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9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802


马来社会的统考立场,只有一味反对?


2018/07/19 《当今大马》

~作者:廖诗弦


14届大选前夕,尽管条件不同,但国阵和希盟两方皆端出承认统考的承诺,争取华社的支持。希盟执政后,许多人更认为,统考承认课题已水到渠成,修成正果。

惟事情却很快又陷入泥沼,马来社会多方表达反对和担忧,争议再度升温。在一片喧闹争执中,巫裔的立场往往被简单归纳为一体,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有不同的原因和立场,不全然出于种族情绪。

相较华社对承认统考课题的心切,部分马来学者与马来组织抱持更为谨慎观望的立场,如担忧承认统考动摇国文地位,有者则担心承认统考,将打乱本地大学入学标准。

14届大选前夕,尽管条件不同,但国阵和希盟两方皆端出承认统考的承诺,争取华社的支持。希盟执政后,许多人更认为,统考承认课题已水到渠成,修成正果。

惟事情却很快又陷入泥沼,马来社会多方表达反对和担忧,争议再度升温。在一片喧闹争执中,巫裔的立场往往被简单归纳为一体,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有不同的原因和立场,不全然出于种族情绪。

相较华社对承认统考课题的心切,部分马来学者与马来组织抱持更为谨慎观望的立场,如担忧承认统考动摇国文地位,有者则担心承认统考,将打乱本地大学入学标准。

如大马伊斯兰青年运动(ABIM 协会主席莫哈末费沙(Muhammad Faisal Abdul Aziz)就对《当今大马》表明,他们坚持反对把统考列为本地大学入学资格之一。

不过,他们的担忧在于其他同等的文凭也有样学样,要求政府跟进承认。

“提升统考国文水准、修改历史课纲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若承认统考,其他相同等级的文凭也会要求得到同等认可,以作为进入本地大学的标准。”

“这会导致国家教育体制混乱。”

特定科系可以开放

虽然国民大学民族研究所(KITA)助理教授卡蒂尼(Kartini Aboo Talib Khalid)同样不支持承认统考,但她认为,特定科系可以开放。

她说明,统考或许可以成为大学的中文专业,如中文系、中国历史系的入学资格,但不能是所有科系的,因为这将打乱大学招生标准体系。

卡蒂尼拥有民族学专业背景。她也认为,马来文地位与国家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语政策攸关国家认同

“多源流学校的渊源可追索至《1956年拉萨报告书》。当中点明,大马种族结构需要有不同源流的教育。这也是为何国家认可淡米尔与中文教育。”

“但这仍然在政府管制之下,当中包括马来文教程。”

在她看来,国文之所以在教育体制中占有不可缺席的角色,不仅是志在提倡教育,更是为了催生国民的国家认同。

“我不否认中文是当前的国际语言。让下一代学习不同语言也是一种优势。但我们以马来文为国家语言,更多是帮助国人定位自己为马来西亚人。”

双方缺乏深入交流探讨

早在1985年,以董教总为首的华团组织就曾将承认统考纳入《马来西亚全国华团联合宣言》,但事隔30年后的今天,此事在马来社会依然面对重重阻力。

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承认,马来社会部分人士仍对独中统考文凭有所不解,甚至产生另一种解读。

为了解统考议题,大马伊斯兰革新理事会(IKRAM)副主席查益卡玛鲁丁(Zaid Kamaruddin,下图)最近出席了统考议题跨种族对话。

在他看来,统考议题面对的阻力,并非统考教育体制有缺陷,乃是因为华巫两大族群长久以来都在这个问题上,缺乏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支持有条件下承认统考

查益指出,不管是在华裔还是巫裔社会,皆有人以激进方式来支持或反对统考。

“的确有部分的马来人认为,只能有单源流的学校。不能有国民型中学、不能有华文学校。他们认为,唯有这样才能促进国家团结……同样的,也有部分华裔坚持:‘不能!我们一定要无条件承认统考!’”

但实际上,这样的人并非绝大多数,马来社会的统考立场也非铁板一块。查益指出,马来社会不乏开放看待统考的人士。

而他本身就不排斥在国文、历史的附带条件下承认统考。

政治情绪笼罩了课题

随着统考课题逐渐被情绪、政治笼罩,无论是华裔还是巫裔,皆先入为主地替对方预设统考课题的立场,而马来社会的种种担忧,也始终鲜为华人社会所认真聆听。

教育部长马智礼最近表示,教育部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之前,必须考量两个课题,即国语作为官方语文的地位及国民团结与和谐受到保障的言论一出,立即引起哗然。

伊党、巫统、大马伊斯兰青年运动、大马振兴伊斯兰教育理事会(MAPPIM )、捍卫穆斯林社群运动(UMMAH)等党团更接踵反对,指控统考承认有害国民团结。

面对种种情况,查益叹道:“太情绪化、太政治化。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他是马来人,就一定反对(统考)。”

相互担忧对方有隐议程

查益以马来社会坚持国文优等的附带条件一事为例,说明:“从务实的角度来看,不过是为了让统考生进入本地大学、公共体制后,还能方便沟通。毕竟大家还是大马人。你总不能说,‘啊!我不会说国语。你能找个翻译吗’?”

