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3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805


统考走不完的一哩路?


2018/07/22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谢诗坚


509投票前,马来西亚两大阵线针对统考的立场作出了有相似的“承诺”。

首先是在201838日,希盟发表了其竞选宣言,在第50项中承诺“恢复公立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权威”。内中有一段这样说:“统考文凭早已被世界顶尖大学普遍承认与接受,让统考生能够报读入学。从2004年开始,统考文凭已获得本地私立大专的认同;而在2010年时统考文凭也获得教育部管辖的师范大专承认,得以报读教育(中文)学士学位的课程。

然而至今,统考文凭仍然不受本地大专学府的承认。因此希盟将承认统考文凭作为入读本地公立大专的基本条件及资格,但须附加条件,即申请者必须在大马教育文凭(SPM)的马来文考试中至少获得优等,统考文凭也将受确定,以确保其水准和现有的入学门槛相等。”

另一方面,国阵在201847日发表的竞选宣言,也首次把统考列入宣言之中,在第四项主旨“加速人力资本和卓越教育的发展”中提及对统考的承认。它说:举凡公民持有与大马教育文凭(SPM)和大马高等教育文凭(STPM)相同水平的国外考试文凭,同时也符合国文科优等和历史及格的要求,都一律具备了可获考虑进入任何高等教育学府就读的资格,这也适用于独中高中统考文凭。

虽然国阵原先是使用“可获考虑”的字眼而引起争议,但后来国阵也改成“全面承认”而平息了“唇枪舌剑”。不过,国阵的宣言中则多了一项条件,即独中生的历史科也要及格。尽管文字中没有指明“历史科”是SPM或是统考的历史考试?但一般相信国阵一旦再上台执政,就会要求统考生参加SPM的国文和历史科的考试,在符合条件后才可以申请进入公立大学。

如果国阵未失政权,它会不会比希盟更干脆利落地承认统考?这个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国阵;尤其是巫统面对“土著权威机构”的扬言要全力反对政府承认统考。

结果是希盟赢得政权,但是教育部长马智礼说承认统考仍在努力协商中,当然不必花60年来处理(到底要多久?尚未有暗示)。

这种说法等于统考不是一早就拟好承认的妥善方案?而是应对竞选时开出的“承诺”。若是这样,写在宣言中又有什么意义呢?

姑且拿已经出任副教育部长的张念群的谈话作比较就可探知其中的奥妙。她在希盟宣言发表的那一天(38日)也发表文告说:“国阵的最后一哩路60年了一直走不完,希盟一旦执政,我们将会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允许独中生以统考文凭申请进入本地(公立)大学。”

她更具备信心指出:“承认独中统考,希盟说到做到,货真价实也不含糊。”

可是在出任副教育部长后,张念群说她个人是希望今年内承认统考文凭,但她无法给予承诺,因她不是决策者,还得经内阁讨论和决定。

对此张念群认为主要是教育部的官员思想保守,因此她也无法保证教长马智礼需要用多少时间才走完一哩路。

对此前任教育部长马哈兹尔也发表文告指出一切得按照1996年的教育法令行事,而且独中生需要在SPM考试中,马来文获得优等及历史及格才具备条件进入公立大学。

由此来看,不论是希盟或国阵它们在承认统宣言中都未事先作好功课,可以被视为“应景”的宣言,才会在大选后发现“碰壁”连连。

其实在1975年由董总发起主办的统一考试(UEC)时,也与时任教长的马哈迪有所协商,结果同意当成“内部考试”,也只有独中生才可以报考,争议也就停止了。

当统考成为“内部考试”后,就没与政府考试冲撞,同时政府也没有阻止独中生参加SPMSTPM考试。只要他们在官方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就可进入公立大学。

后来独中生的统考文凭受到外国大学的承认,也成为一项“吃香”的考试,但董总还是不断要求和坚持要政府承认统考文凭。只因条件不成熟,一直都无法达成协议。

究竟董总要求政府承认统考是为了什么?主要是争取政府对各育文教育一视同仁。至于要求进入国立大学也是学子的一个愿望,毕竟除学费比较便宜外,也能在毕业后较容易获得理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让统考成为被政府承认的文凭。

不过当统考已经迈入43年后,它已成为海内外各大学所认知的另一张文凭。换句话说,在政府不承认下,统考生也有出路,独中人数也比以前为多(8万余人)。而且华人不易挤入公务员行列也是众所周知的事,自然不成为独中生梦寐以求的职业。再说马来西亚的私立大学及大专院校也到处林立,独中生不必担心深造无门了。

因此黄祯玉说如果承认统考得牺牲独中办学主权,那就宁可等阻力解决了再说。

当然阻力是一定存在的,因为华文教育打从“五四运动”后就成为政治课题,甚至在1955年普选前,也是林连玉向东姑承诺支持联盟才有了1956年的拉萨教育报告书对多元教育的“开放”。

自此之后,不论马华或民政或行动党,都在教育上有讲不完的故事,毕竟政治已渗透华文教育中;而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又是靠政治来推进。例如今日的统考,若不是成为政党的筹码,这些政党需要用华教来出牌吗?

