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双语家庭比率增加
2018/07/02 新加坡《红蚂蚁www.redants.sg》
~文:隋紫艾
朋友圈中有一些所谓特选中学或语特毕业生,其中更有结为夫妇的,两公婆的母语虽然不同,但是在职场以外的社交场合,都还是习惯在用华语交谈。
当中的好几对在为人父母后,却没有延续这个习惯,而是把孩子当洋人一般对他们说英语。这大概也不是什么再值得大惊小怪或嗤之以鼻的事情了,毕竟谁不望子成龙呢?他们的孩子在进入教育系统后,也就顺理成章使用这个“母语”和老师同学互动,在跟我们这些叔叔阿姨长辈被迫讲华语时就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看到5月28日《联合早报》的新闻报道说,教育部对小一新生入学时进行的调查显示,同时使用英语和母语作为沟通语的家庭,从1997年的83%,提升至去年的90%。报道于是得出结论说:“过去20年来,使用双语的本地家庭有增加趋势。”
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影像就是这些不跟孩子讲华语的朋友。他们必然也属于调查所以为的那90%双语家庭吧。
这个由第四代领导班子成员、教育部长王乙康透露的调查报告,延续了建国以来对于华文教育的态度。当年本地华教同左派学生运动、马来亚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千丝万缕的纠葛,使得华文教育成为了高度政治化的敏感课题,政府和社会从来都没有机会,好好地、理性地、专业地辩论它。尽管当事人陆续作古,课题的敏感性余威仍在。但是,再不走出这个阴影,结束毫无作为的现状,代价是会越来越高而且难以承受的。
2017年8月19日在新达城举行的母语学习论坛上,学前刊物《小小拇指》和香港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合作举办了两场“个个都好有趣”亲子工作坊,跟小朋友介绍竹子的妙用与趣事,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让孩童学习中华文化。(联合早报)
我这里无意自己去戴上“华文沙文主义”的高帽,只是想请问教育部,关于双语教育的种种政策假设,是否立足于严谨的科学研究?教育部对于当前的华文华语教育成果(考试拿A但是生活里无法表达自如)满意吗?那种误以为人脑犹如电脑,装了华文就没位子装英文的无知,是否还继续主导我们的政策讨论?学术界最新的关于幼儿语言学习的研究发现,有多少被拿来作为决策根据?
华语不如人 连英语也可能被赶超
“中国崛起”这个意象已经有点成为失去意义的口头禅了,大家平日念念有词,行动上却继续我行我素。我们的下一代恐怕将在这样的蹉跎中丧失日后跟中国同一辈人一较长短的能力。他们的华文华语能力自不必说,渐渐地连英文英语能力也有后来居上之势。而我们还在为新式英语是否是值得自傲的本土文化争辩不休,个别到中国市场碰钉子而开眼界后苦学华文的孤例,还是没能唤醒朝野的集体迷思。再不从双文化精英的幻想里苏醒,我们所剩无多的国际竞争力将温水煮青蛙般死去。
虽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但辩论华语是不是母语不是我这里要讨论的重点(华语当然不是主要从闽粤琼地区南来的先辈的母语,只能说是独立后的今天的新加坡华人应有的共同语言),但一个只是在课堂上单独教导的语言,怎么可能会是一个活的语言?且别说走出教室就毫无用武之地,连教室内也没有太多机会使用。
教育部必须认真思考,除了华文一科,其他的人文科目,如中国文学或新华文学、历史、地理等人文科目,应该也用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唯有这样,才可能扩大学生的华文词汇、使用机会,进而提高他们的程度。
舍此不为,而去做什么双语家庭比率增加的调查,只能让有识之士看笑话。这件皇帝的新衣披太久了,还是裸身面对现实吧。
华小什么时候不被政治化?
2018.07.03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多明
政府对这种情况为何不能给予改善?这不是把华人教育问题政治化吗?在华社、董总把问题向政府诉求当儿,又为何迟迟不见受理,非要等到509之前夕,才匆促捎来10+6的消息?而郭鹤尧华小,据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向华社表示,他从呈上建筑图测,只费14天就获得当局批准。接下去就动土见报。华社对这种消息,是否有去买单?
希盟上台不到百日,完整内阁也未出炉,但主要的几位部长都各自分工合作,探讨前朝政府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国家利益,是否存有弊端,透明度如何...以便展开属新政府的政策往前走。
就以教育部长马智礼宣布前朝国阵批准的“10+6华小建迁计划”,因其中被发现具有政治意图,只有6所迁校及2所己动土的新华小获得继续进行,其余8校将会受到其透明度及财政状况等问题进行探讨。
这一宣布,令国阵的马华吃不消,其暑理总会长魏家祥立刻跳出来,强调10+6华小建迁计划没有政治议程,希望教育部长不要将它政治化,应考量人民的利益。此外,还有前朝副教育部长张盛闻、马华副总会长周美芬、民政党主席马袖强、教总等发文告抗议,并盼望希盟政府不要向前朝政府复仇等新闻。
到底华小的问题有没有被政治化?华小的问题如新发展住宅区、人口激增的城市地区,都急需建立完善的华小,以应需求;人口失散,无新生来源的华小,原可关闭,但在一校准字难求下,惟有迁校不管多远,才得以重生。
政府对这种情况为何不能给予改善?这不是把华人教育问题政治化吗?在华社、董总把问题向政府诉求当儿,又为何迟迟不见受理,非要等到509之前夕,才匆促捎来10+6的消息?而郭鹤尧华小,据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向华社表示,他从呈上建筑图测,只费14天就获得当局批准。接下去就动土见报。华社对这种消息,是否有去买单?现在的华社不再是从前的华社,他们从经验中得知,许多消息是在匆忙中造成,要等到实现,恐怕还得再等再盼望。华社可能还得插上一脚去筹款。此事在509前华社便发出了明确的心声一一他们不再被蒙蔽。这些华校教育问题,不也是被政治化了吗?
