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792


谈承认统考,先谈瞭解统考


2018/07/12 中国报/评论

~作者:张瑋洛


统考承认与否,最近一直纷纷扰扰。為什么前朝或现任政府,都不能爽快地承认统考呢?这裡说的承认,大体上说的是“承认统考作為国立大学的入学资格”。一旦承认了,“比较”会读书的独中生,会不会霸佔更多国立大学学习资源?

承认统考,就像我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推荐给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一样,但,你不能强迫别人去认同你喜欢的东西啊!换个角度看问题,在“交友”这一方面,我非常认同:想瞭解一个人,就要先瞭解他讨厌什么;新认识朋友,在来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

一旦有摩擦,双方就要付出最大的诚意解决问题,否则两人只会渐行渐远。而要瞭解一个人,就要瞭解他讨厌什么;而要瞭解為什么统考得不到承认,就要瞭解其他国民為什么不认同。

语言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可以把人心中所想的意思传达。但是学过NLP的人都知道,我们表达的语言,都是经过“删减”的,例如简单的一句:“我讨厌你。”很多人著眼点在“讨厌”两字,甚至无自信者会觉得:“他是不是讨厌我这个人(全部)?”而NLP学习者会继续追问:“你讨厌我什么?”“我讨厌你说话的语气。”“我说话的什么让你讨厌?声量?动作?用词?”“用词……”只有不断追问才有可能知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真正想法”,统考不能被其他国民接受亦然。

说到这裡可能有人会说我“自我矮化”,统考生优异的表现获得很多外国大学的认同,也可以成绩直入大学就读,為什么政府不承认?但不管你把统考说得如何优秀,都无法改变“统考成绩无法為政府承认為国立大学入学条件”这一现况,“优秀”和“政府承认”是两回事。

努力让全民理解统考

如果优秀就该被承认,这么“理所当然”想著就会解决问题,那么很多课题就不会有争论了。

现实情况是,“理所当然”的态度解决不了问题啊!

我有许多疑问:网站投票或政党代表就代表了全部反对承认统考的人吗?反对承认统考者到底反对什么,全部反对的人意见都一致吗?还是很多人被前首相“统考不符国家教育政策”言论代表了,而自己其实连统考是什么,怎么考也不知道?

“统考”两字或许已被妖魔化了,望有志之士在争取的同时,努力让全民深入理解统考。只有减少对未知“统考”的恐惧,才有更多对“统考”的认同,因為“Tak kenal maka tak cinta”。



从素质教育角度承认统考


2018-07-12星洲日报/花旗物语

~作者:黄子豪


这种全面模式也犹如马来文界的国际英语测试系统(IELTS),可进一步让马来西亚在马来教育方面引领东南亚马来语系国家,甚至可能有朝一日,恢复马来语作为通用语(linguafranca)的地位。

承认统考的分歧往往源于保守人士对国民教育的认同,谓之有碍团结,以及危及马来文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如果审视客观事实,国民教育对于塑造团结、提高马来人地位的功能,早就被打开一个缺口,始作俑者可能真的是统考,但今时今日真正“危及”整个体制的,是国际学校所提倡的国际视角和英语教学,以及近年来为了提高政府大学排名而无限制、无底线收纳的国际学生。

今时,我国主要大城市迎来了国际学校的蓬勃发展,曾经一度是华裔家长宠儿的独中(统考),现在已经被国际学校取代。但让人更惊讶的事情是,我国的政商精英、王室贵族、高官显耀,老早就毕业于这些以非马来语作为教学基础的学府,然后进一步到外国留学。能挤下代表马来语地位的国民学校而获得显要垂青,国际学校出众的学习体验和教师素质是胜出关键。

至于政府大学,早于10年前就开始大幅度开放于国际学生,时至今日,其收生可谓良莠不齐。笔者曾经在政府大学内遇过无法用马来语、英语进行基本对话的中国学生。从谈话中可以得知,这批国际学生被吸纳的过程并不完全符合政府大学入学资格。这现象源于政府大学为了达到国际学生比例的标准以获得更高的国际排名,而实行的权宜之计。

提出以上两个现象,只为重新引领读者们回到承认统考的关键,那就是素质,而不是母语教育的权利。今天统考依然可以屹立不倒,原因就是它标榜的学术标准,获得欧美澳、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世界200强大学的认可。所谓维护母语教育,那是一个高尚的目标,但是对现实的华裔家长来说,一旦独中的素质和出路减少,笔者断言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转向更优质的教育系统,国际学校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对于希盟政府来说,接下来的教育改革都和以上现象直接挂钩,即留住本土高材生(包括非国民中学的)、囊括全球顶尖人才输往政府大学,以及提高本土文化认知是最迫切的工作。分先后次序来说,政府大学应该首先重整、扩大各类入学标准,透明化的纳入不同类别,但学术标准相当的入学考试,以海纳百川之势,广纳全世界的人才。统考作为被世界200强大学认可的考试,当然也应该名列其中。这同时铺平国际学校的本土毕业生进入政府大学的途径。这种一揽子的做法,政治上的风险较低,也可以及避重就轻,对刚刚上台的希盟政府来说是比较现实可行的攻略。

