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总捍卫的是宪法赋予华教的权利
2013/9/10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林大刀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3-2025教育大蓝图》,成功的令董总与教总之间的矛盾被激化。也令华社再一次看到某些华团是如何配合巫统的策略,成功的让华社在华文教育课题上继续分裂。
先说华总,在华教课题上,这个是最莫名其妙的组织。华社长期以来都认同,各州中华大会堂乃至华总,只是华社民间社会问题、乡团之间的联谊交流,凝聚华社族群力量的民间组织;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代表着华社的工商企业领域的各种权益,推动华社工商事业的发展;而唯一名正言顺代表华文教育的组织,只有董教总。
现在华总硬是要插一脚进来,还声言代表华教向政府争取什么什么东西。事实上,他们对于华教课题了解吗?用商业手法和思想来谈华教,有正当的代表性吗?说得难听一点,华总会长方天兴只是在“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罢了。
但是,正因为华总对华教课题的不懂装懂,在某些程度上已经起了误导的作用,甚至使得一些华社份子开始质疑董总捍卫华教的立场是否正确。
我甚至听到有人这样问:国阵政府推行单一语言教育政策有什么错?在马来西亚多多学习国语有什么错?国阵政府推行同化政策有什么错?看看泰国和印尼的华人被同化了,也很好啊……华文华语只需要有基本认识,会说会写就够了,不需要精通......
说这种话的人,如果不了解大马建国的历史,我不怪你,如果了解了还讲这种话,就活该被骂。
我们先说泰国。泰国从来不曾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所以没有争取独立的问题存在。千百年来,移居泰国的华人入乡随俗,学习了泰国语言和种种生活风俗习惯,被同化的同时,也影响着泰国人学习中华文化,今天我们看到的泰国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影响,人民之间没有任何文化冲突;与大马国情截然不同。
印尼虽然曾经是荷兰的殖民地,但是国情也跟大马不同。早期的华人移居印尼,迅速融入当地社会,一样被同化了,但是也令印尼人的文化宗教起了天翻地覆的影响。正如较早时印尼前总统哈比比受邀到雪兰莪大学演讲所说的:是中国的郑和把伊斯兰教带进印尼,从而全盘改变了印尼人的宗教信仰,从基督教转向伊斯兰教。而且印尼在向荷兰争取独立的过程中不牵涉族群利益,所以拿印尼与大马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
马来西亚独立前,华人已经在这里扎根几百年,华人在建设国家方面的贡献不会比任何族群少;再说,大马华人兴学办校的历史比马来人更早。马来人是在英国殖民政府协助之下才拥有自己族群的学校,而华文学校却完全是南来的华人自己努力创办的;在独立以前,华教的发展比马来教育更全面及蓬勃。
英国政府允许马来西亚脱离殖民统治,走向独立的大前提是必须三大民族共同争取,任何单一种族申请独立,都不受考虑。因此华人在马来西亚独立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独立宪法也明文规定,华人可以保留母语教育、宗教信仰、文化风俗;华教的发展是受到宪法保护的。
现在的情形是国阵政府不断利用各种手段打压华文教育。强硬推行单一语言政策,已经明显违反宪法精神。董总站出来捍卫华文教育,何错之有?你原本就拥有的东西被强权掠夺侵占打压,你怎么可能没有感觉?怎么可能不愤怒?
如果你明白了建国历史的真貌,却还坚持支持国阵政府的单一语文政策,不认同董总捍卫华教的努力;那我无话可说。但是,我个人绝对支持董总的立场,我不想成为大马华文教育被消灭的千古罪人。
有地位不等於有发展
2013/9/10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罗汉洲
有人说,在2013年至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里,华小与淡小拥有更明確地位,华小和淡小也会永久保留。
早在1950年代,华巫印3族共同筹备向英国爭取独立时,3族母语教育已有明確地位,3族先贤保证独立后的马来亚,华巫印族都拥有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
换言之,3族拥有母语教育权、马来语文是唯一国家语文、马来人在独立后15年內拥有特权(独立后修宪撤销了15年期限),以及统治者特殊地位等,都是与马来亚的独立与生俱来,有了这些共识和保证,英国才允许我们独立,此所以说华人的母语教育权利(並不只于华文小学阶段而已)在正式独立前已有明確地位,有了马来亚才有后来的马来西亚。
因此,上述教育大蓝图里的“华淡小拥有更明確地位”,也不过是重申独立前的共识与保证吧了,这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一些华团领袖或代表却认为是德政,是特殊恩赐,于是奔走相告,未免自我矮化;得到我们本来就拥有的权利,何须表现得感恩戴德?
严重毁诺
相反的,独立后不过几年,也就是1960年前后,华文中学却给排除在国家教育体系外,被逼“独立”,贴切点说就是任由它们自生自灭,政府袖手不理,于是华人的母语教育权利就给削减了一半,这是(政府)严重毁诺的事。
政府可以关闭华小吗?马哈迪于2002年3月13日接受《中国报》专访时说,法令不准政府关闭(消灭)华小,即使学生极少的华小也不可关闭,否则华人有权起诉政府。
儘管如此,政府却可不增建华小,限制华人母语教育的发展。日前隆雪华堂会长陈友信说,教育部总监阿都嘉化接见16个华团时指出,教育大蓝图规定不能建立新华小、独中或国民型中学。
可见有明確地位,並不等于可以发展,华团何需深感欣慰?
