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盟政府承认统考何难?
2018/07/13 中国报/评论
~作者:许国伟
大选前,先是希盟青年团说,一旦执政就会承认统考,再来是希盟正式把承认统考列入宣言,这意味著,承认统考是希盟四党的共识。
大选后希盟执政,当教育部长马智礼回应承认统考的谈话一见报,不少人都预见,承认统考的路恐怕又不容易走了。
当然,行动党在大选前,针对华教尤其是承认统考的课题,对国阵尤其马华民政批评揶揄,还有信誓旦旦的承诺,大选后这些谈话及视频被翻出来打脸,是它必须要坦然面对的苦果。但这个时候对行动党再多的揶揄奚落,是无助统考获承认的。
马智礼的谈话,还可以说是身為部长,為了面面俱到而没有实质定案的谈话,但同样身為土团党领袖的莱士雅丁谈话,就不容小看了。
马来领袖炒作国文地位
莱士雅丁把承认统考一事,拉高到种族课题,变成要考量马来人的权益,说会冲击国文、伊斯兰、马来风俗及大马建国完整,还把统治者理事会都扯了进来,甚至还留下一句耐人寻味,但下手很重的一句话:“马来西亚不是台湾”。
莱士雅丁曾经是巫统的领袖。当巫青团也高调地从种族角度来反对承认统考时,让人不得不省思,同样有这种思维,但人在土团党的前巫统领袖,除了莱士雅丁,还有多少人?这些人又是谁?
财政部长的中文文告成為课题,折射的就是一些马来政治领袖借机炒作国文地位;这一次承认统考,相信这些人也是借由同样手法,炒成国文地位受威胁来达到政治目的。
那么,希盟政府能妥协吗?不妨先想一想,过去大家一直指责国阵政府不承认统考,原因是什么?
1.是因為国阵政府没有政治意愿去承认统考?如果是,那么现今的希盟政府,不是国阵政府,把承认统考列入竞选宣言,显然是充满政治意愿要执行。
2.是因為国阵裡巫统一党独大,鸭霸地反对承认统考,而马华及民政又无力做到吗?如果是,现在巫统只是在野党,反对也没用,而马华又表明愿助完成承认统考。
3.是因為国阵担心失去马来票而不承认统考吗?如果是,那么希盟都说有马来海啸,才推翻国阵,而希盟宣言都说承认统考,一样有马来人支持,照理马来票不再是问题。
共同宣言勿失信於民
4.是因為前朝教育部裡的小拿破仑搞破坏,无法承认统考吗?如果是,希盟政府上台了,哪还容忍小拿破仑逞兇?
5.是因為马华及民政没获得华社支持,所以无法争取到承认统考?如果是,现在希盟政府获得超过九成华人支持,这么强大的支持力,照理能承认统考了吧?
把几个问题想一想,看来希盟政府在承认统考课题上,外在的阻力应该比国阵小。除非,阻力来自内部。
不过,诚如前文所言,承认统考是希盟共同宣言,不是行动党一家之言。那么,行动党就不要孤军作战,要让其他友党正视这个大家有份、有共识的宣言,一起来完成,勿失信于民。更何况,如果希盟政府在面对种族主义眾声喧哗时,选择妥协搁置承认统考,虽然有短期政治利益,但长远可能失去更多。
若统考在瑞士
2018/07/13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郭朝河
上个月到瑞士深度旅游,有机会与当地人近距离接触。跟他们详聊之后,除了听见很多有趣的事外,也发现瑞士其实与马来西亚很像。
瑞士是个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国家,可分为4大区26个州,包括德语区、法语区、意语区与罗曼什语区(Romansh),顾名思义是由不同语系的联邦立下盟约而组成的国家。
其中,德文是最普遍的,几乎有2/3的人使用。但瑞士人第一次见面时,並不会用德语,也不会用其他三种语言,而是英语。那你一定会猜,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肯定是德语或英语。
错。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除了德语外,法语、意大利语与罗曼什语也是官方语言。也就是说,只要是国家发出的讯息,都会以这4种语言传送。没有谁优於谁,一切平等对待。
「哇,要会这4种语言,还要学习英语,你们求学过程的压力肯定是很可怕吧?」我惊讶询问。
各州有独立教育权限
他们彷彿已被问惯这个问题,笑著摇头,並耐心解释他们灵活有弹性的教育制度。
其实,瑞士並没有真正公定统一的教育制度,瑞士联邦宪法反而赋予各州在教育方面的独立权限,也就是让各州可决定所需的教育系统,互不干涉,却又能互相渗透通融。
例如,在大多数州属,瑞士的小学一般为6年,入学年龄可自行决定是6岁或7岁。但在某些州属,小学只要念4年或5年。
同时,在学校里,除了自己所属州属的母语外,他们还必须学习第一外语,並看程度或兴趣再加修第二或第三外语。目前,大部分州属都把英语列入第一外语,但因为德语与法语仍算世界主流,所以很多瑞士人仍会学习这两种语言。
与马来西亚人一样,瑞士人通常都懂得掌握至少3种语言。
那你又会有疑问:若各州採取的教育系统不一样,是否会影响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或价值观判断,甚至是对国家的归属认同呢?「当然不会。」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对他们而言,就算使用不同语言教学,各州採取相异的教育制度,都不影响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与爱国心。
「因为国家歷史与道德伦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要这些都依据真实如实记录,教育动机健康,每个学生能以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去吸收知识,这才是教育最终目的啊!所以,重点不是传授方式,而是传授的內容与价值观。」