“其实这都是客观的。即便是要到国外留学,也需要雅思(IELTS)、托福(TOEFL)英文认证。这(条件)不应该情绪化(对待)。”

在他看来,真正的问题并非出在统考体制身上,乃是各族之间在此课题缺乏交集,甚至相互贴标签,认定对方有隐议程。

卡蒂尼也认同,“我们在(统考)课题上需要更多的沟通,毕竟还有很多人认为这(统考)在马来社会是敏感课题。”

统考课程有可取之处

马来社会对统考有所保留,并不等于他们全盘否认统考,有者甚至建议研究统考课程,将可取之处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

卡蒂尼就有这样的看法。她说, “统考课程也有可取之处,多元语文教育等设计都是优势。我认为教育部大可把统考的长处,纳入国家教育体制中。”

费沙(见下图)则强调,撇开统考不说,大马教育文凭(SPM)制度确实待改善,如增加更多高层次思维技能(KBAT)、更多开放式题目,以便更符合“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模式。

“我认为,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IGCSE)、SAT检测等,包括统考体制,都有助于提升国家当前教育体制。”

应把握契机促成对话

查益也希望外界不要视统考议题为禁忌,反而应把握本次的契机,促成双方对话。

“我们不能控制语言的使用趋势,比起强调国文地位,我们之间有更重要的事得处理,就是建立相互沟通的信任。”

唯有信任,才能沟通;唯有沟通,才能消弭差距。他庆幸华社愿意聆听巫裔的统考观点,惟至现阶段,双方还需要有更多的了解。

“当你了解彼此的差异,才会相互认同并推广各自的特色。”

“若统考完完全全地沦为政治议题,人们就不会再以客观的角度看待此事,更别说要相互认同了。”



承认统考,路在何方?


2018.07.18星洲日报/花城

~文:黄家贤


承认统考,是希盟的竞选宣言之一,509大选,希盟击败国阵,大家对新政府的承诺满怀信心,十分期待。

95%华裔选民支持希盟,大家希望新政府承认统考,越快越好。白纸黑字的竞选宣言,希盟必需兑现,才能够取信于民。

最近,国会选举议长,议长莫哈末阿里夫不是民选议员,希盟已并没有遵守本身的宣言。

有记者问首相马哈迪,为何没有根据宣言选议长?

马哈迪回答说,“竞选宣言不是圣经,只是指南,没有必要遵守。”

宣言也不是合约,不受法律约束,若政党不兑现宣言,选民也奈何不了。

老马还没说“竞选宣言不是圣经”之前,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先为华社捎来好消息,说统考可以在今年年底获得承认。

张念群在野的时候,不断责问在朝的张盛闻,承认统考最后一里为何永远走不完?

张念群自认最后一里路并不难走,副部长甚至列下时间表,在今年年底走完张盛闻走不完的路。

同一天,教育部长马智礼却说,承认统考必须考量2个因素,不降低国语地位、不破坏国民团结,这让华社感觉承认统考的课题被政治化了,很可能出现变数。

张念群是一名律师,她应该懂得副部长是不能够出席内阁会议的,即使部长不克出席,副部长也不能够代表部长出席;若教育部长请长假,同样的,也轮不到副部长去执行部长的职权,将由一名首相所指定的内阁成员暂代教育部长。

张念群要在年底之前承认统考,要在短时间内走完张盛闻的最后一里路,知易行难。

张念群必须明白,教育部有庞大的官僚体制,里面有很多拿起鸡毛当令箭的“小拿破仑”,若想通过教育部来承认统考,难度很高。

但若华社坚持要政府在今年内承认统考,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只要有部长肯在内阁提出,通过议决,承认统考,官员就不敢节外生枝了!

谁是在内阁建议承认统考的最佳人选?非财政部长林冠英莫属。

大选前,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扬言,只要希盟执政,30天内承认统考,他还调侃马华总会长廖中莱,说要送“轮椅”给廖总,让马华走完承认统考最后一里路。

现在,球已在林冠英的脚下,只要林冠英还有“HOOD”,不“闪来闪去”、不“欺善怕恶”、不“助纣为虐”,承认统考最后一里路还远吗?

承认统考,路在前方!



