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马承认统考可救赎
2018/07/16 光明日报/好评
~文:刘汉良
“统考引起种族紧张,破坏团结,如果你们不取消统考,那政府只能採取行动!”
这是时任教育部长马哈迪23年前召见以董总主席林晃昇為首的董教总代表团,一见面就以命令的口气向他们所发出的严厉警告。
在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自动退位后,马哈迪於1981年成為第四任首相,他在位长达22年至2003年交棒给阿都拉。
希望联盟在本届“509”大选入主布城后,二度拜相的敦马哈迪若能训令教育部,儘快兑现希盟“承认统考文凭”的承诺,不啻是对他当年曾企图一手扼杀统考而作出的“救赎”。
话说当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决定於1975年年底举办高初中统一考试,但在考前45天,来自教育部的一封信递送到林晃昇手中,内容是马哈迪要董教总代表团到国会大厦“谈谈”。
《天风野火不曾灭──林晃昇的故事》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这“歷史性”的一幕;当时面对马哈迪的严峻高压,林晃昇从容不迫,沉着反问如果政府不让统考举办,是否意味政府準备举办另一项考试取代?
“由於马哈迪的气势瞬间被压倒,只能回答说他没有被授权回答此问题,接着他勉强同意董教总代表团回去讨论应否如期举办统考,然后再前来回覆他。”
其实,马哈迪在这之前曾单独召见林晃昇,指控董教总一撮人玩弄情绪,破坏国家教育制度;或是因為如此,一旦坚决举办统考,林晃昇的矿场执照恐将会被撤销,也可能被政府逮捕而坐牢。
“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后,董教总领导层决定坚持举办统考,这决定坚持了他们的意念,即便牺牲自由、甚至生命也要為华教子弟作出更好的抉择。”正是在这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态度和精神下,第一届统考如期於1975年12月顺利进行。
《天风野火不曾灭──林晃昇的故事》也作出以下感人的描述:身為“改变华文独中命运”的华教运动卓越领导人,林晃昇在第一张统考文凭“董总主席”一栏签名(另一栏是时任教总主席沉慕羽的签名)后,心情激昂地读着文凭下方的句子“维护华教,发展母语教育;伸张人权,争取平等地位”。
(随着“华小高职风波”的发生,马哈迪以“威胁国家安全”為由,而於1987年10月27日展开“茅草行动”,援引内部安全法令大逮捕百餘人,林晃昇和沉慕羽也不幸被非法扣留和囚禁在甘文丁扣留营。)
不知会否让华教阵营尤其是董总和教总,乃至华社顿感遗憾的是,现任教育部长马智礼这回竟改口希盟政权在落实“承认统考文凭”的承诺之前有需考量国语作為官方语文的地位不被典当,以及国民团结与和谐受到保障。
尤有进者,马智礼所祭出的“两大前提”,委实与敦马当年对统考及董教总所作出的指控有某种“类似”。
希盟政权承认统考仍无期
其实,教育部承认统考文凭的关键在於希盟政权是否愿意兑现其大选宣言中的承诺,更何况董教总已重申接受它所列出“独中生必须考获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国文单科优等”的唯一先决条件,所以马智礼不知何故在承认统考文凭的“最后一哩路”设障,其动机耐人寻味。
儘管马智礼表明,希盟政权承认统考文凭不会像国阵前朝耗时60年来处理(统考的歷史其实只有43年),但若未能明确制订时间表,希盟所谓“承认统考文凭”的承诺恐将与国阵所提出的“考虑”(boleh
dipertimbangkan)无异。
马智礼的“一言既出”,间接地為巫统和伊斯兰党极端政客及种族主义势力提供了炒作统考课题的空间,藉以挑起种族情绪,进而破坏国民团结,伺机向希盟政权反扑,真的是何其不幸!
华巫人教育观之分歧
2018/07/1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海德
承认统考问题是希望联盟上台执政,我国改朝换代后,最为棘手的关键问题。在华社高度关注和迫切寻求答覆之下,我国族群间又陷入了另一场沸沸扬扬的爭论:到底是否该承认统考。
选民最大的问题在于,只相信政客的口舌,却不好好去关切一下政纲和所附条件。其实《希盟宣言》中清楚阐明,承认统考的条件是需要考获大马教育文凭(SPM)单科马来文优等为准,连董总都认为此例可以接受,华社也放心將多数选票投给了希盟,甚至土著权益为號召的土团党。那为何承认统考问题仍无法解决?
