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星期五

办好教育的金钥匙——诚心


2018/07/26 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快报》
三语学校协会代表访问棉中中小学。
我同棉兰菩提乐园狮团成员合影。
三语学校协会代表参加棉中落成典礼。
2018715日的棉兰之行,不仅让晚辈与社会各界人士一起见证了新棉兰中学的诞生,而且深切体会到以苏北省棉兰教育者的一颗诚心,还有其他千千万万个在印尼教育前线默默付出的前辈们,情允许晚辈在此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苏北省棉兰市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其中,华人在棉兰市占据20%的人口。早在17世纪,华人在这里开垦烟草,直至现今成为推动该市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棉兰华人历史文化可谓悠久。因为特定的社会条件,相对其他地区的华人来说,棉兰华人文化保持相对完整,棉兰可谓华文教育的一块重要宝地。值得庆幸的是,这块宝地得到印尼华人社会的有力开发。以苏用发先生为首领导的苏北华社联谊会正在强有力的推动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崇文中小学开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培养多文化的人才。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每年培养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从学校毕业之后,他们可能出国继续深造、教师行业、酒店管理、旅游服务业等工作,为印尼西部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新开办的棉兰中小学与崇文中小学属于姊妹学校,两校之间开展大量的合作交流,棉兰中小学同样会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一道响应社会建设的号召。
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迈进了新棉兰中学学校,明朗整洁的校园,高耸的教学楼,现代化设备齐全的教室,年轻老师们一张张活力四射的脸庞,给整个学校带来新的生机。传统的棉兰中学在历史潮流中消失,52年后的今天以崭新面貌呈现在社会面前。新棉兰中小学在新的时代有着新的内涵界定,不仅仅体现在新的校园环境。现今的棉兰中学,立足于印尼当地,兼顾知识素养和道德教育,传承中华美德,为当地社会培养多文化交流人才。今年开学,新棉兰中学将迎来500多名学生在此学习成长,除了华人子弟以外,友族子弟也积极报名就读新棉兰中学。这表明新棉兰中学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前景受到友族同胞的肯定,华人办校成为印尼教育的组成部分。
这些现有的办学成就,离不开棉兰教育先驱的努力和心血。以新棉兰中学办校为例,短短200多天内,学校建设、师资及行政管理等等工作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如期完成各项任务。连中国驻棉兰领事孙昂感叹道,没想到在印尼棉兰教育界看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古话提及,众人拾柴火焰高。新棉兰中学建校奇迹的背后是团结的苏北华人社团、棉中校友、企业家等各种力量合力的体现。同时,合力的最初源泉是来自一颗十分纯粹的办好教育的诚心。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什么我认为办好华文教育的核心在于诚心。这是受到2018716日下午三语学校协会在参加棉中典礼后召开的研讨会上受到的启发。来自三宝垄南洋三语学校82岁的潘文秀老师向崇文中小学杜宝国先生问到:崇文中小学办校成功经验是什么?令我十分惊讶又十分感动的是,来自众多三语学校的老师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诚心。诚心,多么质朴的一个词,道出了多少位华文教育事业奔走效力先驱的心声。
新棉兰中小学的建设实实在在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诚心办学。棉中校友在建校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1966年闭校后,棉中师生自强不息,校友会上逐步形成棉中复校的共识。让校友们捉襟见肘的是,复校队伍缺乏一个群龙无首的领导者,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邀请苏用发先生担任这次复校主要领导者。苏用发先生眼光长远,为了华夏子孙的未来成长,答应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苏用发强有力的带领下,组织成立了棉中联谊会,发动各方力量进行复校工程。苏用发先生以身作则,倾尽全力复办学校。苏用发先生征得家人理解后,向棉兰中小学重建捐献巨额办学经费,并且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筹集建校资金。值得提及的是,苏先生早先在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崇文中小学是最大的投资者。即使亚洲国际友好学院长达四年都在亏损,苏先生每年均补贴学院,以维持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正常开支。现今,该校从逆境中走出来,实现收支基本平衡,学生素质得到社会华文界的肯定。另外,苏用发先生作为企业家,做事有魄力,并且胆大心细。他说,只要我答应下来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去年6月,苏先生定下了2018715日必须完成复校的死命令。靠着钢铁般的意志指挥复校的整个建设工程,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他自己笑着说,我的一天当作三天用。不幸的是,去年七月,70多岁的强者在高压工作强度下病倒了。躺在病床上的他,碰到前来问候的校友,却仍然不忘叮嘱,我们应该继续办校,不能拖延建校进度。可能上天被苏先生不屈不挠的办校精神所打动,苏先生在较短时间内重新回到了复校的工作岗位上,并且让苏钢集团(苏先生名下的企业)的员工全力配合棉中建校。苏先生说道,只要苏钢集团在,棉中就在。棉中缺的资金,我全包。多么豪情壮志的话语,苏先生说到了,也做到了。
就在棉中落成典礼前三天,苏先生一直发着高烧,但是仍然坚持棉中开学一系列活动,真是用生命在为华文事业而拼搏,这种精神怎能不为之赞扬和感动。苏先生不是孤独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身旁有无数的团队在助力此次复校工程中。棉中校友听说要复校,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远在中国大陆的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棉中校友,也拿出几千人民币捐款;近在棉兰的经济条件较好的企业家校友,慷慨解囊,分别捐出不菲的资金;其次教育事业的人士也积极参与到建校工程中。苏先生说,“有些企业家跟棉中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十分热心于棉中的华文教育事业。一些非棉中的校友,对苏先生诚恳的说道,我们把钱交给你,你做事,我们放心,他们说,你要多少,我们就有多少。我收了他们的额钱,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一位棉中特使,利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忙筹款了巨额的办学经费。新棉兰中学基金会筹集了充足的资金,自感责任重大,誓言将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苏用发先生等团队成员在几天活动中,与客人同吃同住,简单的便当就是午饭,深深触动晚辈。另外,在棉中落成典礼系列活动中,留下一些难忘的画面。
我忘不了95岁杵着拐杖来到会场,热情洋溢的分享教学经验的黄两承老师;忘不了年过70多岁的还在奔波于机场、酒店、学校,忙着接待客人的黄世平老师;忘不了半身已经被汗水湿透,但仍坚持讲解苏北华人历史的阿伯;忘不了在棉中台阶上给我分发校歌歌单的老阿公;忘不了那位在会场上给我们发放矿泉水的老阿婆……这些工作原本应该让我们青年来担任,现如今的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来承担,看到这些场面多了一番心酸。这些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在前半生重来没有放弃自己华文教育梦想,在后半生也将继续奋斗下去,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为梦想而努力是幸福。
小太阳三语学校的张玲玲老师曾经说过,我们要对印尼三语学校要有积极心态。棉兰华人为印尼华文事业带来了一片曙光,让我们迎着阳光,在任重而道远的教育道路越走越好。

(印尼三语学校协会李才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