目前,马智礼教育部长宣布“8校照跑,8校探讨”。马华所立之功,应感满足,至于希盟政府要如何去探讨,让百姓拭目以待。真金不怕火炼,如果没有不透明,政府财政状况没问题,相信教育问题也能在政治化下获得解决。所谓变天,新政府必然有一定的政策,不会对前朝政府所做腐败事务,照跑旧路。
“华文文告”不是威胁者
2018/07/03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黄婉玮
前些日子,财政部发了一个中文版的文告,引起语言地位的风波,乍看之下,还以为存在几十年的官方语言在改朝换代之后也要受到波及了,幸好只是虚惊一场,不过这一场风波却是真的唤起了笔者对我国华文的醒觉。
记得在大选之前,前首相向人民承诺考虑承认统考文凭一事,就是因为缺少了华文版的文案,导致华社与马华各自解读,甚至还搬出华语的句法来分析“考虑承认”与“就是承认”的关系。
还记得多年前,中国的温家宝总理访问我国时,欢迎横幅上连小学程度都比不上的语法不通的欢迎词吗?当时不但在中国媒体前贻笑大方,也给我国华文教育打了脸。
读者只要弄个统计表,列举近年来发生过的政要人物指责华文媒体扭曲或歪曲其发言内容的新闻,就会发现无论朝野,都有同类。最恶劣的是有官员出言不逊之后,见到形势不对就会耍赖,归咎为华文媒体扭曲发言。归根究底,就是因为缺少中文文告,才会引发诸如“考虑承认统考文凭”的风波。
笔者支持官方文告以多种语言发出,至于有人说中文的文告会威胁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其实是一种小题大做的心态。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是基于宪法上的支持,是受宪法所保护的,换句话说,没有人能够随便更改宪法所给予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合法性地位。但是,宪法也并没有禁止其他语言作为政府与国民沟通的渠道。新政府若以体贴民意为主,用多种语言翻译文告以让国民轻易了解政府的决策,岂不可省下不少功夫去化解国民的疑惑吗?
我国虽然是以马来语文和英语为主的国家,但国民是多元族群组成的,而且有好几家的华文报馆,既然如此,华文版的文告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再者,正因为我国官方没有特别规范中文名词,中国的官方媒体经常在报导我国的大小信息时,偏爱自行翻译政要人物和地方名词等特定名词,例如,东马的“亚庇”,中国的驻外使馆将之翻译为“哥打基纳巴卢“。笔者发现,有一些中文名词久而久之也被国外华文媒体采用。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政府既然不得民心,那么就在百废待兴的这一刻,新政府在重建之时,可以倡导一些新的作风,当然,这些作风的前提是有助于社会进步的,而不应当是为了收买人心的哗众取宠,比如“捐款救国“这类事,还不如以长远的经济策略救国为上策。
用对方法教养孩子
2018.07.04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詹予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哪个父母不盼孩子成才?早在孩子呱呱坠地前,为人父母者就开始策划孩子的未来,尽量创造最好的条件,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和教育。在教养孩子这一块,父母们都在各施其法,A家使用的方式可能适合B家,却不一定适合C家,D家可能参考前三者的方式,最后选了最不起眼,却是最有效、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哪个父母不盼孩子成才?早在孩子呱呱坠地前,为人父母者就开始策划孩子的未来,尽量创造最好的条件,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和教育。在教养孩子这一块,父母们都在各施其法,A家使用的方式可能适合B家,却不一定适合C家,D家可能参考前三者的方式,最后选了最不起眼,却是最有效、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现今社会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怪兽家长,有的家长奉行虎爸虎妈的教养形式。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设定了包罗万象的规矩来控制,时刻以威严当道,严以待子,对孩子定的要求也很高,希望孩子顺着他们的想法长大,尽早步入他们铺成的轨道中。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并非都适合施以严厉的教养方式,肯定的是,虎爸虎妈对孩子严苛,是他们对孩子表达爱的另类方式。
孩子奴类型的家长,仿佛为孩子而生,几乎把所有的生活重心和心思放在孩子身上。这类家长,可说是典型的二十四孝好爸妈,他们总为孩子瞻前顾后,不放心这个、担心那个,这个不好、那个危险,不愿放手让孩子成长,完全让孩子在他们的庇佑下成长。他们害怕孩子受伤、唯恐孩子
太快长大,认为孩子成长、学会独立后就不再需要他们,内心就燃起一股失落感。为了“抑制”孩子长大,就算已不再是昔日只会哭哭啼啼的孩子,依然把他们看做是襁褓中的小宝宝,无不呵护备至。
有别于严厉虎爸虎妈和孩子奴爸妈,放养型的家长偏好让孩子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下成长,比较不会拘束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走出舒适圈,把握每一个学习机会自己摸索体验,来收获成功和失败。一方认为放养式能培养性格独立坚强,各层面应对能力极强的孩子;另一方则非议过分放养和放任不管教,会培养出霸道、强势、我行我素的孩子。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孩子是父母最甜蜜的负担,他们会从中观察,在一旁保护孩子,必要时绝对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
每个家庭的小不点都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要走的路,总要经历跌跌撞撞,才会长大。怪兽家长们何不放宽心,尝试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错误中成长,在每一次的历练中变得强大,而不是只把这一朵朵等待绽放的小花栽种在温室里。
走在教养孩子的道路上,没有绝对适合、不适合的方式,只要对孩子起作用,能让孩子快乐茁壮的成长,证明你用对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