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星期五

《 3·25 评论专辑 》(七)

解决师资短缺须全盘规划 

 ·2012-03-30 星洲日报/社论· 

教育部日前公佈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8大方案,包括建议將中学教师调往华小,不少文教团体担心此举会影响中学华文师资。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澄清,该方案建议將这些曾经为华小教师,在接受大学教育后转往中学执教的非华文科教师调回华小,並不涉及中学华文科教师,因此,中学不会出现华文师资短缺现象。 
然而,熟悉中学华文师资的人士都知道,中学尤其是国民型中学的確面对华文师资短缺,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吴文宝透露,全国国民型中学尚缺100名华文专修教师。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基於每年都有教师升迁、离职、退休、进修等等,牵动著师资的调配,各类学校其实都难免出现师资短缺。教育部在掌握数据的同时,须制定有系统的师资培训制度,以確保师资来源的稳定。 
其实教育部於2007年之前曾开办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中学华文组,也於2002年至2007年期间,通过非大学资格教师大学资格化课程(PKPG),每年培训约100名中学华文教师。 
不过,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不再举办该两项课程。目前苏丹依德理斯师范大学(UPSI)是主要培训中学华文师资的教育机构,但是UPSI大学毕业生文凭课程(DPLI)所培训的中学华文师资人数极为有限,根本无法填补国民型中学和国民中学华文师资的空缺。然而,最后连DPLI华文组也被迫取消,这除了进一步加剧中学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之外,也造成中文系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师资培训。目前唯一仅存的中学华文师资培训课程是由UPSI2008年首次开办的4年制中文教育系课程。 
这表示教育部和高教部並没有擬定一套妥善和完整的中学华文师资培训制度和计划,以培训足够的合格中学华文教师,中学华文师资不足將日益恶化是可以预见的。除了培训规划不当之外,与教师的遴选及调派制度不完善也有很大关係。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那些参与非大学资格教师大学资格化课程(PKPG)的华小教师,在获取大学资格后被派往中学。据悉,目前在国中执教华文的教师,其中有35%是从华小转升中学。他们当中不少的意愿是要重回华小,他们在中学执教是制度造成的,非个人所愿。如果他们都申请回华小,那就会影响中学的师资来源了。 
教育部不能只著眼於解决量的问题,而忽视了师资一旦错置,可能导致牵一髮动全身的更严重后果。目前已经出现类似徵兆,因为无论是否中学华文师资或者非华文师资被调往华小,国中必然会面对华裔教师短缺问题,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华裔学生。若因此导致中学华文师资短缺,首当其衝的是中学华文班,没有教师学校又如何鼓励华裔学生报读报考华文?一旦越来越少华裔生报考华文,意味著未来具华文资格者会隨著减少,往后华小和中学华文班教师甚至师训华文讲师该由谁来担任? 
华裔教师在国中也扮演一定的角色,他们即使不是华文导师,由於他们通晓华语文,在执教其他科目时,也可以协助面对无法適应国语教学的华裔学生克服问题,缓和华小生升上国中后面对的文化衝击,进而减少华小毕业国中生輟学率,也能够减低华裔国中生的纪律问题。华教团体及华社不断坚持国民型中学校长必须是具华文资格的华裔,如果华裔中学教师纷纷转到华小,將导致华裔校长严重缺乏,这也是华社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更应该以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师资短缺,摒弃应急的解决方式,必须有全盘规划,始能避免师资短缺成为一种常態。无论是华小抑或国民型中学,华文教师短缺是全体华社须关注的,切勿顾此失彼。 
(星洲日报/社论)