为此,如果我们希望统考可以远离政治不受政治干扰,就好像希望华教的存亡与政治无关,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有些天真?



反对承认统考出于“偏见”?


2018/07/2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王介英


“偏见”的可怕在于它让你戴上有色眼镜,只看到你厌恶者的毛病,看不到他的优点。笔者当年在南大念书时,听过一则“偏见喻言故事”,那一年,南大生物系只收到9位新生,政府当局为此有意关闭南大生物系,可是,新大生物系只有7位新生入学,却一点问题也没有,因此,校方举办了一个汇报会;爱讲故事的数学系教授郑奋兴博士在汇报会上,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所学校的舍监夜访学生宿舍,发现两位寄宿生抱着书本睡着了。一位是他喜欢的学生,另一位是他讨厌的学生。他叫醒他讨厌的那一位学生说:‘你真没有用,一读书就睡觉!’然后,转过头去指一指旁边他喜欢的另一位学生说:‘你看他,睡觉还读书!’”这个故事形象地带出:“偏见的荒谬,偏心的可笑”!

大马有许多思想狭隘、目光短浅者,对华教存有偏见,对华文独中更没有好感,既不想知道独中如何运作,也不去了解统考文凭的学术水平,单凭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就视华教为洪水猛兽,把统考当作眼中钉、肉中刺。要这些人支持承认统考,犹如与虎谋皮,缘木求鱼。即使在“变天”后的今天,大家一提到承认统考,许多似是而非的大帽子就会当头扣下:什么挑战国语地位,什么破坏种族和谐……!

开了“不良示范”先例

风雨飘摇度过数十年的岁月后,来到第14届大选,朝野两大阵营都把承认统考列入他们的竞选宣言。大家原以为争取了数十年的统考,终于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但希盟胜选之后,对承认统考似乎还是举棋不定。新科教长马智礼博士说要全面研究,才能作出决定,担心它会影响国语地位,顾虑它会破坏种族和谐。其实,追根究底他顾虑的恐怕是会失去马来选票。

依笔者看,这是种族主义的偏见在作祟。董教总的解释、华人政治人物的晓之以大道理都恐难起什么作用。只有了解统考与华教实质意义的最高马来领袖挺身而出,为华教与统考讲一句公道话,才能消弭马来社会的疑虑。安华开口了,敦马哈迪医生、慕尤丁、末沙布还“金口未开”!

但愿敦马开口时,不是重复他在国会所说的那句:“The pre eletion manifesto is a guide, not a Bible.”“竞选宣言只是一个指南,有时候我们能做得到,但有时候我们发现不能,我们必须务实。”

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敦马的说辞,开了“不良示范”的先例,有玩弄“权术”、亵渎“竞选宣言”之嫌。但天纵聪明的敦马当知道,承认只有A Level水平的统考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国际学校到处林立、外国大学分校开了一所又一所,承认经过严格评估、审查的统考问题根本不大,何况它还是竞选宣言的一项承诺!



要跳票的承诺?


2018/07/22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陈仁杰


大马迎来史上首次政权更迭后,甫上台的希盟政府正逐步兑现大选竞选承诺。当中,最受华社瞩目的莫过于承认统考文凭。

对于前朝政府那走不完的一哩路,华社对希盟可说是寄予厚望,尤其是向来就该课题对国阵大肆挞伐的行动党。新上任的副教育部长张念群也坐言起行,将会晤董总新领导层商讨该课题。

不过,教育部长马智礼的一番言论给华社淋了一盆冷水,心中殷切的期待顿时凉了半载。他表示承认统考必须以两大考量作为前提,那就是不影响国语作为官方语文地位及国民团结与和谐受到保障。

国人想必对类似的言论感觉似曾相识。这跟前朝巫统领袖针对统考课题所发表的言论有差别吗,难道这就是新政府要带给人民的“新希望”?

