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3·25 社论选读





 ·2012/03/27 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发起的“3·25华教救亡运动——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星期日在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举行,这项旨在寻求政府有效解决华小师资问题的集会,是华教工作者近年来最引人瞩目的大动作,目的是向各界公开汇报事态发展,并要求教育部立即调走派到华小的不具华文资格教师,以及解决华小师资严重短缺问题。 

3·25抗议大会可说是继1987年全国罢课事件以来,最多人参与的一项表达不满活动。说明华社对数十年来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的不满之余,也要政府彻底、政策性的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 

抗行大会举行之前,内阁委任由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博士领导的一个特别委员会,设法解决华小教师短缺问题,而特委会已宣布8项方案,包括调走不具华文资格的华小教师、赋权予华小校长委任临教填补所有师资空缺等。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并非新鲜事,早在90年代,国内华小已是师资不足,当时的权宜之计是雇用临教,以填补空缺,但是,经过20多年,华小仍然缺乏师资,还是需要采取雇用临教的权宜之计。 

过去多名部长不断承诺在若干年内解决师资问题,可是,这么多年问题依然存在,像生了重病却得不到应有的妥善医疗,怎不叫人伤心气愤? 

华小自1959年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这些年来,华小奉行有教无类精神,就读华校的土著人数增长,沙巴州华小的土著学生人数已高达33%。长期以来,华小就如“乳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为国家培育无数栋梁,却没有得到公平待遇。 

1996年教育法令阐明,我国只有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政府学校的定义是教育部长下令设立及负责所有经费的学校;资助学校是指得到教育部资助拨款及固定资本拨款学校,也就是发展拨款和行政拨款。换言之,两种形式的学校都能享有政府拨款。 

此外,教育法令固然没有以校地拥有权来区分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但是,教育部却以校地属于政府或民间团体来区分,更严重的是,政府拨款资助这两种学校时存有不公平现象。华小需要依赖华社资助,筹款建设校舍,华社把此事谑称为“第二课税”。

就如董总主席叶新田所说,政府必须从政策及根本上一劳永逸的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只有公平公正的对待各源流学校的多元教育政策,才是真正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关键。 

对于董总、各华团及其他参与抗议大会者,政府应该感谢他们无遮无掩、开诚布公的剖白华社心声,在阳光下把问题摊开,供各造本着公正无私的态度,就事论事的解决国家教育课题。 

问题搁得太久,人民会失去耐性,难得的是,我们仍不厌其烦的重申困境,没有放弃协商之道,更没有就此反脸割席,这种情况对当政者而言,其实已堪称大幸。人民既已给了机会,要稳住天下者,就要以实际行动努力重拾民心了。




正 视 华 教 大 会 提 案
2012/03/26 ·星洲日报社论·

董总號召的“325华教救亡运动――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昨日如期举行,逾万名来自全国各地关心华教的人士到场支持,证明华人爱护、捍卫华教的情操一直保持高亢,与25年前在吉隆坡天后宫举办的类似大会一样。
抗议大会亦获得朝野政党的支持,眾多朝野领袖及国州议员出席;魏家祥则以教育部副部长身份出席大会。星期日的大会气氛平和,一切顺利,然而当魏家祥现身时,却被一小撮出席者喝倒采,有一民眾甚至挥拳险些击中魏家祥,成了大会的一个污点。通过集会或者其他和平方式表达意见是公民的宪赋权利,我们应该以文明的態度展现公民意识,绝对不允许以暴力解决问题,或暴力对待与我们持相反意见,或者被认为无法协助我们有效解决问题的人士,何况魏家祥是教育部副部长,他现身大会是职责所在,主办当局和出席者应该捉紧机会向他陈情华教所面对的困境,而不是节外生枝;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件,徒让大会意义和焦点被模糊,也会让有心人士趁机大作文章,更不利於华教爭取应有的权益。
有人形容325大会是堵塞了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喊口號无助解决问题,其实不然。事实上,政府之前若早有政治意愿解决问题,华社也不必劳师动眾,通过这种方式向政府提出诉求。
在325大会举行前夕,教育部针对解决华小师资不足问题,宣佈了8大短期和长期措施,显示政府听到了华社的心声,大会的举行的確让政府感受到了的压力,说抗议大会无效,是不確实且不愿面对现实的推搪说词。 
但是教育部宣佈的所谓长短期措施也不过是应急之举,8大措施中有5项是立即生效的短期措施,包括授权校长聘请临教;立即调走约百名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小学低年年级国英文教师须具双语资格,高年级则由专修国英语教师执教,以及调走约20名不具华文资格的社会研究教师。这些问题是教育部官员安排不当,或者刻意刁难所导致,现在提出无疑是纠正官员所犯下的错误,除了纠正,政府仍须確保能够立竿见影,马上调走不具华文资格教师,並把从华小调走的具有华文资格的教师调回华小服务。以避免有“小拿破崙”从中作梗。 
325抗议大会的主旨,就是要为华小师资寻求长远而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大会通过4项提案要求政府从根源著手解决华小师资问题,包括为不是主修国英文,但却在华小教导国英文至少3年,而且具有华文资格的教师,举办在职特別培训课程,以让他们同时也具有教导国英文专业资格;恢復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华小师资培训制度,设立师训课程华小组和制订妥善方案,来培训华小所需要的师资,必须把具备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优等的资格列为申请条件,以符合华小以华语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需求。这些都是政府必须制度化推行的长期措施。 
其实华教面对的问题何止师资短缺,华小在国家独立后,就被纳入成为政府学校。惟50多年来,华小问题完全没有获得政府的正视。师资短缺、拨款不足、建校迁校困难重重等等老问题,迄今都没有解决。所以,呼吁政府检討教育法令,实施多元化教育政策,確保各源流学校地位平等,享有公平合理对待,保障各源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4项提案中最重要的一项,这也是华教走出困境的最大关键。希望政府聆听华社的心声,並在教育机制和行政措施方面著手,一劳永逸解除华小困境,消除华社隱忧。 