抗议大会扫描 
·2012/03/29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董总发起3·25抗议集会尚未举行时即已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由副部长魏家祥代表教育部宣布马上调走全国华小约100名(何只100名?)不具华文资格教师、授权校长聘请临教,以及推出解决华小师资荒的八项方案,最终结果如何姑且不论,但适宜施压、发泄民意的功效已可见一斑。 
解决华小师资荒方案,魏副部长原本说需要两个月处理,因为过程须“过关斩将”;但董总宣布坚持如期举行抗议集会,教育部竟能赶在集会前拟好方案,办事效率之高令人折服。不过,政府要等到人民以集会、示威来表达不满才肯俯顺民意,无疑鼓励人民用这样的途径争取权利,这是人民的不幸。 
再举一个例子:教育部在2004或2005年宣布先在150所国小开华文班,当局随即培训师资,到2007年竟出现国小华文教师过剩的事。可见华小奇难杂症之难治乃教育部不为也,非不能也。 
不是街头示威 
集会之前,马华总会长蔡细历独排众议说,马华对3·25抗议集会的立场是不支持,也不鼓励动不动就街头示威,而且这不是解决事情的办法。
董总什么时候“动不动就街头示威”了?3·25集会和“街头示威”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蔡总何苦对董总抹黑?且集会的立竿见影更证明“不是解决事情的办法”乃错误的观念,也说明蔡总的政治斗争理念没有与时并进,如老人家说的“一本通书读到老”。 
事实胜于雄辩,3·25集会并非街头示威,而且不但得到全国华人的支持,更有巫印两族支持者,再加上有朝野政党派代表参加,华人或华基政党就只有马华总会长对这个集会呛声,逆民意行事莫过于此。或者蔡总到现在还不知道华人“到底还要些什么”吧!
对教育部失信心
说回八项方案,这不是教育部的“第一次”。2000年8月,内阁授权马华总会长兼交通部长与教育部长慕沙莫哈末,共同拟订解决华小师资荒的方案;翌年2月,副教长韩春锦宣称教育部已采取多项措施,华小师资荒可在2004年解决。 
2010年6月24日,魏副部长说教育部三管齐下培训更多师资,有望明年或后年缓和或解决华淡小师资荒,华文报在25日有这样的报道,魏副部长当时并未澄清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惟事实证明一切归于画饼充饥。不过,我们也明白韩春锦和魏家祥都是按照教育部官员预备好的文件照本宣科,自己没有审查求证,却令华社一再失望,进而对教育部的承诺失去信心;3·25集会如期举行就是对教育部失去信心的表现,现在这八项方案究竟会兑现吗?实在不容华社不存疑,毕竟一切好消息都是由马华部长与副部长代首相或教育部长宣布,此所以3·25抗议集会能得到广大华社支持。 

要协商也要施压
董总也说得很明白,过去参加过很多圆桌、扁桌、长桌、方桌会议,却都没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要双管齐下。意即要协商沟通,也要施压。蔡细历若“独沽一味”,只要协商,他领导下的马华恐免不了遭华社唾弃。
罗汉洲 时事评论员



中六华文班何去何从?
·2012-03-30 星洲日报/言论版·
——作者:林明华

延续昨天话题,今天让我们再看看国中华文班的另一个潜伏危机。 
从今年开始,高级学校文凭考试(STPM)將改用新的评估制度。新制会在每一学期对学生评估与考试,而最终的总成绩,將是3个学期考试分数的累积。评估方面,“校本评估”的分数佔20至40%,它是以学生平日的作业和报告,课外研究、活动等计算得分,並由学校的教师负责。 
姑且不论新制利多还是弊多,许多原本有志选考华文的中六学生,因此而陷入了困境。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国內的政府体制中学,绝大部份都没有开办中六华文班。以柔州为例,没有开设中六华文班的国中,据说高达99%! 
新山作为柔佛的首府,也没有任何一所国中开设中六华文班。但新山中华公会教育组却开办包括中六的国中华文补习班,它自2000年开设至今,已栽培了不少华小及国中的华文教师,有者还当上了大学中文系讲师。 
然而,上述中六的华文班,现在却因为STPM新制的实施,而面临停办的危机。这一班目前还有6名中六第二年阶的学生就读(当中有2人是每週六特地从居鑾赶来新山上课),他们將是STPM旧制下的最后一批考生,也极可能是新山中华公会中六华文补习班里的最后一批学员。 
原来,STPM改用新制取代旧制之后,各科的“校本评估”,均须由校內的执教老师亲自负责,不能由校外教师代劳。这也意味著,从今年起,所有想要报考华文科的中六新生,先决条件是他就读的学校有开设中六华文班。换言之,今年的中六新生,再也无法像上述6名学长那样,通过校外补习的方式报考华文了。 
新山中华公会教育组13年前开设国中补习班的初衷,是想要鼓励更多华裔生在STPM考试中报考华文,然后进入马大中文系,最终成为国中的华文教师。没有想到,STPM考试制度一改,这个当初专为中六生开办的国中华文补习班(后来才增设中一至中五的班级),中六这一班竟率先要走入歷史了。 
曾为这个华文班倾入无数心血的刘钦宓老师说,他担忧的不只是这个中六华文补习班的停办,他更忧心的是,STPM的华文科考生將因此锐减,马大和其他大专的中文系学生来源也將因此减少,最终连带国中的华文教师来源也可能受影响。

