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3·25 评论专辑》 (六)



多做事,少说话 
2012/03/29 南洋商报/社论·

在各方针锋相对和一些人刻意渲染下,“魏家祥事件”已导致“3·25华小师资短缺抗议大会”顿时失焦,这名教育部副部长在有关大会上是否真的挨揍的争议,更严重模糊了董总主办抗议大会的原意。

魏家祥脸颊是否捱拳,在彭亨马华党人报案后,警方自会展开调查,为免抗议大会进一步失焦,须恳请朝野政党高抬贵手,暂且放华教一条生路,别再为了本身的政治筹码而不惜政治化这起事件。

今天,心里最着急的,莫过于面对师资短缺的华小。眼看着“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华小特委会)的列车已经开动,眼看着“3·25华小师资短缺抗议大会”已如期举行,最终如果事情闹得完全变了模样,要叫这些华小的董家教成员情何以堪。

事件必须立刻回到正轨。

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星期一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重申,董总早已在3·25抗议大会之前致函教育部,表示将派员出席本月30日(现已改为4月2日)的华小特委会圆桌会议,包括他本人亦将赴会。

值此非常时刻,叶博士的相关声明至关重要,因为一旦少了董总这个华教急先锋,非但华小特委会的代表性将大大削弱,华社在华教课题上共同进退的局面也极难出现。

为了华教,也为了华社尊严,马华、民主行动党及公正党必须马上停止互相攻讦,停止再把华基政党代表“强于内斗,弱于外争”的丑态摆在人前。

“多做事,少说话”是各造应该坚守的原则,能够带到会议上讨论的事项,却通过媒体大事渲染,就算无关个人利益或个人英雄主义,也绝非以华教权益为前提的做法。 


全国大选越来越近,此际正是解决华教课题,尤其是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一大契机,这个契机或许不能让所有问题获得圆满解决,但如果华小师资问题继续原地踏步,马华必将首当其冲,成为华社责怪的主要对象。

这点,是完全没有悬念的。

马华跟董总曾经有过“相敬如宾”的互动关系,却不曾有过“蜜月期”,这与彼此对华教权益价值观的差异大有关系,董总因为更贴近华社在这方面的期待,所以,长久以来在华社取得的信任,远远超越马华。

魏家祥说了,他出席3·25抗议大会,事前获得正副首相首肯。换言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接受抗议大会的。

当然,接受抗议大会与否,与问题能否解决,或是两回事,除非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最终获得圆满解决,否则,华社忐忑不安的心,将始终悬挂于半空中。


马华请勿再“政治化”华裔
 ·2012/03/28 光华日报/言论版·
——作者:陈勇健 

董总所主办的325华教救亡抗议大会,因副教育部长魏家祥的莅临和挨“打”而升温,马华甚至开始炒热新闻,意图把魏高捧为“英雄”,甚至刻意抹黑“打人”者为行动党人,以图制造华教课题已被“政治化”,趁机为马华加分、掩没事实真相、混淆是非黑白。 

其实,先不说什么魏家祥值得钦佩或否,而是身为副教长的他已进退两难,不来会被羞辱为逃避,来了则需面对群众的围剿,这根本是已预料的事情。董总早前登报虽已举出几项条例,要出席的群众守规矩,但聚集了从南到北、包括东马前来者,出席人数达上万人的抗议大会,早已表明这是场“抗议”执政党长期漠视民意,没能解决问题而群起的大会,试问要怎么让出席的群众“冷静”?美其名和平集会也罢,抗议大会是捍卫华教者群聚声讨不公和失职的所在,副教长来不来根本并非关键,来了被嘘和数落更足以证明他是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 

我们千万勿忘记,宣布马华不支持抗议大会者何人也?马华总会长蔡细历是也。呼吁党员勿出席者何人也?自称“华人代表”、“发展华教”的马华公会是也。其实,民政党亦有派遣梁德明为代表,但不知是识其者太少,抑或只是一名无内阁官职的国会议员,所以乏人问津,倒是当年誉为“华教四君子”的民政党主席许子根不敢出席。民政党的立场微妙,但马华可是彻彻底底的华人政党,华人政党遭华裔唾弃,是多么丢脸的事情。 

