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3·25 评论专辑》(二)


325大集会的意义
·作者:安焕然· 
这几天,在咖啡店与朋友谈天,感受到一股“久违”了的华教热情。大家畅谈著325北上参加华教救亡大集会的事情。仅从新山擬北上的据说就有十几辆巴士。可以想像在325当天,全国各地的群眾往董教总教育中心草场匯聚的壮观场面。这次的全面动员,连林连玉基金会也“挺”起董总来。 
或许有人会说,董总这次的做法太激烈;也会问说,既然已有圆桌会议,政府知道大家的诉求了,不用再325抗议吧!甚至可以质疑,一个325抗议大会能解决问题吗? 
我认为,这一切都不重要。是不是“街头示威”?这也不是关键。华教运动这些年来风雨如晦,若仅凭一场救亡大会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那是奢望,也不应是325集会的聚焦思考的重点。 
董总这次的总动员,能获得如此大的回响,与这些年来的民主化运动有关。太多的问题积压已久,而“官民沟通”的方式不见改善。董总325不是特例,其巨大回响是顺著近期的关丹反稀土绿色集会、柔佛州边佳兰渔民的反征地建石化厂等一连串的抗议活动接踵而来的。 
何以如此?时代变了,尤其网络化的讯息流传,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与理解,不再只是少数知识菁英的专利,而是扩及“閭阎之细,渐摩濡染”的公议事。然而,我们的“官方”仍然是採用过去的“官民方式”,凡事政府批了就做,官方说了就算。人民的声音无从传达,或是传了,又不了了之。纵然政府人员有多种理由或可能有“苦衷”,说是“小拿破仑”作祟也罢,当官的政治人物也可能是诚心要处理问题,却因325的造势,而成了“攻击”对象,满腹牢骚。但不管何种理由和辩解,其症结不仅仅在於积压多年的问题没有获得解决,更大的问题还在於“官民沟通”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事情不到强烈抗议,似乎就无法受正视。“抗议集会”不单纯是被政客利用的“政治化”伎俩,而是官民之间失去沟通下必要的举动。 
人民的公民意识渐渐醒觉了。而“官民关係”必须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沟通。民主化可能是“街头暴民”、“网络暴民”的泛滥,但它不尽然就是激进化的代名词。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其民主化进程很多时候是可以在相互尊重的理性情境中解决问题。“民主”诚是平平无奇之物,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中庸的。在乎的只是它的“品质”问题。 
325集会不是强迫教育部非得在一夜之间把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马上调离华小(这想来也是“不人道”之举),而其意义更应该突显在,顺著大马这一连串不分种族、超越族群文化,自下而上的民主化醒觉运动,让当权者意识到,必须彻彻底底改变过去那种傲慢的“官民关係”的沟通方式。说325大集会是“政治性”的,本来就是。只是这种“政治性”诉求是正当的,也是必须的。 
其实这已不是甚么新鲜事。“我们的国家马来西亚决心致力:达致全体人民的更大团结;维护民主生活方式;创立一个公平社会,在此社会內,国家的財富公平分享;確保国內的丰富和不同的文化传统,获得宽大的对待;建立一个基於现代科学和工艺的进步社会。”以上的“国家原则宣言”,早就印在我们小学作业簿上。
转载自:2012/03/24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安焕然
——赤道论坛/算是述评类——


董总能有政治议程吗?

·作者: 陈锦松·

董总「操盘」的325华教抗议大会如弓在弦上,不得不发。

80年代,政府就已派遣不谙华文的教师担任华小行政四个高职(校长、两名副校长、下午班主任)。1987年10月,华人社会为反对这不合理措施展开的抗议大会,场景依然历历在目。25年一晃就过,原来华小师资问题不只原地踏步,还变本加厉,根本没有解决。
25年前的抗议大会所引发的大逮捕,许多华教斗士包括当时的董总主席林晃升、教总主席沉慕羽都不能倖免成了「阶下囚」。到今天,政府还欠他们一个道歉。一个有当担的政府,是不会吝于面对历史承认错误而向人民鞠躬致歉的。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可以喊冤,表达自己有情有义,有血有肉,但摆着的事实是25年来不去解决,甚至2008年的308政治大海啸后,没有敏感地意识到华文教育的危机已经令华社「忍无可忍」,这样的所谓诚意,不是要令人生疑?