国中华文班也是我国华教薪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难道就这样任它自生自灭?这几天吵翻了天的各方,想想吧!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记华教325抗议大会成功举行
·2012/03/29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林春发 
我们一定出席这次华教救亡大会,让子孙知道他们的父母曾为祖国的华教復兴出过一点绵力。325抗议大会前听到这样的话语,令人欣慰。 
之前的类似集会,一些朋友都抱著犹豫不决和观望態度。但这一次真的不同。我在325抗议大会,见到了许多朋友、长辈和领导。 
马兄9点前已和孩子们到了现场。赖校长短信询问,热心华教的廖兄也在大门外迎接各方好友。进入董总的路上,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接待的人人都掛著笑脸,並有条不紊引路;真让人有回家的感觉。沿路上都掛满密密麻麻的抗议政府对华教不利的布条。
从沙巴过来的柏松也赶来了。新纪元前院长潘永忠、院长莫顺宗,董总的寿汉老大、叶主席都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 
325现场好几个场面,让我忍著热泪:当印度同胞拉著布条用淡米尔文写著:平等对待尊重母语教育(我猜测),全场欢呼的掌声……当马来同胞、伊斯兰党议员拉著支援布条入场的掌声和欢迎光临的呼声,让会场沸腾。 
当节目將近开始莫约15分时,听到阵阵喝倒彩彷彿似浪潮声不断……原来是副教育部长魏家祥来了。会场数千人的异口同声,让此集会又掀起高潮。 
这个场合他也敢来…相信政治上能加分……太太在旁说道。 
当奏起国歌,万人全体肃立那一刻,我激动的热泪在眼角溢出;喃喃自语:我们爱祖国,祖国您爱我们吗?为何人人脸上木然,看不到喜乐的欢顏? 

叶博士激昂的讲演与会场的掌声如雷,让人感觉华教到了救亡的边缘。看到录像荧屏上四周与前座的贵宾,我突然感觉到……华教正趋老化。年轻的继承人在那里?像郭全强老先生所说:不想看到再有抗议大会。华教何去何从?换了政权,咱们从此就过著平等公正幸福的生活? 
后来读晚报,见到「魏家祥被拳击」的新闻,很不舒服。我討厌暴力文化。 
他很淡定,坐在前座那两小时不断作笔记,真不知他已被揍,朋友说。 
週二飞香港机上读到寿汉老大在报章上说:董总的录影显示魏副部长没有被拳击……过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风波。 
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要一些枝节模糊了华教大会的焦点! 
325抗议大会无可否认是成功的!感恩促成此重要会议奉献的所有人;让掌声送给所有直接间接参於者,以及当天不克到场的人们!母语、华教明天,后天会如何?现任首相或未来首相会宣佈废除单元教育政策,开放多元文化教育?我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马华如何捍卫华小? 
·2012/03/29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方妙论

董总號召的325抗议大会,终於不负华社眾望,但在马华失望下,声势浩大成功举行。来自全马各地热爱华教的各阶层人士汇集在加影,一齐为华教献出赤子之心,向当局展示华人誓为华教抗爭到底的坚决意志。
在单元教育政策的驱使下,华文教育从来就没有好日子过。问一问马华的袞袞诸公,国民学校有出现过临时教师吗?同是我国的纳税人,为什么我们要为孩子读书的学校筹款,自掏腰包聘请临教教导孩子读书? 
人家当官,马华的部长也当官。为什么人家的部长说话算数,一张口说话,三两下子事情就圆满解决。而自詡代表600万华裔同胞的马华,话从部长口中说出去,华文报上图文並茂大肆报导;但往往被有关部门当耳边风,终极的结果完全走了样,最后不了了之。 
临教问题拖了30多年,难道马华部长从来就不曾发现吗?还是他们对问题早已麻木不仁,不当一回事了?或是他们不敢正视问题,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从来就不曾把此事提呈到会议桌上討论?否则为何在紧要关头,最高领导人却还说没有资料呢?口口声声说与华小共存亡,30多年来,这些像流星过客的马华领导,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研究过课题?马华新生代领袖为了爭取见报率,去看沟渠,看厕所,甚至对树上掉下来的乌鸦大便指手画脚。而知识型的新兴人类却凤毛麟角,对关係国家前途的文化、教育等政策,却鲜少涉及。这样如何提昇政治觉醒? 
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当官的要顺著民心办事,才能得到民眾的爱戴;若违背人民意愿的事情,再强大的政党,也面临瓦解的命运。 