马华借机炒作魏遭喝倒采,并大肆栽赃给行动党、公正党等是无补于事的,行动党的立场自70年代国阵推行单元教育和马来化始便从未动摇过,直至抗议大会仍力挺华教运动,动员出席大会。公正党虽被马华扭曲成安华的政党,还把1987年的往事搬出来大批特批;公正党是1999年方成立的政党,安华当时已非巫统党员,尔后遭受牢狱之灾,而力挺“烈火莫熄”的华裔亦不少。 

长期失职忽视民愿 

相反地,马华在1995年至2004年大选后都有不俗的成绩,“华人代表”大增,为何却一筹莫展?是否揭示国阵华基政党“当家不当权”的现实?出席抗议运动者,皆收到许多宣传品,如《华教导报》、《彩虹桥》、《快讯》等,详细的资料已无法使国阵推卸几十年来的责任,单华小师资问题自70年代始便无法解决,董总与华团联合发表了不下十份的备忘录,若如蔡总所言,抗议大会无法解决问题,马华该如何解释长期失职和忽视民愿(怨)之罪? 

一国之宪法是具有不可动摇性之权威的,联邦宪法第152条第1款便规定:“国家语言既是马来语,并得如国会所制定的法律规定一般使用于任何文本上。但:甲)不得禁止或阻止任何人(于任何官方用途之外)使用、教导或学习其他语言;且,乙)本款无任何规定可妨碍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维护其它族群语言的使用和学习”的权利。但执政党自《拉萨报告书》始便一而再推行单元化教育政策,剥削本国多元文化与教育权。林吉祥于1968年文化大辩论的总结,已清楚表达大马少数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呼声“…作为一个多元种族与多元语文和国家,让多种语文来表达文化只会使一个国家之文化更形丰富”。 

魏家祥言:如果辞职可以解决华教的问题,他愿意马上下台。这句话仿如表露出马华对华教问题已无能为力,不管魏下台或另一个马华部长上台,已无法改变任何局面,争取了几十年最终还是选票效应,选前开一大堆空头支票,选后不仅无兑现,还继续恶化本国族群关系和剥削多元文化与教育,少数民族只能继续承受教育不公和不平等的政策,试问这还要人怎么放心支持国阵?





重视华教大会提案 

·2012/03/29 星洲日报/言路版

——作者:陈树楷 

325华教救亡大集会因为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宣称被人踫触到脸部而失焦,真的令人失望。如果他真的被打,那就该交由警方处理,无须通过媒体申冤。相反地大家应该把焦点放在大会通过的4项议决案。 

华小师资不足是这次大会的焦点。华语作为华小的媒介语,諳华语成了华小教师必然条件。因此,要求被分派到华小的教师必须具备华文资格是合理的。现在许多华小面对不諳华语教师的调派,间接的破坏了华小华语作为行政语言的环境。教师开会被逼用国语、许多通告和会议记录也必须用国文书写。试问这还是华小吗?因此,教育部应该以民为本的听取民意,尊重民意,履行大会的第一项议决案。 

再者,华小生的国语和英语弱是因为教育部在过去50多年,没有为华小培训足够的华语科以外的专业教师。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表示,根据2012年1月31日的最新数据,国內小学只需要7千744名教华文的专业教师,但教育部却总共填补了1万9千282人。因此,教育部现在要做的是为华小培训各科专业教师。2008年杪开办的国语和华语双主修的假期师训班就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此外,大家是否注意到近年来师训华小组不再是单一的华文科而已,同时也包括了国语、英语、数学、科学等科目。相信教育部也发现了华小师资的缺陷。虽然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但是却出现在执行上错误,那就是招收学员的条件。教育部在招收华小组其他科目的学员时,並没有强制申请者必须具备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优等的资格,结果为华小培训了一批不諳华语的专业教师。有鉴於此,教育部必须確保华小组所有申请者必须具备SPM华文优等的资格。唯有这样,未来华小才会有具华文资格的各科专业教师,而不会再出现华文专业教师错配其他科目的情况。国语、英语华语化的情况也可避免。