华小历史课程——教育部葫芦里卖什么药?
2013/9/10 光华日报/评论版
~作者:连和胜
据报道:现在离明年开学只有4个月,教育部还没有公布第二阶段,明年开始施行的历史课程纲要,课本更还没有着落;校长没有得到汇报;老师也还未接受训练。历史是必修科吗?媒介语是华语吗?学校还在急切等待。
不久前,在评论第二阶段华小课程时,笔者曾说:“历史这一科的教学宗旨与内容,最近成为热烈讨论的焦点:由于课程太过偏重伊斯兰教文明,多强调马来民族主义。而且,对于非马来裔族群在殖民时期,及独立后建国过程中的贡献,不予重视,参与策划与书写课本者,几乎全部来自同一族群,所以引发许多不满的情绪和争论,最后版本的历史课本不知有没有妥善处理?”
当时是要表达对历史代替“地方研究”作为新科目的疑惑,深怕教育部里的小拿破仑,利用历史这一科,来贯彻他们所谓的“最终目标”。
这近在眉睫之际,教育部还在慢条斯理,我们只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们想:这是不是一个策略性的考量,在你意料不到,措手不及的时候,突然提出,让你没有时间反对,而逼迫地接受米已成炊的结果?
谁写的历史?我们的担忧是情有可原的。
近代史的例子:日本是这方面的高手,二战的罪魁祸首,残忍的侵略者,却可以把历史课本里处理得轻描淡写,让年轻一代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也不知那时军国主义者的罪行!
再看看最近发生在本国的事件:电影“王者之风”很明显的,想把五一三的种族冲突的悲剧,依照他们的主观愿望,呈现他们所谓的真相,替真正的始作俑者脱罪!
我们常常听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问题是:第13届大选的结果,获得47%选票的国阵是真正的胜利者吗?
处在这个非常时期,教育部要实行十年教育大蓝图,华社很担心华小会变质,甚至趋于灭亡。历史课本内容如何?历史有华文课本吗?历史可以用华语教导吗?这些都是华社所要关心的事项。
现在起,华社可要提高警惕,步步为营,再加把劲,关注华小里的历史科教学,让我们的莘莘学子,我们的下一代,能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鼓励教育多元化发展
2013/9/9
(砂拉越)国际时报/评论
2013年至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正式推展,备受华社关注的华小国文授课时间终有定案。
副首相兼教长丹斯里慕尤丁表示,政府在考虑华社意愿后,决定采取折衷方案,将华小第二段(四至六年级)国文每周授课时间定为240分钟。他强调,华总和教总要求210分钟,但教育部只同意减少到240分钟,这项折衷方案也获得接纳。
华小国文授课时间目前是180分钟,大蓝图最初的建议是270分钟,结果引起华社及华校支持者不满,在华教团体向教长陈情之后,最后以240分钟拍板,虽然和华社期望的210分钟尚有差距,但成功促使教育部稍作让步妥协已属不易,尽管结果仍然无法令人满意。
参与会见教长的教总、华总和全国校长职工会对教长指国文课定为每周240分钟是获得三大团体接受的谈话深表震惊,发表文告表示不满和极度遗憾,因为他们已明确表明不能接受教长提出的240分钟折衷方案。有理由相信,教育部在这件事的主要考量,不排除和淡小并不反对有关,以致在“统一”制度下牺牲了华社的意愿。
教育大蓝图的焦点,除了华淡小国语课时间的规定,还包括保证不边缘化各源流学校、鼓励政府资助学校自愿转成政府学校、保留华小和淡小地位和基本特征;值得一提的是,独中也列入大蓝图,中小学将提供多元化教育选择,包括华文独中。此外,半日制学校改成全日制,多出时间教英文课、2016年大马教育文凭英文必须及格等。
华小特征获保留,独中列入大蓝图,无疑是令人欢迎的转变,可惜仍无法消除变质疑虑。特别是政府鼓励国民型半津贴学校申请成为政府学校,就涉及校产和主导权问题,董事部地位是否被蚕食至为关键。
一些党政机构认为,只要不影响董事部主权,华小从国民型变成国民学校是无妨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华社应慎重,在具体内容未公布之前,不可贸然作出决定,特别是要提防一些存在灰色地带的条文,应坚持三大鲜明立场,即确保华小不变质、校产永属董事部、董事部在食堂招标等的主导权不能被褫夺。
据悉,教育部是以校地由政府租赁为条件让华小转为国民学校,表面上华小没有损失,今后还可能不必担心经费问题,然而正如教总主席王超群所曾经强调的,华社不应天真的以为放弃学校主权后,就可以100%获得政府资助,因为一些全津华小也须靠董事部筹募才得以发展,更何况全津和半津学校只是官员法外立法的不成文规矩。
必须考虑的是,如果董事部放弃校地卻未必获得政府全面资助,岂非赔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政府既打算以租赁形式收编华小,何不将租金直接拨给董事部来改善和提升设备?因此,一般认为,在未得到足够保证之下,华小不如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免得自陷泥沼无法翻身。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育人才,我们欢迎政府推动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不过,所有制度都应具备兼容性,鼓励多元化发展,同时确保资源获共用和公平分配。任何打压母语教育的做法,对国家和人民是毫无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