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感言】——自强不息
王瑞国(文教工作者)
2008年3月8日大选后,我国出现了新的政治局面,人民联盟执政了几个州属。当年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等领导,毅然主动访问了霹雳、槟城、雪兰莪及吉打等州民联政府,并提交备忘录和提出三项建议,以期在政治新格局下为华教开拓新局面。
首先,建议为各源流学校提供土地建校。州政府修订规划蓝图、地方发展蓝图及学校规划指南,在每一个住宅区规划保留地,建设居民所需的学校,包括华文小学和华文独中。
其二,建议减收学校地税。州政府将州内包括华文独中的各源流非营利性质学校的地税定为每年马币一令吉,所欠之地税也减至每年只需交马币一令吉。
第三,建议州政府拨地供独中“以地养校”及每年固定拨款予华文独中,协助解决学校的财务问题。
当年董总经过与四个州政府坦诚交流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地税方面,霹雳、槟城和雪兰莪州政府宣布,只向华校征收象征式马币一令吉地税,而吉打州征收马币10令吉。在拨款方面,槟州政府从2009年起列入财政预算案,每年拨出共100万令吉给州内5所华文独中,今年增加到200万令吉,每所各40万令吉,落实“制度化拨款给州内独中”政策。
霹雳州政府基于财务状况,除了一般的拨款外,时任民联政府霹雳州务大臣尼查,
2008年在霹雳育才独中举办“育才创校100周年”的庆典上,宣布拨出一千公顷的土地予州内九所独中,作为“以地养校”用途,纾解独中面对经济的难题。然而,霹雳州独中的“以地养校”计划,却是一波三折,主要是因为议员的跳槽,引起政治风波,造成执政不足一年的霹雳民联政府,让国阵重掌政权。
随着国阵的上台,“以地养校”计划出现了“要地还是要钱”的争议,有人游说“要钱不要地”,一时难以解决。不过,有些独中尤其是育才独中董事会就坚决认为,拥有土地才能确保长远的利益。后来经过了独中内部协商和斡旋,包括在各地举行汇报会,反映华社支持“要地”的决定,国阵州政府才放手让独中自行决定“以地养校”计划。目前该计划的收入,也仅能纾缓而不能解决独中所面对经济上的困境,所以学校为了建设与发展,每年还得向社会人士募捐。这说明独中的发展,必须秉承“团结一致,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傲立在这充满契机的时代浪尖上迎风飘扬。
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希望联盟终于取代了61年来以巫统独大的国阵政权。我国迎来了“新政府、新希望、新纪元”,我们期望希盟政府确立多元团结政策,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和扶持各民族母语教育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必须指出,一个各民族语言与文化获得尊重和肯定的多元文化社会,有利于国民的团结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马来西亚有今天的发展,是紧紧依靠各民族共同奋斗和辛勤耕耘。各民族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包括土著文明、马来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欧美和西方文明以及各少数民族文明,这些优势正是实现一个美好的多元团结社会的得天独厚条件。
所以,鼓励和支持各民族通过母语教育,传承和弘扬本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融合东西方各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新的多元文化,化解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发展性危机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危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各源流学校的母语教育是构建多元文化社会的基石,“ 华文小学是华文教育的基础,华文独中是华人文化的堡垒”是构建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盟政府应予重视及大力支持华校的发展。 因为,华文教育不仅是华族的事业,更是国家的事业。