高度开放包容歧见
对他们而言,培养独立思考非常重要。所以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不断灌输公民意识,教导他们如何独立思考,互相尊重;勇於表达,敢於认错。学校从来不会打分数,老师反而会针对他们不同的人格与兴趣面向,在成绩单內写下许多建议。
「但是,没有一套官方颁布的教育系统,可能会导致很多重大事情判断方面没有共识,並出现巨大差异啊?」
「每个人本来就存在不同观点啊!」他们觉得这个疑虑有点好笑,「就算是同一套教育方式出来的学生,对事情消化的观点本来就不同。所以,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思考过程是否有受到成熟训练。」
他们强调,虽然瑞士遵循著高度开放的教育体系,但始终秉持著独立自治、学术自由和科学卓越。有了这三个坚持,就算是不同语言与方式传授,整体公共教育系统才能维持高素质。
况且,就是这些灵活性,才让瑞士人真正拥有一颗高度包容的心,能接受不同视野与观点,才能发展出从学术研究、经济贸易到生活方式等面向都优质的国家。
瑞士政府並没有不断鼓吹人民爱国,不强制种族融合,只秉持著尊重不同民族的规划,灌输著公平自由的价值观,人民反而会自动感受到能出生在瑞士的幸运。不用高喊团结口號,彼此就懂得互爱包容。
希盟表里不一
一个教育如此多源流的国家,却还能培养出许多专业人才,而且每个人都以国为荣,丝毫不认为拥有多种语言是阻碍国民团结的绊脚石——若在瑞士,所有对统考的质疑还存在吗?
况且,统考几乎已经获得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可,知识传授方式与动机应该毋庸置疑。
本质没问题,那唯一妨碍的看来就只剩下政治动机了——究竟新政府要打造全新的国族主义(不妨可参考瑞士的成功例子),还是要维持旧有的种族主义?
不过,这个问题严格来说根本不存在,因为这是希望联盟选前的承诺,目前討论合理性已不合时宜。选举前答应会承认统考,代表早已衡量过执行的可能,现在再丟出来討论,只是凸显新政府表里不一的心虚,这甚至与前朝政府採取的拖延安抚战术有何不同?
忘了说,只有800万人的瑞士教育体系,却已栽培出25个诺贝尔奖得主,是世界上诺贝尔佔人口比例得奖率最高的国家。我们呢?
统考文凭
2018-07-13星洲日报/古城
~作者:戴小同
身为一名统考生,当我当初选择进入独中时,就已经没有进入政府大学的打算,虽然当时年纪还小,不知道出路这回事,但是还是明白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是怎么一回事。
身为一名统考生,当我当初选择进入独中时,就已经没有进入政府大学的打算,虽然当时年纪还小,不知道出路这回事,但是还是明白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是怎么一回事。
后来去了台湾,也没有想过政府没给我们机会进入本地政府大学这回事还是什么的,只是觉得出国不错,然后台湾也便宜,就这样去了台湾念书。
到了这个年龄,虽然没有很老,但是也没有期望政府把我的中学文凭给承认,因为从没想过还要用这样的文凭来申请工作。对我来说,承不承认统考文凭,其实对我没什么影响。
但是,对于现在五或六年级的学生家长,在考虑是否送入独中时,政府是否承认统考,就有一定的影响。当然,家长或学生本身也是可以和多年前的我们一样,做好了文凭不受承认的打算才进去独中。
然后,由于大选前执政党和反对党都承诺要承认统考,当时自己也怀疑,真的有可能承认吗?无论如何,政府答应了要承认,可能需要点时间,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前景,就和当初的一里路差不多远,只是换了人继续走。
有些时候我们没有的东西,而且一直以来都没有,我们可能觉得无所谓,只是当你说你要给我,又给不了我时,难免会遭人口舌。
无论如何,政府要做任何决策时,确实需要做很多方面的考量,要做到完全的公平,个人认为还有十万八千里。
要嘛就直接承认统考…
2018/07/12 中国报/评论
~作者:戴美清
从前朝到今朝,承认独中统考,仍是一个问号。
官方尚未能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不是学术的问题,最大的考量因素是国文地位及国民团结,关乎其他友族的感受,那是政治问题。
每一位坐上教育部副部长官职的华人,面对何时承认独中统考课题,都如坐针毡,承认独中统考的“坎”在哪裡,当政者非常清楚。
这不是一件容易办妥的事,但当政者必须面对及设法处理,以智慧化解矛盾,找出皆大欢喜的方案,即使棘手,这终究是一个政府可以办到的事。
教育部换了这么多任教长及副教长,每个朝代都一再收集及聆听来自文教组织提供的资料,教育部已不缺关于独中统考的资料。
解决一件棘手的课题需要时机,华文教育等了几十年,政治人物不能再让人民无止境等待,每当不同的人当副部长,周而復始地给人民期望,又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就像看长命电视剧,观眾最初热衷追剧,当喊要大结局,剧迷满心期待,一旦喊了无数次大结局,剧迷麻木了,也学聪明了,不随著起舞,不再让承认独中统考成為牵制民族的政治课题。
不论谁当政府,统考这齣剧,不需要一而再喊大结局了。
当政者,如果有一天能有个了结,有能力给民眾一个确实的答案,那就直接宣布定案,无需不断地发出那最后一哩路的预告,博取民眾的掌声。