由於培训师资是长远的计划,上面所述是为了未来,但是华小现在迫切需要各科专业教师。因此,大会议决案第二项是可行的,教育部应为现有华小各科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相关科目的专业教师。为了避免华小因教师参与培训而出现短缺的问题。笔者建议把相关教师纳入教师提昇计划里,即吸纳相关教师进入教育部开办的校外大学课程,除了可以提昇教师学术资格外,也让教师获得相关科目的学术培训。对教育部和华小而言都是一举数得。 

確保各源流学校地位平等,享有公平合理对待是华教数十年的梦想。然而半津贴魔咒一直纠缠著华小,要爭取政府制度化发展拨款难如登天。既然政府承认华小作为国家教育一部份;高官显要也一而再的称讚和认同华小的贡献。为甚么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恩赐”式的拨款,却无法向全津国小一样获得应有的制度化的拨款? 

最后,笔者认为华教问题不能再从种族角度看待。华教不应只是单单由华社承担。华教不只是关乎文化及族群认同,应以全人教育角度出发。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陈树楷)




顾得了华小,国中呢?

· 2012/03/29  星洲日报/言路版 ·

——作者:林明华


我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国中毕业生;更贴切的说,我是华小毕业生,6年的中学生涯,则是在英文源流中学度过。 

所以,我必须承认,与现在的国中生比,我的国文並不好;与当年的纯英校生比,我的英文也不好;与独中生比,我的华文水平,更是不过尔尔。 

但我仍然很感恩,感谢我中学时期的印裔校长迈克彼礼先生,因为他的开明,我的6年中学生涯,一直都有华文好唸,高中时还加了一科中国文学,而且全属正课。 

我是幸运的,因为並不是每位国中校长都肯开办华文班。在一些地区,例如新山和八打灵再也,华团须发挥“民间力量”,自费开设週末华文班,那些在没有华文班的国中就读的华裔生,才有机会学习华文,並报考华文。 

但国中华文班就永远只能靠“校长开明”或“民间力量”,才得以为继吗? 

事实上,国中华文班现在还存在著一颗计时炸弹,即师资来源几乎枯竭,不容华社掉以轻心。 

过去,马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只要多唸一年的教育系课程,就可获派到国中教导华文科。但自从马大在多年前停办教育系课程之后,这些马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就再也无法如此“顺理成章”的成为国中华文教师了。 

据瞭解,在马大停办教育系之后,要成为国中华文教师,必须拥有大学学位、並在师训唸过一年KPLI课程。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的国中教师,未必是中文系的本科生,他们有的只是拥有SPM或STPM的中文资格而已。 

至於那些大学中文系的本科毕业生,如果他们想要成为华文教师,如今似乎只剩当临教一途了,即他们必须先成为某所华小的临教,然后以临教的身份申请进入师训KPLI班。问题是,即便如此,他们毕业之后,也不能担保会被派去国中执教。师资短缺,也因此成了一些校长拒开华文班的藉口。 

在“解决”华小师资问题的8大措施出炉后,不少国中华文教师纷纷向督学询问调往华小的资讯,国中华文教师不足加剧可能成为新的隱忧,也跟著浮出台面。 

国中华文教师要求转教华小,原因並不复杂。毕竟,在华小教书,要比留在国中较有归属感;更何况,他们当中,很多本来就不是中文本科生,要他们教导中学的华文,確实难以胜任。 

国中华文班是师训华文组的摇篮,也是华小未来师资的最大来源,国中华文班面对的师资不足问题,也与华小师资问题一样严重,別顾此失彼啊!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转载自:本国报章评论
——赤道论坛/事实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