如果1991年时任副教长的冯镇安、2001年时任副教长的韩春锦,以及2010年现任副教长的魏家祥都曾在当时分别承诺4年、3年或2年来解决华小师资荒。但为何却可以一再延宕,这难道不是忽悠华社吗?

政治气候的改变,使得通过民主来争取权益的手段变得更加「开放」。白色恐怖的阴影已没有像过去那样。然而,325华教抗议大会还是被巧妙的被形容为「有政治的议程」,目标好像是锁定要给有执政权力的政府难堪。

群众力量发表诉求
问题是:有政治议程又有什麽错呢?如果政治的变化可以改变华教的命运,试问有何不可有政治动机,有何须要躲躲闪闪地怕跟政治沾上边?

政治参与的手段有不同的路径与形式,进入两线制的政党政治其实提供了选民更好的选择。反稀土、捍卫苏丹街、要求乾淨选举,以及华教救亡等,都是通过展现群众的力量发表诉求,要当政者附顺民意。如果示威只是「嘉年华」,热热闹闹就好,那不如乾脆发发文告,何需劳师动众?就政治层面而言,群众的力量最终必须要有计划地转化为选票,毕竟选票才代表着强大的「话语权」,不然谁听你的。

308政治大海啸前,你可能当时想都没想到它在一瞬间改变了政治的版图,如果民联执政的四个州属这近4年的表现差劲,甚至腐败,就让他们「下课」。政治大海啸后的政治演变,已经让人民知道「改变」的力量。群众运动最忌演变成「花瓶」,没有政治议程的结果往往就会是如此。

董总有政治议程,有何问题?要政党为华教背书,不是一再的敷衍、一再的推搪、一再的拖延,不然就下台,这不就是政治议程。如果真的没有政治议程,教育部会马上抛出8点长短期方桉应急吗?你去想一想吧!

转载自:2012/03/24 东方日报/东方文荟/作者:陈锦松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董总抗议的理由
光华日报:社论 2012/03/24 光华电子新闻

由董总发动的“325华小师资短缺抗议大会”上,我们不难发现董总举办这次大会的出发点意义何在。华小师资长期严重短缺的问题,是这些年来一直被广泛讨论的课题之一,也是董总一直以来看得很紧的课题,目的是希望我国的华教,不会变质。
华教这些年来,在大马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从独立至今,华教的问题和困境从未停止过。华教作为囯家教育体制的一环,但却面对行政偏差,华教斗士若不及时发出声音、不加以纠正,将造成华教的前途越来越狭窄。
这次的“325抗议大会”,目的在于表达华社对于当前,尤其是教育部变本加厉地调派大批不谙华文的教师到全国各地的华小,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华校的行政与教学,恐怕华小迟早会变质。

董总更向教育部提出尽速落实华小8大措施,希望能完满解决多年来华小面对的问题,并期望获得政府的圆满解决。

从60年代华小就出现师资短缺问题,然而,时至今天,这问题一直未获解决,虽然教育部下放权力给缺乏师资的华小校长,可以自行聘用临教填补,但这始终不能一劳永逸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近日来,不谙华文的教师被派往华小执教的问题白热化,更加深了华教人士华小变质的危机意识,继而发动325抗议大会。

首相拿督斯里纳吉随着董总发出的不满声音后,于23日(周五)在内阁会议上指示教育部,并以副教长拿督魏家祥博士为首的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以著手处理董总提出的8大措施,目的是让华社看到政府要解决华小和师资问题的诚意。