统考承认问题,希盟宣言与国阵前朝政府的大选宣言基本相差不远,只是国阵的宣言多了个歷史科及格。先不说国阵是否耍诈,但按照选情而言,国阵似乎已得不到华裔的支持,华社认为国阵没有诚意,然而希盟宣言中的设限也不过如此尔尔,却被华裔广泛接受,藉此可看出,华裔选民更趋向于换政府、愿意赌一个让国阵倒台的希望,经由此逕来换取更多期望。
但政府虽然换了,问题也就来了,希盟既然上了台,就要兑现承诺,开启这个「最后一哩路」达致目標。华社也会紧跟隨他们的动向,不会就此作罢,却也並非没有妥协的可能,毕竟面对各种现实政治的困境,但要如何执行则成了最大的爭议,莫说一百天內能成事,这项阻碍唯恐连希盟当届政府执政期间都很大程度无法完成。
上升到更高层次来说,华社主张的是多源流教育,相比较以往斗爭较激烈的母语教育问题,多源流教育是折衷的策略,旨在承认国家体制內有殊途同归的多源流教育制度,並非由单一源流的教育垄断。但是,当下的我国也与昔日的不同,即便要与以往国阵独断跋扈的教育政策进行切割,国家意识也是个无法弭除的问题,即便民族国家老套的单一源流体制在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化后,已是一朵黄花、不合时宜,但整体的国族建构工程在建国后却仍未见明朗。
我国的主体民族马来穆斯林,可以换政府、对华社不再有以往的偏见或改观,不再质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唯独语言和文化体制,马来人借鉴民族国家甚至周边国家的例子,已將其上升至国家和宪法基准,虽然我国宪法並无明文规定单元教育是唯一所向,但数十年来的政策影响、人口结构等改变,既定事实已成立,即马来人將语言文化视为最后防线,即马来西亚的团结与身份认同,若宗教除外(文化即使被宗教化),只能经由马来语来实现。
华社即便是政府体制教育出身者抑或独中出身,一般都对承认统考问题抱有期待,因为诚如某些人所言,华社一向来都靠自己。这就形成了吊诡的局面,將来若靠政府要怎么办?解套的方法即是靠政府既又靠自己。毕竟华社的视野更广泛,更关切的是希望政府改变既往的政策,达到多源流教育为目的,多源流教育可一劳永逸此困境。但马来人却认为尽数单源流化,才能破解一向来不团结的迷思和否决国阵政府分而治之的老路,马来语必然才是那「最后一哩路」以化解各族分歧,呈现的是交叉和对峙的局面。
希盟承认统考问题触礁,我国各族群间似乎对各自关怀和看法不甚理解,毕竟长年的分隔和角力已形成了分歧逐渐明显,各退一步却必將成为「民族罪人」,这是否各族群间最敏感的引爆点,衝突也未必然,但承认问题绝对不乐观。
独中?国中?
2018/07/16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老鹰
每一位父母都渴望把最好的留给子女,总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国际学校的课程编排和考试受到国际认证,亦算是让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的捷径,是不少达官显要,名门望族后代的首选。一分钱一分货,国际学校的高昂学费造就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质量高超的师资,同时那笔天文数字也让家境普通的老百姓望而却步。那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层阶级家庭,只能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在国民型中学和独立中学之间做出选择。
费用方面,国中毫无疑问地以学费全免的教育占据了优势。学校的日常开销如水电费从政府拨款中支付,执教的老师薪资则由纳税人买单。学生只需还清数额不大的杂费,以及购买参考书、作业和簿子的费用足矣,因课本借贷计划(SPBT)惠及不少莘莘学子。相较之下,独中生除了需缴付因校而异的学费和购书费,还需定期为建校基金筹款,作为修理和发展软硬体设施的用途。至于课外补习,以国中课程为主的补习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而独中补习班则较为少见,故收取的费用较高。看来,物以稀为贵啊。
语言方面,国中采用马来文和英文授课,要是不精通这两种语言,学生可能面临不明白课程内容的窘境,久而久之更会失去对学习的热忱。反之,独中课程的主要媒介语为华语,所以充分掌握华文有助于透彻理解书本上的理论。以本身熟悉的语言汲取新知识可谓事半功倍,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探索新知识时倾向把它翻译成第一语言。另外,并非所有国中都看重华文科,毕竟它是公认的难考获特优,以致一心想提升整体成绩的校长有意缩小华文班的规模,只允许成绩不错的学生报读和报考。对华文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受促谨慎选择即将就读的中学,以免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惨状。
文化方面,国中生拥有不同的背景——种族籍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家庭背景都大放异彩。不打不相识,透过日常的交流,各族之间对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学会尊重欣赏他族文化的精髓,而非出言不逊地嘲笑或抨击他人的习惯。举例之,学生因朝夕相处而明白他族的禁忌,日后做出任何抉择时会将其纳入考量,以防冒犯了他人,展现值得赞扬的包容和同理心。独中和国中之间显而易见的分别便是华裔子弟在总学生人数所占的巴仙率。虽然近来基于经济发展蓬勃的中国所引发的学中文浪潮,友族同胞报读独中的频率有上升的趋势,可放眼望去的独中生依然是清一色华人。
希盟政府旗下的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以“承认统考可能影响各族团结”为由延迟兑现大选诺言并非夸夸其谈,毕竟一所神圣的学府正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工厂,而在没有澄清清楚的情况下贸然承认等于苟同部分独中扭曲的观念,后患无穷。华裔独中生长期局限于单一民族的圈子里,不大适应与他族的相处模式。而且,独中生在潜移默化中被灌输华教长期被打压,在捍卫华文上只能靠自己,不能听信政治人物的甜言蜜语。为了拉票,信口开河是政治家一贯的伎俩,根本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宁可相信世上有鬼,不能相信政客的嘴”更是他们泄愤的产物,无形中在他们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由于统考文凭受国外知名高等教育机构承认,唯大马政府依然找诸多借口百般推脱,迟迟不肯给个合理交代,有人愤怒不已,认为此举严重剥夺了华人的权益,贬低了华人的地位。
出路方面,这可要视乎学生欲前往海外或留在本地接受高等教育了。基于政府大学不承认统考文凭,家境富裕的独中生大多选择到中国、台湾、甚至欧美国家深造,反正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无奈,家境普通或贫寒的学生只好到本地私立大学修读学士课程,但其费用比入读政府大学的花费依然高出一大截,岂是低收入群体所能负荷的?然而,独中生亦可选择“双修“,即报考统考之余也参加大马文凭教育考试,为申请政府大学铺路。更何况,我国政府规定特定领域的工作者须持有国文优等或及格的资格,才会被赋予服务的机会。教育部提议将国语须考获优等列为承认统考的附加条件也许不失为明智之举,否则学成归来的毕业生仍然不符合资格。一位不能口操流利国语的公务员,成何体统呢?
