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2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789


统考之路,漫漫无期


2018-07-11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陈劭扬


统考课题,在政治上向来是一把双刃剑,使到好,它将成为助力;但运用不当,则会遭来万人唾骂,其中的例子,莫过于马华及行动党。

统考课题,在政治上向来是一把双刃剑,使到好,它将成为助力;但运用不当,则会遭来万人唾骂,其中的例子,莫过于马华及行动党。

行动党在面临多届大选,深知统考始终不被承认是马华的软肋,不停让统考课题浮上台面攻击马华,最终,马华因此作茧自缚,统考也成为马华在过去大选中惨败收场的原因之一。

当时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的“统考承认只剩下最后一里路”,更成为曾经反对党议员、现在的希盟政府、网民们调侃及讥笑的段子。

事过境迁,曾经张盛闻的案例,今日也发生在新任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身上,惟当年的“一里路”,变成了“统考承认在今年”。

虽然张念群声称是个人的愿望,但无可否认,副部长的一句话,加上教育部长马智礼之前的那番言论,仿佛又把华社的憧憬,再度拉回原点,统考要受承认,貌似未到尽头。

多年来,统考承认问题在于马来学者对统考的不理解及认知,逐渐扩大成种族课题,也促使马华始终完成不了此任务,作为在野的行动党,也不可能缺乏对此事的了解。

只是,在以国家利益为大前提下,为了赢取大选,行动党只能不断地开出“统考必受承认”的支票,而这张“支票”也越开越大,从会承认到马上承认,不曾想到,一场大选后的政治轮替,也是支票开始兑现的时候。

纵观这2个月内来,希盟的百日宣言若要全数落实,已是不可能任务,但我们还是必须承认,统考受承认也是明确地列入了希盟竞选宣言,这是不容忽视的。

即使国家负债累累,经济状况不好,但统考受承认,与国家经济无关,加上副部长认为统考无关国民团结及和谐,要获得承认,问题应该不大。

只可惜,统考这项教育课题,在经过多年演变下,已成为了一项政治工具,以及朝野政党利用的平台,而统考至今的问题,始终还是被政治化,以及环绕在种族课题上。

勿论统考在希盟手中会获得什么结果,最起码,张念群希望“今年”可承认统考,至少被财长林冠英的30天内可解决统考靠谱得多,更何况,新政府至今为止呈现作风,统考可以受到承认,还是可以期待。

作为代表华人的马华及民政党,也应该肩负起反对党监督的责任,共同完成华社多年来都想完成的目标,毕竟统考是属于华社资产,并非政治工具,在课题上大作文章,趁机落井下石。

否则,统考之路,只会漫漫无期。



统考与希盟政治决心


2018/07/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萧德驤


大马迎来政权轮替,距离百日新政届满还有一个月的期限。第二批內阁成员本月2日宣誓,正副部长走马上任准备大展拳脚。行动党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受委出任教育部副部长,立刻成为焦点。

之所以成为焦点,除了华教在过去长期面对发展限制,也包括第十四届大选前,前朝政府未完成的16所新增或搬迁华小计划,以及希盟政府承认统考的竞选宣言。

张念群宣誓隔天,其选区团队在面子书专页上贴出製图,代表张念群向选民许诺:必当竭尽所能,完成人民委托。有人说马华党內从前流传一句话,即如果要惩罚党內哪一个人,就派他当教育部副部长,必使其成为眾矢之的。

承认统考课题,张念群从揭露体制內有小拿破仑,到无法承诺在今年內完成,都面对无尽炮火,尤其是作为前朝执政党的马华,在此课题上绝不手软。政府承认统考一事拖宕经年,处理起来绝非易事。张念群如今或许可以庆幸的是,该项承诺不在百日新政目標內,另外新政府还如婴儿学步,在达致目標前仍存在缓衝空间。

统考承认与否,我们都同意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至今为止,统考成绩已获得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接受,本地大专在录取外籍生时,也没有要求他们必须拥有大马教育文凭。前朝政府执政60年均无法解决这项问题,显示国阵在有关课题上缺乏政治意愿。

马华过去常以內阁中缺少华裔代表,作为无法达致政府承认统考的挡箭牌。若此番说法可以成立,那新內阁中,行动党势力依然有限,因为至今为止內阁26名部长中,只有5名华裔。若以政党分派看,被寄予厚望维护华教的行动党,则有6位部长。

行动党在內阁的声音不到30%,但从受委部长人数来看,已大大超越前朝內阁的形势。因此在內阁声音的力量,不应成为现今行动党的挡箭牌,当然笔者也相信行动党也不会使用这拙劣的籍口。承认统考事项最新发展,依然成为朝野互相角力的局面。巫统用之以煽动民族情绪,马华则以建议授权张念群全权处理承认统考事宜,图將行动党推上风口浪尖,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行动党嚐嚐处理华教事务如坐针毡的窘况。

政府承认统考与否,反映希盟新政的政治意愿。首相马哈迪领导希盟实现政权轮替,其后短时间的施政,为自己爭取到新的歷史定位。过去被视为铁幕强人,马哈迪如今却有可能是新政府中最有民意基础的领袖。在推进承认统考课题上,如果最终失败,马哈迪夹著民意支持可能可以全身而退,行动党却必定遭受重大打击。

新政府在教育、宗教、种族课题上的改革不可燥进,需经过长时间对话进行铺陈。否则一旦误踏雷池,恐怕新政长治久安的目標也会落空。



谈华小10+6


2018/07/1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周绵杰


14届国会大选前夕,国阵政府为了吸引华裔选票回流,而迅速地宣佈兴建10所新华小及搬迁6所微型华小的竞选策略。虽然华社都还没有接收这批兴建华小的批文及內容,但是华团对于有关宣佈,普遍上都绝口赞同,称讚政府的英明领导。