当然,我们必须明白,无论统考,还是国际学校毕业的本土毕业生,作为马来西亚公民的他们,有责任掌握马来语,必须对本土历史有足够的认知。因此,除了本身的基本学术资格,拥有一个受政府承认的马来文和历史文凭,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强制他们必须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的马来文和历史科,那就不太公平。SPM马来文科主要的考核也是围绕在对本地马来文学的了解及掌握,既填鸭式又主观。而SPM历史科则太过集中于伊斯兰文明历史。

其实,政府不妨以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的普通试卷作为蓝本,结合SPM马来科试卷二的文章理解和语法试题,再加上口试(speaking)、听试(listening),推出全新一科马来文考试提供非国民教育的本土学生应考,以作为他们进入政府大学的资格。这就顾全了本土认知的需求,也可以客观考核学生掌握马来语能力。这种全面模式也犹如马来文界的国际英语测试系统(IELTS),可进一步让马来西亚在马来教育方面引领东南亚马来语系国家,甚至可能有朝一日,恢复马来语作为通用语(linguafranca)的地位。



统考与独中能切割?


2018-07-12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何凡


果政府照单全收地承认了独中文凭,是否意味着承认了独中是政府教体系内的一个单位?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虽则马来西亚不是大国,但也不是城市国家,而且族群政治主导利益分享,国家整体的权力架构要远比周边国家来得复杂。因此即便非大国,亦只能抓重点,不能像煮大炒那样,说抛锅就抛锅,说猛火就猛火地翻炒。

很多人对新政府的期盼值在下跌,特别是华人这一块。一个统考课题就网吵翻了,连部长受访讲粤语都成话题,可以看见华人选民要见到菜上桌的“心急”程度,也莫理会否把那鱼肉给炒成糊了。这些急进的反应,让我突然想起阿拉伯之春的失败主因,人民过急的期望和没有稳妥策划的改革政治。

或许我们这样说会容易明白一点。我们常常在财经版看到甲企业改革成功转亏为盈,于是大家纷纷赞赏并仿效之。但最终这些学而改之的企业,很多都不成功。原因就在于大家只看到甲企业的最终成功,以为照搬其改革方程式就会成功,却很少会去关注其改革操作中的牺牲斗争,和最重要的一点,时间。

换政府并不是那一天投票就能成功的事。509的成功是308埋下种子,10年后才萌芽开的花。但也就仅是开花而已,要结成丰硕的优质果子,还是需要时间等候。

因此,在关于独中统考承认与否,我们要先厘清一个事实,一个国家就只能有一个政府教育体制。而独中是这个体制外存在的私人教育体系,基本上和一些学院没有两样。那么,今天我们要政府承认的,是统考文凭还是独中?如果政府照单全收地承认了独中文凭,是否意味着承认了独中是政府教体系内的一个单位?

这是一件复杂的事。独中现在有自己的教育主权,有自己的课程,在教育上享有一定自由度。

当然,我们不能说绝对自由,但只要不违背国策,在细节上是不需要全盘照跟政府教育课程编制的。在此情况下,政府若要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大家不觉得里面有问题有争执,是必然的事吗?

如果政府提出某些课程编制上的修改,独中又否会接受,还是又引发出另一场政府干预独中的“大戏”?

若然全盘照收承认统考,而不做丝毫变动是不可能的。华人或许会认为独中是根,不能动之改之;但我们是不是有换位思考过,对国家教育体系而言,那何尝又不是其根本呢?如果双方都不肯让步,那是不是又回到前朝政府的那些老问题上?是不是一些急进者又会吵说换了政府还是一样呢?

其实这句话倒还是说对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也。所谓政府是由很多机构和公务员架构而成,我们用票选出来的,只是去监督和执行大方向的国州议员,不善则改之,如此而已。若你以为换了一批新人(新政府里面还真不少是旧人),就能像雨后出太阳那样突然,那是你自己要换换思维了。

企业改革尚且要时间和斗争,政府这涉及种族及利益的众多机构,非但比企业大出百倍,其困难度更是难出千倍。自然,我们不是说难就不改,但凡事都有程序,都要循序渐进。我们看到首相马哈迪就是先抓经济和反贪。这是新政府的主题旋律。如果大家还不明白,可以去读读明治维新和戊戌维新之所以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对于统考文凭事件,个人觉得独中或华社方面,应该暂时考虑以专业文凭或者技术文凭的形式,先争取政府的承认。这样一则可以让统考文凭成为SPM的附加值文凭,二则是这种让“统考与独中切割”的权宜做法,也能让政府避开承认统考和承认独中之间的矛盾和尴尬。要不然就继续坚持,大家大可摆出一副不认承就罢的姿度,也算是一种解决,否则打成冤家就没有意思了。统考文凭最大的死结就在于独中,而这涉及了国家教育体系和敏感的种族课题,最终就演化成如今这纠缠不清的聒噪场面。