衡量过得失利弊,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中学时愈加慎重考虑,深怕耽误了后代的未来。若是一意孤行把孩子送入独中就读,自然需要承担统考未受承认带来的麻烦。但把目光放得长远些的话,要是确实认为独中生能接受更有素质的教育,有利于提升孩子在各方面的实力,又何必担心他们找不到大展拳脚的机会?真金不怕火炼。客观来看,国中和独中都有各自的长短处,家长需要分析孩子本身的兴趣和意愿,在一番斟酌讨论后才拍板定案。
60年慢工出不了细活
2018/07/1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张兼荣
承认统考,闹得沸沸扬扬,教育部为此连日奔波,张念群也与董教总华社团体开会,聆听华社的声音,商量承认事宜。张念群本身也是独中生,也有应考SPM与统考,凭著统考成绩留学英国。承认统考不过是时间问题,诚如希盟竞选宣言所说,他们必须兑现承诺,只是细节上的整理与协商。
巫统与伊党极力反对是出于种族立场,表明承认统考会破坏国民的团结,分化国家,且马来文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將被撼动。马智礼当然也不甘示弱,反击这是「巫统需要耗时60年来解决的问题」,希盟则进展顺利,搞分歧的是国阵。无论如何,阻止承认统考只是徒劳,若想以此捞取政治成本实属不明智之举;若想以此明志却是勇气可嘉。
捍卫统考的地位,其实就是捍卫少数人的权益,毕竟宏观地看,统考生还不是多数人,当然这涉及独中数量少的关係,然而隨著独中生逐年增加的趋势,统考生也隨之增加。但这不仅仅是捍卫少数人的权益,更关乎民族的权益。承认统考,也意味著独中作为教育体系存在于教育部掌控之外,而政府也需要给予部分资源协助独中,这也间接影响SPM作为官方考试的地位,推翻必须靠SPM入读政府大学与入职政府机构的观念。由此,有条件承认统考是势在必行的。
若站在巫裔的立场,长期带著捍卫我族利益思维,即认同与接受他族利益行使权,则很难理解多元文化所能带来的进步,以及误解文化不能共同存在的可能性。这样的思想模式,无法与巫统长期分化种族脱离关係,然希望巫裔能明白统考对于华裔的价值。
要说挑战国语的地位其实很没必要,马来文作为官方语言对于其他族群而言,无伤大雅,基本上文化若受到压迫才会反弹,相信华裔先贤做得相当称职,彼此尊重才能谅解。不是说整体上(思想、语言、体制)的完全统一,扼杀其他种族的文化,才能团结国家,毕竟大马並非单一种族所构建,这是必须承认与接受的。
虽然其中仍牵扯政治因素,但基于恐惧与害怕诱发的辩词,只能说明本身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作为出发点,继续以此灌输种族主义的思想。诚如伊党扬言发动「穆斯林团结大集会」,表明要如同1946年反对「马来亚联邦」集会,以捍卫马来人权益免遭侵蚀。
老实说,相信伊党坚持的理念也非原始教旨,但套在大马是不可行的,他最大程度只能说服穆斯林,而並非所有穆斯林认同的情况下,岌岌可危。批评伊党理念保守其实很无关紧要,只要理念得以执行才是重点。独尊穆斯林,相当危险,这样好像踩著高蹺,俯视著底下而非远处,一个踉蹌,仇视更深。
希盟有意翻译统考的优点,让巫裔能理解其中要点。这是很好开始,至少想方设法切入,不主动只会让误解继续存在。承认统考,会造成体上的调整,回复他族的权益,寻求各族权益之间的平衡,並非无可能。现在至少有人去做,而有人曾做了多年,牺牲了多少人的青春与期盼,而在路中仍摆著「维修中」的字牌,忽然就说完成了。可惜,老板打算换了承包商,砍掉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