际此国内外环境出现较有利于华教发展的关键时刻,华教工作者更应抖擞精神,充满信心,自强不息,继续壮大自身的力量,同心协力,为我国华教事业攀新高、创辉煌,为构建多元团结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8-06-30)
承认统考之路挑战依然
2018/07/1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猷荃
承认统考是希望联盟竞选宣言的承诺。如今内阁基本完整就任,负责教育部着手处理技术问题,迈向落实,顺理成章。
然而,教育部长马智礼日前回应媒体关于落实承认统考提问,可以简化为三点:
第一,“不仓促”;第二,“须参考各方意见”;第三,“须要保障马来文地位,以及保障国民团结与和谐”。
单纯重字面意义理解,这些宣布似乎也没有什么。“不仓促”,以及“参考各方意见”,除了紧急事件,似乎放诸任何决策,都应该基本依循的做法;虽然,这还是和希望联盟执政后,一系列雷厉风行,果断变革的作风,总有那么一点的不搭调。
比较详细的报道,指出马智礼提出参考各方意见时,强调的是不应该只聆听华教界的声音,也应该和马来文的捍卫者沟通。这显然是回应来自马来社会反对承认统考的声音。
通过沟通厘清误解
从正面意义看待,沟通当然必要。当下反对声音,反映了马来社会对于统考的误解。这包括许多反对者,将统考视为完全脱离马来西亚现况;完全依循台湾地区课程;统考没有我国历史的内容等等。
这些误解,当然需要加以沟通反驳厘清。如果通过沟通,马来文教组织能够加入,向马来社会解释真相的话,承认统考的未来之路,肯定可以更为通畅。
然而,从林冠英发表文告中文译本被无理炒作的事件看来,所谓的“误解”是“无意”还是“有心”?值得玩味。抨击林冠英的马来群体的指责,看似企图让人以为林企图放弃马来文,纯粹用中文发表官方文告,忽视中文文告仅仅是译本。
看来保守势力在各个议题上,进行理性辩论的能力还是苍白无比,因此只有通过扭曲事实,散播谬误来煽动群众。这些伎俩,当然并不新鲜。当前保守势力失去垄断主流媒体平台后,煽风点火能力,可能有所削弱。
然而,网络世界的以讹传讹,效应同样不能低估。教长的上述言论,显示他也感受到了压力。这压力是否会转化为最终的退让,这不仅是马智礼个人,也是整个希望联盟的考验。
华教界,与其坐观希盟政府招架反对统考势力,不如投入资源,努力系统性的向友族社会,厘清对于统考误解的观念,抵御有心人士的炒作。
“承认统考必须保障马来语地位”,单纯看待,这似乎不难解决,而且也早有方案:学生统考文凭被承认的前提,是必须考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马来文科。
炒作此议题的人士,可能不会满足与如此安排。或许我们可能会听到,“唯有所有科目以马来文学习与考试,马来文的地位,才能被真正的尊重”。
至于“国民团结与和谐”,数十年来,被部分人士视为抑制少数民族文化的借口。这次竟然成为部长口中承认统考的考量,承认统考还之路,难道不会另起波折?
当然,于真正意义的“国民团结与和谐”概念下,公民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是最重要的前提。这包含奉行与发扬自身语言与文化的权利。
无法协调应暂搁置
但对其他一些人,“国民团结与和谐”是别有它意的。只有在消灭差异,或至少减少差异,同化入单一的文化当中,团结才有可能。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有人就会不满。不满,就会不和谐,也不会有团结。简而言之,“国民团结与和谐”成了一些人主观判断。
一些评论认为,马来西亚实现史无前例的政党轮替后,重中之重,应该是体制的改革。政治法治体系有所改革,往后的政治决策,方能允许理性的辩论,最终更具体的反映民意。一些无法协调的争议,可能应该暂时搁置,未来从长计议,以免模糊当下政改的焦点。
倘如落实承认统考方面最终必须有所妥协,希望联盟领袖们需要警惕,这可能是向种族主义退让的滑坡。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策略性退让,虽然无奈,有时也不是毫不可取;但代价必须值得,也要确保在其他领域换取更大的进步。
走不完一里路
2018-07-11星洲日报/开屏论势
~作者:杨微屏·
民政党变反对党后落井下石,讥讽这“一里路”在希盟脚下,可能变成“十万八千里”。这是五十步笑百步,前朝马华民政不力,现在来笑人家,风很凉,博什么?如果早早完成一里路,现在也没有这长长的手尾。
我们常常仿效反对党笑说人家“一里路走不到”,噢噢错了,现在要改口,这“反对党”现在是执政党了,“走不完一里路”的马华民政,在大选落败后不必再走了。
前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争取政府承认统考的“一里路”走不到,希盟“小辣椒”张念群走马上任为教育部副部长,言语间似乎笃定的认为走完这一里路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新教长马智礼却打脸,公然指要承认统考前需要考量两个课题,即不会影响到国语作为官方语文的地位及国民团结与和谐受到保障。