很遗憾地,华裔选民普遍上对前朝政府如此宽容大量的措施並不赏脸,不但让国阵,尤其是马华公会无法保留原有的成绩,还丧失了將近九成五的华裔选票。难道是华教课题已经无法左右华裔选票的选向,还是政府临时颁发的小糖果,已经对族群產生了无奈的后遗症,让华裔选民感觉厌倦与不信任。

华团领导人应该感到非常庆幸,至今为止,我们已经无法接收到前朝政府应该颁发下来增建华小的批文及內容,也只好期望新政府能够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地来处理有关的教育课题了。

也关心命名方式

新任教育部长宣佈同意继续完成有关6所微型华小迁校的工作及两间已动土的新华小的完成事项,是一项让人民感到很欣慰的事。至于另外8所新华小需要重新加以检討的看法是应该合理的。当然华社有必要加倍地关注,但是不需要人云亦云。

我们除了重新检討新建华小的校址是否適合之外,我们也需要检討新建华小的命名方式是否正確。

无可否认,由于前朝政府限制华教发展,让华教60年来的发展面对困境,其中也间接影响发展区规划与新区房產的成长率,促成今日的华小几乎都成为发展商销售產业的工具。10所新建华小有不少是兴建在新发展的地段,而新区居民的多寡,我们並不清楚。尤其是新区未来的居民是否更乐意把下一代送往附近的国际学校,或者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私立学校受教育,还是正宗的华小,尚是未知数。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会反对政府將华小的批文颁发给有关发展商的单位处理,只要发展商乐意捐献校地与建筑经费,华社是无任欢迎的。

而政府的拨地与款项,还有华社的捐献都应该发展在一些人口稠密又缺乏华小的区域,这些地区如今已经成为了发展商的孤儿,他们才是真正需要政府的批文,政府的协助与华社的捐助。

冀拋弃教育政治化

10所新建华小皆以民间华社的先贤命名,是不实际的,回顾马来西亚的华文中小学几乎並没有几间以华人名字命名的作法,除非是私人创立的学校。纵观今日的华校命名,如培群、培风、中化、华中、侨南和南洋等等,几乎都包含马来西亚境內的中华文化的精神,而不会让世人感觉到学校的俗气与小家气了。

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陈嘉庚教育家,创立了无数的华文小学,华文中学与华文大学,这些学校的命名几乎都没有与陈嘉庚掛勾,而他还是华社永远怀念的陈嘉庚。而这10所华小,例如翁毓霖华小等学校对新一代的华人而言,他们根本就不清楚这些人对马来西亚华教的付出与奉献,又如何让人信服呢!

我们期望新政府在人口稠密及有迫切需要增建华小的地区,选择合適的校址增建华小。隨著新政府上台,人民期待新政府能够彻底拋弃前朝政府把教育大业政治化,执行不利多元民族的单元化教育政策,而重新检討前朝的华小增迁政策。一劳永逸地解决教育问题。

总而言之,对马来西亚的华族同胞,我们都认同只要那里需要华小,政府就有义务为人民兴建华小,这才是真正以民为本的服务態度,把教育当为己任的负责任政府。



换了政府,华教怎么了


2018.07.10星洲日报/花城

~文:李志强


你若有钱买部新车,当然希望一路驾驶顺畅、舒服、安全及愉快。

你若有钱定了间新屋,必然期待四周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出入平安、家庭幸福。

你若坚持90%的权利支持某人、某派或某党,想要回一些回馈与回报,的确也无可厚非。

大马华社与华教人士在大选时候的90%“投注”,今天,我们的天空怎么了?我们的华文教育又怎样了?

教育部长一上台就宣布,前朝政府所批下的10+6华小具政治动机,必须给予重新检讨。过后,财政部长却说,10+6可以照跑,只是需要研究建校地点。到底是批准华小具政治动机还是“需要研究建校地点”更具政治动机?

大选后,首相重唱旧曲,啥“向东学习”、“宏愿学校”都曾是他的旧爱。果然有新官附和,高唱副歌:宏愿学校可以团结国民、建设国家。

我当年曾经带领丘晒华小董事们拒绝加入宏愿学校,就是因为前车可鉴,担心华教无法把根留住。缺口开了,洪水积极涌入,恐怕华社会再一次失去我们的文化基因与华教城堡。

我们看不到新官发出的噪音(更甭说发出反对声浪),是不敢还是权不当?甚至有“等待时日当官”的说:华小既然已经拥有20%的非华人学生,这些华小已经不能算是华小了。其言下之意似乎在说,干脆改为国民小学算了。

教育部副部长官椅还未坐暖,就大言不惭的宣布将会见董总代表及任何对华教有贡献人士,商讨统考的“一里路”目标。

谁知他的三把火烧得太急,还没见董总诸公就宣布,年尾前承认统考,条件是需要内阁认同。废话真的说了等于没说,如果统考这“一里路”没有内阁的“拦路”,早就过关渡河。

果然,教育部长在翌日马上回应,承认统考具2考量,即“不影响国语地位”及“国民团结”。

统考生有考国语科吗?统考生有在街头示威、发表违论、拒绝团结及不爱国家吗?

看来统考的“一里路”开始远离华社,路上也阴霾密布了。

我心中纳闷得很:新官在“享受”我们的90%支持,希望基金捐款者最多、最踊跃的又是谁?统考跟国语地位与国民团结根本扯不上关系,用这样的政治动机自圆其说,简直勉强与不合理。

如果放下争取“承认统考”,是不是可以收回我们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