诚如董总主席叶新田所强调,这次抗议大会是有一个明确目的,即具有公开透明性质的和平聚会。这是一个在自家范围内举行的集会,不是街头示威。

我们希望,华小问题不能再一拖再拖,董总抗议的理由很清晰,希望教育部及董事部在325抗议大会后,能获得一个圆满解决的方案。

转载自:2012/03/24 光华日报/社论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尊重325民主民意
·作者:中言·

董总325抗议大会倒数不到24小时,这也是董总在过去30年来发动的第3场大型抗议活动。
抗议大会旨在捍卫华文教育,透过和平集会,下情上达,以传达人民的心声,有效地解决华教问题。
无可否认,和平抗议大会一方面牵涉到人民集会权利,一方面又关係到政治利害;在標榜民主的国家,各造都应尊重民主民意,但前提是必须是在自律自重下进行。
理性解决问题
人民拥有集会和发表看法自由与平台,而政府及政治人物也应该有尊重及接受民间团体透过抗议请愿方式的包容心,聆听和接纳。
儘管一些政党领袖已扬言会以实际行动,肯定董总325抗议大会意义及重要性,包括委派代表出席支持;但在以华教未来为大前提下,任何出席的人士都受促不要抱有任何议程,而是让教育问题回归教育,通过理性政策来解决。
董总预计会有数千人出席这场抗议大会,可以预见场面若是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不必要衝突和混乱,因此出席者受促自律理性、冷静及和平表达心声。
我们也希望,警方能在过去处理数场大集会经验中汲取教训,专业与秉公处理、勿枉勿纵,尊重不同意见团体表达意见的自由,避免诉诸暴力而引起詬病。
《世界人权宣言》赋予每个人接受母语教育权利,国家联邦宪法第152条文也清楚阐明所有马来西亚人,应用与发展各自语文和文化权利,这点已是不容质疑。
爭取沟通平台
华教目前问题,肯定可以从制度上及政策层面处理,因此,增加沟通和监督行政偏差,是政府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既然教育部已成立以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为首的华小师资特別委员会,並已宣佈8大解决华小问题的措施,那么希望董总能在抗议大会后归队,爭取在这个沟通平台中,扮演应尽角色,提出实际意见。
教育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前途,无论是政府或是华教组织,甚至是朝野政党都应秉乎理性,加强沟通,才能避免各走极端,进而分裂社会与国家。

转载自:2012/03/24 中国报/作者:中言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解决华小师资需具体方案

·星洲日报:社论·
董总號召全国华团代表和爱华教人士参与的325抗议大会即將举行之际,教育部针对解决华小师资不足问题,宣佈了8大短期和长期措施,显示近日议论纷纷的325抗议大会已给政府带来不小压力,促使教育部作出积极的反应。事实上,华教团体和维护华教人士號召集会,实是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已到了严重恶化的地步,政府之前若早有解决良策,有关方面也不必劳师动眾,通过这种方式向政府提出诉求。 
纵观教育部宣佈的8大措施,有5项是立即生效的短期措施,包括授权校长聘请临教;立即调走约百名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国英文教师须具双语资格,四、五、六年级则由专修国英语教师执教;微型华小所有教师都须有双语资格;以及调走约20名不具华文资格的社会研究教师。就事论事,教育局之前若非隨意调派不符合资格教师到华小,目前就不会衍生调走这些教师的问题。而另外3项所谓长期措施,除了增加师训学院讲师人数一项,勉强对长期解决华小师资有帮助之外,其他如让教师增加专业及调派98位尚未被安排去中学的教育系学生到华小执教,皆非属於长远解决方案。 
显然,教育部是为了因应325抗议大会,为了解决这燃眉之急,始推出上述8大措施。立即调走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是明智之举,但教师空缺仍由校长负责寻找临教填补,一切又回到问题的原点。华小过去需要临教,只是为了暂时性填补一些请產假或长期病假教师的空缺,理应属於临时而短暂性质。然而,我国临教却因华小师资需求殷切,而变成长期性、永久性,甚至有制度化的趋势。授权校长聘请临教,不过是將师资短缺这个烫手山芋,丟给校长负责。顾名思义,临教多为一般年轻人的“临时工作”,他们一旦找到更优渥的差事或有深造机会便会辞职,而且临教缺乏专业训练,多少影响教学素质。目前大部份华小都已聘有临教应急,即使是短期措施,教育部也不应再將临教列为解决师资短缺的管道之一。