华 小 沉 疴 蔽 青 天
 2012/03/26·光华日报/ 社论·

逾万人出席了“325抗议大会”,和25年前的天后宫集会一样,场面云涌,华教人士表现了热爱、支持及捍卫华文教育的情操。
无可否认,华教人士此次除了捍卫华教地位之外,还有一些是前来一吐数十年的怨气;三十多年来,华小一直面对各种问题,现在大选近在眼前,才推出8大措施和把1482名临教的合约延长至年底,这些应急方案的出炉,证明华小师资问题确实很严重。
在华教课题上,董教总和马华领导人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差异。从当年的华文中学改制风波,到今天的华小师资短缺课题,我们可以理解,为何董教总总是那么失望看待问题。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积压多年,仍未能有效解决,加上华小不够、校舍硬体设施残旧等等,校方必须靠民众家长的捐献才能办好华小,这些种种的确令华社不满。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立国之本,师资则是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资源,教育部应从政策与制度方面着手,妥善规划师资培训,绝不能含糊其事,否则推出再多的方案与措施,都无法解决问题。
还有,教育部官员们必须承认和接受多元教育是我国优势的事实,如果在政治上,华小不能与国小拥有同等地位,至少在资源上应获得公平对待,因为大家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有权享有国家资源。
“325抗议大会”不是偶然发生,如果当局在三十年前就认真看待华小师资问题,并且积极的去处理,华社今天也不必劳师动众搞一场集会。
虽然教育部已成立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特别委员会,内阁也议决这个委员会是一个永久性及长期解决华校问题的委员会,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是确保落实各项建议,解决华小师资问题。
“325抗议大会”已经发出了救亡的呼声,但愿这是最后一次抗议大会。


公 为
 ·南洋社论  2012-03-26·

“董总3·25华校救亡抗议大会”在雪兰莪州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如期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热爱华教人士一致通过四项提案,其中三项提及华小师资短缺的解决方案,另一项则是呼吁政府检讨现有的教育法令,以便公平合理地实施多源教育政策。 

三项华小师资解决方案包括(1)调走不具华文资格华小教师,同时,将之前调走的具华文资格教师调回华小;(2)为不是主修国、英文,却已在华小教导国、英文超过3年的具华文资格教师举办在职训练;(3)恢复以华文为主要媒介的华小师资培训制度,设立师范课程华小组和制定妥善方案来培训华小师资。 
抗议大会的四项提案,反映董总及华教团体不单止希望政府制度化华小师资培训,更希望政府能修订更为华社所接受的教育法令与政策,确保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健全及永续地发展。 
其实,董总抗议大会的提案,都是关爱华文教育者耳熟能详的诉求,只是类似华小师资的华校课题总是一再出现,一再燃起华社及华教人士心中的怒火,而政府当局在问题发生后所采取的灭火行动,充其量只被视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敷衍行为。 
就好像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博士日前提出的华小师资八项解决方案,一出炉就被董总形容为一项刻意阻挠3·25抗议大会的“应景”措施,认定这又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华校和华小课题拖延已久,没有诸如董教总等华教团体跟马华及华裔部长的努力配合,问题将永远无法获得有效解决。 
而最重要的是,朝野双方必须把最真诚的一颗心掏出来,开诚布公地讲出本身的需要与困境,如此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太多的互不信任与提防,只会让所有的互动都虚有其表。 

马华署理总会长兼卫生部长拿督斯里廖中莱日前指出,根据内阁的决定,“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是个长期运作的固定委员会,而且将容纳董教总等单位,以期通过圆桌会议的方式尽速处理问题;这方面,作为在内阁里的主要华人代表,马华有必要跟所有华教团体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以便该特委会在往后能够有效操作。 
就华教团体而言,尤其是长期为华校权益进行抗争的董教总,他们心中最害怕的,莫过于一旦参与政府所设立的委员会之后,会沦为政府的漂白工具,因此,马华和华裔内阁部长必须想方设法,解除华教人士的这道心理障碍,不然一切努力都将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华小师资特委会”再次召开的时候,朝野双方必须求同存异,彼此只可努力求同;因为将彼此存在的异议化大,最终只能够亲痛仇快,于事无补。


转载自:2012/03/26  报章社论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