事实上,希盟竞选宣言里,承认统考的附带条件是SPM国语科成绩优等,这说明了马来文依然受到重视。宪法已经列明了马来文是我国官方语言,大马人也绝对不会无端端地去挑战马来文的地位。

此外,承认统考本质上是一项教育课题,不应该一再地将它政治化甚至以偏激狭隘的思维把这项民办教育视为有损和谐,反之以培育英才的角度去诠释看待才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府领导应该要做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若想当一名出色的国家领袖,卓越的领导能力、开阔的视野、宽广的心胸及容人的肚量缺一不可。再加上,我国若能允许国际学校的进驻,没去干涉他们教学所用的媒介语,也没有人质疑他们会破坏国人的团结,但为何偏偏对独中无法释怀呢?真正破坏国民团结的是不公平施政所造成的不平等的现象,这也就是为何在509时人民抗拒国阵的原因之一。

最让人纳闷的是,承认统考已经白纸黑字列明在希盟的竞选宣言里,如今却来个大U转,退一步回到了考量的阶段。难道当初这宣言不是经过四党领袖同意,还是所谓的承诺只是为了捞取选票的权宜之计? 从大选前的信誓旦旦,再到大选后的支支吾吾,实在让人大失所望。

继续让种族思维主导新政府的方向及在短短时间内失信于民,这难道就是人民要的“HARAPAN”吗?待希望变绝望之时就是执政者自食其果之际,国阵的遭遇就是最佳例子。



语文非解除种族藩篱钥匙


2018/07/2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东之盈


我国人民的团结被政治人物质疑,他们都认为华文教育就是破坏人民团结的障碍,但往往华教仅是政治人物利用来互相攻讦的工具,是一种政治争夺战的牺牲品。

真正造成国人不团结的原因是政治人物不断利用教育课题来分裂人民,就是他们的政治伎俩把华教的课题变成政治化,成为阻碍国人团结的工具。那些政治人物来自同一个源流的学校,但却分裂成为五个政党的成员,这叫着各为其主,百花齐放,根本与教育无关。

因此,语文绝对是不能成为团结人民的钥匙,只要政治人物具有互相攻讦的成分,即使来自同一个语文体系的族群也会勾心斗角,纷争绝对不会停歇。

统考问题还未了结

人民的分裂从政治开始,马来人从支持巫统,到支持伊斯兰党,甚至土著团结党、人民公正党、国家诚信党及民主行动党,不仅是四分五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华人则以支持行动党、马华及民政党为主,也在争论着那一个政党比较维护华文教育,结果一个61年了,统考还未了结,上台100天要届满了,统考问题始终在考虑着、批准中。统考问题成了凝聚华人的重要课题,但却变成马来政党玩弄的课题。

许多来自同语文体系的种族,都没有因为应用同样的语文而显得更加团结,因此语文成为团结各种族的目标虽是神圣,但却是很难达致的。国语是大马人民共同应用的语文,多数马来西亚人都会讲国语,甚至国语的造诣还比马来人强。国语作为各族互相沟通的语言是不成问题的,华人与马来人交谈都是应用国语,与印度人交谈可能用国语或英语,其他外劳与华人都可以应用国语,可见国语使用率相当高,是可以让国人融合在一起的有效工具。

根据董教总的统计,在华小念书的非华裔占有大概15%,这些非华裔包括马来人、印度人、暹罗籍人及砂拉越及沙巴土著,会使用华语的人口越来越多,华语已不仅是华人的语言。如今还有许多由马拉学院派到北京学习华语的马来人会讲华语,甚至各部门长官都在学习华语,以便能够促进沟通现象。有些政治人物时常大秀华语,以取得选民的垂青。有些政治人物甚至把孩子送到华校就读,可是在政治上却抨击承认统考,可见言行不一。

虽然语言可以促进国人的思想融合,但却会因为政治思维的不同而产生争端。以国语互相沟通的马来人最分裂,以华语互相沟通的华人也分裂,以淡米尔语互相沟通的印度人也是分裂。因此任何政党想利用语文来团结人民,都会功败垂成。5·09政党替换,之前被华人认为是“极端分子”的敦马哈迪医生,因为一个课题而团结了各族人民,并完成了改朝换代的使命。敦马与希盟能够成功促成政治使命,并不是因为语文的关系,而最重要的是肃贪成为团结全民的共同课题。因此,任何朝代的替换,虽然来自不同的政党,但却能够异中求同,完成神圣的任务。

希盟获得人民共同拥护,人民对政府能够推动公平的国家政策表示有信心。这个号召力才是年轻人对政府的期望,而前朝政府就因为沉醉于追求个人的欲望,让人民深表反感,于是群起抗议。希盟政府正努力朝向廉政迈进,这是各族人民非常盼望及期待的,如果政府秉承这种正确思想迈进,就能让国人受惠无穷。但有些政治人物是不会让希盟政府那么轻易就解决了各族的隔阂,必定挑起种族敏感问题来破坏团结,尤其是教育问题,而人民都希望希盟政府不会让这些极端分子得逞,与他们一起共舞,使语文继续成为政治课题,那就辜负了人民对他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