对副教长的期待


2018-07-19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树楷


虽然承认统考文凭和独中发展很重要。但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应一蜂窝的集中在那一点上。因此,希望在新的政府,新的副教长的协助下,马来西亚的华教会办得更好。

承认统考之余,笔者认为新科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应该把更多专注力放在体制内的华教即华小、华中、中六华文课及公立大专中文专业科系上。

先说华小的主权问题。董事部是华小的灵魂,但是一直以来董事部都没有法定地位。导致董事部就好像幽灵一样。虽说最近多个州属的教育局已让董事部“注册”,然而实际上只是登记董事而已。由于没有法定地位,也衍生了校地拥有权的课题,进而影响申请校地地税豁免的工作。

此外新任副教长必须建立一个根据需求新建华小的制度。普遍华社的意愿是希望政府可以根据地区的需要建立新华小,而不是要求面临关闭的华小董事部申请迁校的奇怪方式应对华小的需求。华小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一环,教育部为华小的新建提供土地和建校基金责无旁贷,非要求华社筹款建校。毕竟,华小是属于全民的。有些华小的非华裔生人数甚至多于华裔生。

再者是制度拨款。前朝每年或多或少都有拨款给半津贴华小以进行硬体的维修工作。至于今年的拨款,其实各校已经呈上教育部申请。适逢政权更迭,但是这不能成为延迟移交拨款的理由。因此,笔者认为副教长必须及时跟进,因为教育局都以半津贴华小已有特别拨款为由拒绝维修申请。

另外是华小师资。近年来随着前几任副教长的努力,师资不足的问题减缓了,但是不谙华语的师资分派成了华小的另一个隐忧。随着这些教师的到来,无论教师开会用语或校内文告用语都必须用国语,这也间接影响了华小的媒介语。

至于华中,即国民型华文中学面对的挑战更大于华小。首先是华中地位。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其实所有的华中已失去了原有国民型的地位,一律为国民中学。华中的主要特征是华文的节数都是5节以上。2010年玻州教育局以玻璃市中学不是国民型为由,下令把该校的华文节数减少成3节。经过时任副教长魏家祥交涉后恢复5节,但有些节数已无法安置在正课了。

接着华中也面对行政人员不谙华语的挑战。

教育部有为华小设定行政人员都必须具有SPM华文资格,但是华中去没有如此的规定。未来如果由不谙华语的行政人员掌校,华中将会出现一个怎样的情况?笔者不敢想像。这个情况是必然的。

因为华中本身也面对不谙华语的教师人数超越谙华语的人数。吉隆坡中华国中就是一例,但它不是特例。如何增加华中能通晓华语的教师人数就要考验副教长的智慧了。

还有华中的课程与国民中学一样,教学媒介语是马来文或英文。只有华文和中国文学的媒介语是华文而已。在华小,华文是必修课,但在华中华文和中国文学是选修课,而且中国文学还要面对缺乏师资的问题。虽然,有些华中强制华裔生必须报考华文,可是,在面对难考获A的困扰时。

家长会提出豁免申请,如果给予通融。华中与国中有何不同?如何把华文和中国文学在华中壮大,不只是华中掌校者和老师们的责任,副教长和家长的角色才是至关重要。

最后就是华中的制度化拨款。华中都是和华小一样都属于半津贴,因此无法获得维修拨款。

大多数都是靠董事部和华社群策群力建起来的。

虽然近年来都与华小获得特别拨款,可惜常常被漏掉。所以,这情况是绝对不应一再重演。更何况现在的华中已不限华小生了。

最后要谈的是中六华文课及公立大专中文专业科系面对师资缺乏的困境。这也导致学生无法在中六选修华文科。既然我国号称最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却要靠学生的敢死精神和老师们无私的奉献与牺牲来完成。这叫整个华社情何以堪?

虽然承认统考文凭和独中发展很重要。但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应一蜂窝的集中在那一点上。因此,希望在新的政府,新的副教长的协助下,马来西亚的华教会办得更好。



对历史做足功课才发言


2018/07/19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林德胜


很多朋友对希盟教育部长马智礼和副部长张念群针对我国政党和统考的历史不清楚感到失望,要求他们做好功课后,才向媒体发言,避免误导民众。

两名正副部长前后发言承认统考需要时间,坦言国人都愿意等前朝国阵政府的60年,为何现在不能再等一下呢?马智礼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说承认统考不会再等60年?

统考只有43年,不是大马独立以来就有统考,因此希望教育部最高领导者了解该历史后,再向媒体发言,避免统考问题继续延烧。

国家变天前,一些行动党领袖在咖啡店论坛和讲座时,曾发言国阵领导国家60年是恶政,这个说法也被民众批评,因为国阵也曾在过去得到过去民众的大力支持,若不是前首相纳吉牵涉的一马发展公司和政治献金丑闻,或许本届大选仍然是巫统和国阵的囊中物。

其实,不只是希盟成员党的历史不及格,巫统副主席沙比利高票当选,在巫统区部大会演讲时,为鼓励党员,竟然把行动党说成奋斗了62年,公正党奋斗了20年。

这是一个历史误差,因为行动党是在1966318日注册,前身是人民行动党,现在成立52年,因此巫统最高理事要激励党员,也要根据该党的历史做功课,避免闹出一些笑话出来。

朝野领袖,要针对我国各项历史或现代发展,甚至是一些华教斗争的历史要做好研究,避免一些不知情者认为所有政治人物说的都是正确,照单全收,会错误了解一些重要的国家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