幸灾乐祸吗?其实不必,这是华社共同的悲哀。
前朝的马华民政仰人鼻息,在国阵协商精神中当权不当家,永远都争取不到统考文凭受承认而成为笑柄。现在成为执政党的行动党坐拥权位后,要争取统考文凭受承认,一开始就陷入盟党泼冷水的尴尬。
民政党变反对党后落井下石,讥讽这“一里路”在希盟脚下,可能变成“十万八千里”。这是五十步笑百步,前朝马华民政不力,现在来笑人家,风很凉,博什么?如果早早完成一里路,现在也没有这长长的手尾。
至于现在从野升正的行动党,从前讥笑责备人家当家不当权,大选前录视频短片信誓旦旦的保证不会是敦马哈迪一人说了算,声称希盟是4党一起协商当家,从前笑人不必本钱,现在人在官位体现马华民政走过的处境,看来在所有合作处于“最初模式”的当下,应该就要凝集力量来展现不随意妥协的勇敢和担当,不然未来合作模式定型后,就只能步马华民政后尘,不停的忍气吞声的在顾全大局下妥协,最后就扭转不了希盟4党平起平坐的地位。
看回509大选前的希盟竞选宣言,关于统考的这一部份,其实和国阵如出一彻,宣言中承诺承认统考文凭,但条件是统考生需要考获大马教育文凭单科马来文优等。
变天后希盟新政蜜月期慢慢转入材米油盐的现实,统考课题的考量和前朝一样受阻,董总、华社等的立场不变,没有打算让步。而当权者还是持有如前朝的阻力,让人疑惑这统考文凭如何有那么大力量去影响到国语作为官方语文的地位,以及破坏国民团结与和谐?
承认统考如果没有永远被政治化,以宽阔的胸怀从教育方向看待培育人才资源的角度,承认统考文凭本来就不足以成为课题。大马既然可以包容国际学校,也没有去要求必须以马来文作为官方媒介,不担心会破坏国民团结也没有阻止本地国民报读,为何却无法对独中和统考释怀?
其实,统考文凭只是华社寻求“被平等认同”的一口气,几十年来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独中生却逐年增加,一批又一批的统考生自己凭本事走了多少里路,大家再看到关于承认统考的种种限制和舆论时,早就只有一个“累”字。
马华的“一里路”笑柄,民政挖苦的“十万八千里”也罢,终究这些在官场上与政治较量的伎俩,让人不禁感叹争取统考这样基本的需求,却都不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万丈,以官之名背负的其实是值得同情的无力,这一点也不值得在朝在野的谁互相取笑。如果一个国家经过几十年都看不到独中办学和统考数据证明的人培育成果,你还在笑什么笑?!
废除学校电脑班
2018-07-10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陈仁杰
1996年教育法令阐明,所有被列入正课时间表内的科目皆不得收费,因此编入正课时间的收费电脑班已经抵触了该法令,教育部也因此正式通过各州的教育局发出指示,相信全国各地华小将陆续停办电脑班。
无可否认,在十多年前电脑尚未普及化的时代,校内电脑班的存在的确让学生获益不浅,使他们能够获得启蒙知识及学习基本电脑技能,让他们不至于与科技脱轨。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的孩子们能够更容易接触电子产品及掌握电脑技巧,再加上新时代的家长对电脑也有一定的知识,若孩子遇到不明之处,大可请教父母抑或兄姐。有鉴于此,校内电脑班逐渐沦为鸡肋,其存在的价值也惹来了不少质疑。
在不少学校的电脑课中,由于电脑数量有限,两人甚至三人共享一台电脑已是常见的情况。试问在这种缺乏自己动手实践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完全了解老师在课堂所教的知识吗?
学校电脑班另一个落人话柄的诟病是,若在上课时间出现孩子玩游戏抑甚至上网看戏,这怎么能够不招来家长的不满呢?事实上,曾有不少家长就类似情况向校方投诉,也因此惹来了不少争议,让人怀疑电脑商、董家协与校方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利益关系。
迎合时代的要求,让孩子接触电脑知识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或许,教育部能够探讨把电脑班纳入正课,根据大环境与需求拟定课程纲要,提供有素质的电脑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从中获益。
无论如何,教育部的禁令是名正言顺之举,学校必须遵从教育部指令,毕竟校方必须以身作则,教导新一代何为奉公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