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华小和稀土厂

当我的邻居拿华小和稀土厂来比较时,我也觉得怪怪的,这不就是“橙和萍果”的问题吗?它们的类比有意义吗?邻居反驳说:“有!当然有。4年前,我们家附近的华小,就宣佈要兴建了,但是这4年来,却完全没有动静,直到前几天又再举行动土礼;然而在4年前,政府却没有宣佈说要建稀土厂喔,结果稀土厂却静悄悄建了起来,而且都快要投入生產了!为甚么建华小这么困难,建稀土厂反而更容易?”

我试著向他解释,学校是公营项目,工厂是私营投资,財团出钱兴建工厂,速度自然快。他又呛声了,说华小还能算是“公营”的吗?董事部要自己筹钱兴建、家教协会要自掏腰包请老师、校舍坏了也没钱维修,“这个和私营有甚么差別?”

邻居口中的华小,就是雪州的双溪龙华小了。我在这个社区住了几年,早就听说要这里要建华小了。“据说是10年前就宣佈了。”邻居拉了我到他家中,递给我一份两年前的旧报纸:“4年前,也就是2008年2月,政府说要兴建6间华小,这就是其中一间。”这是《光明日报》2010年1月8日的封面,標题下得很醒目:“已经708天了,这些华小在哪里?”

难怪邻居这么火,一间华小,被宣佈“兴建”两次,“动土”一次,在未来,估计还要被“剪彩”一次,人说一鱼三吃,现在双溪龙华小的命运,却是“一校四建”。“你可不可以帮我写出来?这间还只是空地的华小,在两届大选前已经被‘消费’了两次。”他非常激动。

我想,这位邻居的情绪,正好说明了执政者和民意脱离的一个例子。在政治上,发佈討好选民的政策,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但华社目前对所谓的“好消息”,普遍不领情,甚至还抱持不屑一顾的態度,“好消息”竟然引发了“坏消息”的效果,原因是甚么?答案可能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选民认为,好消息不是一种持续性的国家政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政治犒赏。
怎样才能算是国家政策?让我们来看看国小的例子。2000到2008年这8年间,据教总调查,国小总共增加了406间,华小只增加6间,淡小最惨,还减少了3间。换句话说,国小以一年建校50间的速度增长,华小一年还建不到一间。重点是,政治人物很少会为兴建国小而举行动土礼、剪綵,否则都忙死了,原因就是兴建国小已是国家政策。

从2008到2012年,国小又增加了几间呢?这方面的数字已不太容易取得,就当著是维持正常的速度吧,那也有200间之谱了(教育部长官,如果我错了请更正),每个星期就有一间国小落成,然而一间华小,在4年间,只能从宣佈兴建“进阶”到动土,还能算是好消息吗?

邻居最后还反问我:“稀土厂建得快的原因是甚么?”我只好回应:“因为出资人认为这是一项有利的投资,早建好、早生產、早回报啊!”邻居步步逼进:“好,那我问你,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投资是甚么?”我慎重地回答:“当然就是教育。”邻居很高兴得出了结论:“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是,国家不把兴建华小视做是一项重要的投资。”



(转载自:2012/03/08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植建成‧媒体工作者)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