3·25抗议大会的主旨,是要为华小师资寻求长远而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政府唯有在教育机制和行政措施方面著手,一视同仁对待各源流学校,在体制內拨款华小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纠正各州教育局在行政方面对待华小的偏差行为。华小师资严缺之际,一些师训华文组的学员还被派往国小执教,类似情况也必须终止。换句话说,政府务须从政策上根本解决华小师资长期短缺,以及不具华文资格教师的问题,才能一劳永逸解除华小的困境,消除华社的隱忧。 

解决华小师资的长期措施,还须从根源著手。华社各团体对华小师资问题曾经达致3项共识,即要求政府恢復华小师资培训制度,广招更多年轻学子加入师训学院;规定华小组的主修科为华文,其他科目列为选修课或副修课;以及把SPM华文科优等资格列为师训申请条件。唯有落实这3项共识,才能为华小培训更多优异的师资,最低限度,能確保未来所有华小的教师都具备华文资格。 
为了吸纳更多具备华文资格的学生加入师训,承认独中统考文凭是最佳途径。此外,政府若能承认台湾大专院校的学位,並允准拥有已受承认的中国百余所大学学位的我国学子,回国后加入教学工作,將能长期协助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转载自:2012/03/23 星洲日报/社论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作者:林瑞源·
在“325抗议大会”前夕,教育部宣佈了8项短期和长期措施,相信是要减缓民眾的不满。 
一些人肯定会有这样的想法,“没有抗议大会,政府会提出8大措施吗?只有继续施压,才能够‘压出’解决方案。” 
8大措施能够一劳永逸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吗?这也是大家心里的疑问,因为教育部未提出“如何根据华小需求,培训教师”的机制。 
其中一项短期措施,即授权校长,聘请临教填补空缺,就和教育部的政策有矛盾;该部之前“不鼓励”聘请临教或续约,还削减临教的福利,现在聘请临教应急,反映师资政策缺乏持续性。 
还有一些行政上的偏差也有待纠正,比如第一批以统考文凭进入师范学院的独中生,一些被编入国小组,申请转去华小组却无下文;一些原属师训华文组的教师,被派到国小服务。 
不堵住这些华小师资流失的漏洞,华小教师永远不够。
此外,华小是不是应该全盘拒绝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相信也会引发爭议。 
根据报导,在“华小师资特別委员会”圆桌会议上,针对华小的国文和英文科是否应全由懂得双语的教师执教,还是只有低年级的须由具华文资格者教导的问题,与会者无法达到共识。
一些教育团体认为,內阁多年前决定,华淡小一二年级国文科必须由懂得双语的教师执教的规定应该进一步扩大至小学三年级,而且应包括国文和英文科。
魏家祥公佈的短期措施,已经纳入上述要求,而小学高年级(即四、五及六年级)则由专修(Osyen)国语及英语的教师执教。 
调走约100名不具华文资格的课业辅导教师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不懂华文,如何和学生沟通?这类教师也不应兼教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副科。 
但是,华小高年级由专修国语及英语的教师教导,不管是马来裔或印裔教师都应接受,因为高年级学生已经懂得用这两种语言沟通。 
华小也需要讲国语和英语的环境,如果由懂得双语的教师教导,学生一定会用回母语和老师交谈。根据教育界人士的反映,一批在华小执教英文多年、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英文水平相当高,把他们调走是华小的损失。 
同时,华小生相当缺乏和友族相处的经验,如果教师是友族,相信可加强华裔子弟与异族沟通的能力。 
非母语科的技术问题可弹性处理,最重要的是,若能確保华小不变质,又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將是两全其美。 
民族教育和学生前途同等重要,这应是325大会的终极目標。