政治从来就是在妥协中争取大家利益最大化的游戏。这一点相信众多华团华社领袖,会比笔者来得更明白,感受得更透彻。



统考十万八千里翻到“荷兰”


2018-07-12 星洲日报/微隐于学

~作者:宋明家


不管是马华的一里路,还是民政嘲讽希盟政府的十万八千里,个人认为,“独中统考”在新政府面对种种棘手挑战的当儿,不需要这么急躁的争取被承认。

星期一大清早收到讯息,请支持“承认统考”的朋友们到一个网页去投票。

读完那个网页的引言,就马上可以肯定,这是有心人藉“承认统考”课题,来破坏中文教育,和“谋杀”统考的诡计。

理由很简单,随手就可以捻出几个:(1)误导性引言:引言处处透露出“别承认统考”隐意,和煽动民众对中文教育不利、挑民众防备心的情绪。比如,提到林连玉先生的时候,它说“直到今天,他们还在诉求大马政府支持中文教育”、“他因被认为影响国民和谐而被剥夺公民权”;还有“独中学校没有政府的支援,却拥有远比其它学校更华丽的基础设施”;“统考国文科比SPM国文更容易”等;“根据社交媒体老师们的反馈,大家全都不支持承认统考”等等。

2)问题本身是个大问题:设计问题(“P e r l u k a h K e r a j a a nMalaysia Mengiktiraf UEC?”)的人,先入为主认为U E C有问题,所以问大家“政府需要承认统考吗?”加上当前巫统和许多马来保守组织,都在马来媒体制造对华教不利氛围(例:20171126日《马来西亚前锋报》的煽动性大标题“Penderhakaan kepada rakyat jika UECdiiktiraf”,意即“承认统考,就等于背叛国人”),以一种陷阱式的提问,让回应者比较容易说“不”。

3)不公平的单一问题问法,不留余地、一刀斩断被问者其他思维:这种问卷,摆明是来捣乱的。一般问卷如果加上其他问题,比如探讨华校毕业生对国家的贡献(例:“Adakah pelajar lulusan UECmenyumbang kepada pembangunanpositif buat negara tercinta kita?”),就比较可能得到公平、客观、全方位的回应。

4)问卷形式的偏差:一份认真、有诚意、有素质、用于国家策略谋划的问卷调查,应是类似社会科学研究的问卷模式。其中问卷开端必须说明为什么做这调查,以及它的重要性。除了多选项(不是单一问题)设计外,更重要的是,问卷里的一系列问题,也必须包含“反向题”

reverse coded items)。这在问卷设计很重要,因为反向题可以降低网民的“默认偏差”(acquiescence bias);比如题目1“华校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属于正向题;题目2“华校会影响国民团结”是反向题(或1为反向、2为正向题)等等,这样在量表上“1.非常认同;2.认同……5.非常不认同”的计分就会得到比较客观和公平的反馈。

5)问卷的受访对象偏差:很明显的,这调查一开始就只提供给反对统考的有心人而已;从78日开始,到大约710日中午之前,几乎一面倒、都是“巫统式”

的“反对”回应和偏激言论。流传到其他社交媒体后,我们开始看到华裔网民发声(尤其是710日下午开始),和一些开明派马来同胞站出来为统考说公道话。在许多华裔社媒大力鼓动支持者投票后,短短半天内,我们就看到支持率的急速攀升:79日是2%10日下午615%,晚间11点大幅度升至32%11日早上8:20am的支持率为41%(共52722人投票)。

总之,整个所谓“问卷调查”

根本就具有恶意和胡闹的动机,不单危害国家和谐,还可能把“承认统考”议题带到死胡同去。

不管是马华的一里路,还是民政嘲讽希盟政府的十万八千里,个人认为,“独中统考”在新政府面对种种棘手挑战的当儿,不需要这么急躁的争取被承认。

在巫统多年来屡屡误导和煽动马来群众、许多国人包括华裔对中文教育存有偏见的情况下,加上国文地位在马来族群也江河日下,许多马来人其实对强势的中文有自卑感、甚至仇恨心。

一里路也好,十万八千里路也好,在国内正值诸多贪腐大事未了、许多小小课题都会被种族化的风口浪尖当儿,我倒希望华社勿躁,别学孙悟空翻筋斗云;此时此刻,不管念什么真言、捻什么诀,都会引起马来族群的情绪反弹,很有可能会把统考十万八千里翻到“荷兰”去。

这时候,倒是华团(或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无论如何必须发表正式的马来文公文,以数据客观的说话,澄清不实指控,让被误导的国人了解独中对国家的贡献,和统考的价值。

等新政府、新马来西亚马步站稳了再翻,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