从政者要从歷史中吸取教训,勿要为了急於脱离困境,不惜信口雌黄许下诺言,事后却忘得一乾二净;华小临教事件是民族的大事,这回是你们拿出看家本领的时候了。要被鼓掌叫好,还是被当眾喝倒采,自己选择吧!


325大会:漠视人民心声的结果
 ·2012/03/29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欧宗敏

“325华教救亡运动——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在雪州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如期举行,据报道有逾万人士参与,展现华社对有关课题的关注与不满。坊间有人把这场大会比喻成25年前在吉隆坡天后宫举办的抗议大会,其实是有些差异的。 

1987年的那场抗议大会,主要的导火线是教育部委派约200名不懂华文的教师到华小担任高职,当时的华社是极度愤怒的,大家认为这是政府改变华小媒介语的前奏,所以除了抗议大会之外,受影响的学校的家长也自发地展开罢课行动。当然,大家也清楚后来接二连三发生的大事件如“茅草行动”等,影响了我国政治的趋势,也让两线政治的思维开始萌芽。 
25年前的抗议大会,李金狮到场获得掌声;325抗议大会,魏家祥在重重保安庇护下进场却遭到嘘声,所以说,这两场抗议大会是有明显的差别。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任何人都知道根本不可能是问题),马华担任的教育部副部长职位,从冯镇安、韩春锦到魏家祥,华社呼吁、吁请、要求,甚至叫嚷了廿年,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无法解决的原因,有2个方面,教育的既定政策和公务员的执行力。 
教育部拥有40万公务员是我国庞大的公务员体系中人数最多的部门。对于我国公务员的素质与工作态度,我已经不止一次批评,公务员体系长期以来面对各种内忧外患,内忧是“三低”的弊病:管理能力低、工作效率低、人员素质低;外患则是受到贪污的诱惑,以及政治的干涉。人数众多的教育部更无法成为一股清流。 

袒护官员敷衍人民 

我在《教育部的潜规则》一文中提到,“教育部官员中,具有保守、极端民族主义思维的不在少数,而懂得揣摩和迎合政治需求的也相当多(多数具有政党背景),因此政策在推行与执行时,不同源流学校得到的对待也不一样是必然的。”连身为教育部长的慕尤丁,在面对两名国中校长发表种族极端言论事件,竟然表示他没有直接采取行动对付的权力。由此可见,官员在计划与执行工作,如果出现偏差或者刻意刁难情况,是不是也不会面对惩罚?或者部长以一句“安排不当”来袒护官员以及敷衍人民? 
坦白说,为了应付325抗议大会,魏家祥提出的8大短期和长期措施,以解决华小师资问题,只是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它真的能够贯彻执行,多数人都认为只是权宜之计。至于325抗议大会通过的提案中,第4项的一些文字是有问题的:“培训华小所需要的师资,必须把具备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优等的资格列为申请条件”。难道董总连教导英文和马来文的老师都要华文优等?是不是不懂华文的华裔、印裔、马来裔老师就不能来华小教导英文和马来文?正如魏家祥所言,“50、60、70年代都有马来教师,而今天却说,一个马来教师都不要来,大家应该深思,并寻找一个办法。”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需要强烈的政治意愿来解决,除了在教育政策上要有重大改变之外,也要大力冲击及整顿公务员体系,确保每项政策和措施都能够有效执行。308的改变意味着时代确实变了,所谓“希望政府能够聆听华社的心声”的呼吁已经不重要了。325抗议大会结束后,大家心里清楚,在民主社会,政府就是要聆听人民的声音,如果漠视人民心声,人民会选择一个能够聆听他们的心声的政府。  

—转载自:本国报章评论—
·赤道论坛/事实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