转载自:2012/03/23 星洲日报/一心不乱作者:林瑞源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华小何止面临师资不足?
——写在325华教抗议大会前

·作者:金明  ·
董教总发起于3月25日举办“华教抗议大会”,让华教问题再次受到国人的关注,包括纳吉。(因为过去几年都没关注华教问题?) 
吊诡的是,董教总挂出来的100尺长布条写着“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但是工作人员的衣服写的却是“325华教救亡大会”,前者锁定一个目标清晰的议题,后者则为全面议题,目标广泛。 
不知布条写的是否“第一波”,集会过后就丢;衣服因为要穿很久,第一波完了,还有第二波、第三波的抗议,所以有此安排? 
抗议也好,救亡也罢,却是让许多人很紧张! 
纳吉昨天开声了,为“魏8点”(董教总为魏家祥宣布的8点解决方案取的)背书;魏家祥领导的所谓特委会,更神速的在短时间内,拟出了“能一劳永逸”(纳吉言)解决数十年老问题的“政策”(魏家祥言),可见董教总的抗议,有效! 
无论是否如纳吉和魏家祥的信心满满,还是董教总认为的只是权宜之计,至少40年存在的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突然间在大选来临前,又再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就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全民共识? 
1976年早有临教请愿
无论怎么争辩,曾经,在1976年11月17日,就发生过临教在首都教总大厦和平请愿的事件了,到如今,当时参加请愿的临教们,最年轻的大概也已是祖父母级了。 
另外,信手拈来的,还有各前现任副教长,包括林良实、云时进、冯镇安、韩春锦、魏家祥,保证过在任内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注:据2010年6月24日《星洲日报》报导,魏家祥博士表示,教育部将三管齐下培训更多师资,华小师资荒可以两年内解决。但如今他又否认!) 
可是,保证依然停留在保证!董教总、热爱华教的人士,只能在期待、忍耐、失望中重复又重复。
如今,是忍无可忍,还是趁大选来临前诉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已到了使得华小变质的窘境了,因此,套董教总的话:325抗议大会,势在必行! 

华小体系已千疮百孔 
其实,华小面对的问题,何止师资短缺而已!几乎不会有接受过华文教育的马来西亚人,会认为在国阵执政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华文学校获得公平的对待;他们更会同意,如今的华教,虽然号称是中台以外最完整的体系,但究其实,它确实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由于师资不足,唯有由临时教师替补,结果一补就是几十年。还不只如此,到了近十年来,教育部委派的临教也不足,学校三机构还得自行筹款聘请之;又或者,教育部培训的国小合格教师,人数却大量超出,于是也强制派到华小执教。

原来每一年年底,都会有一批受训的老师结业,然后被派到全国各源流学校,但是,派往华小的,又不知何故,总会因为这因为那,在开学时来不及调派,学校唯有请代课老师上课;可是辗转一拖,快者半个月,慢者也许等上一两个月,新老师才能委派下来;新老师到校后,还来不及适应新环境,学校马上也得为了他们的到来而重新排课,学生往往被牺牲在临时老师的“临时”、新老师的“适应”,甚至来不及“备课”。 
华小老师要十项全能 

还有,华小老师出了名的是“十项全能”,因在师范院校受训时,只有语文一科是中文,其余其实也是马来文或英文(课本/讲义)授课,可到了华小,并非所有老师都只教华文,而是,不管你是地理组/文学组/数学组/历史组等等,只要学校某科目专科老师不足,其实每个老师都有可能被分派教“跨专科”的科目,甚至是从来都没有教过的科目,只要学校委派,老师也只好硬着头皮,甚至挑灯恶补,以便把学生教会。 

