日子可不是半个月就能熬过的。
学校是个安全不染冠病的场所吗?全国各校的SOP真能有效防疫吗?这恐怕不是卫生部和教育部的头领能以人头担保的。既然如此,我们更应了解一个情况──根据世界各地相关医疗单位和组织的研究,冠病病毒传染力高,多数人容易被感染,当中也包括青少年和儿童。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虽然迄今发布的数据表明,与其他年龄组相比,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死亡人数很少,通常病情轻微,但仍有重症病例。而就在我国前线人员已陆续接种,且接下来民众接种也将展开之际,青少年与孩童是不适宜也不允许接种的,尽管他们不是免疫人群。
学校复课后,头领们一再强调和呼吁,有症状和身体不适的师生勿返校。但据世界卫生组织总结的资讯,受感染者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实验室数据表明,感染者似乎在症状出现前两天和发病早期最具传染性。如今数百名、千名学生同到一所学校,即使两三名师生有症状时才不到校恐怕已经迟了。谁知道在他们出现症状前的两天,病毒已“漫游”到学校哪个角落?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入侵了几个家庭?
既然有敢敢复课的决定,就该有能做最坏打算和应对的本事。没能确保现有的医疗体系能应付再突然爆增的病例,没有足够的后援和支持小组协助更多的隔离和确诊病例,不能有系统地为全家隔离者提供所需的生活支援等等的亟需处理的问题,请问哪儿来可安全复课的底气?
老师不是完人
2021/03/23 中国报/评论
~作者:董百勤
当学生在老师教书时打断老师、指出老师教错了,这时候老师该如何反应?是及时纠正错误还是忽悠过去?我会这样问是有原因的,不管是听来的或亲身经历,还真有不少老师不承认自己教错。
在师范大学求学时,有一次讲师和我们分享,这社会看待老师这行业的标准相当严苛。哪怕你教对了100次,如果有那么一次教错,就足以让你师严受损。
哪怕是再苛刻的环境,老师在教学上,只要错了就要及时更正,这很重要!那时候的我,还不明白讲师这番话里的真正意思。当我执教时,我终于理解她那番话的意思。
常听同辈朋友分享他们小时候遇到老师教错,而他们不敢及时指出的事,对比现在社交平台泛滥的时代,老师只要教错,就会很容易被放上社交网络受网民公审,到底这两个时代中,老师教错这件事,有什么差异?
这两个时代,老师的权威所面临的情况都不一样。上一个时代,教师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但现今的我们都知道,老师的权威动摇了。换一个角度来探讨,这动摇是好的开始,是一个突破口,让我们听到更多声音,从中思考,面子重要还是知识重要?
对我而言,教学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交流和人性成长。当老师教错时,孩子的反应是直接挑出老师的错误,表现兴奋的时候,我们可以好好地和孩子沟通,
老师是人不是机器也有出错的时候,但重点是从错误中学习。想一个人变得更好而提出建设性和故意挑错是两回事。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当他们指出老师的错误时,到底是存有挑战还是善意提醒?这两点,我想我们必须厘清。如果是挑战,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原因;倘若是善意提醒,那我们要好好感谢。长辈在纠正他人犯错时的态度,是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价值观的。我们勇于认错,直面自己的不足,无形中也给孩子一个最好的亲身教育。
有人问,老师教错的话,学生就会看不起老师,老师的形象会不会大打折扣?我想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老师坚持不认错和孩子坚持不下,和老师认错及时纠正,让孩子看看面对错误的正确态度,两者之间比较起来,大家都该知道选哪一个了吧?
是的,老师是专业的,但专业并不表示全能,百分百不出错。人无完人,那为什么大家要要求老师逼近完美呢?当我们打破刻板印象,走出权威假象,就会看见人最真实的一面。同学之所以是同学,是一同学习,老师和他们一同成长。身为老师,我们只是生活经验比他们多一些, 年龄比他们大一些,知识比他们多一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请大家别被老师的专业盲点误导了!
教育部是否听见家长的心声?
2021/03/23 星洲日报/言论
~作者:练珊恩
自从教育部长宣布全国学校从3月1日分阶段返校复课开始,家长对于是否要让孩子在每日新增病例仍维持在四位数的情况下回到学校上课的担忧,从未消停。
尽管开学时,大部分家长都让孩子穿上久违的校服,在喜忧参半的心情下到学校上课,使学校一开学的出席率平均达到90%以上,但是如今一所所学校传出确诊病例,不管孩子是否被列为密切接触者,也不管孩子的学校是否出现确诊病例,家长此时的担忧已是“红色”级别。
根据教育部长和副部长的脸书帖文,他们所参观的学校均有遵守严格的标准作业程序。尽管没有亲眼看见,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学校也是如此,教师必定会在自己所能看到的范围内,确保学生佩戴口罩和维持人身距离等。
无可否认,教育部在准备让学校开课时,已在卫生部的建议下,制定了严谨的标准作业程序,并且决定先让低年级的学生回到学校,减少人流之余,也让低年级学生有更多时间适应新常态,同时允许分时段上学和放学,以避免拥挤情况。这些“前期工作”都值得赞许。
然而,开课后,当有学校传出确诊病例时,虽然有关当局即刻采取行动——追踪密切接触者、安排隔离与治疗,并且进行消毒,但是教育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向大众说明情况,使家长对教育部的下一步指示产生许多疑问。当学校没有完全关闭,学生出席率却近乎零时,我们只看见教育部说必须依据卫生局的劝告,卫生局说由教育局做决定的“足球表演”。
或许事实上只有部分病例是源自校内传播,有的可能是家长在职场受到感染,回到家中传给孩子,或是家长带孩子外出或堂食时不幸染疫,也有可能孩子在校外活动没有维持距离等,但是仅向大众表示感染源头并非学校,或学校没有被卫生局列为感染群,并不足以让家长安心,因此教育部不该就此自我感觉良好,便停止了部门与家长的“对话”,大家更想知道的是,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教育部长早前举出例子,如之前宣布要进行大马教育文凭(SPM)时,坊间也出现不小的反对声浪,甚至有人发起请愿,但是SPM最终仍非常顺利地进行。在更早之前大学预科班和师范学院开课时也是一样,虽然一开始出现病例,但是在各机构的积极配合下,所有病例都获得妥善处理。
在SPM考生、大学预科班和师范学院的事件中,一开始躁动的人最终也给予配合,让考试与教学如期顺利地展开。其中的原因除了是标准作业程序所发挥的效果,还包括他们投诉无门,透过各种管道尝试与教育部对话,始终没有获得回应,而慢慢停止投诉,在接受这些安排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无奈。然而,这此全国小学开学所涉及的人数更多、年龄更小,而且他们的行动也不如考生或寄宿生一样受到限制。
因此,教育部不该继续忽视学校出席率低,以及家长的担忧的心声,而是应该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真的与民同在。教育部的抗疫工作不能停在已发出《新常态下学校管理和运作指南2.0》,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善与提升,并且重视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