再者,由于教育部派来的行政书记清一色是不谙华文者,因此,老师除了教课,也必须负担承重的行政工作;更糟的是,教育部经常还会下达各项新措施,包括涉及文书性质的工作。例如,2011年下学期,为了要推行网上学校考试评估系统(Sistem Analisis Peperiksaan Sekolah, SAPS),强制老师们自行输入所有学生各类测验和月考成绩,其实就是让老师百上加斤的工作,而且据说系统经常故障,使得老师无所适从。这种行政压力,因行政职员的语文差异,在华小只能由老师亲力亲为,无疑剥夺了老师在教学与教育上的专注力,严重打击教学与教育品质。 
走投无路的自救大会 
今年初,多州传出教育局指示学校,由于师资不足,要求学校自行缩班;去年开始,教育部声称政府为了应付世界经济放缓,因此减少学校行政拨款,并限定每校每月2000元行政拨款的措施;还有还有,全津半津学校的问题,等等等等……

所以说,华小面对的窘境,何止师资不足?无论如何,华教问题绝不能被看作是种族问题,它原来是教育问题,但是在马来西亚,更多的是政治问题,因此,在第13届全国大选来临之际举办抗议大会,绝对不是如钟廷森说的“堵死与政府沟通管道”,而是真的走投无路的自我救亡大会。

转载自:2012/03/23 当今大马/作者:金明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这是教育问题,不是种族问题

·作者:林明华·
教育部宣佈8大措施,以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从正面看,教育部终於听到了华社的呼声,也愿意作出一些改变,交流和协商的大门也还开著。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各方乐见其成。然而这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信任的基础,仍停留在“听其言,观其行”的阶段。 
华社其实很清楚,阴霾还未尽散,8大措施只能说是一个初步的成果,要真正一劳永逸的解决盘根错结的华教问题,前面还有很多的“根”要拔,也有很多的“结”待解。这条华教之路,仍然很漫长,很艰巨,有阻力,也必有跌宕和起伏。 
马上调走约100名不具华文资格的课业辅导教师,並不意味著华小的隱忧完全解除了。事实上,华小过剩的不具华文资格教师不止这100位。华小里不具华文资格教师被分配去兼教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副科的“怪象”,也应儘快被纠正过来,以让华小的教学回归正轨,教与学都能找回快乐的泉源。 
最根本的,还是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方案,不能继续依靠口头承诺而已,更不能老是聘请临教来凑数,而是应该定下一个时间表,並建立起一个真正透明、制度化的架构,有系统地展开招生、收生和培训师资的长远计划。
师训学院不只应增加讲师,也应招收更多有志於献身华教事业的学员;那些申请华文组却被调去国文组的师训学员,应该马上被调回华文组;那些被调去国小教导华文的具大学资格华文教师,也应该马上获派回华小;为了让更多有潜能的现有临教获培训为合格教师,被仓促取消的假期师训班,应该重新开办。 
华教面对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师资只是冰山一角。眾所周知,困扰华小的,还有迁校、建校的困难和拨款不足的问题。教育长官不要只是讚扬华社“自动自发”献捐华校,却无视在这“自动自发”背后,悲情与不满也在不断滋长。
必须强调的是,华社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並基於教育的理念及教学上的需要,要求彻底解决华小面对的问题,这和种族问题无关。目前就读於全国华小的非华裔学生已多达7万人,新山有几所华小的非华裔比率甚至高达20至30%,这说明华小的问题已是全民的问题,並非华社的问题而已。 
一句话,这是教育问题,不是种族问题。政府和华社之间的对话和认知,今后也应该建构在这个新的基础上!

转载自:2012/02/23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